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部编版(2019)新教材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最新易混易错知识点总结
《2022年部编版(2019)新教材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最新易混易错知识点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部编版(2019)新教材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最新易混易错知识点总结(16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2022 年部编版高中政治必修年部编版高中政治必修 4生活与哲学最新易混易错知识点总结生活与哲学最新易混易错知识点总结 按教材知识整理按教材知识整理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的向导第一课、美好生活的的向导 1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解析】哲学可能是科学的,也可能是非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2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相互决定相互影响的关系。 【解析】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方法论既不决定世界观,也不会影响世界观。 3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
2、。 【解析】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但不一定是科学的;并不是所有的世界观都能上升为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解析】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不等于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是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正确的认识,而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认识既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 5.世界观揭示了事物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解析】哲学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6.哲学来源于人们形成的世界观。 【解析】哲学来源于实践。 7.哲学是包罗万象、凌驾于一切科学之
3、上的科学。 【解析】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哲学不是包罗万象的和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 8.哲学是从某方面反映人们对客观世界和人生价值认知的科学。 【解析】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并且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的关系。 9.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 【解析】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1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解析】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对思维和存在何者
4、是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对复杂事物的认识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永无定论的过程;彻底认识世界是不可能的。 【解析】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但“永无定论”的说法是错误的,犯了不可知论的错误。 3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解析】从根本观点上说,唯物主义是正确的,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从根本观点上说,唯心主义是错误的,但唯心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一定意义上丰富和发展了辩证法思想,因而也有其正确、进步的因素。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
5、义,是唯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4主观唯心主义相对于客观唯心主义而言是种进步。 ) 【解析】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夸大为唯一的实在。从根本上说,二者是相同的。相对而言,主观唯心主义更加强调人的地位和作用,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5.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依据。 【解析】哲学基本问题还为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提供依据。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依据。 6.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解析】二者不能等同。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而不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物质和意识
6、的辩证关系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物质决定意识,二是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7.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唯物主义,崇尚精神生活就是唯心主义。 【解析】应弄清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各自的根本观点,不可把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庸俗化。 第三课、时代精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神的精华 1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解析】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2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解析】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那里就存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自发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则以科学为基础,实现了二者的有机结合。 3.真正的哲学是对问题的高明认识和解决问
7、题的巧妙方法。 【解析】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哲学不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就出现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 【解析】马哲产生前就存在了。 5.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解析】只有真正的哲学才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1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 【解析】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客观实在”不同于“客观存在”,“客观实在”的东西一定是物质,“客观存在”的东西既可能是物质,也可能是意识。 2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解析】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
8、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3雾与霾都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解析】 雾和霾都属于物质的具体形态。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所说的物质, 是宇宙中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 4近期日本培育出了荧光猴,这说明物质是可以被创造的。 【解析】物质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培育出荧光猴只是改变了物质存在的具体方式。 5运动是绝对的有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无条件的,运动和静止是物质存在的两种方式,其中静止就是没有运动变化的状态。 【解析】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不能认为运动和静止是物质存在的两种方式,动中有静、
9、静中有动,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6人的认识是运动变化的,所以,可以离开物质谈运动,也可以离开运动谈物质。 【解析】物质决定意识,认识的运动变化决定于物质,所以不能离开物质谈运动,也不能离开运动谈物质,前者会导致唯心主义,后者会导致形而上学。 7环境的改变是人类不断征服自然的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解析】自然界是客观的,有其自身运动变化规律,应尊重、顺应、保护自然。 8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 【解析】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改造,也不能被创造或消灭。 9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超越客观条件和规律的阻碍。 【解析】客观条件和规律是客观的,只能尊重和利用而不能超越;另外,
10、客观条件和规律是制约而不是阻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10规律是客观的,因而规律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 【解析】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不能随意改变规律,但规律会随着物质运动形式的改变而改变,其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都是随着事物存在的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如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只要商品经济存在,价值规律就起作用。但是,如果商品经济被产品经济所取代,价值规律就会被其他经济规律所替代,即具体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把规律看作是永恒不变的,是形而上学的静止的观点。 11.物质决定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首要的和基本的问题。 【解析】实践的观
11、点才是。 12.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解析】承认物质决定意识是唯物主义,但不一定是辩证唯物主义。 13.自然界及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解析】任何规律都是客观的。 14.顺从自然是防灾减灾的根本出路。 【解析】防灾减灾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只是顺从自然。 15.自然界的事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 【解析】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有其客观规律。 16.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使事物处于显著的变化之中。 【解析】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不一定是显著的变化。 17.运动是有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相对的;静止是有
12、条件的、暂时的和绝对的。 【解析】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18.认识和改变规律是克服困难的条件。 【解析】规律是客观的,可以认识利用但不可以改变。 19.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总是统一的。 【解析】应该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但二者并不总是统一的。 20.规律有好坏之分,是永恒不变的、无条件的。 【解析】规律是客观的、物质的,没有好坏之分,当客观物质发生变化时,规律也会发生变化;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要在运动中把握规律。 21.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 【解析】颠倒了二者的关系。 22.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 【解析】人可以认
13、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改造规律。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 1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具有自觉反映的特性。 【解析】只有人具有自觉反映的特性。一切物质都具有反应的特性。 2意识是大脑特有的机能,意识来源于人脑。 【解析】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其他动物也有大脑,但其他动物没有意识;意识的产生离不开人脑,但意识不是来源于人脑,而是来源于客观存在,客观存在是意识产生的源泉。 3意识是对客观对象本质的、正确的、直观的反映。 【解析】意识既能反映事物的现象,也能反映事物的本质;既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反映;既可能是直观的,也可能是抽象的反映。 4中国早期的时空观念来源于主观想象,时空观
14、念对社会生活起决定性作用。 【解析】意识无论正确与否都源于客观存在,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时空观念作为意识对社会生活具有重要影响,但不起决定性作用。 5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解析】人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够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但意识本身不能改造客观世界,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才有),我们可以说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包括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6人的意识只有反映了事物本质才具有能动性、创造性。 【解析】对事物现象和本质的认识都能体现意识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7顺应社会发展规律就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解析】尊重、顺应社会发展的规律,只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条件。此外,还应发挥主
15、观能动性等。 8规律和主观能动性是相互制约的,离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不能按客观规律办事,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办事情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解析】客观规律制约主观能动性,但主观能动性不制约客观规律;离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不能认识和利用规律,就不能按规律办事;是否尊重客观规律是办事情能否取得成功的决定因素或关键。 9要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必须做到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解析】应为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上述观点犯了唯心主义错误。 10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 【解析】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但与时俱进不是实事求是的前提。 11.意识是大脑的机
16、能。 【解析】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12.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神话、传说是人创造出来的。 【解析】无论是正确意识还是错误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13.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 【解析】不同的意识有不同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 14.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起反作用。 【解析】“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应为“意识能反映物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强调物质决定意识。 15.物质与意识不可分离,相互依赖。 【解析】不能理解为相互依赖,意识依赖于物质,但物质是独立于意识之外而存在的。 16.精神的力量可以派生出物质的力量。 【解析】物质决定意
17、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 17.意识形式的差异性决定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的多样性。 【解析】认为意识决定存在,是唯心主义观点。 18.意识具有科学预见性。 【解析】正确意识具有科学预见性。 19.主观认识是对客观现实的正确反映。 【解析】正确的认识才是对客观现实的正确反映。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1实践既是一种客观物质活动,又是一种主观活动。 【解析】实践是一种客观物质活动的说法是正确的,实践是一种主观活动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实践虽然受主观意识的指导,但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对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实践的手段生产工具都是客观的,不能把实践的主观性和客观性割裂开来。 2实践是
18、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因此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解析】任何实践都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活动,没有意识参与的实践是不存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盲目的实践不存在,盲目的实践是指没有以正确认识为指导的实践。 3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因此,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解析】实践具有社会性是指任何实践都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孤立的活动是不存在的。实践的社会性,排斥的只是孤立的活动,并不排斥单个人的活动。当然,个人的活动也不排斥实践的社会性。 4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要获得认识就要亲自参加实践活动。 【解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一是通过亲自参加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
19、,二是通过学习获得间接经验。注意区分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 5正确的认识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 【解析】认识的真理性需要实践的检验,指的是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知道一个认识是否正确。但即使不经过实践的检验,也不排除一个认识是真理性认识的可能性。 6追求真理是认识的目的。 【解析】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追求真理、形成正确认识是认识的根本任务。 7真理是人们对客观实际的反映,是对客观世界的直观反映、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解析】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强调其客观性。 8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所以真理是客观的。 【解析】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20、真理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但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 9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 【解析】个人的认识能力有限,人类的认识能力无限,一定时期的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有限的。 10真理中包含着谬误,真理发展是一个不断否定过去认识的错误和超越历史条件而不断完善的过程。 【解析】真理中并不包含着谬误,因为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真理在发展但并不能说过去的真理性认识是错误的;真理的发展不能超越历史条件,而是一个超越自身不断完善的过程。 11.真理是客观的,所以是无条件的。 【解析】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真理的客观性强调的是,在
21、真理所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内,它是正确的。 1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 【解析】实践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 13.认识的不断完善决定着实践的不断深化。 【解析】实践决定认识。 14.认识的发展具有与认识主体无关的客观规律性。 【解析】认识的发展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认识的水平与程度与认识主体的认识能力有密切关系。 15.原有的真理性认识常常在新的实践活动中被推翻。 【解析】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向前发展。 16.真理是永恒不变的,世界上存在终极真理。 【解析】世界上没有永恒的真理,也不存在终极真理,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1
22、7.对同一确定的对象,正确的认识可能不止一个。 【解析】对同一确定的对象,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 18.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解析】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19.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解析】实践具有社会性,孤立的活动是不存在的。实践的社会性排斥的只是孤立的活动,并不排斥单个人的活动;同时,个人的活动也不排斥实践的社会性。 20.实践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解析】任何实践都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活动,没有意识参与的实践是不存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盲目的实践不存在。 2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之一。 【解析】实
23、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认识的途径有实践和间接经验。 22.错误认识不是来源于实践,正确认识才来源于实践。 【解析】不论认识正确与否,都来源于实践。 23.实践是认识的重要来源,认识发展的唯一动力和唯一途径,要获得认识就要亲自参加实践。 【解析】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获得认识的途径包括实践和间接经验。 24.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解析】实践才是唯一标准。 25.“三个有利于”标准否认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解析】“三个有利于”标准是把人们实践的结果作为标准,就是把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生活实践作为标准,它是真理
24、标准在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的具体运用和发展。 26.任何真理都是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解析】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联系、发展、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解析】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2事物的联系是人创造出来的、事物联系都有“人化”的特点,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主观性。 【解析】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人化”的特点,自在事物的联系没有“人化”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哲学与文化 2022 年部编版 2019 新教材 高中政治 必修 哲学 文化 最新 易混易错 知识点 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09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