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云南省昆明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昆明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11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昆明市昆明市 2021-2022 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6 分)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文明在旧大陆的“文明摇篮”中是比较年轻的。公元前三千纪,当苏美尔人建起高大的塔庙,发明楔形文字,埃及人统一上下埃及,雕出著名的纳尔迈调色板的时候,中国还没有出现文明的曙光,就连炎黄二帝的传说也还在其后。不过,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在繁荣一千年后,就让位给阿卡德人和阿摩利人等其他民族,后来又被更晚兴起的亚述和波斯文明所同化;埃及坚持较久,经历了二十多个王朝,到古罗马时代终
2、告沦亡。印度河谷文明毁灭于公元前十九世纪左右,米诺斯文明折戟于前十五世纪。与之相反,中国文明在古埃及中王国时代发轫,经过商周的初期辉煌,继之以春秋战国的大转型,和古希腊、波斯、以色列和吠陀印度共同缔造了轴心时代,随后进入与罗马、安息、贵霜并立的秦汉帝国,其他几个帝国先后灭亡或萎缩后,又演进为辉煌的隋唐文明,与阿拉伯帝国东西并耀。此后在宋元时代,经济和文化也使中世纪欧洲黯然失色,明清进入封闭时期,逐渐落伍于世界,直到近现代。三千年间岿然独存,既没有出现永久的分裂,也没有如罗马、波斯等被外来宗教同化,自成体系的文明和历史记忆保存至今。 那么, 能不能说中国文明是唯一延续至今的古文明呢?这其实是一个
3、定义的问题。 文明方面的延续与断裂,并不是一条线或连或断那么简单,许多古文明虽然沦亡,但是其文明的成果却保留到了后世,比如一星期七天,一天二十四小时的规定就来自美索不达米亚;又如埃及和腓尼基的文字几经变形,成为今天各种字母文字的基础都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这些代表文明的延续,那么那些远古文明迄今仍活在我们的生活中。 当然,这些只是文明的碎片。另一些文明的典籍和价值观大体完整地保存下来,但发生了民族和语言的转移,成为复合型的文明。比如罗马时代吸收了大量希腊文明的元素,却从以讲希腊语的各希腊民族为主,变成以讲拉丁语的罗马人为主,后来在蛮族入侵以后,又变成了以日耳曼民族,或其与拉丁人的
4、混血后裔为主体的所谓西方文明。相比起来,中国曾经发生过的几次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既没有发生民族主体的转移,也没有对文明进程形成本质的影响。其他也有一些似乎从古延续至今的古文明,比如印度。印度吠陀文明并非达罗毗茶人所建立的印度河谷文明的直接延续,而是征服了后者的雅利安人在千年后重新发展的,文字甚至晚到公元前 4 世纪才从西亚引进,内部的统一性也远不如中国,迄今仍是数个国家分立。 因此,不论如何定义,中国文明的延续性都可以说是最强的。当然,一个至少维持和发展了三四千年、在全球化时代仍在蓬勃奋进的文明不可能只靠一成不变的守旧维持,而必有“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的内在精神活力。对此既不能盲目自大,也不能
5、一味贬低。“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新与旧之间的张力和激扬,也许正是中国文明能存续至今,并将继续奔向未来的秘密所在。 (摘编自新垣平中国文明的延续性是最强的)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相较于其他“文明摇篮”,中国文明出现得比苏美尔文明、埃及文明、波斯文明这些都要晚。 B. 其他文明之所以先于中国文明消亡,是因为这些文明在发展的过程中被外来宗教同化,没有形成体系。 C. 虽然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埃及文明的一些成果还影响着今天的生活,但是这些文明的延续性很弱。 D. 达罗毗茶人建立河谷文明,雅利安人征服达罗毗茶人建立吠陀文明,使印度成为分裂的国家。 2. 下列对原
6、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了证明“中国文明的延续性是最强的”,文章在一开头就比较了中国文明与其他“文明摇篮”出现的时间。 B. 与其他“文明摇篮”相比,中国自成体系的文明和历史记忆依然保存,这是中国文明延续至今的证据。 C. 一种文明的文明成果是否依然影响着今天人们的生活,是本文作者判断这种文明是否依然延续的重要依据。 D. 文章通过中国文明与其他古文明比较,论述了中国文明强大的延续性,并提出了在创新中发展的主张。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没有出现过永久分裂,没有被外来宗教同化,是中国文明虽起步较晚,仍延续三千年至今的重要前提。 B. 如果
7、只是留下一些文明的碎片、文明的典籍和价值观,并不足以让一种文明保持其完整体系并得以很好延续。 C. 中国历史上曾有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这未对中国文明进程产生本质影响,是中国文明得以延续的重要原因。 D. 之所以能发展三四千年、 在全球化时代仍在蓬勃奋进, 中国文明依靠的是维持自成体系、 保住历史记忆。 【答案】1. C 2. C 3. 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近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里又新添了来自中国的两个名字:可可西里和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自鼓浪屿申遗成功以后,属于中国的“世界遗产”已经有了 52 个。自此,中国
8、成为世界上拥有“世界遗产”最多的国家之一,和意大利并列第一。在这次申遗中,鼓浪屿报选的总题是“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鼓浪屿见证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集中体现了“历史国际社区”的文化内涵。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开放了第一批通商口岸,其中就包括厦门。这时的鼓浪屿,逐渐成为许多西方国家侨民的聚居地。他们带来了新的理念,新的生活方式。宗教、思想和文化艺术源源不断地从鼓浪屿传播到内地各处,而鼓浪屿保留下来的遗产,最明显的是建筑,比如在传统闽南民居基础上发展出“叠楼”这一主要的建筑形式。1902 年开始,鼓浪屿又迎来一波华侨返乡潮。由此,鼓浪屿建立了驻岛各国侨民和中国人代表共同管理的公共社区管理体制,走
9、上了多元文化融合的阶段,形成了今天鼓浪屿融合中西文化的独特面貌:外洋内中。表面上是一座座洋楼宅院,内在里却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比如台湾富商林尔嘉的菽庄花园,同时也还是当时菽庄吟社的活动场所。 (摘编自新华每日电讯) 材料二:鼓浪屿全岛外观略显狭长,犹如一艘停泊在海湾的帆船,面积约 1.88 平方公里。随着 1843 年厦门开埠和 1903 年鼓浪屿公共地界的确立,这个位于中国南部海疆的小岛突变为一扇中外交流的重要窗口,见证了清王朝晚期的中国在全球化早期浪潮冲击下步入近代化的曲折历程。在特殊的管理模式作用下,通过闽南本土居民、外来多国侨民和还乡华侨群体的共同营建,鼓浪屿发展成为具有突出文化多样性和
10、近代化生活品质的国际社区,成为活跃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各国侨民、各界精英的理想居所,是 19 世纪中叶到20 世纪中叶这一地区体现现代人居环境理念的独特范例。作为华洋相融的国际社区,鼓浪屿独特的历史进程和富有活力的文化形态既凸显了与世界多元文化的广泛交流,也是对近代化和现代人居理念的全面实践,同时也显示了闽南移民文化开拓性、包容性和本土性的充分伸张,是人类文明交流进程中独特而杰出的成果。 鼓浪屿的发展历程,不仅可以清晰地追溯外来文化的传播过程,更展现出历经海外闯荡的闽南移民群体对故土早期现代化基本特征的塑造。以其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借鉴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揭示出这一群体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基因, 以
11、及他们所发挥的关键作用。 这不但使鼓浪屿成为全球化早期阶段多元文化交流、碰撞、互鉴的典范,也为当今世界不同文化间价值观的相互理解与共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摘编自厦门鼓浪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本) 材料三:将世界遗产作为发展旅游业的金字招牌并非中国特有的现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在 1998 年,全世界就有近 5 亿人游览了 552 个世界遗产地。国外学者对分布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 32 个遗产景点的研究发现, 它们接待的游客量占所有游客量的 84%以上。 如同能吸引游客的磁铁一般,世界遗产往往成为所在国(或地区)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来源。 世界文化遗产是民族
12、认同的终极表现。全球化的加快推动了人们寻求民族身份特性的需求上升,这也是人们对待世界文化遗产热情持续高涨的重要原因。为了让本国或本民族的人民能够在同质化的过程中保持异质化的进程,就需要能够寻找本土文化的根源,展现本土文化的杰出表现,赋予国民以自豪的身份特性。这恰恰是世界文化遗产才能承载的历史使命。 因此,世界遗产的终极价值在于集中代表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与文化,全面地反映一个国家和民族多元的文化艺术形式,反映了一个民族和国家对自身特性的认同和自豪感以及被世界认可的程度,它们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成就的标志。 (摘编自厉新建世界文化遗产的终极价值与利用) 4. 下列对材料一、二相关内容的理
13、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 厦门鼓浪屿形成了外洋内中这一融合中西文化的独特面貌, 体现了“历史国际社区”的文化内涵。 B.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至今,厦门逐渐成为许多西方国家侨民的聚居地,他们将宗教、思想和文化艺术源源不断传播到内地各处。 C. 鼓浪屿能发展成为具有突出文化多样性和近代化生活品质的国际社区,与闽南移民文化开拓性、包容性的特点密不可分。 D. 闽南移民群体以其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借鉴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使鼓浪屿成为全球化早期阶段多元文化交流、碰撞、互鉴的典范。 5. 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叠楼”是厦门鼓浪屿建筑的主要
14、形式, 这一特殊的建筑形式体现了西方建筑文化和闽南民居建筑文化的融合。 B. 1902 年开始鼓浪屿迎来的华侨返乡潮促使鼓浪屿进入了多元文化融合的阶段, 这个阶段是鼓浪屿发展的重要阶段。 C. 世界遗产常常能增强所在国(或地区)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可预见今后厦门鼓浪屿的游客将会大幅增加。 D. 世界文化遗产让本国或本民族人民找到了本土文化的根源,从而自豪于本土文化,增强了民族认同感。 6.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厦门鼓浪屿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在文化方面的价值。 【答案】4. D 5. C 6. 鼓浪屿见证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集中体现了“历史国际社区”的文化内涵;鼓浪屿融合了中西文化的独特面貌
15、,从中可窥见世界文化融合的影子;鼓浪屿凸显了与世界多元文化的广泛交流,展示了我国移民文化开拓性、包容性和本土性的充分伸张,是人类文明交流进程中独特而杰出的成果;鼓浪屿是全球多元文化交流、碰撞、互鉴的典范,为当今世界不同文化间价值观的相互理解与共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鼓浪屿反映了我国文化遗产被世界认可的程度,展现了中国本土文化,承载了重要的历史使命。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消失的原野 刘长春 故乡的小路是抵达记忆的通道。在我的记忆中,那可是一望无际的一片原野。春天的时候,蓝格莹莹的天空下,总让人不由自主地走向田野,一抬眼是碧绿、
16、碧绿、碧绿。微风吹过,庄稼摇曳,又像抖动一面巨大的起伏不已的织锦,绵绵延延波波动动一直到看不见的地平线。大地中间有一条河流贯通整个平原,河网纵纵横横,仿佛是一根长藤,曲曲弯弯地伸向远方,在长藤的四周又长出大小参差的针络,把清清流水送入田垄。绿野千顷,碧水长流,梧桐更兼细雨,绿了杨柳,红了樱桃。然而,诗人可是另一种眼光,道是“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到了秋天,澄江两岸的“黄岩蜜橘”流光溢彩,若是走进橘林,登上采橘的梯子,“朱实摘时天路近”似乎可以揽月摘星,通天之路近在眼前。可是,却也有人这样着眼:“故溪黄稻熟,一夜梦中香。”几番风雨,一场劳作,置身无边无际的翻滚着金色的稻浪,谁不心醉?
17、等待开镰的农家连睡梦都飘散着米饭的清香哩。 收割的季节走得有前有后。当原野被收拾得干净利落一片坦荡的时候,我常常与少时的朋友相约,走出家门躺在那片土地上,海阔天空地神聊,有时也会吟咏这样的诗句:“朝东西眺望没有边际,朝南北眺望没有头绪;地面,从东到西究竟有多少宽?从南到北又有多少长?”然后收拢了野马的缰绳,让遐想回到现实。远处,便可见到逶迤的山冈,山冈上的枫叶红了。忽然想到:高山是个女人头,一头青丝,插满红花;土地是张女人脸,不施粉黛,素面朝天。贴着她坚实的胸脯,闻着秸根与泥土混合的馨香,我们就好像躺在母亲的怀里,温暖踏实而无忧无虑。从少年走向中年,从故乡走向天涯。不管你走得多久、多远,记忆的
18、犁铧总要翻耕着故园的土地。是啊! 人与土地的依恋是儿子对母亲的依恋。 人与土地的关系是生命与本源的关系。 昨夜又做一梦,回到了故乡。那从泥土深处散发出的原野的清香,那干稻草熊熊燃起的晚炊的浓情,霎时一起涌到眼前、鼻中、心里。我从小镇的老屋走出来,走过一座像老人驼背似的石拱桥,再走过黑瓦白墙、竹篱茅舍的几处农家,很快就迷失在一眼望不到边际的原野。左边,铺开万顷绿苗;右边,延伸无尽碧浪。天苍苍,野茫茫,无论从哪一个方向都走不到边际,找不到回家的路。这时,天快放亮了,晓风残月,几声鸣啼,却惊醒一帘幽梦慢慢地检点梦境,似梦,又非梦,是梦非梦的缘由,是因为心里打着一个剪不断理还乱的关于故乡的情结。在故乡
19、中寻找故乡的人,也许都会发现:少时的“今天”已经被岁月的魔箱变成了“昨天”,即使回到故乡也难以找寻往昔故乡的模样了。就说我记忆中的那一片原野吧,各种各样的建筑把它分割得零零碎碎,再也难以见到它天宽地阔的襟怀。眼前一排排拔地而起的高楼,从四面八方蚕食着良田,遮住了远处的山冈。最早的金曦,最晚的落霞,现在都让水泥构建的丛林占了先。高楼阻挡了视线,隔断了眺望,再也难睹昔日想象中不老青山的姿容。所有悲悲喜喜的心情如同裤腿上的尘埃都静静地掉入故乡的大地,只有归于记忆中才能重逢的一丛往事,留给我这种多情者空作伤怀的凭吊。 老作家林斤澜曾于八十年代末重访我的故乡,既不见流水潺潺、稻麦青青,也不见金浪滚滚、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云南省 昆明市 2021 2022 学年 高二上 学期 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07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