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知识点
《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知识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知识点(49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 20222022 年统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年统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知识点全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第第 1 课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一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1、中华文明的起源 (1)考古发现证明,无论黄河流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还是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 (2)中原华夏族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 (3)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2、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文化认同。 2、中华文化的发展 (1)先秦是中华文化的奠基奠基时期 春秋时期,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 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局面,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2)秦汉是中华文化的形成时期 秦朝建立起统一多民族统一多民族的国家。 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儒学的正统地位。从此,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3)魏晋隋唐是中华文化的繁盛时期 魏晋玄学玄学盛行,唐朝佛学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 隋唐时期,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 (4)宋元是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
3、时期 宋代,理学理学的形成,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理论思维,但它所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 (5)明清是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时期 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批判理学,倡导经世致用经世致用。 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文字狱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钳制,也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 展。 (6)近代中华文化的衰落 1840 年鸦片战争爆发后,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20 世纪初期兴起的新文化运动, 抨击封建思想, 科学科学与民主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
4、 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 二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1、重视以人为本 (1)西周时期,周公提出“敬天保民敬天保民”的思想,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礼乐制度。 (2)春秋时期,孔子提倡“仁仁”,主张“仁者爱人”,建立起儒家的一套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 2、提倡民本思想 (1)春秋战国时期:管子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孔子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孟子提出了“仁政仁政”说,其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体现了民本民本思想。 (2)历代思想家继承了先秦民本民本思想,发
5、展为系统的理论学说,并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政治实践实践,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3、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1)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 (2)春秋时期,老子提出“道道”的概念,认为万物都是由道而产生,凸显了人的存在,追求天天人合一人合一。 (3)战国时期,荀子更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他们以朴素的唯物观解释自然,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 4、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1)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 (2)“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齐家治国
6、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精髓。 (3)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是家国情怀的体现。 5、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 (1)周朝统治者主张“明德明德”“敬德”。 (2) 孔子提出“为政以德为政以德”, 主张以德治国, 要求人人都应该“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墨子墨子主张“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 (4)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5) 礼记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些思想不仅在各国掀起了人才使用革
7、故鼎新的大变革, 也对历史上德才兼备、 以德为先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6、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德载物”出自周易 。 (2)孟子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屈原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些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 7、主张和而不同 (1)西周末年的太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认为“和和”,才能产生新事物。 (2)孔子、孟子视“和”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提出了“和为贵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和”的思想作为认识与处理事情的方法
8、,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1)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本土性。 (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多样性。 (3)中华文化积极吸纳外来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包容性。 (4)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具有强大的凝聚性凝聚性。 (5)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生命力,具有连续性连续性。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1)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道德伦理,体现着评判
9、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3)中华文化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重点探究】 一、一、诸子百家的民本思想诸子百家的民本思想 1、古代民本思想的发展阶段 (1)先秦时期为民本思想的形成阶段 中国萌芽于商周之际。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建立起了民本论的基本理论框架。在当时的学派中,儒家学派是民本思想的积极倡导者。孔子提出“仁”的思想;孟子提出“仁政”思想,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比较全面地继承和发展了历史上的民本思想,系统地提出
10、了以发展经济为基础、以王霸并用为措施,以礼法结合为保证、以利民为核心的民本思想,标志着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形成。 (2)汉唐时期为民本思想的发展阶段 汉初在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以“民为政本”的思想;董仲舒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先秦儒学“仁政”、民本的思想,主张将仁政与法治结合起来,以德为主,以刑为辅。唐初李世民提出了以“国依于民”为核心内容的民本思想,并以自己的特殊地位推行这种思想的实现。 (3)明清时期是民本思想的完善阶段 明清之际是政治经济发展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明清进步思想家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们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众
11、治”“不以天下私一人”等思想。这些民本思想固然有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一面,但却明显地具有与反专制相结合、反映资本主义萌芽的民主因素,他们的思想深度是超乎前人的,从而标志着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在这一时期已经完善起来。 2、古代民本思想的基本含义 (1)肯定民众在政治上的根本地位和决定作用。 (2)要求统治者在政治实践中以服务民众为目的。 (3)反对君主专制制度,追求民众的政治权利。 3、民本思想指导下的治国方针 (1)统治者主观上要爱民、重民。 (2)政治上安民、救民。 (3)经济上富民、利民。 (4)道德、文化上教民。 二、二、全面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全面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中华文明是兼容并蓄
12、的,不仅各主要史前文化区之间彼此吸收各自长处,交流日益深入,而且中华文明在形成过程中还吸收周边地区先进文化因素,造就了中华文化的丰富与长久生命力,使中华文明成为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 含义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表现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各有所尊,但都提倡“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种包容会通的精神,使得中华文化具有非凡的融合力;在中华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这种融合使得中华民族在汉族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不同地域的优秀文化,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
13、华文化;在对待外域文化上,中华文化以其博大的胸怀,吸收其他民族创造的优秀成果 意义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得益于它的包容性;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中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了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增强了中华文化的融合力;这种包容性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与外域文化的交流,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地位 既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又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征 第第 2 课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一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佛教文化的传入 (1)过程 两汉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逐渐同儒家文化儒家文化
14、和道家文化相融合。 隋唐时期,佛教出现了不同宗派,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本土化。 宋明时期, 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2)影响 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等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中国传统的诗词、书法和绘画,很多体现了佛教的内容,同时也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境界的表达。 对中国建筑艺术的影响: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2、西方自然科学知识的
15、传入 (1)明末,利玛窦利玛窦等来华,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徐光启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方以智等人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 (2) 几何原本 泰西水法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 (3)17 世纪,清政府任命来自欧洲的汤若望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 3、近代西方文化的传入 (1)过程 鸦片战争后,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如林则徐和魏源,主张学习西方,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西学传播渠道大大增加。 1862 年,旨在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的京师同文馆京师同文馆在北京设立。 清政府又创办一些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赴欧美
16、学习。严复严复、詹天佑等是中国较早接受西方教育的近代知识分子。 1868 年,专门引进、翻译西方书籍的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创办,大量军事、工程方面的书籍得到翻译。 (2)影响 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放眼世界,探索新知,推动了维新维新运动的展开。 1915 年,新文化运动开始。陈独秀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等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吸收民主民主与科学科学的思想。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陈独秀、李大钊李大钊等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重新探寻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 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二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中华文化对世界的
17、影响 1、对亚洲的影响 (1)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在汉字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和发展。 (2)大约在 4 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 (3)古代朝鲜、日本和越南的社会制度大多来自唐朝唐朝;东亚和东南亚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响。 (4)14 世纪,中国人进入琉球琉球,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15 世纪,伴随经贸往来,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 (5)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2、对欧洲的影响 (1)
18、8 世纪以后,中国的造纸术造纸术逐渐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纸的出现,对当时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2) 13 世纪, 火药火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 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靠冷兵器耀武扬威的骑士阶层日渐衰落。 (3)指南针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4)欧洲人借鉴中国的活字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5)1618 世纪,孔子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的史学、地理学以及科技、文学等成就也相继传入,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
19、反响。中国的茶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 【重点探究】 一一、中国古代中外交往的史实与特征中国古代中外交往的史实与特征 时期 史实 影响(意义) 特征 汉代 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造纸术的外传促进了文化交流和教育的普及 (1)路线由陆路为主转向海陆并举; 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 (2)明朝之前对外开放,兼容并蓄, 中华文明世界领先; 明清时期闭关锁国, 中国走向封闭、停滞 造纸术的外传 隋唐 (1)唐贞观初年玄奘西行天竺,写成大唐西域记 (2)日本派遣唐使来华,学习唐朝制度进行大化改新 (3)唐玄
20、宗时,鉴真东渡日本 促进了中国同印度、日本的交流 两宋 (1)宋朝鼓励海外贸易,设立市舶司管理 (2)指南针传入欧洲 加强了中国同海外的经济文化交流,指南针为新航路的开辟起到了重要作用 元代 马可 波罗来华,著成马可 波罗行纪 对东西方文化交流起到重要作用 明代 郑和下西洋, 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清代 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康熙帝组织两次雅克萨反击战, 取得胜利, 与沙俄签订了 尼布楚条约 。为反对西方列强的侵略, 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巩固了清王朝的统治,却导致中国闭塞、停滞和倒退 二二、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历史证明当统治
21、者对外来文化采取开明的政策,重视对外交往时,将会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也会促进中华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反之,故步自封,闭关锁国,将会中断中外文化的交流,最终导致本民族文化停滞不前。因此,我们应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学习国际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扩大对外贸易,加强与国际的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 (1)中外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华文化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各地区优秀文化成果,促进中华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2) 中外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3)中外文化交流有利于世界各种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
22、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4)中外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实现经济上的互利共赢。 (5)中外文化交流有利于增进国家间、各国人民之间相互了解,增进共识,从而发展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关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建设和谐世界。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第第 3 课课 古代西亚、非洲文化古代西亚、非洲文化 一一、古代西亚文化古代西亚文化 1、地区:古代西亚主要包括两河流域两河流域、伊朗高原及其周边地区,是世界上最早进入文明的地区之一。 2、文化成就 (1)文字:苏美尔人创造了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楔形文字楔形文字”。楔形文字在西亚流行数
23、千年。 (2)文学: 吉尔伽美什吉尔伽美什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史诗,史诗生动反映了两河流域居民对生活和生命的态度。 (3)建筑和艺术 苏美尔人的泥偶雕像泥偶雕像生动有趣,壁画主题多样,别出心裁。 亚述帝国修建了多座规模宏大的王宫,王宫大门上的标志性雕刻是人首飞牛人首飞牛。 波斯波斯王宫装饰豪华,雕梁画栋,多幅雕刻刻画了臣民进贡的场景,体现了专制帝国统治者的威严。 (4)法典: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法典汉谟拉比法典反映了古巴比伦王国政治、社会和经济等多方面的情况,是研究古代两河流域历史的重要资料。 二二、古代埃及文化古代埃及文化 1、概况:古代埃及地处北非的尼罗河尼罗河流域。公元前 3100
24、年左右,埃及初步实现统一,此后虽时有分合,但古代埃及文明绵延约 3 000 年。 2、文化成就 (1)文字:古代埃及人使用象形文字象形文字。这种文字来源于最初的象形字,由表音符号、表意符号和限定符号组成。象形文字约形成于公元前 4 千纪末,一直使用到公元 4 世纪。 (2)文学:古代埃及人创作出神话、诗歌、哲理故事和散文故事。神话包括世界诞生和人类起源等内容;诗歌大多是宗教诗,也有爱情诗;哲理故事传达着埃及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散文故事包含寓言和传记等。 (3) 建筑和艺术: 古代埃及的建筑艺术受到宗教宗教较大影响。 埃及人给统治者修建豪华的陵墓,准备丰厚的随葬品。法老们还修建了众多神庙,表达自
25、己对神的敬畏。 (4)科学和技术 古代埃及人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太阳历是古代世界最精确的历法之一。 在数学、医学等方面,埃及人也颇有建树。 三、阿拉伯文化 1、概况:7 世纪,阿拉伯帝国开始兴起,到 8 世纪已征服从伊比利亚半岛到印度北部的广大地区。阿拉伯人继承和融合了上述地区的文化遗产,创造了阿拉伯文化。 2、文化成就 (1)文学 阿拉伯半岛统一之前,阿拉伯各部落就经常派人到麦加附近举行诗歌比赛,获胜的诗歌悬挂在克尔白神庙的墙壁上,名为“悬诗悬诗”。 故事集天方夜谭天方夜谭在中国广泛流传;在西欧,但丁的神曲 、莎士比亚的终成眷属等,都受其影响。 (2)科学 伊本 穆萨的积分和方程计算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交流与传播 2021 2022 学年 统编 2019 高中历史 选择性 必修 文化交流 传播 知识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08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