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县2021-2022学年度高二上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县2021-2022学年度高二上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县2021-2022学年度高二上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21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县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县 2021-2022 学年度高二上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学年度高二上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本试卷共 8 8 页。全卷满分页。全卷满分 150150 分,考试时间分,考试时间 150150 分钟。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535 分)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材料一: 丝绸之路开辟之初,西汉、东汉的中央政府便频繁派出使者西行。他们带去的不是坚船利炮,而是和平的愿景和合作的期望。今天,“一带一路”倡议不仅继承了传统的丝路精神,更是将“和平、合作、发展”推向新的高度。中国的茶文
2、化应该如何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呢?实际上,中国茶和茶文化需要一次面向世界的“再传播”! 我们必须看到,中国茶叶年产量已逾 200 万吨,占全球茶叶总产量 40%以上,但出口量却不及肯尼亚和斯里兰卡,中国茶在世界其他国家的影响力已经远远不能与一百多年前相比。中国茶和茶文化影响力的再传播可参考如下路径。 重建中国茶在世界市场地位。茶是茶文化的载体,中国茶在国际市场的地位直接决定中国茶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就种质、品种、栽培条件和栽培技术来讲,中国茶在世界上有着领先的水平。但就商品茶来说,品质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制约着其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因此,国家应参考国际标准尽快制定出更加严格的种植标准作为中国茶的出口标准
3、,树立中国茶最安全的世界形象,进而在世界茶市场重新崛起。 发扬茶文化传播的引领性。前面提到,茶文化是由诸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相结合而成的,要站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角度,摒弃门户之见、学科之别,以茶文化传播为牵引,通过不断研究创新茶叶种植、制作技艺,弘扬茶的自然之美;运用吉祥图腾、装饰纹样、民族图案甚至民间剪纸作为包装设计元素,弘扬中华传统艺术朴素之美;带动茶文化周边产业发展,如茶具、茶盘涉及的瓷器、陶器、木雕、根雕等艺术形式,弘扬中华文化小中见大、浑然一体的和谐之美。 发挥茶文化传播的渗透性。茶自古以来就是和平友好的使者,深入、细致、全面地研究沿“一带一路”诸国与中国茶和茶文化的商业与
4、文化交流历史,了解“一带一路”诸国自身的茶文化的发展与内涵,找准文化交流的切入点,以兼容并蓄的姿态与“一带一路”诸国进行深入的民间文化交流,将“茶为国饮”确立为茶文化国际传播的目标:即茶为“中国之饮”“国人之饮”和“国际之饮”。 区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茶文化发展的不同层面,做好布局规划,立足国内,扎根东亚,放眼世界。在传播中国茶文化时,借力儒家文化推广、加紧编修茶文化教材,加强茶文化作品外译,开发茶文化旅游,搭建茶文化交流国际平台,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循序渐进、潜移默化,逐步建立以中国茶叶种植、制作技艺为基础的世界茶叶生产标准,同时构建以中国茶文化为基础的世界茶文化体系。 融入大文化传播体系。
5、茶文化传播只是中国特色文化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过程中国际传播的一个有机构成。因此,茶文化的国际传播必须符合大文化观,将茶文化自身特点与其他文化形态有机结合,共融共进。一方面茶文化的国际传播,要成为其他文化形态国际传播的载体,为其他文化的传播穿针引线,架桥修路;另一方面,茶文化的国际传播,还要借助其他文化渠道,甚至成为其他文化形态表达的内容。只有实现了茶文化国际传播的“系统思考”才能有其国际传播的顶层设计,茶文化才能更加多元化和多层次,从而在国际传播中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蔡圆圆“一带一路”上的茶文化传播) 材料二:材料二: 中国茶文化,首先是一个艺术宝库,中国人“喝茶”与“品茶”是大
6、有区别的。喝茶者,消食解渴,重视茶的物质功能,保健作用。品茶者,则不仅含品评,鉴赏功夫,还包括精细的操作艺术手段和品茗的美好意境。且不说唐代的茶圣、茶仙和宋代贡茶使君,以及明清艺茶专家与“茶痴”,即便近现代的真正茶人,品茶亦不同凡响。以老北京人来说,喝茶先要择器,讲究壶与杯的古朴或是雅致。壶形特异,还要有美韵。杯要小巧,不只为解渴,主要为品味。品茶还要讲与人品、环境协调,尝茶的滋味,同时还要领略清风,明月,松吟,竹韵,梅开,雪霁等种种妙趣和意境。连家居小酌,也要包含仪礼、情趣。其次要讲水,什么惠山泉水、扬子江心水、初次雪水,梅上积雪、三状雨水还有如何汲取、储蓄,或藏之经年,或埋之地下,用何种水
7、泡何种茶,用时如何摇动均匀,或是静取不动,皆有一定讲究,一定之理。至于茶,则论雀舌、棋枪,又讲“明前”(清明前)、“雨前”(谷雨前)等。今之红绿花茶,西湖龙井,真正茶道家并不一定视为上品。煮茶的功夫则更大,柴炭,锅、火候、色、香、味,需处处留神丝毫不爽。 对现代人来说,吃杯茶还要有那么多繁复的讲究,大多数人无论时间、精力皆不大可能。于是,有人怀疑,有无重新发掘、介绍中国古老茶道的必要。我以为,中国茶文化的精华是它的茶道精神。但古人宣传这些精神是通过一定茶艺形式,否则只讲茶道精神而空洞无物,人们便很难理解。况且,旧的茶艺形式也可以变化改造,文化精神可融于新的茶艺形式之中,这有一个推陈出新的过程。
8、但要创新则先需知旧,所谓“温故知新”便是这个道理。况且,中国古老的茶艺,即使在现代化的今天也不一定完全失去意义。完全向大众推广大可不必,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形式则可再次展现。 (摘编自中国茶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中国茶文化交流源远流长,茶文化发展层面不同,它们都是世界茶文化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B.中国茶在种质、品种、栽培条件和栽培技术上处于世界领先的水平,但商品茶的市场地位有待进一步提高。 C.喝茶与品茶大有区别,喝茶重保健,品茶重品鉴、茶道和意境。老北京人品茶讲究择器、讲水、论茶和煮茶功夫。 D.中国是茶的故乡,也
9、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道内容丰富,完备。中国茶和中国茶文化在世界上一直有很强的影响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中国茶文化是由诸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相结合而成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所以茶为国饮一定会成为“中国之饮”“国人之饮”和“国际之饮”。 B.“一带一路”倡议继承了传统的丝路精神,将“和平、合作、发展”推向新的高度,为中国茶和中国茶文化面向世界“再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C.茶文化的国际传播既要将茶文化自身特点与其它文化形态相结合,也要借助其他文化渠道,甚至成为其他文化形态表达的内容。 D.现代人喝茶大可不必繁复的讲究,因为时间、精力皆不允许,中国茶
10、艺向大众推广完全不必。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诗句中最能体现“品茶”之道的一项是(3 分)( ) A.“茶亦醉人何须酒,书自香我何须花”(醉月仙人) B.“起尝一碗茗,行读一行书。”(白居易) C.“活水还需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苏轼) D.“寒窗里,烹茶扫雪,一碗读书灯。”(郑板桥)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 分) 5.用哪些措施可以让更多的中外年轻人接受中国茶文化?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6 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义士墓义士墓 耿立 乡间的墓地上兀立着一个石碑。石碑上镌着魏碑“义士哑孩”。 哑孩没有名字
11、,王士臣喊他哑孩,别人也喊他哑孩。日本人来之前,王师傅风雪天赶会,在人面馆里拾到一人两三岁的、人,到了家里。王师浦把孩子的衣服脱掉,放在被宫,三天二夜那孩子才醒。 王师傅唤他,一字不应,孩子的眼睛告诉了王师傅,这是一个哑巴。 王师傅带了哑孩来到了日本人的营房和炮楼,为那些人做饭。为首的日本人,来自日本列岛的山口县,文文静静的,戴一副眼镜,人们叫他桥本,是学生出身,但随身的一把军刀和一条纯种的如牛犊大的狼狗,使人感到了一股戾气和不祥。桥本对汉学颇精通,他从什集的老中医秀才石远来那里借明版的金瓶梅看。到了中秋,他让王师傅备好菜,烙上石远来爱吃的葱花千层饼,让哑孩送到,然后,桥本就和石远来聊起黄帝内
12、经,说起阴阳辨证。老中医就慢慢地应付。 桥本有时也和王师傅喝酒,是纯正的日本清酒,王师傅嫌淡,就让哑孩到什集隅首的酒店打烧酒,小小的一茶碗,王师傅仰脖就灌掉。桥本有时就唱日本的歌曲君之代(日本国歌),唱着唱着就流泪。这个时候,王师傅就起来走开,哑孩见师傅走开也像尾巴跟着师傅走了。 师傅就去伺候桥本的那条狼狗,哑孩看狼狗温顺地在师傅的手下吃着特意烧炙的牛肉,那是一条俊秀的狗,也是令人生畏的狗,直矗一对尖尖棱棱的耳朵,扫帚似的尾巴和一双惨绿而放射凛凛寒光的眼睛。 谁知,一天黄昏,师傅在喂狗时,一根骨头卡在了狗的喉咙,其时桥本正在饮酒,师傅直觉着麻烦要来了,就唤哑孩拿醋往狗嘴里灌。狼狗挣扎着,后爪子
13、抓地前爪立起,两眼由绿到红,痛楚满布的脸上闪烁的是凶光,当师傅灌醋的时候,那狼狗就急急地一下子生吞了师傅的手。 这时不知哑孩从哪里拿起一根劈柴,顺势就往狼狗的臀部狠狠敲去。狼狗“嗷”地叫了一声放开了师傅,骨头也随即吐了出来,满嘴的血滴在什集的土地上,狗趁势准备向哑孩扑去,像要撕掉人的筋骨和灵魂。 黄昏在那时凝滞了。桥本橐橐地出来了。 他看到了师傅血淋淋的手、地上的劈柴和狗吐出的牛骨。桥本两眼狐疑,他走到狼狗的跟前,用手抚慰着狗。 师傅和哑孩的眼睛里布满恐惧。桥本吹起了哨子,然后就回到屋里,扎上武装带,穿上马靴,挂上了军刀,狼狗呜咽呜咽地叫着,像是控诉。 大家刚吃完晚饭,听到集合的哨子,都急匆匆
14、地跑出集合,日本人和汉奸惊恐地看着两眼发红的桥本。然后,桥本说了一句日语,就从队列里出来了两个日本兵,把王师傅架起,刹间,王师傅被吊在了出操的单杠上,哑孩用手比划着哇哇向师傅扑去,想解下师傅臂膀上绑的绳子,日本兵一脚踢得哑孩跌在几步外的沙土里,跌得很响。 桥本走到离师傅几十米的地方,脸朝着师傅,微笑着举起了匣枪。 “看,支那人,左脑壳!” “啪!”枪响了,桥本的匣枪很脆很响,震得炮楼上的蝙蝠扑扑地旋飞,人们想,王师傅完了,那时,杀掉一个中国人,像屠掉一只狗。 可是枪响了,王师傅还是那样被吊着,眼睛惊恐地看着哑孩,光光的脑袋,只左耳有花生大的凹痕在滴血。 桥本是像猫对待耗子般拿人作弄?还是真的把
15、活人做靶子? 这时桥本的手又举起了,他瞄向王师傅的右脑壳,扣动了扳机。 还是很脆很响的一声枪响。但是王师傅只右耳有花生大的凹痕在滴血。 像是到了高潮或结尾,队列中的日本人高举双臂过头高呼“崽!”(日语:万岁) 桥本满意地一挥手,然后马靴一并,转身回到炮楼,王士臣被卸下了。王师傅的命被保住了,但经那一吓,就卧在了床上,再没能起来。父亲说,王士臣虽然是厨子,整日与刀和火打交道,但胆子奇小,过年时连炮仗都不敢放。 师傅死掉了,炮楼的厨房里只剩下了哑孩,孤单单做好饭,就站在厨房的门口,向吊过师傅的单杠望去,一连几天,哑孩都是这样的神情。 后来, 整个炮楼的日本人都全身发乌、 口吐白沫痛苦地死去, 桥本
16、和他的狗也死了。 哑孩自己把自己吊在了那个单杠上,像是一个大大的感叹号,也是一个问号。这是1945 年春天的事,离日本人投降还有半年的时间,那时麦子开始扬花。 80 岁的老中医石远来把哑孩埋掉了,用一只木匣子,他称亚孩为小义士,在石碑的背面,石远来先生用道劲苍老的魏碑写了一段话: 呜呼!故国神州,人不分老幼,地不分南北,如此毒杀倭寇者,有几人欤? 每次到父亲的墓地,我总是用手抚去这墓碑的杂草与牛羊的粪迹,父亲去世有年,墓草苍黄,父亲是亲见过哑孩的,父亲曾亲手为哑孩成殓,父亲说老中医石远来对流泪的成殓的人说,不要把泪珠滴在哑孩的身上,那样,哑孩归去的路上,就走得不安稳。 (有删改) 6.下列对小
17、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王师傅救下哑孩并抚育他长大,体现了人性的美好和人世的温情。 B.桥本没有开枪打死王师傅,因为王师傅给日本人做饭,也和自己喝过酒。 C.桥本的狼狗俊秀但令人生畏,其实就是桥本本人形象的写照。 D.描写哑孩吊在单杠上的尸体像是感叹号,也像是问号,含义丰富深刻。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不多但很有表现力。 “黄昏在那时凝滞了” “那时麦子开始扬花”等几处简洁的环境描写,增强了小说的画面感与悲剧氛围。 B.小说在人物塑造上并没有“脸谱化”。比如桥本,叙述他精通汉学,借明版的金瓶梅,喜欢和
18、老中医聊天等,就让人物形象更为真实多元。 C.小说通过一系列细节描写展示了人物内心。比如描写桥本枪击王师傅时“微笑着举起了枪匣”,“微笑”这一细节就意味他只想吓唬王师傅。 D.小说语言平实,重叙事,少抒情。比如描写桥本枪击王师傅,只有平静近乎冷酷的叙述,但字里行间让人凝神屏气,压抑得喘不过气来。 8.请简要分析小说塑造哑孩这一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4 分) 9.小说写完石远来先生写在石碑背面的一段话后即可结束,为什么作者还要写最后一段,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3535 分)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9、1014 题。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沅、湘;北涉汶、四,讲业齐鲁之都,观夫子遗风,乡射邹峄;厄困蕃、薛、彭城,过梁、楚以归。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略邛、莋、昆明,还报命。 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发愤且卒。而子迁适反,见父于河、洛之间。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予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予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予死,尔必为太史;为太史,毋忘吾所欲论著矣。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
20、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夫天下称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宣周、召之风,达大王、王季思虑,爰及公刘,以尊后稷也。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论诗 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义士,予为太史而不论载,废天下之文,予甚惧焉,尔其念哉!”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不敢阙。”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轴史记石室金鐀之书。 于是论次其文。十年而遭李陵之祸,幽于累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夫!身亏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网罗天下放失
21、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著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 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 赞曰: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节选自汉书司马迁传) 【注】累绁:本意是捆绑人的绳索,引申为牢狱。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
22、大也 B.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 C.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 D.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3 分)( ) A.郎中,本是官名,始于战国,秦汉沿置,帝王侍从官的统称,地位比较高。作为医生的尊称始自宋代。 B.诗书,即诗经尚书,相传是孔子整理而成,与论语孟子春秋并称为儒家经典“五经”。 C.太史公书,后来被称为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D.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湖南省 湘潭市 湘潭县 2021 2022 学年度 高二上 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07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