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全套知识复习提纲
《2022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全套知识复习提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全套知识复习提纲(113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历史第二轮复习提纲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西周: (1)分封制:目的:“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对象: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权利:在诸侯国的世袭统治权义务: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统治秩序局限:诸侯有诸多大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后来出现强国兼并弱国的情形,周天子权威受到削弱。 (2)宗法制: 含 义:宗法制是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核心:嫡长子继承制(也是其最大特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作用: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2、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
2、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3.二者的关系: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 宗法制维系了分封制。考点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影响1. “始皇帝”的来历秦始皇规定最高封建统治者为“皇帝”,诸多规定形成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体现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本质特征。2.秦朝确立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历史影响(1)措施:中央:实行皇帝制度;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有左右两员);太尉(管理军务);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地方:郡县制形成和演变:春秋战国时期出现; 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构成 :郡县(少数民族地区的“道”)乡、里及亭(治安、公
3、文传递)特点:中央垂直管理; 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影响: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巩固统一的其它措施: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在岭南和西南夷地区设置机构或任命官吏修建直道(九原到甘泉)、驰道;开通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流域。统一货币、度量衡,并以小篆成为全国通行的文字。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2)影响:形成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格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巩固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人民的控制和剥削大大加强具体来说影响对秦朝的影响:一方面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
4、家统一,及形成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考点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汉朝(1)“汉承秦制” (2)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措施:中央:设中朝(内朝),成为朝廷的决策机构;外朝(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机构)逐渐成为执行机构。地方:设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东汉后期成为地方一级行政机构,逐渐演变为州郡县三级。2.唐:三省六部制 六部通过审议 皇帝同意后交予审议- 提交上奏 尚
5、书省执行门下省审议政令封驳中书省起草政令评价: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有所分散,加强了皇权。三省之间分工明确,互为补充,提高了办事效率3.宋朝:有中书门下的设置,长官相当于宰相;后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分散宰相的行政权力;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规律认识:历代帝王调整相权,除了防范宰相擅权以外,也有力求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的因素。有时也是为了弥补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4.元朝中央: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管理机关;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地方:行省制。内容:行省以下依次为路、府、州、县。十行省之外,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
6、区划,一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一是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中央对行省的控制:行省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中央以监察机构对行省官员进行监督,省官互迁评价: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为省制奠定了基础。5.选官制度的变化“世官制”:先秦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察举制”:汉武帝时创立的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 察举制度虽然在当时看来比较完善,但是无论从
7、考选的对象和内容,还是从考选的方式和程序来看,都体现出封闭的特征。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区别高下列为九等。“中正”所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依据。“科举制”是考试选官的制度。隋唐开始实行。积极: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局限:科举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
8、人。考点4、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一、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使皇帝的权力空前提高。明成祖设立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能正式统帅六部,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二、清朝加强皇权的措施: 军机处雍正帝; 目的:开始处理西北军务,后来发展为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 特点:人员精干;保密性强;办事效率高,跪笔受录; 影响: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里) 密折制度:加强皇帝对地方行政的控制。中央的政治权力因这种制度而更为集中评价:清代军机处的建立和密折制的推行,明显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明清以来的政治趋势是中央集权逐步加强,而地方的政治自主性
9、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三、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与领土完整,促进统一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的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消极作用: 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还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大大落后于西方。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趋势 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皇权与相权的斗争)地方权力日益集中到中央(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图解君主专制皇权至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 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朝 手段专制主义(决策方式)核 心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于西汉中央集权(组织形式)概
10、念完善于隋唐 发展经济:自然经济 过程加强于宋元 经济基础思想:法家思想空前强化于明清 思想来源 功能:内 组织生产;镇压人民;调整矛盾;外抵御外患趋势 两对矛盾加强皇权削弱相权中央集权地方分权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一、历代监察制度的沿革和职能1、春秋战国:设御史一职,兼著纠察功用,但这个时期还没有专职的监察机构。2、秦:中央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执掌群臣奏章,其下设御史中丞,辅助皇帝执行弹劾之权;在地方设置监郡御史,监察郡内。(正式出现完善的监察制度)3、汉:中央设御史府,增设丞相司直和司隶校尉;地方设立十三部剌史,监察地方长吏。(古代监察制度系统建立)4、魏晋南北朝:中央御史台脱离少府,直接受
11、命于皇帝,监察机构初步统一,监察权扩大。地方由朝廷不定期地派出巡御史监察地方官员。此外,御史“闻风奏事”的制度也在这个时期形成。(谏官系统开始规范化、系统化。) 5、隋:中央设御史台;地方设司隶台,专掌州县监察,并建谒者台,持节察授。 6、唐:中央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地方分十道后增至十五道监察区。谏官组织分隶中书、门下两省,形成台谏并立局面。7、宋:中央沿袭唐制,御史台仍设三院;地方监察设监司和通判,直接隶属皇帝。8、元:中央设御史台;地方设行御史台,统辖二十二道监察区,每道设肃政廉访使(提刑按察司) 9、明:中央改御史台为都察院,设六科给事中,成为六部的独立监察机构;地方设十三道巡按
12、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临察网络。10.清:中央六科给事中归属都察院,科道合一;地方监察沿用明制。清朝还制定了我国古代最完整的一部监察法典钦定合规。二、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一)监察出于皇权、维护皇权,位高权重。皇帝是最高统治者,直接控制监察大权,所有的监察机关有监察权,但只是皇权及受皇帝控制的行政机关的附庸。为了保证监察的有效性,赋予监察官员位高权重的监察地位,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又一显著特点。 (二)单线垂直,监察机构独立自成系统。从中央(皇帝、君主)到地方的各级监察机构形成单线垂直(单线联系、单线领导)的相对独立体系。这种以皇权为中心的监察体制确定了监察与行政(
13、包括中央、地方、甚至是基层)的相对独立与分离,中央、地方的监察机构与政府机构的相对分离,监察官员与政府官僚的分离。从而确保了监察权力的独立运作,监察机构的上下一体,监察官员的高效行使权力。(三)重视监察官员的选任和素质。监察工作的特殊性所决定的。既要求监察官员有刚正不阿的品质,又要求监察官有丰富的为官经验和较高的文化素质并根据政绩对监察官员进行考核,并采取一些量化的方法,这样可促使监察官尽职尽责,积极上进,减少察与不察一个样的虚假现象。(四)监察制度以小制大,以内制外。监察官员品级不高,但可“风闻奏事”,凡属国家政事,无论大小均可监察,在执行监察时可不受任何机构、官员的约束,直接对皇帝本人负责
14、。第二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考点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一、耕作技术的进步原始阶段:“刀耕火种”;春秋战国:牛耕和铁农具出现;(私田大量出现;家庭逐渐成为主要生产单位)汉代:(西汉)牛耕普及,铁农具数量大大超越前代;曲柄锄、大镰;耦犁(二牛抬扛)发展至(东汉)一牛挽犁唐代:曲辕犁(重大改进)二、主要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战国时期:李冰都江堰(秦国拥有);郑国郑国渠;(秦国拥有)两汉时期:关中“井渠”(坎儿井)王景治黄(东汉)唐代:设专职官员渠堰使【灌排工具改进】: 春秋:戽斗、桔槔 三国:翻车隋唐五代:北方:立井水车;长江流域:高转筒车。宋代:水转翻车;明清:风力水车三、土地制度 商周
15、: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战国时期: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北魏到唐前期,曾经推行均田制,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赋役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生产力发展是根本原因)A、春秋时期私田开垦;B、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地主土地所有制。C、类型:地主土地私有制(主体)、均田制(国家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私有制D、土地兼并带来社会动荡和农民起义,北魏、唐前期曾实行均田制,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历代农民“平均的思想;近代解决土地的方案:孙中山、共产党四、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考点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一 特
16、征:历史悠久;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多种经营形态长期并存;手工业长期附属于农民家庭之中,形成了以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的“男耕女织”的经济形式。二、主要成就类别时期纺织业冶金业、冶铁业制瓷业新石器技术萌芽;人工育蚕 (麻、葛、蚕、丝)小件铜器 彩陶、釉陶商周甲骨文中已有出现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 商代有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 出土的商代遗物中多次发现玉蚕 “国有六职青铜器臸造水平世界领先陶发展到瓷; 出现青瓷(东汉) 春秋战国 湖北大冶铜绿山遗址。 春秋晚期春秋晚期:人工炼铁 战国:炼钢和淬火工艺秦汉 南北朝纺织花色品种多;织成的花纹有 立体感,层次分明;素纱禅衣 经过丝绸之路远销到以罗马为中
17、心的地中海地区汉武帝铁业官营; 用煤燃料;鼓风:人力皮囊畜力水力(水排) 东汉:南阳杜诗创造水排 南北朝:灌钢法隋唐 官营规模大;民间纺织品数量多,私营作坊出现 行业独立;青瓷、白瓷、唐三彩;釉下彩绘宋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北宋:以煤做燃料冶铁的准 确记载五大名窑明清蚕桑、棉花种植面积普遍扩大,出现雇工和劳动力市场 康熙年间,粉彩瓷器工艺;雍正时期登峰造极考点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一、发展概况:商代商业已经有了初步发展(甲骨卜辞的资料表明)西周时期,流通骨贝和铜贝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富足的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秦汉时期: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唐代商船
18、中有所谓“俞大娘航船”,陆路商运十分发达,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商品的流通宋元时期,海外商运发展迅速,商品远销东亚、南亚、西亚、东欧、北非等: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清时期,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出现会馆(与地域结成的商帮有关)、商帮(晋商、徽商)二、“市”的发展:秦代:商品明码标价;汉代:专门管理机构,长安9市;南北朝时期: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自然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及“草市尉”一职唐代:草市普遍,夜市繁荣;宋代:突破了时空限制;商业街形成;草市具备比较完备饮食服务设施;明清:商业区繁华三、商业都会:战国:有的城市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商业集中趋势的出现;汉
19、朝:都市商业集中(车水马龙);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形成王莽时期:五都全国商业中心的形成(标志);唐朝:长安、洛阳、广陵、杭州、湖州、扬州宋朝:汴京(夜市、晓市),定时庙会集市;清朝:苏州(甲于天下),盛泽镇;四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四、特征:商业起源很早并且不断发展;建立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存在长期处于封建政府的压制和控制之下发展,商人社会地位低下。考点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一、重农抑商(1)含义:重视发展农业,严格限制商业和工商业的发展(2)确立及发展历程: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政策。西汉初年:商人不得衣丝乘车 汉武帝时: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
20、业唐代仍然执行西汉时开始的商人不得为官的制度明清时期:依然坚持抑商政策并实行闭关政策(3)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安定人心,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4)实行的根本原因:封建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古代生产力不发达,农业是各国统治的主要经济基础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流动性大等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中国两千多年的统治地位的自然经济是决定因素(5)影响:积极性:一定程度促进农业发展,有利于保障社会稳定;消极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必然的.尤其是明清时期使,阻碍了社会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1)定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
21、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3)表现:明王朝在对外贸易方面,注重建立和维护一种“朝贡”贸易体制,对民间出洋从事海外贸易的行为则严加禁止清朝顺治年间颁布了“海禁令”“迁海令”(强迫山东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雍正时期,允许浙江“一体贸易”。乾隆时期,关闭江浙闽三海关,限制外商只准在粤海关一口贸易(这种“开放”实质上是具有官方垄断的性质,民间贸易往来任然禁止)(2)评价:正是在这一时期,世界贸易活跃,世界经济出现了新的形势。消极:“海禁”政策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也使得中国社会在19世纪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限制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积极:在一定程度上有利
22、于防范西方的殖民侵略二、【资本主义萌芽】(1)产生时间:明末清初,商品经济和雇佣劳动的发展;“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2)缓慢发展的主要原因: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明清王朝压抑工商业以及闭关锁国的政策()产生标志:雇佣关系的出现探究:我国古代农业、商业和手工业发展的特点()农业经济:春秋战国以后,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构成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地主土地私有制不断发展壮大,地主经济占统治地位;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农业生产技术日益成熟()古代商业:中国古代的商业发展以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为基础,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商业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手官府的控制,特别是海上贸易基本上受官府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高考 历史 二轮 复习 全套 知识 提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07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