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全册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全册教案(143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2022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全册教案1诗两首1知识与技能了解有关诗歌的基本常识;理解并积累优美词句和诗歌名句。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体味诗人的情感。语言体味,理解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欣赏探究,通过合作探究,把握诗歌的主旨并赏析特色手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体味诗人所表达的乡愁,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能有感情、节奏正确地朗读。理解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领悟诗歌形象的丰富内涵。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诗歌语言。第一课时我爱这土地一、导入新课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
2、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地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二、背景助读多媒体展示抗日战争相关图片资料。了解写作背景:1938年,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正践踏着我们中国的土地,在这国难当头的时刻,诗人艾青用笔发出了战斗的呼声。三、诵读,体会诗歌情感一读:学生熟悉课文生字词。汹涌(xin)嘶哑(s)怒火(n)嘶哑:声音深沉。激怒:刺激使发怒。二读:学生自由诵读,教师初步引导朗读技巧。自由体的新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因此,读现代诗歌,一定要把握
3、好诗歌的节奏、停顿、重音、抑扬顿挫、感情。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决定的。一般来说,能鲜明地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三读:出示朗读设计,把握重音和节奏。假如/我是一只鸟,(深沉地)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悲愤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憧憬地) 然后/我死了,(平静地、执着地)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痛苦地、深情地)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四读:学生边读边认真体会。“假如我是一只鸟”,仿佛是
4、在月夜,“我”面对奔涌的滔滔江水,用缓慢又坚定的声音,向苍天、向大地、向江水倾吐心声。“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以下三句,犹如眺望着远方战场上的硝烟,耳畔回想着乡亲们的呐喊声,所以声音满含悲愤,声音较前两句高亢。“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我”的目光向着前方,那儿阳光明媚、鲜花盛开,人们安闲地走着、谈笑着这对光明的憧憬要读得轻而缓,和前三句形成对比。“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蓝天中一只大鸟缓缓坠落,坠落,终于,它跌落在地上,它合上了眼睛,嘴角挂着笑与祖国生死相依,死而无憾,用平而缓的声调,读得字字清晰,读出平静执著的情感。然后稍顿一顿,把诗节之间的间隔读出来。最后一节,
5、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眷恋和热爱。四、品读,体会诗歌意蕴请同学们了解“土地”的含义:艾青是一位与“土地”联系得非常紧密的诗人,他的诗歌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是“土地”和“太阳”。前者象征祖国,后者象征光明(在本诗中,“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也是光明的化身)。诗题“我爱这土地”,表达了诗人对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的深沉的爱,这首诗抒发了在那个艰苦的年代里,为祖国的独立自由而奋斗献身的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请同学们明确诗中的意象:诗中的“土地”“河流”“风”“黎明”四组意象是有象征意义的。“土地”展示了
6、大地遭受苦难、山河破碎、国土沦丧;“河流”和“风”抒写了人民的悲愤和激怒,象征抗战力量的日渐壮大和那风起云涌的不屈不挠的抗争;“黎明”,是苦难人民的希望和抗战胜利的“黎明”。请同学们概括“鸟”的形象:诗人为什么要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我”这只鸟不是百灵,也不是蓝天中啼叫的黄鹂,诗人在诗中选用了“嘶哑”一词表现出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这是个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的形象,是个悲愤的爱国者的形象,所以用“嘶哑”一词。这里如果改用“珠圆玉润”“动听”“柔弱”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五、探究,理解诗歌主旨这首诗的第二节与第一节之间有什么联
7、系?怎样理解最后两句诗之间的因果关系?(此题意在引导学生理解我爱这土地一诗的两处难点,进而加深理解诗的思想感情)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因果关系的一问一答,是爱国者目睹满目疮痍的祖国,爱得越深、痛得越切的悲愤表情的特写。在这一节里诗意得到了提炼和升华。请同学完成下面习题: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C“然
8、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简析:我爱这土地一诗是艾青在抗战时期的名作,四个选项分别着眼于诗歌所抒发的情感、形象所蕴涵的意义、文字表达技巧等,其中C、D两项,一说“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一说“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构成明显的矛盾项,必有一误。答题时便可从此入手,细作分辨。读诗可知,“我”是诗人的自我形象,其形象的特点是“爱这土地”,诗题已很明确。至于诗中写到“鸟”,是对“我”拟物,以丰富“
9、我”的形象,“鸟”不是全诗的形象。再说,诗歌最后两句诗人已从比喻的境界返回现实,是诗人在向读者直抒胸臆,因此,根据这一形象特点,我们就不难判断D项为不恰当的了。小结:诗人先把自己幻化成一只不屈的鸟,具备了歌唱的天赋,具备了广阔的视角。它为我们的土地苦难的历史,为我们悲愤的人民,为那风起云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而歌,死了,也要使自己融进祖国的土地中。诗表现出的“沉郁”的感情是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爱得深沉的内在感情的自然流露,因而格外动人。同时,诗人对祖国的“黎明”抱乐观的信念,所以,对可以预期的光明幸福的未来,也唱出了一曲深情的恋歌。最后,诗人炽热的爱国情感激流再次升华,用直抒胸臆的自白点燃了情感爆发的
10、导火线,诗在此呼应了标题,省略号的运用再次表达了这份“爱”的凝重。“为什么”“因为”这种句式组合,直抒胸臆,情如潮涌,酣畅淋漓。六、拓展也许我们今后再也不会面临诗人所面临的民族苦难了,但是那种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深沉的民族情感,我们决不能丢掉。下面请同学们联系我们所处的时代,以“假如我是一只鸟”为开头,仿照课文的形式,尝试着“填”一首诗。示例: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这高峡出平湖的三峡大坝,这可上九天揽月的神舟飞船【交流】生甲:假如我是一只鸟,我当用嘹亮的喉咙歌唱:这牵动世界目光的北京奥运,这引领世界潮流的上海世博会生乙: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会用响亮的喉咙歌唱:现代化大都市流光
11、溢彩,社会主义新农村日新月异生丙:假如我是一只鸟,我肯定会用悦耳的喉咙深情歌唱:新“社保”,百姓受益;新“农合”,惠及民生七、板书设计八、作业1背诵全诗,课外阅读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第二课时 乡愁一、导入新课在当代诗坛,有一位生长于大陆,定居于台湾的诗人,一位热爱故土如爱自己的诗人,有一位唱着乡愁永不老去的诗人,他就是余光中。现在,让我们走进余光中的乡愁世界。背景拓展: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主籍福建,1949年去台湾,当时仅21岁,再返乡时已64岁。正如他自己所说:“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余光中60年代起就创作了不少乡愁诗,是台湾著名的乡愁诗人。70年代创作乡愁,
12、在回忆创作经历时他说:“随着日子的流逝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他还说:“20分钟写出的是20年的思乡之情。”二、朗读,整体感知1熟悉课文生字词。窄(zhi)坟墓(m)2配乐范读,读出诗的音乐美。教师引导交流,体会诗歌结构上的特点:全诗按“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的时间顺序排列。第1节是生离,第3节是死别,死别更痛彻心扉,应读出递进感。全诗长句、短句错落有致,有参差之美。全诗一唱三叹,由个人之思到家国之恋,形式上回环往复,有音乐之美。3自由品读,想象诗的画面美。教师示范,如第一节,可边读边这
13、样想象:昏黄灯光下,一位十五岁的少年正在雪白的信笺上奋笔疾书,向远方的妈妈倾吐自己的思念和学业上的进步。写好后,他仔细地贴上邮票。因为他知道,这一枚小小的邮票上,载着他对家乡对亲人的浓浓的思念。学生在想象中进入诗歌营造的意境,初步理解诗意,用文字描述画面。三、解读,深层领悟1“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余光中是如何将抽象的“乡愁”转化成具体可感的意象的?作者巧妙地将“乡愁”物化,找到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对应物上,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2诗中,四种意象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一步步加深、升华的?这四个物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
14、”的对应物。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作者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即: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推进了诗情的层层深化。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了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3愁是凝重的,诗中为何却说“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
15、作者正语反出,以一种轻描淡写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上,反衬出乡愁的浓烈。托物寄情,表达绵绵不尽的乡愁。含蓄委婉,而又深沉哀怨。4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全诗运用新奇的比喻,从纷繁的世事与旷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意象。还运用了对比、反复、反衬的修辞手法,将游子思乡的愁绪写得具体可感,如泣如诉,哀怨动人。前三节犹如汹涌而进的波涛,最后一节轰然汇成全诗的九级大浪,感情的潮水奔涌而出,达到高潮。正如诗人所说:“纵的是历史感,横的是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的是十字路口的现实感。”诗人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了以往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广度与深度。5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
16、样的思想感情?邮票(小)母子情船票(窄)夫妻情坟墓(矮)生死别 海峡(浅)家国恋表达了作者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6“乡愁”的含义:“乡愁”体现了诗人余光中思想中最执著的主导情感中国意识。在诗中,随着“乡愁”在人生每个阶段对应物的改变,“乡愁”的情绪越来越浓,最终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为带有普遍意义的家国之思。四、比读,鉴赏回味余光中和席慕蓉的乡愁,你更喜欢哪一首?请说说你的理由。相同:写作背景相似。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陆,后来赴台湾。两位诗人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承继传统文化中乡愁的永恒主题写出了新意。不同: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
17、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她的乡愁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具有较强的时代意义。但在思想深度的开掘上,不如余光中的乡愁深刻。五、拓展联读课余,可将课文与余光中的乡愁四韵联读,想想诗人在这首诗中选取了哪几个意象?表现了怎样的主题?附乡愁四韵: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18、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六、总结并仿写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抽象的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对应物上,让物象去说话。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这就是“托物寄情”(板书)的写法,也是诗歌常见的写法。请大家模仿课文写法,用“乡愁是,是_”续写两句。【交流】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月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乡愁是那根在灵魂深处流动的血管乡愁是那远走时父亲久久的伫望乡愁是别离时妈妈不断的挥手乡愁是印刻在记忆中的
19、古老童话乡愁是人一辈子走不出的精神的家七、板书设计八、作业1背熟全诗,并在网上查找阅读余光中散文听听那冷雨。2我用残损的手掌1知识与技能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理解并积累优美词句。2过程与方法以读贯穿教学始终,读中品,品中读,引导学生品味富有想象和激情的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情感和内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诗中洋溢着一股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其中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祖国大地苦难的哀痛,对解放区热情的赞颂都溢于言表,深切动人,要引导学生体会并激发其爱国爱家乡的情感。能有感情,节奏正确地朗读。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品味富有
20、想象和激情的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情感和内涵。第一课时 满怀激情诵诗歌一、新课导入“任脚下响着学生的铁镣,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我不要什么自白,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读着这样的“狱中自白”,我们的心总是对那些为国家为民族坚贞不屈的仁人志士充满激情。1942年,诗人戴望舒也在狱中受尽折磨,他同样没有屈服,而且一样充满激情地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在抗日战争中觉醒和振奋起来的戴望舒,“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广大的土地,是他在困苦抑郁中爱国精神的升华。恰是这一片丹心,撑托起了民族的脊梁。吟咏诗歌,我们在感念中生发的是对祖国母亲的一份深情、一份责任。祖国在我心中,让我们在雄壮激昂的国歌声中唱响心曲。
21、二、预习与交流1朗读全诗,圈画诗歌的生字词。灰烬(jn)锦幛(zhn)荇藻(xn zo)蓬蒿(pn ho) 憔悴(qio cu)蝼蚁(lu y)2理解诗歌的重点词语。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蝼蚁: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3激情朗诵全诗,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
22、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4作者链接戴望舒,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的代表诗人。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州人。早期的诗作多抒写个人哀愁、情调比较低
23、沉。抗日战争开始后,诗风发生很大变化,狱中题壁偶成等诗,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积极呼唤光明的到来。作品集有戴望舒诗选望舒草等。我用残损的手掌收入诗集灾难的岁月。5背景链接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1942年。1938年,诗人戴望舒从沦陷区的上海来到香港,主编一家报纸的副刊,编发了不少动员抗战的诗歌。1941年,日军占领香港后,立即逮捕了几乎全部的在港知名华人,包括戴望舒在内。戴望舒活跃的抗战姿态,很显然引起了日军的注意。日本宪兵用酷刑审讯戴望舒,试图从他口中获取文艺界抗日人士名单,但他始终没有屈服。在牢狱里写了几首诗,我用残损的手掌就是其中的一首。三、合作与探究1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诗意,从内
24、容上看诗歌分为几部分?各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交流点拨】这首诗,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诗人由“残损的手掌”展开想象,总起下文。第二部分(从“这一角已变成灰烬”至“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诗人想象着用“残损的手掌”抚摸地图上的沦陷区。第三部分(从“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至结束):诗人想象着用“残损的手掌”抚摸地图上的解放区。2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内心深处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起伏?【交流点拨】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消极的、冷色调的前半部分与积极的、暖色调的后半部分形成明显的对比,使作
25、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3创作此诗,作者身陷牢狱,不可能有中国地图,那么诗中“手掌”和“抚摸”分别指什么?【交流点拨】这首诗以“我”用“无形的手掌”抚摸祖国地图时的联想为抒情线索,“无形的手掌”指的是诗人的思绪、联想、心理和情感,而“抚摸”则是思绪和聪明的展开,心理和情感的流动。4配乐朗诵诗歌,诗歌的第二部分描写沦陷区,描绘了哪些画面?这些画面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交流点拨】描绘了六幅画面:堤上繁花嫩柳;长白山雪峰;黄河夹泥沙的水;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南海的渔船。第一幅画与后五幅画面形成对比。5诗歌的后两部分的写法不同之处在哪里?【交流点拨】描写沦陷区,从实处着笔,用一幅幅富有特征的小画缀边
26、;描写解放区,侧重写意,用挚爱和柔情抚摸,加之一连串亲切温馨气息的比喻,凸现和煦明媚的色彩。四、板书设计五、拓展延伸拓展朗诵戴望舒的狱中题壁。 如果我死在这里, 朋友啊,不要悲伤, 我会永远地生存 在你们的心上。 你们之中的一个死了, 在日本占领地的牢里, 他怀着的深深仇恨, 你们应该永远地记忆。 当你们回来, 从泥土掘起他伤损的肢体, 用你们胜利的欢呼 把他的灵魂高高扬起。 然后把他的白骨放在山峰, 曝着太阳,沐着飘风: 在那暗黑潮湿的土牢, 这曾是他唯一的美梦。六、作业第二课时 深入探究品诗歌一、新课导入诗歌史上,戴望舒在探索新诗的音乐性方面有突出的成就,叶圣陶曾称赞他的成名作雨巷,说它为
27、新诗的音节开辟了一个新纪元。这首我用残损的手掌,语言更加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很确切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怀。请随我品读诗歌,探究美点。二、预习与交流1填空。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我国现代诗人戴望舒的诗作。诗句“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中,“广大的土地”象征中国,“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表明了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2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比喻修辞方法有什么不同,简要说说其含义。(1)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2)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 (3)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4)那里是太阳,是春。【交流点拨】(1)“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是明喻,以情侣关系与母子关系
28、的比喻,把诗人对“这一角”的温柔感情抒发得细致动人。 (2)“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是明喻,很形象地描绘出能够把握自己命运的人民的新生活。 (3)“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是借喻,用“广大的土地”借喻整个中国。 (4)“那里是太阳,是春”是暗喻,用“太阳和春天”来比喻解放区的欣欣向荣与勃勃生机。3诗中写自己的家乡,写了家乡春天的哪些景象?是怎样调动多种感觉器官,使人如同身临其境的?【交流点拨】作者写到了家乡春天的繁花、嫩柳、荇藻、水;调动了视觉、嗅觉、触觉,使人如同身临其境地回到了家乡。三、合作与探究(一)文本探究自由朗读全诗,合作探究。1“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诗歌以这两行开头
29、,有什么作用?【交流点拨】诗的开头两行起着统摄全诗的作用。2作者对沦陷区的情景进行总体描述的句子是哪些?表明了沦陷区怎样的情景?寄托着诗人怎样的感情?【交流点拨】作者对沦陷区的情景进行总体描述的句子是:“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是一片凄凉景象。风景如画的“家乡”,如今被侵略者强占,作者在诗句中流露出忧愤。3诗歌中提到的“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这些意象共同代表的是什么?诗歌中括号内的文字能不能删去?为什么?【交流点拨】代表的是祖国大地(祖国山水);括号里的文字不能删,调动了视觉和嗅觉,写出了家乡春天的美好,洋溢着浓浓的思乡之情,与后面的现
30、实形成对比。 4.诗歌哪句话总结了解放区的情况?“辽远的一角”是指什么?【交流点拨】“只有那院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这句话总结了解放区的情况,“辽远的一角”是指没有被践踏的解放区。(二)主旨探究 配乐诵读全诗,合作研讨。1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到了什么?分别是怎样的感情?【交流点拨】“摸索”的内容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已经遭受故人蹂躏、变成灰烬、充满血和泥的沦陷区的土地;一部分是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依然完整的辽远的一角,就是解放区的土地。这两部分并列在一起,构成横向对照。诗人对敌人恨之切,对祖国爱之深,也就自然地显示出来了。2这两种对比鲜明的感情是通过哪些词
31、语来表达的?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由此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交流点拨】“温暖、明亮、坚固、蓬勃”,这些词语是积极的、暖色调的;“残损、微凉、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这些词语是消极的、冷色调的。 这些对比鲜明地词语更好地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爱与恨。 3.诗人在“摸索”这一动作中容纳了极复杂的感觉体验,请举例说明。由此而展开的内心情感的变化是怎样的呢?【交流点拨】在想象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土。先是沦陷区的家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对祖国大地上每一处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也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如“微凉”“
32、冷”“滑出”“细”软”“蘸”等等。这样,就把较广泛的描写对象相对集中起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一条线索上,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三)语言赏析1“江南的水田只有蓬蒿”一句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交流点拨】对比,突出江南大地的破败。 2.读“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一句,这是诗中第二次出现“我用残损的手掌”,有什么作用?“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两个意象选用得恰如其分,你认为好在哪里?【交流点拨】诗中第二次出现“我用残损的手掌”,是强调因爱国而受到敌人迫害的“我”,在这块温暖明朗的土地上找到了安慰。“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
33、乳”,这两个意象用得恰如其分,唤起了人的生命中最亲切的感动。通过人类共通的情感经验调动读者的联想,形象感受到对如恋人般美好、如母亲般亲切的解放区的向往之情。 3.“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起了什么作用?【交流点拨】“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两个比喻,是用水深火热的沦陷区反衬解放区那里是将要实现民族复兴、诞生“永恒的中国”的地方。作者道出了对解放区的真挚情感,对祖国未来寄予了热切的希望。很形象地描绘出能够把握自己命运的人民的新生活。 4.“永恒的中国”应该怎样朗读?为什么说那里是“永恒的中国”?【交流点拨】朗读时,“永恒的中国”要读得高亢、激情。说那里是
34、“永恒的中国”,因为那里是民族复兴的希望所在,生活在那里的人民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 5.这首诗中,很多句子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从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谈谈你的理解。(方法提示:可从词性、修辞、句式、内容感情、诗歌韵律等角度进行品析)【交流点拨】生甲:“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句诗用“广大的土地”借指整个中国。用摸索中的想象把对敌人的恨和对中国人民的爱细腻地表现出来。 生乙:从动词的选用来看,作者用语富于变化,如“触到”“滑出”“蘸着”“沾”“轻抚”“贴”等词紧紧扣住“摸索”二字。文章思路清晰明了。 生丙:从比喻句来看,既新颖贴切,又启人联想。如“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35、,通过人类共通的情感经验调动读者的联想,形象感受到对如恋人般美好、如母亲般亲切的解放区的向往之情。又如“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亦是如此。四、板书设计五、拓展延伸1自由发言。抗日战争时期,许多仁人志士为了改变祖国受欺辱的命运,不惜以抛头颅、洒热血的代价来奋力抗争。请列举其中你所知道的一些人和事,和大家交流一下。【交流】学生自由言说。2口头说文。 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借鉴这种写法,联系你的生活体验,说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发自己的某一种感情(如忧伤、喜悦等)。【交流】生活是个啥?有时,它像一杯烈酒,只须那么一口,就能让我们热血沸腾,豪气迸发;有时,它像一杯茶
36、,品尝了当初的恬静、淡雅,渐渐的,渐渐的,我们才感觉它的浓重、深沉、博大。六、作业3*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1知识与能力(1)了解朦胧诗的特征与创作背景。(2)理解诗歌的意象美、语言美等特点。领悟诗歌的意象和主题。(3)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1)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诗歌的韵律美、意象美、语言美。(2)在读中领悟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在读中质疑探究、有所发现。(3)用合作的方式探讨疑难;强调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的对话,真正实现师生的互动。(4)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解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爱国主义感情,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
37、观。(2)激发情感,发挥联想和想象,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1理解诗中的意象组合,体会诗中包孕的思想感情。2把握诗中蕴涵和象征的社会内容。3训练朗读能力。探究诗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具体内涵,准确把握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历程。一、导入新课祖国,一个普通的词语,却能唤起人们心底真挚而深切的情感,牵动人们的思绪走入遥远。20世纪70年代末,刚刚经过十年浩劫,面对伤痛满身的祖国,一个普通的女工在咏唱“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她充满激情的歌唱,表达了自己与祖国命运的息息相关,她为之悲,为之喜,为之蓬勃奋飞。她虽然弱为女子,却没有回避历史责任。一个青年女子将个人质朴厚重的情感表达得撼人心房,激起无
38、数人对祖国的加倍热爱。二、简介诗人和朦胧诗诗人舒婷,原名龚佩瑜,我国当代著名的女诗人。1952年出生,初中毕业以后曾去插队,1972年回城当工人。这首诗发表于1979年7月,据说成诗却早在1976年4月24日,写于“四五”运动发生后不久。所谓朦胧诗,实际上是指成长于“文革”时期、备受生活的冷落与嘲弄的青年诗人创作的诗歌。他们多强调主体的真实,追求象征和意象化,蕴涵着伤感情调和反叛精神。代表人物:北岛、舒婷、顾城。三、诵读感知1配乐朗诵,熟悉课文生字词。干瘪(bi)淤滩(y)驳船(b)簇新(c)胚芽(pi)疲惫:非常疲乏。干瘪:干而收缩,不丰满;也形容(文辞等)内容贫乏,枯燥无味。喷薄:形容水涌
39、起或太阳上升的样子。2学生自由诵读,体会诗句节拍、重音。3配乐齐读。四、课文赏读1逐节朗读、研习,落实重点,突破难点。第一节问: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节,其余同学思考:在第一节中,诗人创造了几个意象?分别是什么?明确:在第一节中,诗人创造了“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等五个意象。(把这一节中的几个意象制成MTV画面在电脑荧屏上放映出来)问:这些意象蕴涵和象征了哪些社会内容?明确:这些意象唤起人们对往事的痛苦回忆,说明祖国长期以来处于贫穷和落后的状态。问:作者用这些带有感情色彩的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深沉而悲痛、悲哀。问:这一节诗应该
40、怎么读?明确:沉重、缓慢、低沉。尤其“祖国啊”三字,是其感情的凝聚点,因此我们应以有声的诵读传达出这种无声的情感。第二节问:本诗节所表现的感情是单一的吗?明确:不是。本节既写出了人民的痛苦又写出了人民的希望。问:哪一句写希望?明确:“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问:“飞天”指什么?(电脑显示“飞天”图片)明确:“飞天”袖间的花朵,美丽诱人,但尚未落到地面。这希望太渺茫,但毕竟有了希望。所以比喻人民心中渺茫、难以落实而又从未消失的对幸福未来的希望。问:联系上下节,说说本节在全诗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明确:本节为全诗情感结构上的转折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以下的诗句开始出现亮色和激情。问:
41、本节诗怎么读?明确:诗句简短急促,把忧国忧民的情绪转化为深深的悲怆,情绪强化深切。第三节问:第三节的感情色彩是否发生了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明确:第三节的感情色彩由悲哀愁苦变为欣喜亢奋。与上一节形成鲜明的对比。问:联系时代背景,找出诗人感情变化的原因。明确:本诗写于1979年,当时“四人帮”被粉碎。古老的中国从迷梦中苏醒,从苦难中奋起。共产党领导下的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伟大斗争,正在逐步实现世世代代梦寐以求的希望和理想。诗人为此兴奋不已,感情由低沉叹息转向亢奋热烈。问:诗人用哪些意象表达了这种感情?明确:诗人用的意象有“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42、绯红的黎明”。(电脑显示图片)问:本节诗应怎么读?明确:读出欣喜之情,“祖国啊”三个字要读得高亢、热情洋溢、激情喷薄。(学生齐读本节)第四节问:第四节中诗人抒发的感情与第三节有何不同?明确:第四节抒发的感情紧承上节,但程度有所加强,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问:本节写了哪些内容?用自己的理解加以概括。明确:在本节诗中,诗人再次强调了“我”与祖国唇齿相依、不可分割的关系。问:本节诗该怎样读?明确:读得坚定有力、不容置疑,给人高亢激昂的感觉。(齐读)2探究合作学习,解决以下难点:(1)诗中的“我”就是诗人自己吗?诗作中的“我”不仅仅指诗人自己,也指中国文人群体,乃至华夏儿女,是“小我”与“大我”的融合
43、。(2)怎样理解诗中四个“祖国啊”的内涵和关系?四次呼唤内涵各不相同:第一个“祖国啊!”是“我”看到无比挚爱的祖国母亲长期积贫积弱还无比珍惜每一个儿女,以疲病之躯曳“我”前行而不肯放弃,纤绳深深勒进肩膀而不辍时感激、痛惜、负罪的呼唤。第二个“祖国啊!”反映了祖国儿女热切盼望国家繁荣富强,可热切的希望却一如“飞天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美丽动人却可望而不可即,“我”伤心之极。期望、失望、伤心、委屈、感激和痛苦全融入了这声呼唤之中。第三个“祖国啊!”写出看到祖国黎明到来时的欣喜之情。第四个“祖国啊!”表现了愿把一切奉献给祖国,只要祖国繁荣富强,不惜粉身碎骨的赤子之情。四个呼唤形成巨大的情感跳
44、跃,表现了由悲哀、低沉转向欣喜、振奋的情感发展历程,抒发了对祖国的拳拳深情。(3)诗中“迷惘”“沉思”“沸腾”反映了怎样的情感历程?这种情感又是通过哪些事物来表现的?这些事物有什么特点?诗人通过了一些具体事物来表现这种情感,如“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等,这些意象象征了祖国落后的经济、落后的文化和多年蒙受的苦难,同时也展现了在灾难中艰难挣扎、缓慢前行的祖国的形象。“飞天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飞天”是宗教传说中能在天空中飞舞的神,在民间备受尊崇,寄托着淳朴百姓对生活的祈望。“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
45、线”“绯红的黎明”等等,象征着祖国的希望,显示出祖国摆脱束缚、蒸蒸日上的状态。 诗人将抑制不住的强烈感情化作对祖国母亲的壮丽誓言,愿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去取得她的“富饶”“荣光”和“自由”,去实现她的伟大理想,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使命感和崇高的献身精神,使诗的思想为之升华。五、联想创新这首诗中有许多意象,下面就以“我是你”的句式仿写一组意象来表达对祖国的拳拳赤子之心。如:我是你发梢上的蝴蝶结,时时刻刻展示你的风姿;我是你天空中的一只小鸟,时时刻刻搏击着风雨;我是你衣服上的一枚纽扣,永远倾听你心脏的跳动;我是你南海中汹涌的波涛,伴你走过昨天和今天;我是你南国的一棵木棉树,代表了你的伟岸与挺拔;我是你大海中的一叶风帆我是你火红的紫荆花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让一位学生边听边记录,整理成一首诗,然后配乐朗诵,把这首诗作为礼物献给我们亲爱的祖国。六、迁移延伸 课外阅读舒婷的双桅船,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感情。双桅船舒婷雾打湿了我的双翼 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 岸啊,心爱的岸 昨天刚刚和你告别 今天你又在这里 明天我们将在 另一个纬度相遇 是一场风暴、一盏灯 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 使我们再分东西 不怕天涯海角 岂在朝朝夕夕 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视线里1979年8月七、板书设计八、作业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07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