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一地理新教材必修第二册全册知识点归纳
《2021-2022学年高一地理新教材必修第二册全册知识点归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2022学年高一地理新教材必修第二册全册知识点归纳(50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2021-2022 学年高一地理新教材必修第二册学年高一地理新教材必修第二册全册全册知识点归纳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第一章 人口人口 第第 1 节、人口分布节、人口分布 知识点知识点 1:世界人口的分布:世界人口的分布 1、特点:人口分布很不均匀(有的地区人口稠密,有的地区则人口稀少) ; 2、表现:从全球来看:近 90%的人口居住在北半球,尤其在北纬 20 60 地带最为集中。 从距离海洋远近来看,有 6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离海岸 200 千米以内的沿海地区。 (人口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源的分布) 从海拔来看,近 80%的人口居住在海拔 500 米以下的低平地区 3、四大人口稠密区:东亚、南
2、亚、欧洲西部和北美东部。 其中东亚和南亚有世界古老的文明中心,人类在此聚居的历史悠久。 欧洲西部和北美东部两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多聚居在城市。 4、各大洲和地区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约占世界总人口的 85%。 国家之间的人口分布也不平衡,目前世界上超过 1 亿的国家有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等 10 多个国家的人口超过 1 亿。 知识点知识点 2:中国人口的分布特点及原因:中国人口的分布特点及原因 在中国人口分布图上,可以自黑河腾冲画出一条直线,这条线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地理分界线,也被称为“胡焕庸线” 1、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从东西方向看:东部地区人口
3、多,西部地区人口少; 从自然条件看: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区人口多,内陆干旱的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 从经济条件看: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少; 从民族条件看:汉族居民集中的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2、我国人口东多西少的原因 自然环境因素:东部地区地形平坦,气候温和湿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耕地面积大,能养育的人口多 社会经济因素:东部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开发时间长; 知识点知识点 3: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问答题问答题 35) 影响人口的分布因素可归纳为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两大类。 1、自然因素:气候: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气
4、候较为适宜的中、低纬度地区。 地形:人口分布趋向于地势低平地区,因为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交通便利,易于开发,是人类的主要聚居地区。例如:我国的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 水源:河流湖泊沿岸供水方便,有交通、水产养殖等优势,人口较密集。 土壤:土壤肥沃的地区,人口密度较高;土壤贫瘠的地区,人口密度较小。 矿产:矿产开发吸引人口聚集。 2、人文因素:主要受社会生产方式,经济发展水平、历史因素、政治、军事、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所以,世界人口的分布状况是自然、人文各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知识点知识点 4:人口增长的问题、原因、影响及解决措施:人口增长的问题、原因、影响及解决措施 1、人口结构与人口问
5、题: (问答题问答题) 人口结构主要包括人口年龄结构、人口性别结构、人口文化素质结构等,人口结构若出现不合理,则会引发人口问题。 主要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下表) 、人口老龄化(下表) 、人口性别比失调 2、人口性别比失调:问答题问答题 性别比失调的原因:战争;人口迁移;产业结构;养老保障机制不健全;生育观念落后;人为的技术干预等(目前我国性别比高的原因) 性别比失调的措施:加强非法性别鉴定的监管;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妇女地位,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加强宣传教育,转变婚育观念等。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的差异(问答题模板问答题模板)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人口增长特点 增长过快人口膨胀
6、 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 影响 加大经济、就业、社会服务设施、资源和环境压力; 不利于提高人口素质;生活质量下降;贫富差距加大;犯罪率上升;传染病难控制 劳动力不足;国防兵员不足; 对老人赡养比上升,青壮年负担重。 政府用于老人的财政支出增加, 财政负担加重。 (养老金支出多) 老人精神孤独,保障不够。 原因 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 医疗进步,死亡率下降。 经济落后,现代化水平低,需要的劳动力多; 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不完善; 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高; 人口受教育水平高,生育意愿不强。 有良好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 人口老龄化严重。 措施 实行计划生育; 控制人口增长; 提高人口素质 要鼓励生育;
7、 接纳海外移民(国内就是接纳外来人口); 发展经济; 健全社保体系; 适当延迟退休; 变化趋势 人口增长趋缓 人口数量比较稳定,甚至负增长 老龄化衡量指标: 60 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 10%以上或 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 7%以上。 4、中国独特的人口问题及对策: (问答题问答题) 人口问题 解决措施 人口性别结构不合理(男性比重偏高) 调整计划生育政策,转变人口生育观念 人口素质相对较低 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提高人口素质 人口地区分布不平衡 加强经济建设,提高和改善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 人口流动规模大 积极发展交通、经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增加就地就业机会 空巢老人、留
8、守儿童、独生子女家庭增多 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增加就地就业岗位和机会等 5、人口金字塔的判读 人口金字塔图的类型 年轻型 成年型 老年型 主要特点 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大,老年人口比重小 各年龄组人口比重 大致均衡 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小,老年人口比重大 金字塔形状 年龄比例 014岁儿童比例在40%以上, 65 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在 4%以下, 014 岁儿童人口比重占 30%40%,65 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占 4%7%, 014 岁儿童比重在30%以下, 65 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在 7%以上, 人口增长趋势 迅速增长 缓慢增长 呈负增长,人口缩减 人口增长模式 传统型 现代型 (1)某年龄段男女比例突然变
9、小(如上图处)。 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由于计划生育等原因导致出生率突然降低,二是由于重大灾害等原因导致死亡率上升,三是人口的大量外迁。 (2)某年龄段男女比例突然增加(如上图处)。其变化可能是由于就业、升学等原因导致的人口大量迁入。 (3)男女比例的明显失调(如上图处)。可能是战争导致的大量男性死亡,也可能是钢铁、纺织等对职工性别有一定要求的工厂建设所导致。 6、三角坐标的判读方法 a、三条边分别代表三个指标; b、认准三条边 0100%的增大方向; c、直尺从 0 所在底边开始向 100%的顶点方向平行移动,移到所求点时,直尺与 100%所在边的交点值即为该指标的值。 第第 2
10、节、人口迁移节、人口迁移 知识点知识点 5、人口迁移分类、人口迁移分类 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机械增长(人口迁移)和人口自然增长包括人口机械增长(人口迁移)和人口自然增长。 人口机械增长=迁入人口迁出人口 机械增长率=迁入率迁出率 2、人口迁移 (1)概念:人口居住地发生长期或永久改变的人口移动。 (2)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3、国际人口迁移: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 1 年)的迁移活动。年)的迁移活动。 (1)19 世纪以前:特点: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 流向:旧大陆(欧、亚、非)迁向新大陆
11、(美洲、大洋洲) 影响因素:地理大发现与新航线的开辟;资本主义发展与殖民扩张 (2)二战以后:特点: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 流向:从发展中国家(亚、非、拉)流向发达国家(西欧、北美、大洋洲)和西亚、北非等石油输出国 影响因素:迁入地区经济发展快,西亚、北非等石油资源的开发 (3)二战前后,人口迁移的方向 二战前 大洲 二战后 亚 洲 非 洲 欧 洲 大洋洲 北美洲 拉 美 (4)现代国际人口迁移:科技移民、劳务输出、国际难民迁移。 4、国内人口迁移: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1)工业化以前:大规模的垦荒、严重的自然灾害、战乱
12、等引发人口迁移。 (闯关东、走西口)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国内人口迁移: (2)建国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 迁移原因: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迁移方向:东部西北、东北地区、海南(支援边疆建设) 迁移特点:有计划、有组织。 (3)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现在: 迁移原因: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政策允许农民进入城镇落户。 迁移方向:内陆沿海;农村城市。 迁移特点:自发性的。流量发生明显变化,频率加快自发性的。流量发生明显变化,频率加快。 知识点知识点 6、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及影响、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及影响 1、推拉理论: (变
13、式:变式:人口迁移的动力;城市化的动力)人口迁移的动力;城市化的动力) (1)人口迁移的动力由迁出地的推力(排斥力;劣势)与迁入地的拉力(吸引力;优势)共同构成。 (2)任何一个地区都同时存在促使人口迁出的推力因素和吸引人口迁入的拉力因素。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区位因素分析,以世界为例区位因素分析,以世界为例) (问答题问答题 36) (1)自然:气候、水、矿产资源、土壤、自然灾害等。 (2)经济:为了寻求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获得更多的经济待遇,改善个人及家庭生活。 (经济因经济因素往往起主导作用)素往往起主导作用) (3)社会文化:宗教信仰、种族、民族;文化教育,家庭、婚姻; (4)
14、政治:政策(如中国的户籍政策) 、政治变革、战争等。 (5)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例:美国老年人向例: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阳光地带”迁移,主要是气候因素的吸引作用。迁移,主要是气候因素的吸引作用。 中国老年人则多出于家庭因素考虑而向成年儿女居住地迁移。中国老年人则多出于家庭因素考虑而向成年儿女居住地迁移。 3、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问答题问答题 36) 影响:影响: 迁入地迁入地: 有利: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 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
15、 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不利:增加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 增大了城市的压力(住房、就业、交通、城市环境恶化) 。 迁出地迁出地: 有利:加强与外界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联系; 缓解农村的人地矛盾; 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缓解就业压力。 不利:人才外流; 劳动力减少; 影响迁出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分析思路分析思路 (1)从辩证角度: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2)从区域角度:对迁出地的影响和对迁入地的影响。 (3)从三大要素角度:对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三方面的影响。 (4)从具体方面:人口迁移对人口数量、性别比、职业构成、产业结构、交通、社会治安、城市化等都有重要影响。 第第 3 节、
16、人口容量节、人口容量 知识点知识点 7、资源环境承载力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和环境人口容量环境人口容量 1、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保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下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是一个警戒值 环境人口容量和环境承载力 如果把环境人口容量看成是一个木桶,那么某种资源的环境承载力就是一块木板,木桶容量取决于最短那块木板。 (1)特点: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问答题问答题) 资源(主要因素) 科技发展水平 人口的受教育水平 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 地区的开放程度 经济发达程度 人口的生活
17、及文化消费水平 与环境人口容量成负相关关系 知识点知识点 8、人口合理容量:最适宜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最适宜的人口数量是一个合理值是一个合理值 1、概念: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生活的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实质) 环境人口容量 人口合理容量 2、意义:意义:(1)影响人口战略;(2)影响人口政策;(3)影响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 3、超过人口合理容量所产生的问题超过人口合理容量所产生的问题 对资源的占有量和使用量增多。 对资源造成巨大压力,导致资源短缺问题。 造成区域污染物排放量增加,导致环境问题。 带来就业困难、住房紧张等社会问
18、题。 4、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 区域 具体措施 世界 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建立公平的国际秩序,保证人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各国、各地区 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 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第二二章章 乡村和城镇乡村和城镇 第第 1 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知识点 1:乡村的土地利用 1、农业用地 (1)类型:耕地、林地、草地等; (2)位置:一般分布在村落的周围; 2、乡村 (1)土地利用方式:以农业用地和居住为主; (2)内部土地利用分化:当发展到一定规模时,以公共服
19、务设施为中心,住宅往往由此向外环绕分布。 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通过规模化、产业化提升传统农业价值; 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自然风光和人文特色; 逐步完善公共服务系统。 知识点 2: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 (1)功能区的类型: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就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城市中最常见的功能区主要有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有些大城市还会形成行政区、文化区、旅游休闲区、生态区等; (2) 不同功能区特点: 城镇不同的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界限, 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功 能区 形态 特征 区位选择及原因 商 业区 占 地 面 积小 , 成 点状、团状或条
20、带状 占地面积较小; 人流量大,经济活动繁忙; 地价高; 土地利用集约、 是城市核心。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 原因: 人口稠密、市场广阔 (零售中心-超市) ;交通便捷、便于商品流通(批发中心-荆州两湖市场) 工 业区 集聚成片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 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市区外缘,交通干线(河流、铁路、公路)两侧。 原因:减轻对市区的污染;交通便利,降低成本 中 高级 住宅区 功能区占地面积大,是城市的主要功能区 位 置上 高级 与低 级住 宅区 背向 发展 面积大,质量好,有些有独立的庭院 城市的外缘, 与高坡、 文化区相连, 高收入阶层,设施完善,生活方便,环境优美。
21、原因: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人口素质高 低 级住 宅区 面积小,质量差,拥挤密集 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相连,低收入阶层,设施缺乏,生活不方便,环境较差。 原因:便于工人上下班;收入低,文化教育程度低 注:住宅区是最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 在大城市的市中心还会形成中心商务区(CBD); (3)中心商务区(CBD)特征:经济活动最为繁忙; 建筑物高大稠密; 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很大; 内部存在明显垂直分区; (4)工业区的合理布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考虑风向:对大气污染(有害气体、烟尘等)的工厂(如石油化工厂、火力发电厂等)应布局在城市主导风向下风向的郊区或与盛行风风向垂直的
22、郊外。多考虑气候类型。 考虑河流流向:对水体污染严重的工厂(如印染厂、农药厂、化肥厂等)应布局在远离生活区和生活用水取水口的下游河段。与等高线有关。 考虑环境效益:无污染、规模小但劳动力需求量大的工厂(如电子装配厂、家具制造厂等)可以和居民点交错分布;对环境有轻度污染的工厂应与居民点有一定的距离;对环境有严重污染的工厂要远离居民点,并有防护带加以隔离。 知识点 3: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城镇内部空间结构:每一种功能区,都有一定的空间分布规律,各种功能区在空间的组合,就形成了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概念: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 城市地域结构模
23、式:同心圆模式(多在地形平坦区) 、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例:武汉) 。 模式 形成因素 图示 相同点 不同点 同心圆模式 地租因素 城镇中心均为中央商务区;高级和普通居住区出现分化且背向发展 各功能区呈同心圆状分布,自城镇中心向外缘扩展形成同心圆圈层,如成都市 扇形模式 交通的发展 各功能区沿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如沈阳市 多核心模式 地租因素、 通发展、人口增多 城镇围绕不同核心发展,形成多核心模式,如淄博市 2、形成因素 经济因素:经济因素:影响土地租金高低的主要因素是交通通达度和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a 距离市中心的远近的影响:地租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递减; b 交通通达度对地租的影响
24、:穿过的道路越多,或距交通干线越近,土地租金就越高; 历史文化: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基础; 社会因素:如收入状况、知名度、种族宗教和人种等; 行政因素:作为政府行为的行政干预对城市规划影响很大。 3、发展变化 (1)初期:各类功能用地混杂分布,并在中心区域自然集中; (2)后期:为了降低成本、保护环境,城镇中心的工业企业向外搬迁,原有的工业用地就可能被改造为商业用地或其他用地,城镇内部空间结构随之发生变化。 4、城市空间形态成因: 空间形态本质:城市建筑物的分布区域所呈现的边缘轮廓。与自然因素相关,气候、土壤不影响建筑物的分布,地形、河流影响。 (1)地形:山地阻碍城市发展,平原利于城市发展;
25、(2)河湖:处在边缘则阻碍城市发展,河流穿城而过则沿河流对称发展; 知识点 4: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3 条必背) 1、通过发展卫星城、合理规划工业区、保留一定规模的绿地和河湖等生态涵养空间,可以有效改善环境状况,建设宜居的生活空间; 2、通过合理安排居住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可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为生产和生活提供便利; 3、通过规划,保护地方和民族传统特色,使人类历史和文化遗产得以永续相传。 第第 2 节、城镇化节、城镇化 知识点 1:城镇化的意义及影响因素 1、概念:一般指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 2、主要标志(三个) :城镇人口增加、城镇人口占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2022 学年 地理 新教材 必修 第二 册全册 知识点 归纳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08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