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威海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山东省威海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威海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20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山东省威海市山东省威海市 20212021- -20222022 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试卷共试卷共 150150 分,考试时间分,考试时间 150150 分钟。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535 分)分)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 I I(本题共(本题共 5 5 小题,小题,1919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根据不少学者的研究意见,从小说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来看,中国小说主要是在史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西方小说则与神话、史诗、传奇等有着更多的直接联系。 过去,我国的学术理论界普遍认为小说起源于神话,一般来
2、讲,这种说法似乎也是成立的。因为神话几乎是所有意识形态的始祖,小说作为文学艺术的一个品种也概莫能外。问题是,如果从神话与小说的艺术特征上来考察,我们就会发现,中国的神话与小说之间存在着重大的差异。前者以充分的艺术想象和艺术虚构为前提,甚至可以有极度的夸张、大幅度的变形等等;而后者则与大历史相对应,被认为是小历史,注重的是实录,反对虚构。正因如此,有的论者认为,尽管小说与神话在精神上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在文体上却没有直接的传承关系。我们认为,这是一种客观而准确的表述。因为在中国的神话和小说之间,出现了大量杰出的史传作品,如国语战国策春秋左传等等,史传发展到西汉达到了辉煌的高峰,史记成为中国叙事文
3、学重要的里程碑。我们说,正是这些史传作品孕育了中国的小说。 相比较而言,西方小说的形成与发展则走了一条与中国小说不尽相同的道路。西方文学史研究界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欧洲长篇小说是欧洲长篇叙事文体发展的第三代,第一代是史诗,第二代是中古传奇。而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神话明显处于欧洲叙事文体发展的原点上。也就是说,神话的艺术特征在史诗、传奇和小说中都得到了深刻的体现和显著的发展。因此,西方小说有史以来就强调虚构,注重创造。这与中国小说是大为不同的。而且,在文学观念上,东西方也有重大差异。例如史诗,在西方文学观念中,它已经具备了叙事文学的基本特征,和后来我们所理解的小说只是在语言形式上存在一些差异。例
4、如,古希腊荷马史诗伊利亚特长达 15000 余行,是一部巨型史诗, 它描绘了绚丽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 生动地再现了特洛伊这场古代战争。从叙事文学角度来看,它与我们通常所说的长篇小说可谓旗鼓相当。正因如此,西方人喜欢用史诗来衡量和评价小说。 中西小说在形成过程中的这些差异,后来在各自的发展中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形成了不同的小说观念。在传统的史贵于文的思想影响下,中国小说自古以来就恪守着实录这条底线,认为小说就是作为大历史的一种补充的小历史,属于史书范畴。因此,中国自有小说开始,在很长时间里都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小说观念。人们十分看重小说中所写的是否为真人真事,仿佛只有写了真
5、人真事才是最有价值的。 这种观念到了明代才出现了一些变化。 而在西方,小说这种文学体式在受到神话的启迪和滋润以后,经过史诗、传奇几个阶段的发展,十分明确地认为小说是一种艺术文类,它不排斥纪实,但更注重和强调虚构,是一种可以而且应该充分发挥艺术想象进而达到艺术创造的文类。二是发展了不同的叙事方式。在不同小说观念的支配下,中西小说在成长中发展了各自不同的叙事方式,中国侧重再现,西方则强调表现。例如,在中国古代小说中,即使是在像三言二拍这样描写市井人物的小说中,作者在开篇一般都要煞有其事地说明故事发生于何时何地,主人公姓甚名谁,试图去完整地交代事件的来龙去脉、因果关系。凡此种种,都呈现着中国小说的再
6、现方式。而西方小说家由于确立了小说是艺术这样的观念,因而一般都能从创造的角度来表现生活,其叙事方式因此也就显得十分自由灵活。 (节选自周成平20 世纪中国小说与现代西方小说的社会学比较研究) 材料二: 19 世纪西方现实主义作家, 尤其是小说家, 确实是以 真实 为其创作的最高宗旨。从早期的司汤达、巴尔扎克等法国现实主义小说家们开始,对真实的强调和追求就达到一个空前的程度。其中外部缘由是当时风尚之核心内容科学精神与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其内部缘由则是从 17、18 世纪开始的文学内部对真实性之追求意识的日渐强化,从而在 19 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中达到了历史新刻度。 关于 19 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之
7、真实性 内涵及其实践价值, 目前尚缺乏深入研究。比如 19 世纪现实主义强调文学描写的真实性,那么文学的真实和历史的真实到底如何区别对待?这里涉及对文学的真实和虚构的深度解说和理论阐释。现实主义实际上也依旧是致力于游戏形式的文学和艺术,这种游戏意在尽可能地复制真实之物的外表和感觉。此种虚构在十九世纪的进程中成了标准的小说模式,我们仍然认为这些小说是伟大的,经典的。虚构乃是艺术之创造,亦是艺术求真之途,虚构是最能呈现文学的艺术品质的元素,求真和虚构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矛盾的统一。现实主义的虚构表现得特别隐秘,虚构技术和手法的要求也更高(如福楼拜、契诃夫等)。在虚构的想象和抽象中提炼和结晶出逼真的效果
8、,才是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之艺术真谛;唯有达到逼真之效果的虚构才更显其艺术技巧之炉火纯青。现实主义追求镜子般的真实,也并非对生活的直陈;真正经典的现实主义文学文本,每每借助高水平的虚构技巧创造出合乎生活逻辑的逼真效果,让读者沉浸于信以为真的真实性情境中,达到审美预约乃至游戏的效果。19 世纪现实主义作家在这方面为后来者树立了榜样,其成功的经验至今仍未过时。 (节选自蒋承勇说不尽的现实主义) 【注】这里所说的“游戏”是审美与艺术创作的观念。文学游戏与玩具游戏的区别在于文学中用来模仿的符号系统语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小说源于史传的观点是从艺术特征上说的,
9、这并未否认小说与神话间的联系。 B.西方小说形成的原点是神话,此后经历了史诗、传奇,这一过程中都很注重虚构。 C.中国小说始终以实录为底线,再现历史真相,西方小说注重从创造角度表现生活。 D.19 世纪西方现实主义作家在虚构中追求真实,是源于时代特点与文学自身的特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开创了中国史书新的创作方式,在文学上也是一座永远难以逾越的高峰。 B.中国史传作品孕育了中国小说,但从某种角度看也限制了中国小说的进一步发展。 C.“三言”“二拍”作者通过考证真实的人物、时间、地点,再现市井人物的现实生活。 D.处理好文学真实与历史真实的关系,是现实主义文学达
10、到艺术高峰的决定性因素。 3.下列选项最能支持“中国小说在艺术特征上更接近于史传”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 汉书 艺文志 指出: “小说家者流, 盖出于稗官, 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 B.诸子散文往往借助生动形象的故事来说理,刺激了文学叙事的发展,孕育了小说。 C.三国演义总体采用编年体框架,又吸收纪传体结构的特点,局部采用列传写法。 D.中国神话故事大多只有形象的描画和事迹简略的说明,不足以形成一种情节模式。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英国间谍小说大师勒卡雷,曾以“作家都是高明的骗子”来回应那些对他笔下的故事信以为真的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二)现
11、代文阅读(本题共(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4 小题,小题,1616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叶明之的遗书叶明之的遗书 张建春 叶明之在那么一瞬间就彻底明白,自己落入了魔掌,再也挣脱不了了。 果然叶明之经受了十八般刑具,双腿齐刷刷地断了,昏死了过去,醒来时已在一黑洞洞的牢房里了。 叶明之抬抬双手,钻心的疼袭来,一头的冷汗披麻样滚下。 叶明之发现了一双眼睛,一眼不眨地望着自己,充满了恐惧和慌乱。 叶明之还是强忍着疼,给这双眼睛递过去一句淡淡的笑。 眼睛躲避了下,闪烁地躲避在牢房门外的旮旯里。 叶明之第二次见这双眼睛时, 是在第二天的中午。 牢门打开, 慌乱的眼睛走了进来,是来
12、送牢饭的。叶明之腿断了,牢饭只能送到面前。 眼睛丢下了一句:叫我黄三吧。声音低得像蚊子哼,目光打在脚面上。 叶明之饿极了,捧起瓦盆,饭几乎是倒进肚子里的。 黄三站在一边, 目光还是低低的。 叶明之吃完了, 用手擦擦嘴, 轻轻道了声: 谢谢!黄三头也不回地走了,牢门咣的一声锁死了。 像一床破被絮一样,叶明之被抛在牢房里。叶明之安静了下来,把前前后后的事想了一遍,还好,没有破绽。 叶明之是在通知完最后一个同志撤离后被捕的。出了叛徒,叶明之蹬着自行车,抢在敌人前头,通知了他的上下线,在稍微喘了口气时,被按在了地上。 叶明之嘴角有了笑,笑又扯得周身疼,身上没有一寸地方是好的了。 叶明之彻底暴露了,不松
13、口,死肯定是唯一的一条路。 不怕死。对死叶明之早就有了准备,参加地下党那天,叶明之就做好了死的准备。 黄三是叶明之每天见到的唯一活物,送饭、送水,要大小便喊一声,黄三就进来,只是黄三的眼睛无处放,不敢和叶明之对视。 叶明之有时找黄三说话,黄三躲着,叶明之就自言自语,远远开开地说一些事。叶明之知道,黄三在听,听得静悄悄的。 一天夜里,叶明之听到了低低的哭声,本以为是自己梦哭。但不在梦中,叶明之听出了这哭声来自黄三。 早晨黄三进了门,丢下稀汤样的早饭,还丢下一句话:我也在坐牢。叶明之没接上话,黄三已走开了。 叶明之能够在牢房里挪动身体了,黄三还是将牢饭送进来,此时的黄三多少眼中有了些喜色。是为叶明
14、之吗?叶明之没向深处想。 叶明之多了样事,黄三在牢房外时,叶明之就自言自语,有时背一首诗歌,有时讲些一点就明的道理。叶明之是说给黄三听的,黄三也明白是说给自己听的,俩人都心照不宣着,一人说,一人听。 叶明之还是知道了黄三哭的原因,黄三的老母亲被人欺负了,向死里欺负。 刚刚恢复的叶明之又一次被动了大刑,这次是双手,十指被钉了竹签。 叶明之昏迷后醒来,黄三立在叶明之身旁,这次黄三的目光没有躲避。 黄三说话了。 就认了吧,说句怂话。黄三的话很轻柔,也好听。 不,不,不!叶明之没多说,吐出的字硬得如铁钉。 夜里,叶明之发高烧,说胡话。黄三守在一边,有时捂叶明之的嘴,有时把叶明之摇醒了。 下半夜,叶明之
15、真正睡着了。可不久,又被哭声吵醒了,叶明之听出是黄三在哭,哭声掖在嗓眼里,闷闷的。 第二天,黄三打开牢门,这次黄三敢看叶明之的眼睛了,定定地看,看得叶明之想躲避了。黄三的目光里有东西,湿湿的。 黄三说:你梦中喊一人,我捂住了。叶明之大吃一惊,还是回了句:谢谢!叶明之知道喊的人应是自己的爱人加同志。 到了秋天,黄叶悄悄地落,叶明之算了算,春天入狱,半年时间了。叶明之长长出了口气:牢底坐穿吧。 黄三送来了好吃的,还有壶酒。黄三身子木木的,像是提千斤重物。叶明之知道,自己要上路了,去好远好远的地方。 叶明之坦然, 借着黄三的力量席地而坐, 理了理荒草样的乱发, 将一壶酒一饮而尽。 黄三忍不住落泪了,
16、目光曲曲绕绕,将叶明之看了个遍。 黄三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纸,和一支秃秃的铅笔,递给叶明之。叶明之愣了下,摇了摇头。 不给她留句话?不了,该说的,都已说过了。叶明之的笑从嘴角慢慢洇开。 黄三不舍地离开,但还是站在牢房外,黄三还想听叶明之的自言自语。 没有,一切都死寂。黄三只听到自己心的怦怦声。 叶明之被活埋了,埋得不留痕迹。 没过多长时间,黄三消失了,从监狱无影无踪消失了。 黄三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找到了叶明之高烧时喊着的她,又被黄三捂回名字的人。 她满脸泪水,问黄三:他留有遗书吗? 黄三哽着嗓子回答:我就是他的遗书。 春天来了,黄三透过泪眼,好多花都开得红红艳艳。 (选自百花园2021 年
17、 5 月,有删减)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黄三的躲避,叶明之采用“自言自语”的方式,一边试探,一边拉近与黄三的距离,传达革命思想。 B.黄三说“我也在坐牢”别有深意,此处“坐牢”并非指身体被折磨,而是指精神受到折磨。 C.“就认了吧,说句怂话。”黄三看到叶明之再次遭受酷刑后,看似是内心不忍,实则想要借机劝降。 D.小说结尾意蕴丰富,既交代了标题“遗书”的具体所指,也寓指革命前景向好,深化了主题。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用“眼睛”代指黄三,和哦,香雪中用“北京话”代指列车乘务员的修辞手法相同。 B.“像一床破被絮一样
18、”,运用比喻修辞,形象描写了叶明之在狱中受酷刑后身体受到伤害的情状。 C.小说采用插叙方式介绍了叶明之被捕的过程,使情节更加完整,也为后文“她”的出现埋下伏笔。 D.小说的段落相对短小,一方面加快了叙事节奏,另一方面也便于转换叙述对象,推动情节的发展。 8.文中三次出现叶明之的“笑”,分别有怎样的意蕴,请结合文本分析。 9.作者用大量笔墨写黄三的眼睛,请简要分析其用意。 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3535 分)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5 小题,小题,2020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元鼎二年,浑邪王既降汉,汉兵击逐匈奴于漠北,自
19、盐泽以东空无匈奴,西域道可通。于是张骞建言:乌孙王昆莫本为匈奴臣,后兵稍强,不肯复朝事匈奴,匈奴攻不胜而远之。今单于新困于汉,而故浑邪地空无人,蛮夷俗恋故地,又贪汉财物,诚以此时厚币赂乌孙,招以益东,居故浑邪之地,与汉结昆弟,其势宜听。听则是断匈奴右臂也。既连乌孙,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便,遣之他旁国。骞既至乌孙,昆莫见骞,礼节甚倨。骞谕指曰:乌孙能东居故地,则汉遣公主为夫人,结为兄弟,共距匈奴,匈奴不足破也。乌孙自以远汉未知其大小素服属匈奴日久且又近之其大臣皆畏匈奴不欲移徙骞留久之,不能得其要领,因分
20、遣副使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阗及诸旁国。乌孙发译道送骞还,使数十人,马数十匹,随骞报谢,因令窥汉大小。是岁,骞还,拜为大行。后岁余,骞所遣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域始通于汉矣。初,张骞自月氏还,具为天子言西域诸国风俗:臣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问曰: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以骞度之,大夏去汉西南万二千里,今身毒国又居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远矣。今使大夏,从羌中,险,羌人恶之;少北,则为匈奴所得;从蜀,宜径,又无寇。天子欣然,以骞言为然。乃令骞因蜀、犍为发间使, 四道并出。 于是汉以求身毒道, 始通滇国。 滇王谓汉使者曰: 汉孰与我大
21、?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各自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使者还,盛言滇大国,足亲附。天子注意焉,乃复事西南夷。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乌孙自以远/汉未知其大小/素服属匈奴日久/且又近之/其大臣皆畏/匈奴不欲移徙/ B.乌孙自以远汉/未知其大小/素服属匈奴/日久且又近之/其大臣皆畏/匈奴不欲移徙/ C.乌孙自以远/汉未知其大小/素服属匈奴/日久且又近之/其大臣皆畏匈奴/不欲移徙/ D.乌孙自以远汉/未知其大小/素服属匈奴日久/且又近之/其大臣皆畏匈奴/不欲移徙/ 1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随骞报谢士不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东省 威海市 2021 2022 学年 高二上 学期 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07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