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16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 2021-2022 学年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题学年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题 一、(一、(1818 分)分) 一本好书,如同一粒种子,会在你的心中悄然生根;一本好书,如同一叶轻舟,能载着你在知识的海洋远航。生活忙碌,人心(zo)动,阅读可以让人摆脱这种局面。阅读与否,区分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中间是一道(hn)沟,一道屏(zhn),两边是完全不一样的气象:一面草长莺飞,生机盎然;一面荒芜寂寥,令人窒息。爱书的人打开一本书,便进入了一个不同的世界,那里空气芬芳,流水潺潺,参天松柏直入云(xio),倔强耸立。 1.上面语段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2、 A.悄然(qio) 盎然(n) 潺潺(chn) 倔强(ju) B.悄然(qio) 盎然(n) 潺潺(shn) 倔强(ju) C.悄然(qio) 盎然(yn) 潺潺(shn) 倔强(ju) D.悄然(qio) 盎然(yn) 潺潺(chn) 倔强(ju) 2.上面语段中依次填入括号内的汉字,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燥 鸿 障 霄 B.躁 鸿 障 霄 C.躁 鸿 嶂 宵 D.躁 弘 障 霄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课堂上,我们的语文老师把每一篇文章都讲得惟妙惟肖。 B.写文章的最高境界是妙手偶得,自然天成,刻意堆砌华丽辞藻并不可取。 C.在“校
3、园文化艺术节”开幕式上,校长抛砖引玉的即兴发言,博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 D.虽然已经分别多年,两个老同学还是一见如故,丝毫没有疏远的感觉。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 分) A.由于全社会厉行节约,给高端餐饮企业带来了极大冲击。 B.市民文明素质的高低,是决定济南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C.我国独立运行、自主设计的北斗三号卫星,是我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重要标志。 D.实施分餐制可以拉开食客之间的距离,从而有效地切断疾病的传播途径。 5.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人类所追求的一切美好的境界,所使用的一切美好的词汇,几乎都可以归结到这三个词上。 事实上,对于什么是真、什
4、么是善、什么是美,人们一直各抒己见,争论不休。 真、善、美是人类古老而常新的精神价值,不曾也永远不可能达成一致的看法。 正因为如此,这三个抽象而美丽的词便可容纳种种不同的理解。 不过,这并不妨碍我们仍用这三个词来代表那些值得我们追求的精神价值。 A. B. C. D. 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被尊称为“亚圣”,孟子中有许多历代传颂的名言警句。 B.中国古代地名中的“阴”“阳”往往体现了该地与相邻山水的关系,水南称为阳,山北称为阴。 C.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用特定称谓,如“始龀”指七八岁。 D.西汉史学家司马
5、迁撰写的史记是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共三千余年的史事。 二、(二、(3333 分)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共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 79 题。 愚公移山愚公移山 列子汤问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
6、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7.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A.惩山北之塞 惩:苦于 B.且焉置土石 置:放置 C.寒暑易节 易:容易 D.无陇断焉 陇:同“垄”,高地 8.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7、)(3 分) A.其如土石何 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环而攻之而不胜 C.甚矣,汝之不惠 丈夫之冠也 D.告之于帝 征于色发于声 9.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B愚公之妻质疑愚公,智叟嘲笑愚公,他们说话的语气不同,但都对愚公移山持否定态度。 C“荷担者三夫”“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从人力之少、运输工具简陋等方面表现了移山的艰难,衬托出愚公移山的毅力和决心。 D愚公不畏艰难,与子孙相继挖山不止,体现了中华民族知难而进、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 (
8、二)课外文言文阅读(二)课外文言文阅读(共 8 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 1012 题。 巡初守睢阳时,卒仅万人,城中居人亦且数万,巡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前后大小战四百馀, 杀贼卒十二万人。 巡行兵不依古法, 令本将各以其意教之。 人问其故,巡曰:“今与胡虏战,云合鸟散,变化不恒。数步之间,势有同异。而动询大将,事不及也。”自兴兵以来,器械、兵甲皆取之于敌,未尝自修。每战,将士或退散,巡立于战场,谓将士曰:“我不离此汝为我还决之。”将士莫不还死战,终破敌。(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注释】张巡:唐朝名臣,安史之乱时,起兵抵抗叛军。本将:这里指军队中的【注释】张巡:唐朝名臣,安史之乱时,
9、起兵抵抗叛军。本将:这里指军队中的中级军官,低于大将。胡虏:秦汉时称匈奴为胡虏,后指与中原敌对的北方部族。中级军官,低于大将。胡虏:秦汉时称匈奴为胡虏,后指与中原敌对的北方部族。动:动不动。动:动不动。 10.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画一处)(2 分) 我 不 离 此 汝 为 我 还 决 之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 分) 器械、兵甲皆取之于敌,未尝自修。 12.请结合选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张巡是一个怎样的人。(3 分) (三)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 1314 题。(共 7 分) 晚次乐乡县晚次乐乡县 陈子昂 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
10、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如何此时恨,噭噭夜猿鸣。 【注释】次:停留。乐乡县:地名。本诗是诗人由蜀入楚途中,从故乡蜀地东行,【注释】次:停留。乐乡县:地名。本诗是诗人由蜀入楚途中,从故乡蜀地东行,途经乐乡县时所作。野戍(途经乐乡县时所作。野戍(shsh):指野外驻防之处。噭():指野外驻防之处。噭(jiji o o)噭:猿猴啼叫声。)噭:猿猴啼叫声。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提示:请用 2B 铅笔将本题答案填涂在答题卡选择题区域的对应题号后】 A.全诗以时间为线索。首联的“日暮”,是时间的开始;中间“烟断” “木平”的描写,说明夜色渐浓;尾联直接点出“夜
11、”字结束全诗。 B.颔联中的“旧国”,即首句中的“故乡”。故乡看不到了,眼前所见河流、平原无不是陌生的景象,感到十分迷茫。 C.颈联中的“野戍荒烟”与“深山古木”这时被夜色所吞没,诗人的乡情也被恐惧取代了。 D.本诗笔法细腻,结构完整,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又有含而不露的特点。 14.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噭噭夜猿鸣”。(4 分) 15.根据原文默写。(共 9 分) (1)相顾无相识, 。(王绩野望) (2) ,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3)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 (4) ,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富贵不能淫) (6)王维在使至塞上中,
12、以传神笔墨描绘奇美壮丽塞外风光的诗句是:“ , 。” (7)在龟虽寿中,表现了曹操虽然年事已高,但仍有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三、名著阅读(三、名著阅读(7 7 分)分) 我一边和他谈话,一边深感兴趣地观察着他,因为在中国,像其他许多红军领袖一样,他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他讲英语有点迟缓,但相当准确。他对我说已有五年不讲英语了,这使我感到惊讶。 16.(1)本文段选自红星照耀中国,文段中的“他”是 ,
13、本段文字之外,作者说他有许多特质,例如 。(3 分) (2)埃德加斯诺在书中预言“红色革命必将胜利”,结合本书具体内容,说说斯诺提出这个预言的依据。(4 分) 四、(四、(3232 分)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719 题。(共 11 分) “冠”之礼法“冠”之礼法 现代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含有“冠”的词语,比如“衣冠楚楚”“怒发冲冠”“桂冠”“夺冠”等。在古代,“冠”是贵族所戴“帽子”的总称。如果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冠”的习俗,便不难发现,“冠”总与种种礼法制度有关联。 在古人戴冠须遵循的种种礼法制度中,最值得注意的当属冠礼。所谓冠礼,是汉民族传统的成年礼。我们的祖先以加冠的
14、方式来实行成年仪式,足见冠绝非寻常之物。礼记记载:“男子二十,冠而字。”即指古时男子到二十岁要举行冠礼。周代的“冠礼” , 是贵族男子二十岁时由父亲在空庙里主持, 仪式上还要请来宾为他取 “字” 。行礼时由来宾加冠三次:先加布冠(用黑麻布做的冠),表示从此有治人的特权;次加皮弁(bin)(用白鹿皮做的冠),表示从此要服兵役:最后加爵弁(赤黑色的平顶冠),表示从此有权参加祭祀。故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古代少年男子一经加冠,则时时处处、举手投足都要受到冠的节制,以保证其人生旅途顺利通达,社会和家庭也会按成人的标准要求他。 然而并非人人都有资格加冠。在古代,“冠”一般一般只有贵族男子
15、方能佩戴。释名中说:“二十成人,士人冠,庶人巾。”“士人”指的是贵族,“庶人”指的是百姓。晋语云:“人之有冠,犹宫室之有墙屋也。”可见,贵族非常看重他们的“冠”,“冠”成为贵族的常服,也成为他们身份的标志。据左传记述,卫国内乱,子路被人砍断了系冠的缨,他说:“君子死,冠不免。”于是停下战斗来“结缨”,结果被对方杀死。 古人凡遇重要场合,必须戴冠,否则就是违礼。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接见臣属有时不拘戴冠之礼,但碰到耿直而敢于进谏的都尉汲黯却不敢随随便便。有一次,武帝接见臣下时没有戴冠,恰逢汲黯入宫奏事,武帝便急忙躲进帐中不敢见他。可见,“冠”的确具有庄严正大的意义,即使是帝王也不可随意亵渎。 在古代
16、,不同身份的人需要佩戴不同的“冠”。“冠”有正名分、别次序的礼法制约功用。周礼中记载,从君王到大夫,随着爵位、官职的由高到低,冠上的丝带、玉饰和彩饰也渐次递减,从而形成形制上的差异。冠既用来标志地位的不同,人们当然也就只能选择与自己身份相符的“冠”来佩戴,如果违反了这种礼制,便是僭越,甚至会招来杀身之祸。据左传记载,子臧因为戴了不合身份的“鹬冠”,终被诱杀。 戴什么样的“冠”还因不同的场合而各有定规。如田猎或征伐时要戴“皮弁”,祭祀时则会戴“爵弁”等等。冠因不同场合而各有所宜,原本当是以特定的冠来节制人们在特定场合的特定行为。而这些做法形成惯制,又成为一种带有强制性质的法规。左传 襄公十四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东省 济南市 中区 2021 2022 学年 年级 上期 语文试题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07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