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江苏省扬州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扬州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21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江苏省扬州市江苏省扬州市 2022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 (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将人与书相并而论,早在汉代扬雄就有“书为心画”之语,并由此推断,书家的人品、学养、情怀等内在因素,会直接影响他们书法品格的高低。这一论断开启了“论书及人”的先河。其后,唐代柳公权“心正则笔正”一语更是将二者的内在关系进一步强化。但柳氏此言一出,该话题便被暂时搁置,这其中是何缘由呢?柳公权身处唐末五代的战乱时期,人们颠沛流离,儒家的道统思想早已被该时期的文人士大夫抛之脑后。试想,
2、儒家道统领域的书品与人品又有谁会关注? 北宋时期,儒学成为整个社会的主流思潮。在儒家看来,书法同其它艺事诸如诗、文、赋、画等一样,为“英杰之余事”,是“雕虫小技”,“无益国家”,不能作为一个人毕生追求的目标。欧阳修是宋代新儒学的倡导者,儒家道统观念自然而然渗透到他的书学思想中来。 他曾一度感慨书家人格修养的缺失:“而今人不然,至或弃百事,敞精疲力,以学书为事业,用此终老而穷年者,是真可笑也。”在他看来,士人倘若“或弃百事”“但务于书”,是一种不太睿智的做法。 基于北宋儒学的复兴,士人对书家的人品与书品双重珍爱,且尤重人品。因此,颜真卿忠烈严正的人格形象,以及筋骨独具的书法风格可谓珠联璧合,顿时
3、在宋代书坛走红,成为士大夫心目中“书如其人”说的最佳典范,进而萌生了北宋书学中的“以人论书”观念。士人基于对颜真卿等人人格魅力的格外钦佩,于是更加珍视他们的书法作品,或者说,即便他们的书法造诣不是很高,也能在书坛享有崇高的地位。 苏轼将书品与人品关系的论述推向了更广泛、更细微的理论层面。他认为通过发乎外端的人的容貌、言行,可直观到人的品质高下,进而类推到由具体的书作便可以观书者心象。苏轼再次直接肯定了“书如其人”的观点,在他看来,书法的价值并不单单取决于作品字形的美丑,或者书家技艺的高低,更取决于书法作品内在的意趣、格调,是书家道德学问、人品素质在书作中的全面渗透。倘若书家丧失了这一核心因素,
4、其书则“虽工不贵也”。黄庭坚同样坚守着人格主义论书观,但他将“人”加以推衍,在书家人格、品操的基础上,又将书者的胸次、学养与书品相互观照。黄庭坚通过自己尚“韵”的书学观念来阐发“以人论书”的书学思想,而这里的“人”的概念已超越了单纯的品格标准。我们知道,书法最忌一“俗”字。在黄庭坚看来,“韵病”与“韵胜”是书法“俗”与“不俗”的表现,书法能否以“韵”胜,自然以“脱俗”为先,而如何脱俗,则强调人格与学养的修炼、艺术与人格的统一。 另外,北宋书家在书法的品评中经常将形容人的外观以及品格风神的词汇借用来比喻书法,进而开启了“以人喻书”的品评思潮。苏轼在书唐氏六家书后一文中指出“楷如立、行如行、草如走
5、”,将书法的书体形象“人性化”。这种“以人喻书”的方式,应该说是“以人论书”观念的自然延伸。 (摘编自陈培站颜真卿与北宋书坛的“以人论书”风尚,有删改) 材料二: “清心寡欲,字也精神”。诸如此类之言广见于先贤的书论、诗词之中,王右军书法平和简净、道劲天成,清人李瑞清颇为自信地认为:“学书先贵立品。右军人品高,故书入神品,决非胸怀卑污者而书能佳,此可亦断言也。”唐代颜真卿行书用笔凝重敦厚,点画沉着劲健,结字丰腴开朗,朱长文说:“颜鲁公可谓忠烈之臣也,临大节而不奇也。”相反,历史上一些行为不端,品格不正或在个人人生实践中有偏差、错误的书法家,他们的书法作品艺术水平很高,却颇受指责。元代书法家赵孟
6、频,因身为赵宋皇家子弟,宋亡后仕元,认贼作父,其书作虽有“仪凤冲霄、祥云捧日,上下五千年,举无其匹”之誉,但也微辞不少,是因为赵.孟類“心术坏而随之也”。 书法艺术风格受人的性格、气质及时代的影响,而艺术水平的优劣高下,则取决于多种因素。书法家学识、阅历,其它艺术门类诸如绘画、音乐等方面的修养,书法家书写时的环境、情感、笔墨纸张性能相适应的程度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王羲之“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含情调于纸上,才得以穷变态于笔端。黄山谷晚年“居开元寺之怡偲堂,坐见江山,每于此中作草,似得江山之助”,环境的影响使黄氏大草臻于其妙。除此以外,笔墨还受时代审美风尚的影响。产生于盛唐时期的
7、颜真卿书法,风格独具,统领风骚,这当然是与颜真卿正直、宽厚、忠诚的气质性格分不开的,也和当时安定的社会政治形势、发展的社会经济以及人们崇尚丰腴肥美的审美风尚有很大的关系。赵孟類在中国书法史上比肩二王,齐名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为元代书坛主坫之人,他艺术水平最高的行楷书,用笔精巧,纤浓合度,点画肉不没骨、筋不外透,结字婀娜茂密,通篇温润闲雅,虽乏雄浑之气,却也极尽秀柔之美。如果因其人没有骨气、宋亡仕元而否定其书,那是不公正的。 (摘编自庄桂森浅析书法艺术欣赏中的“以人论书”,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关于书品与人品之间的关系,依次经过“书为心画”
8、“论书及人”“以人论书”“书如其人”“以人喻书”几个阶段,且内涵不断丰富与发展。 B.北宋时期,儒学复兴。士人对书家的人品和书品非常珍视,且尤重人品,使得北宋出现了一大批书法造诣不高,却享有崇高地位的书法家。 C.苏轼在前人基础上进-步阐述了书品与人品的关系,他认为个人的品质、道德比书法的技艺更重要,若这一核心因素丧失,书作则“虽工不贵”。 D.颜真卿书法风格独具,统领风骚,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但如果不是因为颜真卿嫉恶如仇、正义凛然,他的书法将不为称道。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唐末五代时期,儒家道统思想被冷漠对待,书品与人品不受关注,说明儒家关于书品与人品关
9、系的论述并不被大家认同。 B.在儒家看来,书法只是“英杰之余事”,不能作为毕生追求的目标,正如唐代李嗣真书后品所言“德成而上,艺成而下”。 c.在黄庭坚看来,书法要“脱俗”,书家还需拓宽胸次、提升学养,这种人格主义论书观丰富了“人”的概念,这方面比苏轼的论述更加深入。 D.“以人喻书”是将书法的书体形象“人性化”,告诉我们书法艺术与人的形神有着内在联系,进一步丰富了“以人论书”的观点。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名家的论述不能证明材料一中“以人论书”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已若善篆,何自而手与笔俱正?日:心正而已。” B.“观其书,有以得其为人,则君子小人必见于书。是殆不然。以貌取人,且犹不可
10、,而况书乎?” C.“人品的高下,最能影响书画的技能。评书画,不能不讲品格;有了为人之道,才可以讲书画之道。” D.“柳公权日:心正则笔正。 余今日: 人正则书正,故论书如论相,观书如观人。” 4.有人说材料二的第一段与第二段观点截然相反。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 分) 5.“以人论书”观点对艺术工作者有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作简要概括。(6 分) (二)现代文阅读 II (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保卫延安(节选) 杜鹏程 全纵队的人马渡过黄河,由东朝西,直向延安方向进军。敌人飞机顺着窄狭的山沟扫射、.轰炸,想阻止我军前进。战士们在敌人飞机
11、扫射的时候卧倒,飞机转过去的时候又爬起来走。卧下去,爬起来.他们就这样行进,一直到天黑,才算平静下来。 战士们经过通夜急行军,三月十八日路过延川县境,这里离延安一百八十里,可是满眼都是战争景象。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员在转运公粮,老汉和妇女们在坚壁东西。路岔上、村口边,儿童们在放哨。一队一队的自卫军东来西往,他们有的背着七九步枪,有的扛着红缨枪, 大约是到什么地方去参加演习的。 “敌人又要在这里杀人放火了!”第一连连长周大勇心里充满激愤。 陕甘宁边区这片山地,东西七八百里南北八九百里,可是大城小镇、沟沟渠渠,周大勇差不多都到过。他和陕甘宁边区的老乡,一块度过很多艰难的日子。他在无定河边给老乡们割过庄
12、稼送过粪;在延河畔,老乡们也给他讲过陕北土地革命的故事。 如今,周大勇又踏上陕甘宁边区的土地,又向延安前进。可是,这次回来跟往回不同,因为战争的火在陕甘宁边区烧起来了,而且就要烧到党中央住的延安。这些想法从周大勇的脑子闪过时,惨厉的痛苦和愤怒,就煎熬着他的心。他曾经出生入死,在战争中看见过许多 悲痛的事,但是,他从来也没体验过他此刻所产生的激动感情。 三月十九日,太阳刚爬上东山头,部队就进到延安正东百十里的大川里。川道里尘土滚滚,拥挤着撤退中的人、车辆、毛驴和耕牛。牲口驮着粮食草料,车辆上装着家具、纺线车和盆盆罐罐。有的车辆上,还有只猫睡在家具旁边。. 人群中,很少看见中年男人或是年轻小伙子,
13、他们有的去给自己部队带路,有的去抬担架,有的去运粮,有的手执武器去保卫家乡。只有妇女们,背着孩子,挑起全家人的生活担子去逃难;老太太们有的背着包袱,有的抱着鸡,手里还拿着舀水的木瓢。小孩子们, 有的扛着放羊用的小铁铲, 后面跟着一条狗;有的背着书包、 木刀。 老汉们,有的背着农具,有的挑着被子、衣物.有些人,谁也不和谁说话,谁也不看谁,仿佛向来就不认识。他们满脸是尘土,看来,又熬累又难过!有些人,一会儿回头望延安的天空,一会儿又望路两旁的田地和山坡。平时,人们很少注意这身边习见的事物,很少注意这黄土山岭、红土山沟和那家乡上空的云彩。如今,战争来了,人们要和这一切分别的时候,便觉得,往日那难得的
14、时光并没有充分地利用,许多美好超然客公众号的事物也没有努力去理解它。 这些逃难的群众没有看见自己队伍的时候,都很惊慌;待看见了自己部队的时候,便坐在路边不朝前走了。照他们想,部队上去,三下五除二就把敌人收拾了,战争就结束了,太平日子就又过起来了。 背着孩子的妇女们,脸上显出喜盈盈的气色。她们都叽叽咕咕地议论起来了: “啊,瞧呀,咱们的人马多稠。不怕,不怕,天打五雷轰的白军来不了!” “不怕了,瞧!咱们从河东调过来几十万人马。” 周大勇想:“几十万?一共才五千多人啊!”他在战争生活中常遇到这样的事情:人们往往根据他们的心愿,编造或夸大一些矛盾而可笑的好消息以求得安慰。他边走边问:“老乡,敌人还远
15、哩吧? “远哩?人家说, 敌人到了咱们延安城啦!依我想, 敌人到延安南边的二十里铺啦!” “咳!你才瞎说。同志,敌人离延安还有三四十里路程。”. “延安,。不妙,很不妙!”周大勇感觉到,老乡们说的这些互相有很大出入的消息,给他带来一种沉重的压力。又问:“老乡,不是说你们早就撤退了么?怎么,你们还挤在这里?” 老乡们乱噪噪地回答: “穷家难离,热土难舍嘛!” “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穷窝嘛!” “这一阵说不来啦!乡长同志天天劝说,叫我们走远处安家。我们可又谋划:咱们的队伍还能叫白军占咱们的延安,反正几天工夫仗就打完了,我们也就回去了。” 周大勇的脸色阴暗暗的。他一面走,一面给老乡解释:要准备长期打仗
16、。 路上拥挤得走不动。旅首长传下命令:“部队靠右首的河边走!”前边部队掉转方向朝河边走,后边部队拥住了。周大勇在一辆大车边停住脚。车上有一个十一二岁的男孩子,躺着呻唤。他是在来路上,敌人飞机扫射时负伤的。这个孩子身边,躺着一个咽了气的女人。周大勇问了一位老乡,知道这个女人是在前边十来里路上,被敌人飞机扫射死的。 周大勇的眼光从老乡的大车.上移到战士们的面容上,战士们都直望着前方,像是不忍看身旁那辆车.上的惨情! 一群跟上大人逃难的小孩,挤到队伍中间,拉着战士们的手,问东问西。一个六七岁的小孩站在土坎上,一蹦就爬在周大勇的背上。他把小嘴巴贴着周大勇的耳朵,说:“叔叔,明天打走白军,我们就该回去了
17、吧!” (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 年版杜鹏程保卫延安,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延川县的老汉和妇女们在坚璧东西,是不想把物资留给进攻延安的敌人,因为他们已预估到自己很难重回家乡。 B.周大勇心里充满激愤,缘于他对陕甘宁边区老乡们的深厚情谊,也因为敌人发起的进攻将威胁党中央的安全。 C.乡民们对自己部队人数的估算与事实出入很大,是因为战争环境中消息传递不实,也因为宣传工作未到位。 D.小说选文以基层指战员周大勇的见闻感受,再现前线指战员与敌人战斗的激烈场面,场面惊心动魄,震撼人心。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选
18、文开头写战士们在敌机扫射、轰炸的危险中行军,既交待了形势的危急,也为周大勇及乡民的出场设置了特定的环境。 B.文中用插叙的方式叙述周大勇对陕甘宁边区生活经历的回忆,既展现了延安军民团结的温馨画面,也丰富了人物形象。 C.小说用“坐在路边不朝前走”“拥挤得走不动”等场景描写,表现边区人民在整个撤退过程中的拥挤与慌张。 D.小说重视写人物的语言,从老乡们的言谈中可以看出他们对人民军队的充分信任,也表.现了他们故土难离的真实情感。 8.文中写周大勇目睹一辆大车上乡民死伤的惨情。小说安排这一情节有何作用?请作简要说明。(4 分) 9.文艺评论家林默涵在关于题材一文中说: “ 重大的斗争和日常生活是密切
19、联系着的,不能截然分开,作家不能轻视琐事。”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祥兴二年二月,崖山破,张弘范谓文天祥日:“能改心以事宋者事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日:“国亡不能救,敢逃其死而贰其心乎!”弘范义之。 十月,丞相孛罗召见于枢密院,天祥入长揖,欲使跪,天祥日:“南之揖,北之跪,予南人行南礼!”孛罗日:“自古以来有以宗庙土地与人而复逃者乎?”天祥日:“卖国者有所利而为之必去去者必非去国者忠子前辞室相不拜秦使军前寻被拘执国亡当死所以不死者以度宗三子在浙东故聂”孛罗日:“弃
20、德祐而立二王,忠乎?”天祥日:“吾别立君,为宗庙社稷计也。从怀、愍而北者非忠,从元帝为忠;从徽、钦而北者非忠,从高宗为忠。”孛罗语塞,忽日:“晋元帝、宋高宗皆有所受命,二王立不以正,篡也。”天祥日:“景炎乃德祐长兄,不可谓不正,登极于德祐去位之后,不可谓篡。”孛罗怒曰:“尔立二王,竟成何功!”天祥日:“立君以存宗社,存一日则尽臣子一日之责,何功之有!”孛罗欲杀之,弘范病中表奏天祥忠于所事,欲释勿杀。 帝求南人有才者甚急,王积翁荐之。天祥日:“国亡,吾分一死耳。倘缘宽假,得以黄冠.归故乡,他日以方外备顾问可也。”积翁欲令宋官谢昌言等十人请释为道士,留梦炎不可,日:“天祥出,复号召江南,置吾十人于
21、何地!”事遂寝。帝知其不可屈,议将释之,天祥日:“愿赐一死!”帝犹未忍,左右力赞从其请,遂诏杀之。其衣带中有赞日:“孔日成仁,孟日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史臣曰:“志士欲信大义于天下者,不以成败利钝动其心。文天祥奉两孱主,兵败身执,而从容伏镄,可不谓之仁哉!” 许有壬日:“文天祥万变不渝,事固不可以成败论也。”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卷一百九)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卖国者有所利/而为之必不去/去者必非卖国者也/予前辞宰相/不拜奉使军前/寻被拘执/国亡当死/所以不死者/以度宗二子在浙东故耳/ B.卖国者有所利
22、而为之/必不去/去者必非卖国者也/予前辞宰相不拜/奉使军前/寻被拘执/国亡当死/所以不死者/以度宗二子在浙东故耳/ C.卖国者有所利/而为之必不去/去者必非卖国者也/予前辞宰相不拜奉使/军前寻被拘执/国亡当死/所以不死者/以度宗二子在浙东故耳/ D.卖国者有所利而为之/必不去/去者必非卖国者也/予前辞宰相/不拜奉使/军前寻被拘执/国亡当死/所以不死者/以度宗二子在浙东故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长揖,指拱手高举继而落下的礼仪,从文中可知在南宋的交际往来中普遍施行这种礼仪。 B.愍,谥法日“在国逢难曰愍”,可见文中晋愍帝在位时国家逢兵寇之事,动
23、荡不安。 C.黄冠,黄色冠帽,多为道士戴用,文中指做道士,文天祥以此为借口是希望能逃出营。 D.赞,常用作议论史事的文体,附于史传之后以阐发议论,文中是史官对文天祥的评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针对孛罗“不忠”“不正”的指责,文天祥针锋相对予以反驳,认为自己以社稷为重并非不忠,二王即位符合正统并非篡位。 B.元朝君臣在如何处置文天祥的问题上意见不一,有人主张除掉他,有人主张释放他,元主因为惜才在本意上也不想杀死他。 C.留梦炎反对释放文天祥,是因为他觉得一旦文天祥回到江南再起义兵,会使他们陷入尴尬的境地,元主于是听从了他的建议杀掉文天祥。 D.虽然文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苏省 扬州市 2022 届高三上 学期 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答案
文档标签
- 届高三上
- 期末考试
- 语文试题
- 广东省东莞市2022届高三上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 北京市房山区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 河北唐山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 辽宁省营口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 山东省德州市2022届高三上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 江苏省苏州市2022届高三上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 江苏省苏北四市2022届高三上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 辽宁省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 江苏省扬州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 2021-2022学年湖北省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 江苏省扬州市2022届高三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 2022届江苏省如皋市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07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