2022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八颗行星》教学设计教案(含板书设计、记录单等)
《2022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八颗行星》教学设计教案(含板书设计、记录单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八颗行星》教学设计教案(含板书设计、记录单等)(6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八颗行星教学设计八颗行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教材分析】 本课是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的第 2 课。本课的主要内容是继续研究太阳系中的八颗行星。教材首先提出“8 颗行星有哪些?” 、 “它们是如何排列的?”引发学生回顾和思考 8 颗行星的名称、排列等知识,通过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天体大小和相对距离的问题。探索板块主要安排了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阅读八颗行星的基本数据表。通过阅读科学数据,建立对8 颗行星大小对比、相对距离的基本印象。第二个活动是对比数据,给八颗行星排序。进一步了解行星大小、距离的科学规律,为后面的建模活动做好准备。第三个活动是建立行星的位置关系模型。通过纸带建模的方式,让学生的
2、认识更加形象直观。通过层层递进的三个活动,学生最终建立起行星的位置关系模型,对八颗行星的位置有基本的感知。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对宇宙知识、宇宙天体的运动和现象有一定的认识,感受到宇宙的广阔和神秘,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好奇心,帮助学生提升推测、观察、建构模型的探究能力,建构起地球和空间科学学习的体验并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 【学情分析】【学情分析】 经过前面课程的学习,学生对太阳系的构成有了基本了解,对八大行星的名称都有一定印象。 对探索宇宙方面的知识充满热情和兴趣,有部分孩子通过课外阅读或视频节目了解了很多关于宇宙的知识。但由于小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还不足,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有一定的难
3、度,因此学生建构对浩瀚宇宙中八颗行星的大小、距离等的科学认知有一定难度。由于学生对形象直观的事物比较容易接受,所以本课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采用建模的方法,将难于理解的知识和概念在建模的过程中具体化, 采用简单方式, 帮助学生理解宇宙运行变化的规律,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想象,让太阳系中八颗行星的大小、距离等,在学生的头脑中展现。让学生学习科学的建模方法,经历和体会运用模型来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科学科学概念目标概念目标 太阳系有八颗行星,它们在其特定的轨道上绕太阳运转。 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探究目标 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行星相对
4、位置关系模型。 科学态度目标科学态度目标 1.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2.意识到模拟实验及推测与客观事实是有一定距离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可以逐渐被人们认识。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纸带、水彩笔、剪刀、 八颗行星课堂记录单。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 重点: 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材料建立行星相对位置关系模型。 难点: 初步认识和采用科学建模的方法,帮助我们更方便、准确地了解事物,发现规律。 【教学流程图】【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1.聚焦 出示太阳系示意
5、图(课本 P43 页) 。 提出问题:太阳系的八颗行星有哪些?八颗行星是如何排列的? 聚焦问题:请关注图中这几句话(右图) : “本图不代表天体大小和距离的实际比例关系。 ”你是怎么理解的? 引导:我们要如何知道八颗行星的实际大小和距离的比例关系呢? 设计意图: 回忆复习八颗行星的名称、 排列顺序, 对学生关于八颗行星的原认知进行调查。提问引发学生对天体大小和相对距离的真实比例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 引导学生用建模方法解决问题。 2.探索 (1)阅读八颗行星的基本数据表 出示八颗行星的基本数据表,提问“我们能从数据表中得到哪些信息” 。 引导学生交流分享:距太阳“最近”和“最远”的行星; “最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八颗行星 2022 新教 六年级 科学 下册 行星 教学 设计 教案 板书设计 记录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07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