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如皋市2021~2022学年度高三上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江苏省如皋市2021~2022学年度高三上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如皋市2021~2022学年度高三上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19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江苏省如皋市江苏省如皋市 20212022 学年度高三期末语文试题学年度高三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5 分)分)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材料一: 新时期至今,散文创作总体上逐步摆脱过度抒情的弊病,在题材内容的选择与艺术技巧的运用上不断拓展,经历了“独语体”散文重现、文化散文繁荣,还出现“新散文”“在场主义散文”“非虚构文学”等或长或短的创作潮流。其中,20 世纪 90 年代的文化散文与新世纪的非虚构文学拓宽了散文的主题表达和艺术空间。前者在个人话语与公共领域之间找到衔接点,扩大写作领域;
2、后者寻求散文与其他文体技巧之间的沟通,开阔了艺术视野。 文化散文将历史意识引入散文,赋予散文文化的品格。承载千年大历史是读者对文化散文的最初认知,由余秋雨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开拓。今天,文化散文已不囿于大历史书写,引申出众多向度,比如红色文化、女性文化、生态文化、乡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家族文化等。梁衡政治人物散文系列、马丽华走过西藏散文系列,还有王充闾沧浪之水、贾平凹老西安、朱鸿夹缝中的历史、筱敏女神之名、杨献平生死故乡等,都是代表性作品。文化散文以宽阔的视野,潜入历史深处,寻找与现实时空的结合点,淡化个人感情色彩,强化散文的文化内涵、精神品格和思想意蕴,凸显时代价值,散文变得越来越“厚”了,越
3、来越有味道了,越来越耐读了。 非虚构文学给散文带来了技术操作层面的冲击。 英美非虚构文学涵盖散文、 回忆录、传记、纪实等文体,宽泛的中国散文范畴也包含这些文体。非虚构文学尊重散文的真实性原则、作家的诚实原则,以及自我表现,与中国现当代散文超然客公众号观念一致。但是,不同于现当代散文以情感体验连缀记忆片段的写法,非虚构文学吸纳采访与调查,线性叙述与细节、场景综合,对话及戏剧性,一般现在时的在场性等新闻和其他文体的写作手法。近年来的文学期刊,有模糊文体边界的倾向,将散文、非虚构文学一起编排,写作上也难见差别。 散文创作也在文体跨界中实现新的开拓,不只记叙、描绘个人的往日亲历,状写情感世界的丰富性,
4、还采用调查釆访、查阅文献材料等方式,或者用对话、场景呈现现场,或者融入合理想象进行艺术编织。 当下的散文创作,在题材上不局限于个人生活经历,增强了现实性,空洞的抒情得到抑制和摈弃,融入更多的理性思辨,跨文体实验也得到了大胆尝试,篇幅容量极大地扩张,长篇散文创作蔚为壮观。散文难以再被视为“小摆设”了。不过,散文的艺术规范是作家劳动与读者阅读共同达成的,散文的变革应致力于完善、深化散文的艺术表达,营造出纯正的“散文味”。散文创作要有未来,创新是生命力。需要警惕的是在创新的氛围下出现瓦解现当代散文基本艺术规则的倾向,比如破坏散文的“真实性”原则,这就等于动摇了做文文体的根基,将让读者对这个文体失去信
5、心。 散文终究还是散文,与小说、诗歌、戏剧有别,即使是非虚构文学也申明散文具有某些不可逾越的文体特征,而缺少个性情感精神透视的文化历史属于学术专著,读者期待的仍然是从传统出发的散文精品,优秀的散文还需要建立在精神深度与艺术妥帖上。 (摘白于祎散文创作如何走出过度抒情的困境) 材料二:材料二: “非虚构写作”虽然受到西方“新新闻小说”的启迪,但两者的内涵、呈现的文学空间和现实语境是不同的。“非虚构写作”立足中国本土,面对的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丰富复杂的新经验。因此,某种意义上,产生于新世纪的“非虚构写作”散文潮流,乃是“散文突围”过程中的求新求变,也可以说是一种新的写作姿态,一种文学的求真实践。
6、因为在此之前,人们已厌倦了大量胡编乱造、缺乏现实感的虚构作品,而渴望读到接近生活真相,看到“比虚构更精彩的现实”。另一方面,针对时下一些作家沉迷于“二手生活”、疏离现实的写作,“非虚构写作的提出能纠偏当前文学创作的某些弊端,起码可以促使一些作家重新思考和调整自我与现实生活、与时代的关系。 “非虚构写作”散文思潮的出现引来了各种热议。有的人认为它不过是美国“新新闻小说”的翻版,不是什么新鲜东西。有的人则从谱系学的角度,认为应厘清“非虚构写作”与传记文学、报告文学及新闻报道的关系,等等。这些都有必要,都有道理,但当前更迫切的是要提高“真实性”的纯度,因为有一些打着“非虚构写作”旗号的作品,包括一些
7、名家的此类写作,明显违背了真实的原则。其次是审美性问题。一些读者和评论家之所以对“非虚构写作”有抵触,皆因一些“非虚构”作品只是用新闻笔调罗列记录生活现象和事件,缺乏散文文体应有的优美语言、修辞、文气、情采、格调、氛围,这样的作品读起来自然味同嚼蜡。因此,“非虚构写作”要提高自己的品格、质地和可读性,当务之急是强化作品的审美追求。 同时还要写出人性的深度, 并具备一定的批判精神。 苏联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的 “非虚构写作为什么会如此震撼?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她的写作既是一种社会性的写作,也是一种精神性的写作。她带着尖锐的问题意识,抱着对文学的虔诚和对真理的热爱,不但让读者看到了生活的真相,同时
8、还深度写出了战争中人性的善与恶,批判了制造灾难、与真理为敌,以及一切违反人性的行径。阿列克谢耶维奇的经验,值得中国“非虚构写作”作家学习和思考。 (摘自陈剑晖当下散文写作新动向) 1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化散文由最初的大历史书写,引申出众多向度,拓宽了主题表达,散文变得越来越有味,也越来越耐读。 B当代散文实现了文体跨界,形式多样,题材多元,篇幅极大扩张,融入理性思辨,散文已不再是“小摆设”。 C散文具有不可逾越的文体特征,变革不应出现瓦解基本艺术规则的倾向,要在精神深度和艺术妥贴上花功夫。 D非虚构写作是“散文突围”过程中的求新求变,能促使作家重新审视现
9、实,可以纠偏当前文学创作的某些弊端。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化散文找到历史与现实时空的结合点,扩大了写作领域,凸显了时代价值,具有厚重感,深受读者的喜爱。 B由于非虚构文学与中国现当代散文观念基本一致,两者写法虽不同,但岀现模糊文体边界的倾向是必然结果。 C无论是文化散文,还是非虚构文学,都不能破坏散文的“真实性”原则,否则,只能让读者对散文失去信心。 D只要具备苏联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那样的批判精神,挖掘人性的深度,非虚构写作就一定不会引来各种热议。 3结合材料二,下列选项中不符合“非虚构写作”原则的一项是(3 分) A大地上的亲人以一个农村儿媳为视角,叙述三个村
10、庄亲人真实而复杂的生存境遇,展现了处于转型期中国农民的命运和基层社会的真实图景。 B 故宫的风花雪月采用个人的视角,力图将个体经验融进特定的历史语境中,通过对历史的发掘爬梳,以非历史的方式抵达历史的纵深。 C我的二本学生以一个高校教师的亲身经历,以二本大学生为观察对象,让人们看到这一庞大群体的信仰、理想、抗争与眼泪。 D中国在梁庄记述梁庄近 30 年来的变迁,以近似纪实手法呈现了梁庄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讲述了乡村内在的生存状态。 4材料二为什么写苏联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的“非虚构写作”?(4 分) 5散文创作要走岀过度抒情的困境,材料一中作者从哪些方面进行阐述的,请简要概括。(5 分)
11、 (二)现代文阅读(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哈兰下山 刘斌立 立秋那天,哈兰竟然牵了头出生不久的小驯鹿下了山。 阿龙山镇就一条公路, 大中午的也没有看见什么车, 哈兰走在上面心里有点小慌张。几十年的砍伐,林子快尽了。奥克里地山的林场已经荒废,国家两年前开始在大兴安岭全面禁伐、禁猎。阿龙山这个大山深处的小镇越发的凄凉。 一面掉了一半水泥的墙上, 还留下了 “收驯鹿” 的前两个字。 哈兰记得绕过这面墙,面那屋子里有个姓尚的汉人,专门收死驯鹿。去年,哈兰同族的石头带着 17 头驯鹿下了山,不过没过多久,驯鹿就死了一半。驯鹿要吃山里清晨新鲜的苔藓
12、,这种灵性的动物不是饲料可以养活的。石头最后一声口哨,放剩下的驯鹿归了山,他知道驯鹿能找到他爸那去。石头自己则把刚死的鹿全都卖给了尚姓的汉人,一开始数票子还掉了几滴眼泪,因为死的鹿好几头是他看着长大的。后来石头一头扎进了小饭馆。 走到街的尽头,哈兰就看到这家小饭馆,于是把鹿拴在门口,自己一头扎了进去。 杨二一看哈兰,立马认出这是山上的鄂温克,于是下意识地先看了看墙角的酒桶。杨二家里排行老二,就是土生土长的阿龙山人。阿龙山人好多人家都只有老大起个正名,后面的孩子就二三四地排着。杨二这小饭馆开不少年头了,原先有林场在,这条街上共有 11 个饭馆,每晩喝酒的生意总是不断线。自从禁伐以后,林场关了,伐
13、木工遣散了。饭馆酒馆一律没了生意。杨二这临街的铺面房是老人传下来的,他也没地可以去,于是继续撑着开业。 要说这阿龙山的饭馆生意,基本就靠酒了。杨二每三个月就要去百里外的几个城镇的几户酿酒的人家转转,专门收散酒。20 斤装一个蓝色的桶,收购价 8 毛一斤。然后拉回饭馆里给桶贴上个标签扎兰屯原浆”,然后卖一块二钱一斤。一桶酒挣八元,你可不能小瞧这八元。前些年,这阿龙山上街上的小饭馆,哪个晩上不得卖个十桶八桶的。当然这是以前的事了。 杨二看见来了鄂温克人,心里其实提高兴。鄂温克人都好酒,一个人一顿喝两斤真不算事。但杨二也害怕,怕他们喝多了惹事。那年有个叫石头的鄂温克族人,因为响应政府的号召下了山,
14、结果下山的驯鹿死了大半, 他卖了死鹿一头扎进了杨二的饭馆。石头在饭馆里醒了就喝,醉了就睡,三天干掉了一桶“扎兰屯原浆”。他该给的钱到是一分不少,但最后一天晚上,一个叫贾明的汉人因为说句“驯鹿下山是找死”,惹恼了石头,石头直接把贾明的胸口捅出了两个血窟窿。 那边哈兰喊着要酒了,杨二直接把墙角那桶剩酒搬了过去。 哈兰没敢放开喝,他记得今天的大事,他父亲安道在他下山前叮嘱过,说事成了才能喝顿酒。 下午两点不到,哈兰微醺,牵着小驯鹿到了镇上林业保护办公室。 哈兰认识那个唐姓的科长,去年唐科长带人在山上劝大家上缴猎枪,下山去定居点住。 安道是他们部落的最年长者,部落里还在山里生活着的那十几口人都听他的。
15、那次唐科长好说歹说,安道也没有同意下山。最后石头一个人下山的厄运更让大家不愿意离开了。 “你下山了?”唐科长也认出了哈兰。 “我给你送鹿来。”哈兰说。 “我跟你说, 你也给山上你的族人带句话, 必须搬下山来, 政府都给你们安排好了。有房子住,还给生活补贴。”唐科长拍着哈兰结实的肩膀说。 “你就让我们再住一年, 我父亲快走不了路了, 他下不了山。 下山我们吃什么啊?”哈兰的汉语是他们族里最好的了,这次“公关的重任才落到他的肩上。 “你们可以把驯鹿带下来养,或者卖掉嘛。 “我们鄂温克人不到万不得已是不杀不卖馴鹿的,如果做了会被长生天诅咒的。石头不就是这样吗?”哈兰说道。 石头去年捕死了人,自己也进
16、了监狱,最后给认定为过失杀人,判了无期。 唐科长有点无奈和烦躁, 口气硬了点说: “这头鹿我不会要, 你赶快回去安排下山,到最后我们要强制执行。懂吧,强制执行。” 哈兰的酒劲就这么突然上来了,他拦不住径直走进办公室关上大门的唐科长。他一拳挥空,手不自然地垂了下去。 那晚,哈兰又钻进了杨二的小饭馆,他继续喝酒,喝扎兰屯原浆。 哈兰把饭馆当成了家,醒了就喝,醉了就睡。第三天杨二趁他睡着了,摸了他的内兜,发现只有十块钱,根本不够结账啊。 饭馆里的其他客人玩笑杨二,说鄂温克人以后都会来他这蹭酒喝。 大伙正笑着,哈兰突然醒了。 “谁说我们鄂温克人不给酒钱,我可以拿驯鹿来换。”哈兰嚷着。 突然大家都安靜了
17、,原来几天来早就没了馴鹿的踪影。 有个声音提醒哈兰。 可能鹿自己上山了? (选自文学港,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鄂温克人好酒,杨二投其所好,精打细算,显示出生意人的狡黠,也反映了生活艰难。 B驯鹿要吃山里清晨新鲜的苔藓,到了山下难以养活,是鄂温克人不愿下山的主要原因。 C“必须搬下山来”、“强制执行”,唐科长语气不善,态度强硬,完全是官僚主义的做派。 D“一拳挥空,手不自然的垂了下去”,将哈兰由愤怒到无奈的内心过程表现得淋漓尽致。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通过杨二的心理活动,插叙石头在酒馆喝酒以及惹事的场景,丰富
18、了文章内容,使小说的情节推进更显层次感和立体感。 B小说两次出现“醒了就喝,醉了就睡”,这样的反复手法,既描摹出喝酒人的情状,也让读者感受到喝酒人内心的丰富情感。 C小说哈兰和唐科长的一番对话,唐科长句句不离下山,哈兰则词词紧扣驯鹿,所答非所问,尴尬中略显幽默,滑稽中尽是无奈。 D小说通过哈兰带驯鹿下山的经历,展现出鄂温克族人生活环境和生存状态,用语急切激烈,透着独特的时代感,读来回味无穷。 8文中多次提及石头,有详有略,这样处理对主人公哈兰的塑造有什么作用?(4分) 9文章以“可能鹿自己上山了?”结尾,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35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苏省 如皋市 2021 2022 学年度 上期 语文试题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07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