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全册知识精编
《2022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全册知识精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全册知识精编(27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2022 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全册知识精编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全册知识精编 必修一阅读知识精编必修一阅读知识精编 沁园春沁园春. .长沙长沙 1、意象即融合了主观情思的艺术形象,包括人物、景物等。沁园春.长沙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湘江秋景图,其中万山、层林、漫江、雄鹰、游鱼、万类等意象,描写角度多样,做到了远近、高低、动静、点面结合,将湘江秋景图丰富化、立体化、生动化。 2、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几句话的正常语序是“寒秋, 独立橘子洲头, 看湘江北去”。诗歌的语言为了平仄、对偶、押韵、强调等需要,往往会倒装。为了凝练和灵动的需要,也常常会省略。 雨巷雨巷 1、 诗歌采用一韵到底、
2、 词句反复、 首尾复唱等手段渲染了人类一种永恒的惆怅“失落的忧伤”,这些手段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和音乐性。 2、 诗无达诂, 对 雨巷 中的丁香姑娘, 人们就有“理想说”“佳人说”“自我说”等多种理解。 再别康桥再别康桥 1、新月派崇尚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表现为整齐舒缓的节奏、跌宕起伏的逐节换韵、首尾复唱以及一些叠音词的使用上;建筑美表现为每节诗于参差错落中见一种整齐;绘画美表现为每节诗中都包含着一幅富有色彩和动感的画面。 2、“悄悄是别离的笙箫”,这句话将“悄悄”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无声为有声,含蓄而有节制地将别情推向了高潮。 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 1、“退”是全文的核心行为,
3、围绕“退”字,全文可划分为“待退:九死一生”“议退:君臣一心”“智退:唯利是图”“亦退:走为上策”等四层。 2、烛之武退秦师采用了攻心术:郑既知亡(削其戒心)亡郑薄秦(引其防心)舍郑利秦(使其动心)晋尝背秦(激其恨心)阙秦利晋(劝其死心)。 3、文章波澜起伏,四起四落:围郑(一起)荐烛(一落),辞曰(二起)许之(二落),夜缒(三起)乃还(三落),请击(四起)亦去(四落)。 4、许多谋臣侠士都具备有大义(忠君爱国、扶弱济困)、大勇(临危受命、临危不惧)、大智(深谋远虑、能言善辩)三个特性。 荆轲刺秦王荆轲刺秦王 1、易水决别是一个经典的场面描写:它既有重点人物的详细描写(荆轲悲歌),也有面上的群
4、体勾勒(皆白衣冠、皆垂泪涕泣、皆瞋目);既有正面的人事描写,又有侧面的景物烘托(风萧萧兮易水寒);也有情感的发展变化(从生离死别的悲凉到同仇敌忾的悲壮) 2、荆轲刺秦王失败有其必然性(秦统六国的趋势不可逆转,个人也不能力挽狂澜),也有偶然性(所待之人未来,被催促着仓促上路;剑术疏),不管怎样,荆轲那种舍生忘死、扶弱济困、反抗强暴的精神永远都是可歌可泣的。 鸿门宴鸿门宴 1、鸿门宴上波澜起伏:范增举玦暗示(一起)项羽默然不应(一落),项庄舞剑欲杀(二起)项伯翼蔽沛公(二落),樊哙怒闯军帐(三起)项羽赐酒赐彘肩赐坐(三落) 2、项羽是文章的主人公,对他作者既采用了语言、动作、神态等一些正面描写,也
5、采用了一些人物比如刘邦、范增、樊哙等人的侧面烘托与对比。为了突出人物性格,还将人物置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去表现。 3、项羽与刘邦对比,一个骄矜自用、优柔寡谋,一个善于用人、隐忍多谋,性格决定命运,所以在鸿门宴上,楚汉相争的胜负已初见端倪。不过,项羽即使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也同样会失掉天下,主要是因为他任人唯亲、不得民心(坑杀 20 万降卒、 火烧阿房宫、自立西楚霸王、背约杀害楚怀王),但尽管如此, 太史公还是将他列入了帝王“本纪”, 就是因为项羽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 他知情重义,勇敢无畏(巨鹿之战破釜沉舟,以少胜多)、极有气节(不肯过江东) 4、项羽是一个失败的政客,却是一个真正的王者。他站在云
6、端,俯瞰众生。他的高贵与尊严是长在骨头里融进血液中的,谁也征服不了。这样舒展的生命,这样壮美的人生,不能不让人大快大慰,大钦大敬。有人说,项羽是因英雄而失败,刘邦是因成功而英雄。易中天说,项羽的死是高贵的,他的死具有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和审美价值。也有人说,“项羽们”用生命完美了国人心中的道德律,填补了因失败而空虚的情感寄托,满足了集体性对生命的冷漠和对道德宗教般的狂热。 记念刘和珍君记念刘和珍君 1、“我也早觉得有写点东西的必要了”“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这些反复在文中出现的话,往往隐伏着文章的思路和情感所在,再比如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中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句话也是如此。 2、借写作缘
7、由这个话题作者用了两个章节的笔墨,这种笔法大开大合,好处就是可以借写作缘由这个话题,把发生惨案两周来各方面(爱国力量、反动势力、庸人、自己)的情况都概括进去,为纪念创设背景,渲染气氛。 3、 作为纪念性质的文章, 此文堪称典范。 文章首先交代写作缘由 (悼念祭奠死者、 呼唤警醒庸人) ,其次记述刘和珍君(追述生平事迹、先概写再详写遇难经过),揭示事件意义(劝诫徒手请愿,激励奋然前行)。 4、作者没有采用全景式写法来纪念“三一八”惨案,而是采用“纪念刘和珍君”的方式来纪念“三一八”惨案,这种以点带面的特写镜头式的写法,比全景式写法能更细致更深入更真切地反映惨案的各种情况,比如请愿者的身份、形象,
8、段政府的凶残暴烈,惨案之后人们如何深切地悼念逝者等。5、 社会参与与社会担当: 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就强调“社会参与”“社会责任”。 出于社会责任感,刘和珍君等才会去“欣然请愿”“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出于社会责任感,程毅志君才会正告鲁迅先生还是为刘和珍君写一点文章罢; 出于社会责任感, 鲁迅先生才会再三撰文猛烈抨击中外杀人者、警醒庸人、慰藉真的猛士;也是出于社会责任感,毛泽东同志才会“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倡导“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艾青才会将赞美诗呈给保姆大堰河“黄土下紫色的灵魂”,呈给千千万万苦难而善良的劳动人民,夏衍才会做足两三个月的“夜工”,经过深入调查考证,写下不为人所知的包身
9、工的苦难生活高中语文(id:gzyw11)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文章通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来表现先生的“风神潇洒”“热心肠”。先生的“热心肠”不仅表现在他治学的认真严谨上(整整齐齐抄手稿),表现在他讲课的激情洋溢上(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于涕四交流中张口大笑),更表现在他的忧国忧民上(讲箜篌引想到戊戌变法的“知其不可而为之”,讲桃花扇想到当下的“国破家亡”,讲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想到国家的“收复失地”)。先生的“热心肠”最终也影响了学生梁实秋。 别了,不列颠利亚别了,不列颠利亚新闻采用了现实场景(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与历史背景(每一个仪式背后的历史内涵)有机融合的写法,今
10、昔对比,揭示了每一个仪式、每一个场景背后的历史内涵,从而增强了新闻的历史纵深感和厚重感。“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这句话概括了香港的百年沧桑史,暗含了今昔对比,在平实冷静的叙述中暗含了欣喜,语言富有张力。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1、文章开头一段描绘了布热金卡美好和平的景象,并采用“这真像一场噩梦”“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等反语,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这个“人间地狱”的强烈愤懑,警示人们不要因为眼前的优美景象而忘记了过去那段可怕的历史,这是一种“乐景哀情”的写法。 2、本新闻突破了“零度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自己与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作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
11、是篇主观性很强的报道,可谓独辟蹊径,在被认为“没有什么新闻”的地方写出了大新闻,宣扬了“反对战争,珍惜和平”的理念。 3、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是一种反讽的手法,表明任纳粹多么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 包身工包身工 1、这是一篇报告文学,采用了主、副两条线索,也就是新闻事实加背景材料的写法。主线是新闻的事实材料部分,以时间线索,叙述了包身工的一天;副线是新闻的背景材料部分,补充介绍了包身工制度的来龙去脉。这样主副线相交织,使得文章既展现了生活现象,又揭示社会本质,相当于镜头与解说词的关系。读者通过一幅幅悲惨的画面,能够发现包身工制度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温床上,
12、受到国民党政府“特殊优惠”的保护,伴随着中国农村经济衰败生长出来的一颗毒瘤。由此,就既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也增强了文章的批判力度, 2、 文章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段描写了包身工这个群体。 既有对这个群体概括性的叙述, 全面表现,也有对芦柴棒、小福子、一个不知名的人的重点描述,全面而深入地反映了包身工被压榨、被摧残的悲惨命运。 飞往太空的航程飞往太空的航程飞往太空的航程是一篇通讯。通讯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将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或事件及时、具体、生动地给予报道的新闻体裁。它具有真实性、时效性、生动性、完整性、评论性。这篇通讯的导语部分是前三段,先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场景,再具体说明“神五
13、”的发射时间、地点和意义。接下来是主体部分,具体叙述了半个世纪以来中国航天史的航程。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当我们怀着感激之心面对生活时,我们才能发现生活的美好,人性的美丽,才能逐渐培养对生活的敏感。心灵的触动,可以表现为情感的共鸣,也可表现为理性的思索。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首先要发掘感动点、关注细节,其次要提炼素材、发掘素材的意蕴,再次要整体构思、注意好详略。 记叙要选好角度记叙要选好角度 角度即视角, 也就是记叙者站在什么位置来看记叙对象。 记叙的角度有三种:第一人称视角(真实自然,但表现受限),第二称视角(亲切抒情,但必须配合第一人称一起存在),第三人称视角(客观灵活,但缺
14、乏亲切感)。注意采用第三人称视角时如果还有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就叫“全知视角”,如果没有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就叫“半知视角”。三种视角可以综合应用。比如大堰河我的保姆,就先用“你”直抒对大堰河的深情,再用“她”客观地表现了大堰河的品格和对她的同情。视角交换使用时要注意过渡和交代。 写事要有点波澜写事要有点波澜社会事物是复杂的,具有多面性和多变性,再加上“文似看山不喜平”的读者心理预期,因此写人叙事上就要写出一点波澜来。常见制造波澜的手法有:扣人心弦悬念法、节外生枝误会法、出奇制胜巧合法、出人意料陡转法、曲径通幽抑扬法、烘云托月铺垫法。但不管采用哪种方法,都要为表现人物和主题服务,不能哗众取宠。 朗
15、诵朗诵朗诵有利于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能有效地培养语感,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朗诵也是一种再创造活动,通过朗诵,可以创造性地表现出原作的思想感情和语言文字的音韵美。朗诵具有文学性、艺术性和表演性。 必修一文言知识精编必修一文言知识精编 【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 原文原文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
16、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翻译烛之武退秦师翻译 注释注释 (1)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 (2)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以,因为。
17、(3)且贰于楚: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且,并且。贰,从属二主。 (4)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军,驻军。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 (5)氾(fn)南:古代东氾水的南面,在今河南中牟南。 (6)佚之狐:郑国大夫。 (7)若:假如。使:派。见:进见。 (8)辞:推辞。 (9)臣之壮也:我壮年的时候。 (10)犹:尚且。 (11)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为,做。已,同“矣”,语气词,了。 (12)用,任用。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是,这。过,过错。 (13)然:然而。 (14)许之:答应这件事。许,答应。 (15)缒(zhu):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 (16)既:已经。亡
18、郑:使郑亡。 (17)敢以烦执事: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这是客气的说法。执事,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 (18)越国以鄙(b)远:越过别国而把远地(郑国)当作边邑。越,越过。鄙,边邑。这里作动词。 (19)焉用亡郑以陪邻:怎么要用灭掉郑国来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焉,哪里,怎么。以: 来。陪,同“倍”,增加。之(邻之厚,君之薄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0)行李:也作“行吏”,外交使节。共(gng):通“供”,供给。 (21)尝为晋君赐矣:曾经给予晋君恩惠(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惠公回国)。尝,曾经。为,给予。赐,恩惠。为.赐:施恩。许:答应。 (22)朝济而夕设版焉:
19、(晋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筑城防御。济,渡河。设版,指筑墙。版,筑土墙用的夹板。 (23)厌:满足。 (24)东封郑: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境。封,疆界。这里作用动词。 (25)肆其西封:扩展它西边的疆界。指晋国灭郑以后,必将图谋秦国。肆,延伸,扩张。封:疆界。 (26)阙:使.减损。盟:结盟。戍:守卫。还:撤军回国。 (27)因:依靠。敝:损害。 (29)知:通“智”,明智。 (30)以乱易整,不武: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勇武的。 (31)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其,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还是。 (32)去之:离开郑国。 译文译文 (僖公三十年)九月十日,晋文公和秦穆公联
20、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的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手下的人。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
21、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扩大它西边的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秦伯心悦诚服,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于是秦
22、国就撤军了。 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一、通假字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知 (“知”通“智”,
23、明智。) 二、古今异义二、古今异义 1、贰贰于楚也 (贰,古义:从属二主,动词; 今义:“二”的大写,数词) 2、无能无能为也已 (无能,古义:不能;今义:没有才能)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4、行李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乏困 (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乏困,古义:缺少的东西;今义:疲惫困倦。) 5、微夫人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个人;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6、亦去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到) 7、敢以烦执事执事(执事,古义:您;今义:
24、掌管某事的人) 三、固定词句三、固定词句 1、夫晋,何何厌之有之有 (何之有:表反问的句式,译为:有的呢) 2、佚之狐言于言于郑伯曰曰(言于曰:对说) 3、焉用焉用亡郑以陪邻 (焉用:为什么要) 四、文化常识四、文化常识 1、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叙事详细的编年体编年体史书,依照春秋春秋编次,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左丘明所著。前后记叙了春秋时期二百四五十年的史事。左传具有很高的史学史学和文学文学价值。它的叙事写人叙事写人的成就,标志着我国历史散文的重大发展。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国别体史书,左丘明所著。国语分别写不同国家国家,以记
25、言记言见胜;左传按年代年代编写,长于记事记事。 2、第一部编年体史编年体史书是春秋,第一部最详备最详备的编年体编年体史书是左传,最大的编年体最大的编年体史书是资治通鉴。第一部国别体国别体史书是国语。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纪传体通史是史记,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纪传体断代史是汉书。“春秋三传”是指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 3、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4、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5、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6、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年人教版 高中语文 必修 一全册 知识 精编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10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