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全册重要概念梳理
《2022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全册重要概念梳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全册重要概念梳理(26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1.1 政治体制政治体制 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 ;通过宰相制度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 ,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 ;了解古代至了解古代至近代西方政治体制各主要类型的产生和演变过程近代西方政治体制各主要类型的产生和演变过程, ,以及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以及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 ,理解中理解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 第 1 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重点:中央集权制度、宰相制度
2、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难点:不同历史时期上述相关制度的变化。 1.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夏朝建立世袭制,商朝建立了内外服制,西周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 其他:原始民主制、禅让制、国人、大盂鼎、 左传 。 2.秦朝的政治制度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其他:文书、 睡虎地秦墓竹简 。 3.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央: 汉武帝设中朝; 东汉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 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确立;宋朝二府三司;元朝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宰相,后设内阁;清雍正设军机处。 地方: 汉朝沿袭秦朝的郡县制, 还设置了王国和侯国; 东汉晚期, 形成州、 郡、 县三级制;魏晋南北朝
3、实行州、郡、县三级制;隋朝实行州、县二级制;唐朝地方实行道、州、县三级制,唐中期以后,一些战略重地设节度使,形成藩镇割据;宋朝形成路、州、县三级制;元朝形成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明清时期形成省、府、县三级行政制度。 其他:中枢制度、 后汉书 、养心殿、刺史、明代行省三司、巡抚、巡按、总督。 第 2 课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重点: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难点: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和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 1.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城邦,公民,公民大会,陪审法庭,民主政治,寡头政治,执政官,元老院,元首制。 其他:陶片放逐法,议事会。 2.中古西欧的封
4、建制度 法国三级会议和等级君主制,英国大宪章和议会君主制。 其他:选帝侯制度 3.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和内阁制度,美国联邦制、共和制和三权分立, 其他:英国议会改革。 第 3 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难点:理解近代以来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 1.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二次革命,政党政治,革命程序论(军政、训政、宪政) 。 2.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抗日民主根据地,边区政府,行政区,三三制原则, 论人民民主专政 。 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5、人民代表大会制(1954 年宪法、1982 年宪法、差额选举)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爱国统一战线,1956 年中共中央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三个坚持。 其他:反右斗争扩大化,文化大革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两个一百年” 。 第 4 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重点:变法和改革的历程、内容和历史作用。 难点:对历代变法和改革的评价;改革的历史必然性。 1.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商鞅变法(什五连坐、县制) ,北魏孝文帝改革(俸禄制、均田制、
6、三长制) , 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考成法、一条鞭法) 。 其他:井田制,世卿世禄制,淝水之战,藩镇割据。 2.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戊戌变法,清末新政。 其他:民国建立后的改革。 3.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19491956,土地改革和各项民主改革,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 1956,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和中共八大; 1978,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20122013,中共十八大和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20172019,中共十九大和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 改革开放举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取消农业税(200
7、6) ,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 ,脱贫攻坚战(两不愁三保障) ,乡村振兴战略,经济特区, “一带一路” ,自由贸易试验区,混合所有制经济, “两个毫不动摇” (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 “两个一百年” 。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标要求:课标要求: 1.21.2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 ,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 ;了解中国科
8、举制与西方近代文官制度了解中国科举制与西方近代文官制度渊源关系渊源关系, ,知道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特点知道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特点, ,以及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以及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 第 5 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重点:各主要历史时期官员选拔与管理的核心内容。 难点: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演变的原因。 1.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选拔:西周至春秋:世官制(即世卿世禄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荐举制、军功制;秦统一后“以法为教” 、 “以吏为师” ,即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汉武帝:察举制(常科、特科) ;曹魏:九品中正制(大中正、中正、士族) 。 管理:秦汉:
9、上计制(计簿) ;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州部、刺史。 其他:孝廉(孝顺亲长、廉能正直) 、茂才(西汉时原作秀才,到东汉时因避光武帝刘秀的讳而改为茂才。茂者,美也。茂才者,有美才之人也,即优秀人才。 ) 、贤良方正(汉武帝时推选的一种举荐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唐宋沿用,设贤良方正科。指德才兼备的好人品。 ) 、贤良文学 (指通经达变之士, 文学实指经学。 ) 、 明经 (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 故以 “明经” 为名。 ) 。 2.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选拔:隋唐:科举制(制举、常举) ;两宋:科举制完善, “取士不问家世” 。 管理:隋唐:尚书省吏部;隋朝每年考核,唐朝以
10、品德和才能为标准考核,宋朝有严格的标准考核官员。 隋唐: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长官是御史大夫;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委派监察官巡回监察。 宋朝:设御史台,地方划分路为监察区,重要变化是台谏合一台谏合一(御史有谏官的议事权,谏官有御史的监察权) 。 其他:秀才(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 、明经(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 、进士(考时务策与经义) 、雁塔题名。 3.元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选拔:元朝 1314 年开考,恢复科举制;明清科举考试分为乡试(考中称举人) 、会试(考中称贡士)与殿试(通过称进士)三级。 管理:明清:考满(初考、再考、通考) ,考察(朝觐考察、京察) ; 清朝:考
11、课制度(京察、大计) ; 元朝监察机构:中央有御史台,地方有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 明清监察机构:督察院和六科,合称“科道” ;明朝:督察院的监察御史,六科的给事中;清朝将六科并入督察院,停止派御史巡按各省,督察院的监察百官职能没变。 其他:国子监(明清两代,国子监兼有国家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的双重性质。 ) 、明朝科举南北分卷制度、 制敕 (皇帝的诏令) 、 封还驳正 (封还皇帝失宜诏令, 驳正臣下奏章违误。 ) 、进士题名碑。 第 6 课 西方的文官制度 重点: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 难点:近代西方文官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 (理解其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1.西方文官制度出现的背景
12、中古时期:赐官制; 光荣革命后:个人赡徇制(是当权者将国家官职作为个人赡恩徇私、私相授受的赠品给予亲朋戚友的用人制度) ; 资本主义制度早期:政党分肥制。 2.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 工业革命后:文官制度;政务官(大臣和政务次官) 、文官(事务官常务次官 ) ;1870年 6 月 4 日, 英国政府颁布的正式确立公开竞争考试制度的枢密令, 文官制度确立; 1883 年,美国国会通过美国文官法 ,文官制度建立;二战后,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建立文官制度。 其他:克里米亚战争。 3.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特点:考试录用、政治中立、常任等;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英国建立了文官的退休和
13、晋升制度。 影响:积极:规范了事务官的选用和管理,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促进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 局限:容易滋生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文官人数膨胀,增加国家财政负担;文官层次多,工作推诿、争权夺利,影响政府工作效率。 第 7 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重点:近现代中国的公务员制度。 难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 1.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教育:19 世纪 80 年代,科举制发生一系列变化; 1898 年,清政府加设经济特科;废八股,改试策论; 1901 年,清末新政,建立大学堂(各省书院) 、中小学堂(府、州、县学) 、蒙养学堂(儿童早期启蒙学习的学校
14、) ; 1905 年,停止科举停止科举; 1906 年,乡试、会试停止。育人、取才合于学校。 选官:清末新政:清政府一方面进行官制改革,另一方面对选官制度进行更新。1904 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 ,学堂选官制度学堂选官制度设立;不久,清政府确立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其他:学部(清末设立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 、翰林(皇帝的文学侍从官) 、贡生(科举时代,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意谓以人才贡献给皇帝。 ) 。 2.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南京临时政府: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以考试制度为主,在“五权宪法”框架中,国家建立考试院
15、,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方 面的运行机制。 北洋政府:1913 年,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案,文官制度建立。选拔官员主要采用考试考试(政事堂铨叙局负责)(政事堂铨叙局负责)和甄别甄别两种方式。 南京国民政府: “官吏”称谓被“公务员(选任由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负责) ”代替。1929 年,国民政府公布第一部考试法 ,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几乎全部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确立。 考试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 其他:知事试验(民国初年,县级行政长官称县知事。即针对县知事的职位特征进行专门考试来选拔县知事的制度) 。 3.中华人民共
16、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干部制度(干部,改革开放前、后) ;党管干部原则; 1993 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随后,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建立,2005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2006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正式实施。 其他:主任科员(是中国公务员职务的一种,属于综合管理类非领导职务序列。主任科员是正科级, 属于非领导职务, 所以职责略低于科长、 乡长、 镇长等领导职务的正科级领导职务。职务工资上有区别,实职正科级略高于主任科员。 )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课标要求:课标要求:1.31.3 法律与教化法律与教化 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
17、产生过程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 ,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 ;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 ;了解近代西方法了解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和基本特征律制度的渊源和基本特征, ,知道宗教伦理在西方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知道宗教伦理在西方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用; ;了解当代中国的法制了解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 第 8 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重点:先秦的德治与法治之争;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 难点:律令儒家化与“礼法结
18、合”问题。 1.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夏朝: 禹刑 。 商朝: 汤刑 。 西周: 九刑 ,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建立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 春秋:中国最早的成文法出现:郑国的子产“铸刑书” 。邻国官员叔向反对,这是早期的 德治与法治之争。 教化:春秋战国时期德治与法治之争在思想界体现为儒家与法家之争: 儒家:认为人性善,主张德治,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孔子提出,统治者要“为政以德”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孟子建议统治者“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赋敛” 。 法家:认为人性恶,主张法治,代表人物是商鞅与韩非。韩非提倡君主要以法(严刑峻法) 、 术 (政治权术) 、 势 (权力与威势
19、) 驾驭臣下; 君主要赏罚分明; “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 其他: 商君书 、商鞅变法、孟子“仁者无敌” 、 韩非子 。 2.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秦:律、令。 汉: 九章律 。 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律令儒家化(魏明帝设置律博士) 。 唐朝:唐太宗贞观律 ,唐高宗永徽律 (后来又命人逐条解释,撰成永徽律疏 ,即唐律疏议 ) , 唐律疏议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此后,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为蓝本创制自己的法律。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唐朝的法律体系包括律、令、格、式。 提倡礼治:732 年,唐朝政府颁行大唐开元礼 (分为吉、宾、军、嘉、凶五礼) ,是
20、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社会层面,唐政府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 3.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963 年, 宋刑统 ,其条目与唐律疏议基本相同,只是内容略有改变。天一阁(位于浙江宁波,是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 )所藏宋朝天圣令 ,是唐开元二十五年令为蓝本。 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在司法实践中仍广泛援引唐律。 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大明律 ,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例” ,曾数次重修问刑条例 ,最后一次重修采取“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开创了律例合编律例合编的
21、体例。 清朝:沿袭大明律 ,同样非常重视例,制定大清律例 。 教化:宋朝:儒学士人以乡约乡约教化乡里,北宋吕大钧是乡约的创造者,吕大钧撰写的吕氏乡约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 明朝: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六谕” (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 。六谕主劝谕,但也有禁约成分,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 明朝儒学士人常引用大明律解释六谕,不遵乡约的百姓要受到处罚,甚至送官府治罪。 清朝:乡约基本延续明朝的模式,但宣讲内容变成了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 ,宣讲时常引用大清律例 。 乡约与法律合流。 其他:中华法系(指以中国古代伦理法为基
22、础,以唐律疏议为代表的中国法律和仿照这种法律而制定的东亚、东南亚等封建国家法律的总称。它的特点是突出成文法典,强调礼法结合,重视家族伦理,民法与刑法不分。 ) 、理学。 第 9 课 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 重点: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和基本特征。 难点:西方宗教伦理与教化的作用和社会影响。 1.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及发展 公元前 450 年左右,罗马共和国颁布十二铜表法 。 6 世纪, 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查士丁尼下令编纂的 罗马民法大全罗马民法大全 是古罗马法律的最高成就,也是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 中古时期,各日耳曼王国在记载和整理日耳曼人部落习惯法的基础上编纂一批成文法, 称为“日耳
23、曼法日耳曼法” ,作为庄园法庭审判的依据。教会根据基督教神学,制定和颁布了教会法教会法。 11 世纪以后,欧洲国家出现了研究和宣传罗马法罗马法的运动,促进了罗马法罗马法的传播。 英国: 11 世纪建立诺曼王朝诺曼王朝, 王室设法院, 并派法官定期到各地巡回审判。 12 世纪前后,在习惯法基础上,全国普遍使用的法律逐渐形成,即普通法普通法。13 世纪,英国通过大宪章大宪章 ,确立了法律至上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王权有限的原则。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法律体系更加完善。 美国等国家在学习英国法律的基础上制定了本国法律,它们构成普通法系,也称“英美法英美法系系” 。 法国:13 世纪以后,法国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2022 年高 历史 统编 2019 选择性 必修 国家制度 社会 治理 重要 概念 梳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11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