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鄂州市2021—2022学年度高一上期末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湖北省鄂州市2021—2022学年度高一上期末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鄂州市2021—2022学年度高一上期末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含答案)(14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湖北省鄂州市湖北省鄂州市 20212022 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5 分)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诗学的漫长发展历程中,许多诗论家将感兴论确定为诗歌创作理论的出发点,并且赋予了愈加丰富愈加深刻的审美内涵。感兴论并非一般的文学创作论,而是揭示了诗歌与其他文体相区别的特殊创作规律,并且特指臻于化境的诗歌佳作从创作动因的产生到艺术表现的审美创造过程。感兴固然包含着灵感这种审美创造过程中主体所感受到的“高峰体验”,但这绝非感兴的全
2、部含义。具体而言,感兴就是“感于物而兴”,指创作主体在客观环境的偶然触发下,在心灵中诞育了艺术境界(如诗中的意境)的心理状态与审美创造方式。感兴是以主体和客体的瞬间融化也即心物交融作为前提,以偶然性、随机性为基本特征的。触遇在感兴过程中是最关键、最核心的要素,分析“触”“遇”作为审美感兴的关键环节和核心要素的内涵及意义,可以使感兴论研究进一步得到深化,也使它的美学理论价值得到更为清晰的呈现。 感兴的基本内涵可以用“感于物而兴”来展开表述。 如果将感兴作为一个具有高度概括性的范畴来进行建构的话,诗学中的“感物”说是应该包含在“感兴”之中的。“感物”与“感兴”只是一体,不可分为二端。“感物”是兴的
3、起因和过程,“兴”是感物的效果和归结。“感兴”是诗论中对于诗歌创作发生动因最为根本的说明。“兴”的结果或产物是什么?是诗人进入创作状态的审美情感。 而“兴”的媒质是什么?是进入诗人视野的外物。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的比兴篇中为“兴”所作的界定是:“兴者,起也。”起什么呢?起情,即是唤起诗人的情感。 而“起情”动因又是什么?即是“触物”。 “触物以起情”正是感兴最为基本的而又是最全面的内涵所在。中国诗学中大量出现的“触”、“遇”等辞语,是中国诗学中感兴论作为诗歌创作理论的最核心的范畴的证明,同时,也说明了感兴论在诗学发展中不断丰富深化的轨迹。 “触”与“遇”并非一个概念,而是两个意义颇为相近的辞语。
4、因其在感兴诗论中经常同位使用,而且表达的意思也非常相近,故而连带论之。实际上,触和遇的用法还是有所差异的。中国诗学中的“触”,并非心理学中的触觉之意,不是身体某部位和物体的直接碰撞,触更多的强调以情触物,指向主体与外物的直接感官(耳目等)接触;遇则是睹物生情,强调主体与客体双方的邂逅相遇的偶合性质。触遇有时分用,有时连接,但都是用来说明感兴的起因所在。“物”作为相对于主体的客体,更多的是指事物的外在形貌。所谓“触物”,指诗人的耳目等感官直接感知的外物形态。进一步要指出的是,所谓“触物”之物,更是指由大自然的运化规律而形成的外物形态的变化,尤其以四季轮回的物态变化为常见,即如陆机所说的“悲落叶于
5、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文赋 ) ,钟嵘所说的“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 诗品序 ) ,都是诗人所感知的四季轮回带来的景色变化而触发了诗人的情感波动。 (摘编自张晶触遇:中国诗学感兴论的核心要素 ,有删改) 材料二: 中国古典诗词的起因来源干世界万物的生发变化。故礼记有云:“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外物的变化包含了世间两种形式的变化:第一种是大自然的生发变化,第二种便是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诗人因自然界的事物变化和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而兴发感动,由此而创作诗词。那么,我们在鉴赏经典诗词时就应该注意诗人的兴发感动以及事情的起因缘由,体会诗人的兴发感动,体验诗人的
6、情感与意志。 感兴鉴赏就是由作者的兴发感动传达出并赋予的语言形式,与读者在阅读时同样地唤起内心的情感与诗意,在二者相互应和中体会诗歌所表达的蕴意。在国家倡导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今天,我们学习了许多中国古代经典的诗词歌赋。在鉴赏和学习过程中,我们应尝试运用“感兴”的方式体会中国古典诗词,也可以将之作为一种鉴赏中国古典诗词的基本方式。 在鉴赏古典诗词的时候,读者需要具备积极活跃的心境,才能够与作者的感兴进行碰撞,才能更好地体会诗词所传递的诗意与情感。读者需要以一种活泼生动的心灵去体会诗人的诗意与情志,宋人罗大鹤林玉露所言“大抵看诗,要胸次玲珑活络”,便是这层意思。读者的内心不能僵死,要用心去体会
7、诗歌的整体意象,反复涵泳和体认诗词的妙处。罗大经在读杜甫的登高时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一句诗含有八层意思,需要读者具备灵动的心灵反复的涵泳体会诗人的蕴意。而诗歌必然会带给读者一种兴发感动,我们学习和鉴赏古典诗词也是为了保持这样一种心灵的活泼玲珑,能够以读者的“兴”唤起对作者“兴”的鉴赏。 明代王夫之说:“诗言志,歌永言。非志即为诗,言即为歌也。或可以兴,或不可以兴,其枢机在此。”诗词仅表达意志是不够的,要能给读者带来兴
8、发感动,而读者且要保持心灵的活泼玲珑,去体会涵泳诗词的妙义。鉴赏诗词的意象,读者要有一个活泼的审美心胸,体会诗人的感发生命,读者要养浩然之气于胸中体会诗歌的兴发感动。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池塘生春草蝴蝶飞南园明月照积雪皆心中目中与相融浃,一出语时,即得珠圆玉润,要亦各视其所怀而与景相迎者也。日暮天无云,春风散微和,想见陶令当时胸次,岂夹杂铅汞人能作此语?”由此读者审美感兴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读者具备这样的审美心胸才能够发现自然,发现世间的离合悲欢。因此,学习鉴赏古典诗词的时候,我们一定要保持积极活泼的心境,善于体会古人的诗意, 以个人的“感兴”去体会诗人的兴发感动, 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鉴赏那些
9、优秀的古典诗词。 (摘自王军“感兴”:中国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式 ,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感兴论揭示了诗歌的特殊创作规律,因而成为中国古代诗论家关于诗歌创作理论的出发点。 B感兴就是审美创造过程中主体所感受到的“高峰体验”,具有偶然性、随机性的基本特征。 C感兴鉴赏是侧重呈现作家创作感兴并唤起读者相同感兴的中国古典诗词的传统鉴赏方式。 D两则材料对“感物”理解不同,前者侧重事物外在形貌,后者则包含主体内在的悲欢情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在客观环境的偶然触发下,只有主体和客体达到瞬间融化也即心物交融的高度,才能“感于物
10、而兴”,在心灵中诞育出艺术境界。 B如果能够感知“起情”动因,即体悟乃至把握由大自然运化规律而形成的物态变化,我们就可以理解诗人的情感波动。 C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的目的在于表达人们内心的情感与诗意,因此,读者与作者相互感发生命的联系正是解读中国古典诗词的钥匙。 D赏析古典诗词时,只有以读者的“兴”唤起对作者“兴”的鉴赏,才能理解诗人的兴发感动以及诗歌所传达的诗意与情志。 3下列诗句中,最能体现“触遇”中“遇”的一项是(3 分) A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B阶前忽见飞黄叶,始信韶光不可留 C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D一叫一声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感兴论”下一
11、个简要定义。 (4 分) 5结合材料二的“感兴鉴赏说”,以李煜的浪淘沙令 帘外雨潺潺为例,谈谈如何理解和鉴赏这首诗。 (6分) 浪淘沙令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在蓬莱,想一想神仙 王开岭 中国的地名,若论气质和姿色。“蓬莱”居首。这俩字,一经嘴里吐出,即像一朵荡漾的烟圈,飘飘袅袅,如坠雾中。 同样美貌的还有“香格里拉”, 藏语“心中的日月”, 虽栖居大西南, 却是借了欧洲人的小说才兴起的,论及对中
12、国人的影响,晚了两千年。如果说,后者乃神秘的浪漫主义,前者即浪漫的神秘主义。 后者年轻、时尚,像香水,以芳泽诱人。尽管美,但属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美在肌肤和姿容。而蓬莱,似酒,其魅惑在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让你恍惚之间,有虚幻玄迷之感。 蓬莱最适于一类人前来,诸如李白、苏轼无论如何,他们都会满载而归。 想必每个抵达蓬莱的人,皆会共用一个动作:伸长了脖子,极目远眺。 今人和先人的区别在于,咱们是观望,是憧憬,人家却是寻觅,是动了真格和真情的。 今人更聪明,乃成年人的聪明,理性者的聪明,头脑严肃,不做傻事,但有遗憾。这遗憾就仿佛是一个滴酒不沾的人。 古希腊和华夏先秦,何以同为神话繁茂
13、、人神共舞的时代? 我想,大概和人的精神体质有关。那是人类的童年期,正值大脑最空缺、心性最清澈的时候,也是灵魂最缥缈、想象力最发达的时候。对于儿童,“想入非非”是本能,“异想天开”是禀赋,童年的幸福和乐趣也在这儿。打个比方吧,若你去通知个孩子,这世上压根儿没有外星人,什么后果呢?孩子会悲痛大哭。此举既无趣,又残忍。 一个没有超人的童年是不及格的,一个没有神仙的尘世是不堪忍受的。从山海经 九歌到述异记 ,从异兽鬼巫到神灵仙说,中国人的精神浪漫和迷离,是从对“超人”的瑰丽想象开始的。这不仅是迷信,更是生活美学和生存哲学,以之对抗生命的泥实和悲苦,对抗世界的沉闷和枯瘦。 人类太孤独,人生太短限,人世
14、太潦草,所以神仙来襄助。神仙,既是超人,又是邻居。它是人类童年的发小。 蓬莱的盛大,是因为它的客厅,是因为某年某月某日来了一群客人,一群组团来的客人。如果说,“竹林七贤”是中国俗世最精致、最高贵的一个“朋友圈”,那“八仙过海”,则堪称中国仙界最豪迈、最江湖的一个“朋友圈”了。他们不仅来自五湖四海,还来自历朝历代;他们不仅是时间的代表,还是社会各阶层的代表。 “八仙”为何风靡民间?除了个性魅力,除了社会关怀和匡扶正义,根本原因尚在于:它空前地照顾到了“集体”,照顾到了“所有人”,其成员组合覆盖了中国社会的各个阶级,无论贫富贵贱、男女老幼,每个人都从中找到了自己的代言人,找到了自己的命运替身,这个
15、人人平等的局面太温暖人心了。 这想象力不仅归功于艺人,更来自世世代代的中国百姓。与其说是才华,不如说是社会夙愿。是其同体理想,是一场关于人类大解放的自由梦、翻身梦。 此乃“八仙过海”的最大精神价值,它太亲民了,它提升了百姓的自信心,它激励着民间集体的进取欲望,超越自我、解放命运的欲望。 当然,这欲望是成仙,而非成神,一般来说,西方文化倾向于尊神,东方文化倾向于崇仙;权力者更拥戴神,老百姓更爱慕仙,因为前者崇拜基因,后者仰仗后天。 华夏之初,往往“鬼神”领衔。但渐渐地在民间叙事中,“仙”的出场次数越来越多。 某种意义上,“仙”表达着人的自信,显示了民间叙事能力的增强。一方面,人找到了通往仙阶的晋
16、升之路,界面被突破;另一方面,人仙之间渐趋平等,比如“牛郎织女”“白蛇传”,彼此保持了情感的互敬和精神的对等。 那么,何谓“仙”呢?“仙”的气质是什么? 我觉得,是自由,是逍遥和任性,是灵魂中的酒意,是精神飘逸感,是快乐能力,是乘风踏歌的欢愉。是扔掉行李后的生命轻盈。 “仙”,是慢慢活出来的,是从“人”蛹里升起来的另一个人,像蝶,像云,像花,像月这得力于天赋和秉性,更取决于苏醒和选择。“八仙”故事中,他们都要在某个人生关口,做出重大选择。仙与人的区别在于选择,人与人的区别也在于选择。 眼前沧海难为水,身到蓬莱即是仙。 这是句安慰话。对焦虑的现代人来说,仙的启示不在于道术和修炼,而在于对“活法”
17、的选择,对“自由”的领悟,对“灵魂”的照料。 蓬莱的碑刻辞章繁多,入我心者却寥寥。 登上蓬莱阁,注视云天苍茫时,脑海里驶来一行诗:“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不知苏东坡立于此崖时,是否也想起了自己的这句诗。 蓬莱的波涛,让人有一去不复返的冲动。 到蓬莱,看什么呢? 看云,看空,看无,看沧水,看浩渺,看隐约 想必海市蜃楼里,定有爱情居住。否则不值得看,更不值得往。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及思想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开头将蓬莱与香格里拉进行比较,突出了蓬莱独有的神秘主义,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作者由蓬莱联想到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用山海经等作品分析了中国人的生存哲学。 C作者将
18、东西文化、权力者与老百姓进行对比,表达了对超越自我、解放命运精神的赞许。 D文章引用蓬莱碑刻和苏轼的诗句,启示焦虑的现代人对自由生活方式的选择和自我灵魂的苏醒。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运用比喻、排比、引用等多种修辞手法,极富文采。比如“看云,看空,看无,看沧水,看浩渺,看隐约”,整齐中富有变化,读来灵动,活泼。 B文章段落短小,适合本文缜密严谨的特点,将丰富的联想融入文中。同时大量使用短句,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C作者运用设问,指出古希腊和华夏先秦同为神话繁茂、人神共舞的时代,目的是分析中西方文明渊源的共同之处。 D 这篇文章
19、思接千载, 联想丰富, 但核心是揭示中国人的精神史和理想追求, 体现了“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8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4 分) 这俩字,一经嘴里吐出,即像一朵荡漾的烟圈,飘飘袅袅,如坠雾中。 “仙”,是慢慢活出来的,是从“人”蛹里升起来的另一个人, 9作者在文中第三段说“蓬莱最适于一类人前来,诸如李白、苏轼”,你认为李白、苏轼为何适合前来蓬莱?请结合文本,联系梦游天姥吟留别和赤壁赋来分析。 (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史思明乘胜西攻郑州。李光弼整众徐行,至洛阳,谓留守韦
20、陟曰:“贼乘胜而来,利在按兵,不利速战。洛城不可守,于公计何如?陟请“留兵于陕,退守潼关,据险以挫其锐”。光弼曰:“两敌相当,贵进忌退。今无故弃五百里地,则贼势益张矣。不若移军河阳,北连泽潞,利则进取,不利则退守,表里相应,使贼不敢西侵,此猿臂之势也。夫辨朝廷之礼,光弼不如公:论军旅之事,公不如光弼。”陟无以应。 冬十月丁酉,下制来征史思明,群臣上表谏,乃止。史思明引兵攻河阳,使骁将刘龙仙诣城下挑战。龙仙恃勇, 举右足加马鬣上, 慢骂光弼。 光弼顾诸将曰: “谁能取彼者?孝德请行。 光弼问: “须几何兵?”对曰:“请挺身取之。”光弼壮其志,然固问所须。对曰:“愿选五十骑出垒门为后继,兼请大军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湖北省 鄂州市 2021 2022 学年度 上期 质量 监测 语文试题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07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