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期末语文试题(A)含答案
《浙江省温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期末语文试题(A)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温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期末语文试题(A)含答案(16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浙江省温州市浙江省温州市 2021-2022 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期末语文试题(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期末语文试题(A)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那些很容易被铭记的诗作,大都是有韵律的。以现当代诗为例,那些广为流传的名句,其实大都在使用重复、对称这些最基本的韵律原则,比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还有一些名句的韵律方式则近似于古典诗歌的韵律原则,比如海子那句广为人知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不仅有叠韵,而且讲究平仄,诗句读起来抑扬顿挫
2、,与传统的律诗的声响非常相似,无怪乎这个诗句甚至成了很多房地产广告的标语。但不容否认的事实是,这种讲究重复、对称等韵律原则的写法在当代中国诗歌创作中并不受欢迎,很多诗人避之唯恐不及,当代诗歌的可铭记性因此而不强。 从社会与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些韵律原则的兴起与流行往往与一个文化共同体的集体认知密切相关,或者说,它们本身就是集体记忆的化身。古典诗歌的创作与阅读群体士,即知识者与官僚群体天然就是这样一个同质性的文化群体,所以在他们之中逐渐形成一些公共的韵律规则是没有太大问题的。但是,现代中国的社会机构和教育制度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知识分子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而且诗歌本身也被边缘化,过去诗人与读者
3、之间那种同质性的文化群体已不复存在,诗歌写作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种私人性、个人化的写作行为,这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公共性的诗歌成规的消失。 在不同文化中,韵律都有两个基本作用:一是便于沟通,二是便于记忆。而沟通不仅仅是一个雅俗共赏的问题,也涉及诗人与诗人、诗人与读者之间如何建立一个公共的渠道,以便于在这个渠道中磨练某些精妙的技艺,传达种种微妙的体验的问题。韵律的重心与其说是关于如何写/评价一首好诗,不如说是关于诗人与读者、诗人与诗人之间是如何交流。 无论古今,有韵律或者韵律感强的作品从来不意味着它们就是杰作(反之亦然),韵律更多是关于诗歌给读者传达的东西究竟在哪些方面是公共性的或者可以共享的,它
4、在不同的诗人之间也建立了一个可以相互比较和传承的共同通道。这个问题对于当代中国诗歌而言或许更为迫切,因为韵之离散的背后是诗歌交流的公共渠道的消失,这是自由诗面临的最本质的文体问题,而可诵读性与可记忆性的削弱只是这个大趋势的两个表征。 (摘编自李章斌韵之离散:关于当代中国诗歌韵律的一种观察) 材料二: 中国当代诗效法国外诗歌的更多。因国外诗歌注重诗本身的存在而大多无韵,无韵也渐渐成了中国当代诗的主流,诗刊星星等诗歌杂志几乎看不到有韵的诗歌,这个态势还会长久发展下去。 当代诗人,觉得再写有韵的东西,简直是一老土。当下的中国社会,是一个相对个体化、多元化的社会,过去那种大一统的世界意识与言说形态已然
5、崩散,与此几乎同时崩散的是语言中的韵(韵律意识和韵律密度)。当代诗人多少有着一种反抗公共规则(包括韵律规则)的集体无意识,所以像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样整齐对称的诗句,他们不愿意去写,也不推崇。在他们看来,诗歌重要的不是视觉上的整饬和听觉上的旋律感、节奏感,决定诗之能否为诗的重要依据是诗歌对生命深层世界提示和呈现的能量之强弱。他们在写作时不仅不太倾向于取悦大众读者,甚至连一般的知识群体也不怎么顾及。这也导致传统的阅读者,尤其受传统诗歌影响较深的阅读者越来越郁闷,对新诗深感不适,甚至不屑一顾了。在他们眼里,形式产生内容,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李清照等诗词大家,不也是在五
6、言、七律、七绝和词牌的限制中成就了大名吗? 当代诗歌虽无韵,但还有顿。所谓弃韵而就顿,顿就是诗的节奏感,有行顿和句顿,有匀顿和变顿,有大顿和小顿,有跨行与断行,追求的也还是诗的一种旋律美。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就认为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诗的本质是显示而非说教。艾青说:假如是诗,无论用什么形式写出来都是诗;假如不是诗,无论用什么形式写出来都不是诗。诗之无韵,告诉我们原来诗还可以这样写,诗还可以写得不像诗。近些年,主张口语入诗的第三代诗反传统、反意象、反崇高、反理想、反假激情,甚至诗歌形式也反其道而行,加剧了诗歌形式的混乱,纯美流畅的诗歌很难再见到了,可是我们反传统,反的应该是那些因袭的碍于发展的东西
7、,绝不是偏激地反对一切。 (摘编自王霁良对当代诗无韵的一点看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广为流传的诗句多使用便于记忆的韵律,但中国当代诗歌创作却排斥这种写法,这导致当代诗可铭记性不强。 B诗歌韵律的重心不是如何写好诗,而是向读者传达公共性或可共享的东西,在创作者间建立比较和传承的通道。 C无韵诗在国外诗歌中较为多见,也普遍存在于中国当代诗歌杂志中,受传统诗歌影响较深的读者对此不适应。 D 诗歌无韵化并非意味着完全放弃形式, 朱光潜认为, 所谓弃韵就顿, 体现的是在形式上对旋律美的追求。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
8、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成为名句,表明了诗歌作品要成为杰作就必须运用韵律。 B可诵读性和可记忆性的削弱,不是中国当代诗歌最需关注的,因为这只是诗歌“交流”公共渠道消失的表象。 C 当代诗读者市场的缩小, 是因为创作者不取悦大众读者, 以私人性、 个人化写作方式有意对抗公共规则。 D根据艾青的观点诗歌的形式应具有自由性,“第三代诗”反传统、主张口语入诗的做法值得推广。 3下列各项中,不能支持“当代诗歌被边缘化”观点的一项是( ) A每年岁末,诗社举办的年度诗会,参与者稀少,诗歌写作交流日益呈现“圈子化”倾向。 B结合了声音和视觉艺术的现代数字媒介,几乎颠覆了传统的媒介,近年来诗歌刊物锐减。 C“兼
9、职诗人”现象较为普遍,诗人往往同时又是官员、教授、商人、歌手、报刊编辑等。 D学校课本内当代诗歌很少,专门研究当代文学的教授们,对 90 年代以来的诗歌了解不多。 4材料二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5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当代中国诗歌缺少韵律的成因。 【答案】1B 2B 3C 4举例论证,作者举诗刊星星等杂志几乎看不到有韵诗歌的例子,来说明无韵诗逐渐成为中国当代诗主流。对比论证,作者在材料二第二段对比当代诗歌和传统诗歌的分歧,来展示两类诗歌群体对诗歌的不同态度。引用论证,作者在最后一段引用朱光潜和艾青这些大家的言论,分别说明“诗的本质是显示而非说教”和诗歌重要的是内容而非形式的观点。 5当
10、代诗歌的文化群体发生改变,诗歌由公共性交流变成了一种私人性、个人化的写作行为。借鉴外国诗歌“注重诗歌本身的存在而大多无韵”的结果。 当代诗人的个体化写作意识以及他们对于诗歌韵律规则这一公共规则的反抗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B.选项中“向读者传达公共性或可共享的东西”说法有误。根据材料一第四段原文“无论古今,有韵律或者韵律感强的作品从来不意味着它们就是杰作(反之亦然),韵律更多是关于诗歌给读者传达的东西究竟在哪些方面是公共性的或者可以共享的,它在不同的诗人之间也建立了一个可以相互比较和传承的共同通道”可知,韵律影响的是诗歌给读者传达的东西在哪些方面是公共性的或可以共享的
11、,而并非韵律直接向读者传达。 故选 B。 2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A.“诗歌作品要成为杰作就必须运用韵律”说法有误。根据材料二原文“在他们看来,诗歌重要的不是视觉上的整饬和听觉上的旋律感、节奏感,决定诗之能否为诗的重要依据是诗歌对生命深层世界提示和呈现的能量之强弱”可知,这句诗歌成为杰作更重要的是因其在生命层次上的意义。 C.“因为创作者不取悦大众读者,以私人性、个人化写作方式有意对抗公共规则”说法有误。根据材料一原文“但是,现代中国的社会机构和教育制度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知识分子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而且诗歌本身也被边缘化,诗歌写作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种私人性、
12、个人化的写作行为,这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公共性的诗歌成规的消失”和材料二原文“他们在写作时不仅不太倾向于取悦大众读者, 甚至连一般的知识群体也不怎么顾及”可知,“私人性、个人化写作方式”并非是因为创作者不取悦大众读者,而是因为诗歌和诗人本身的边缘化。 D.“加剧了诗歌形式的混乱,纯美流畅的诗歌很难再见到了,可是我们主张反传统、主张口语入诗的做法值得推广”说法有误。根据材料二末尾原文“可是我们反传统,反的应该是那些因袭的碍于发展的东西,绝不是偏激地反对一切”可知,作者对“反传统、主张口语入诗”的做法是持辩证态度的,并非完全肯定。 故选 B。 3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C.选项中
13、“诗人往往同时又是官员、教授、商人、歌手、报刊编辑等”并不能说明当代诗歌边缘化。根据材料一原文信息“古典诗歌的创作与阅读群体士,即知识者与官僚群体天然就是这样一个同质性的文化群体”可知,古典诗歌中的诗歌创作者知识者与官僚群体与当代诗歌是存在一定重合的。而且,当代诗歌中商人群体的出现,也是当代诗歌创作群体对于古典诗歌创作群体的突破与拓展。 二、文学类阅读二、文学类阅读- -双文本双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
14、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
15、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16、一九三四年八月,在北平 (节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有删改) 文本二: 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爱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 写写字的人的最惠季节, 但对于江南的冬景, 总觉得有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亦有时候会保持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
17、,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不感到岁时的肃杀,而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到。 说起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予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绝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但从许多作家喜欢以散步一词做他们的创造题目看来,大约是德国南部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不多。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
18、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 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 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睛空的高爽,日光的洋
19、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下纸笔,去湖上散散步罢!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一日 (节选自郁达夫江南的冬景,有删改) 文本三: 文学艺术作品绝对要有真情, 有真情才产生诗意,现在有些散文似乎蛮有诗意,但那不是真正的诗意。如有些诗一样,有些诗每一句似乎都有诗意,但通篇读完后,味似嚼蜡,它是先有一两个好句子,然后衍变成诗的,而有些诗每一句都平白如话,但整体却留给了我们东西,这才真正称作诗。我是害怕那些表面诗意的浮华的散文。现在人写东西,多是为写东西而写东西,为发表而发表,这是我们现在作品多而好作品少的一个原因。试想想,你有多少诗意,有多
20、少情要发?其实很多作家并不是纯写抒情散文的,他们在做别的学问的过程中偶尔为之,倒写成了传世的散文之作。说到趣味,散文要写得有趣味,当然有形式、语言、节奏等方面的许多原因,但还有一点,这些人会说闲话。我称之为闲话,是他们在写作时常常把一件事说得清楚之后又说些可有可无的话,但是,这些话恰恰对主题是不可或缺的。 (节选自贾平凹我对当今散文的一些看法,有删改) 【注】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一日:当时的中国一片混乱,郁达夫用日记记录十二月的情形,“今为杭市防空演习时,路上时时断绝交通;长街化作冷巷,百姓如丧考妣”“家国沦丧,小民乏食”。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
21、在写景状物方面极其精彩,作者对“牵牛花”“槐树的落蕊”“疏落的秋草”等只作寥寥数笔的勾勒,便将读者带进了故都秋天的清、静、悲凉之中。 B文本二中,作者在描绘“微雨寒村图”时,运用正面实写手法,将自然风景和人物生活图景巧妙裁剪,着意点染,绘就了一幅气韵生动、立意隽永的水墨画。 C文本三中,作者认为“散文要写得有趣味,要有形式、语言、节奏等原因”,文本一“雨后话秋图”中都市闲人互答的细节描写就非常好地印证了这一特点。 D 郁达夫的散文很讲究揣词度句, 善于运用适切的词语使语言活泼自然, 富有生气; 同时多运用长短变化、对偶的句式,使文章的呈现疏密有致,和谐流畅。 7文本二在描写江南冬景时运用了对比
22、手法,请结合文本,完善下列表格内容。 序号 内容 作用 1 _ 突出江南冬天明朗的情调 2 江南的寒郊散步与德国的寒郊散步对比 _ 8文本一、二都表达了相近的审美趣味。请结合文本,从意象选择、色彩描摹、情感表达三个角度中任选两个角度,赏析郁达夫散文的审美趣味。 9文本三中贾平凹说,“闲话”指“可有可无”却“对主题又不可或缺”的话。请结合此观点,分析文本二中画线的这句闲话为什么“不可或缺”? 【答案】6B 7江南的冬景和北国的冬景进行对比 突出江南冬景的美丽和怡人 8(1)意象选择上,故都的秋选择的日光、驯鸽、破壁腰中牵牛花与细细秋草、槐树落蕊、秋风等意象,强调清静悲凉,显出无比悠闲的心境。江南
23、的冬景选择了村落长桥、杂木树林、纷飞的白雨、停泊的小船等,自然之境的美,一样突出了悠闲的心境。 (2)色彩描摹上,故都的秋描写的是蓝色、白色、青色等清冷的色调,突出清静悲凉的特点;江南的冬景写的是白色、赭色、红黄等,色调带着朦胧的美,描绘出江南冬日水墨一般写意的景色。 (3)情感表达上,都是表达作者对美景的赞美,江南的冬景所爱为江南冬景,故都的秋爱的是北平的秋景。 9“散散步”,呼应前文,使文章结构完整。这几句心理描写,流露出作者悠闲、洒脱的心情。这句闲话既是一个巧妙的收束,又是一次洒脱不羁的宕开,表现了作者对江南冬景的喜爱,也很能感染读者。 【解析】 6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
24、的分析鉴赏能力。 B.“运用正面实写手法”分析错误。结合文本“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可知不是实写,是作者想象的,所以应是虚写。 三、文言文阅读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 桂棹兮兰桨, 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浙江省 温州市 2021 2022 学年 上学 期期 期末 语文试题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079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