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鄂西六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湖北省鄂西六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鄂西六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16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湖北省鄂西六校湖北省鄂西六校 2021-2022 学年高二下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学年高二下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5 分)分)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 I I(本题共(本题共 5 小题,小题,19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至少在春秋战国,中国就已经确立了以农耕为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并逐步形成了精耕细作技术体系, 这个体系的起点应该是如何把握农时。 种植需要确定合适的时间才会有好的收获,它是一个较漫长的过程,需要各种自然因素配合。古人认识到这一点,所以才有“天人合一”与“三才”(指天、地、人)思想的形成。 任何抽象的哲学理念都要有具体
2、的操作措施才能实现其价值。如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把握农时, 实现天人合一, 并获得好的收成呢?我们的祖先利用二十四节气掌握农时, 加上北方耕、耙、耱(南方的耕、耙、耖)三者配套的抗旱保墒体系,再辅以中耕除草的技术,以少量土地养活众多人口,构筑了一条通往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路径。可以说,深厚的农耕基因决定了中国古代的文明类型,它促成了天人合一哲学的产生,进而孕育了二十四节气概念和抗旱保墒体系, 构成了古代的精耕细作技术体系。 所以说, 二十四节气就是合理利用农时的典范,是当时发达的农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如今的中国农业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引进了西欧农业模式,加入了许多工业化要素。其中化肥与农药在
3、作出贡献的同时,存在诸多难以回避的问题,比如耕地质量下降,黑土层变薄,土壤酸化,耕作层变浅等。环境污染的现象日益突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生态系统退化明显, 建设生态保育型农业的任务更加困难。 二十四节气这一体系依然没有过时,这是因为不管农业生产如何发达,基础的原理不会变化,即依赖自然而生产。人们依然要遵循自古而有的尊重自然而非征服自然的知识体系,指导种植、养殖等生产的各个过程,找到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生产方式。二十四节气理念正以新的形式服务于中国当代农业。 传承二十四节气还可以对美丽乡村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不管工业化的程度有多高,乡村依然会是中国社会的最大板块,乡村的和谐依然要与工
4、业化进程并行不悖。城乡之间的互动应该是双向的、良性的,不能因为工业化而让乡村失去了它应有的韵味。二十四节气时刻提醒人们, 城市不能离开乡村。 通过熟悉二十四节气, 生活在都市的人们能够了解乡村, 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 中国在未来将越来越多地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心,二十四节气如同中国文化的一张核心名片,有利于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 当中国人提出 “一带一路” 的构想时, 西方一些国家很不适应,认为这是中国试图主导世界的行为。实际上,中国的文化基因是以二十四节气为代表的和谐理念, 不是征服理念, “一带一路” 是用玉帛替代干戈的最好形式之一。 在世界文明史的视野中,二十四节气是一个独一
5、无二的知识体系,只有在中华文明的和谐模式中才能产生。 2016 年 11 月 30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实际上是无意间送给中国人的大礼。我们应该很好地使用这个名片,排除干扰,推动全球基础设施建设,为整个人类谋福祉。 (摘自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员徐旺生二十四节气在中国产生的原因及现实意义,有删改) 材料二: 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保护传统知识与实践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 也意味着对这一优秀文化遗产的认可和对中国承担保护职责的信任。这就要求我国积
6、极动员各种社会力量,有序推动二十四节气的各项保护工作。 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是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生产实践,是古代天文学和农学同步发达的结晶。其中蕴含的尊重自然、效法自然、爱护自然、利用自然、扶助自然的天人合一思想,更是中国文化的精髓。 二十四节气本来是大众的生产生活日用文化,始于西周,于春秋战国基本定型,于西汉完成记载。 秦汉时期的中央集权体制-郡县制度为其推广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 “古人立国,以测天为急察悬象之运行,示人民以法守”,通过官方推行,二十四节气才被普遍用于指导国计民生。 2000 多年以来, 二十
7、四节气既是国家行政的时间准绳, 也是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的风向标。 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让二十四节气扎根人心,回归生产生活日用,才是真正的保护与传承。一直以来,全国各地、各民族的人们不仅传承着二十四节气内在的中华文明的宇宙观和核心价值理念,而且对二十四节气进行了因地制宜、因俗制宜的创造性利用,形成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既有国家祭典, 又有生产仪式和习俗活动, 还有谚语、 歌谣、 传说、 诗词、工艺品、书画等文艺作品。 二十四节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申遗成功,有助于激起国人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增强文化自信。另一方面,也会进一步增强外国人士了解中华文化的兴趣,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选自人民
8、网二十四节气的文化意蕴,有删改,作者张勃系北京联合大学研究员) 【链接材料】 2022 年 2 月 4 日,北京冬奥会开幕。这一天恰逢中国传统的立春节气。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标志冬天结束,春天开始。随着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冬奥会开幕式缓缓开启。从雨水开始,至立春结束,一幅幅节气的美丽画面对应着中国古典诗词或谚语,将中国元素与冬奥会完美融合,惊艳了世界。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进行耕作的生产实践过程中,“天人合一”哲学与“三才”思想逐渐形成,而二十四节气由此孕育产生。 B. 中国人提出“一带一路”的构想是用玉帛替代干戈的最好形式之一,不是西方国家认为
9、的这是中国试图主导世界的行为。 C. 不管农业生产如何发达,人们依然要遵循自古而有的尊重自然的理念,依赖自然而生产,这说明二十四节气这一体系没有过时。 D. 利用好二十四节气这张文化名片,落实二十四节气的保护与传承,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为整个人类谋福祉。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们的祖先就因为合理的利用二十四节气掌握农时,而以少量土地养活众多人口,构筑了一条通往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路径。 B. 二十四节气是天文与农学两方面知识高度配合的体系,只能在中华文明的和谐模式中产生,是中华文明体在早期优于其他文明体的证明。 C. 长期以来,二十四节气被全国各
10、地采用,为多民族共享,各族人民通过创造性利用二十四节气,形成了丰富多彩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D. 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我国积极动员各种社会力量,有序推动了二十四节气的各项保护工作。 3. 下列选项不能支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清明节、苗族赶秋等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B. 吕氏春秋审时有言:“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 C. 先秦民谣击壤歌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D. 游牧文明的发展仅需要了解四季这种较粗的时序概念,没有细分节气的需求。 4. 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原因。 5
11、. 张艺谋总导演以二十四节气倒计时拉开了北京冬奥会的序幕,好评如潮。如果你自己参与评论,请你结合文本,拟出评论的要点。 (二)现代文阅读(二)现代文阅读 IIII(本题共(本题共 4 小题,共小题,共 16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白洋淀边的一次小斗争白洋淀边的一次小斗争 孙犁 有一天,我送一封信到同口镇去。把信揣在怀里,脱了鞋,卷起裤腿,在那漫天漫地的芦苇里穿过。芦苇正好一人多高,还没有秀穗,我用两手拨开一条小道,脚下的水也有半尺深。 走了半天,才到了淀边,拨开芦苇向水淀里一望,太阳照在水面上,白茫茫一片,一个船影儿也没有。我吹起暗号,吹过之后,西边芦苇里就哗啦啦响着,钻出一只
12、游击小艇来,撑船的还是那个爱说爱笑的老头儿。 他一见是我, 忙把船靠拢了岸。 我跳上去, 他说: “今天早啊。 ” 我说:“道远。” 他使竹篙用力一顶,小艇箭出弦一般,窜到淀里。四周没有一只船,只有我们这只小艇,像大海上飘着一片竹叶,目标很小。就又拉起闲话来。 老头儿爱交朋友, 干抗日的活儿很有瘾, 充满胜利情绪, 他好打比方, 证明我们一定胜利,他常说:“别看那些大事,就只是看这些小事,前几年是怎样,这二年又是怎么样啊!” 过去,他是放鱼鹰捉鱼的,他只养了两只鹰,和他那个干瘦得像柴禾棍一样的儿子,每天从早到晚在淀里捉鱼。刚一听这个职业,好像很有趣味,叫他一说却是很苦的事。那风吹雨洒不用说了,
13、每天从早到晚在那船上号叫,敲打鱼鹰下船就是一种苦事。而且父子两个是全凭那两只鹰来养活的,那是心爱的东西,可是为了多打鱼多卖钱,就得用一种东西紧紧地卡住鱼鹰的嗓子,使它吞不下它费劲捉到的鱼去,这更是使人心酸可又没有办法的事。老头儿是最心疼那两只鹰的,他说,别人就是拿二十只也换不了去;他又说:“那一对鹰才合作哩,只要一个在水里一露头, 叫一声, 在船上的一个, 立刻就跳进水里, 帮它一手, 两个抬出一条大鱼来。 ” 老头儿说,这两只鹰,每年要给他抬上一千斤鱼。鬼子第一次进攻水淀,在淀里抢走了他那两只鱼鹰,带到端村,放在火堆上烧吃了。于是,儿子去参加了水上游击队,老头儿把小艇修理好,做交通员。 老头
14、儿乐观,好说话,可是总好扯到他那两只鹰上,这在老年人,也难怪他。这一天,又扯到这上面, 他说: “要是这二年就好了, 要在这个时候, 我那两只水鹰一定钻到水里逃走了,不会叫他们捉活的去。” 可是这一回,他一扯就又扯到鸡上去,他说: “你知道前几年,鬼子进村,常常在半夜里,人也不知道起床,鸡也不知道撤窠,叫鬼子捉了去杀了吃了。这二年就不同了,人不在家里睡觉,鸡也不在窠里宿。有一天,在我们镇上,鬼子一清早就进村了,一个人也不见,一只鸡也不见,鬼子和伪军们在街上,东走走西走走,一点食也找不到。后来有一个鬼子在一株槐树上发现一只大红公鸡, 他高兴极了, 就举枪瞄准。 公鸡见他一举枪, 就哇一声飞起来,
15、 跳墙过院,一直飞到村外。那鬼子不死心,一直跟着追,一直追到苇垛场里,那只鸡就钻进了一个大苇垛里。” 没到过水淀的人,不知道那苇垛有多么大,有多么高。一到秋后霜降,几百顷的芦苇收割了, 捆成捆, 用船运到码头旁边的大场上, 垛起来, 就像有多少高大的楼房一样, 白茫茫一片。 老头儿说:“那公鸡一跳进苇垛里,那鬼子也跟上去,攀登上去。他忽然跳下来,大声叫着, 笑着, 往村里跑。一时他的伙伴们从街上跑过来,问他什么事,他叫着,笑着,说他追鸡,追到一个苇垛里,上去一看,里面藏着一个女的,长得很美丽,衣服是红色的。这样鬼子们就高兴了,他们想这个好欺侮,一下就到手了。五六个鬼子饿了半夜找不到个人,找不到
16、东西吃,早就气坏了,他们正要撒撒气,现在又找到了这样一个好欺侮的对象,他们向前跃进,又嚷又笑,跑到那个苇垛跟前。追鸡的那个鬼子先爬了上去,刚爬到苇垛顶上,刚要直起身来喊叫,那姑娘一伸手就把他推下来。鬼子仰面朝天从三丈高的苇垛上摔下来,别的鬼子还以为他失了脚,上前去救护他。这个时候,那姑娘从苇垛里钻出来,咬紧牙向下面投了一个头号手榴弹,火光起处炸死了三个鬼子。人们看见那姑娘直直地立在苇垛上,她才十六七岁,穿一件褪色的红布褂,长头发上挂着很多芦花。” 我问:“那个追鸡的鬼子炸死了没有?” 老头儿说:“手榴弹就摔在他的头顶上,他还不死?剩下来没有死的两三个鬼子爬起来就往回跑。街上的鬼子全来了,他们冲
17、着苇垛架起了机关枪,扫射,扫射,苇垛着了火,一个连一个,漫天的浓烟,漫天的大火,烧起来了。火从早晨一直烧到天黑,照得远近十几里地方都像白天一般。” 从水面上远远望过去,同口镇的码头就在前面,广场上已经看不见一堆苇垛,风在那里吹起来,卷着柴灰,凄凉得很。我想,这样大火,那姑娘一定牺牲了。 老头儿又扯到那只鸡上,他说: “你看怪不怪,那样大火,那只大公鸡一看势头不好, 它从苇子里钻出来,三飞两飞就飞到远处的苇地里去了。” 我追问:“那么那个姑娘呢,她死了吗?” 老人说:“她更没事。她们有三个女人躲在苇垛里,三个鬼子往回跑的时候,她们就从上面跳下来,穿过苇垛向淀里去了。到同口,你愿意认识认识她,我可
18、以给你介绍,她会说得更仔细,我老了,舌头不灵了。” 最后老头说:“同志,咱这里的人不能叫人欺侮,尤其是女人家,那是情愿死了也不让人的。可是以前没有经验,前几年有多少年轻女人忍着痛投井上吊?这二年就不同了啊!要不我说,假如是在这二年,我那两只水鹰也不会叫兔崽子们捉了活的去!” 1945 年(选自孙犁集花城出版社)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头总是说起他鱼鹰,是自己“心爱的东西”,鱼鹰是小说的线索。 B. 老头反复在说“这二年”,主要是因为“这二年”他做了交通员,干了很多抗日的工作。 C. 虽是一次“小斗争”,却也惊心动魄,从下文“你愿意认识认识她,我可以给你介绍
19、”看出,苇垛里红衣少女等确有其人。 D. 小说在情节设置上看似随意,其实颇具匠心,以大红公鸡开始引出红衣少女,而后用手榴弹消灭了鬼子,紧扣了“白洋淀边的一次小斗争”。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苇垛“垛起来,就像有多少高大的楼房一样,白茫茫一片”,写苇垛着了火,“照得远近十几里地方都像白天一般”,读来令人如临其境。 B. “他们冲着苇垛架起了机关枪,扫射,扫射,苇垛着了火,一个连一个,漫天浓烟,漫天的大火,烧起来了”,使用反复、夸张手法和短句,是为了凸显斗争形式依然严峻。 C. 为了刻画“红衣服姑娘”的形象,作者既用了白描,又用了细节描写。 D. 文中多次
20、对茂盛的芦苇进行描写,起到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也体现了孙犁小说的重要特点。 8. 小说着力刻画了一个老头形象,他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9. 孙犁的这篇作品和 荷花淀 一样, 都不因循传统套路, “以 牧歌 方式处理战争题材” 。请结合文本赏析该小说的诗情画意。 二、古诗文阅读(二、古诗文阅读(35 分)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共计小题,共计 20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初元年,汉使入西域者言:“宛有善马,在贰师城,匿不肯与汉使。”天子使壮士车令等持千金及金马以请之。宛王与其群臣谋
21、,遂不肯予汉使。汉使怒,妄言,椎金马而去。宛贵人怒曰: “汉使至轻我!” 遣汉使去,令其东边郁成王遮攻杀汉使,取其财物。于是天子大怒。诸尝使宛姚定汉等言:“宛兵弱,诚以汉兵不过三千人,强弩射之,可尽虏矣。”天子尝使浞野侯以七百骑虏楼兰王,以定汉等言为然;而欲侯宠姬李氏,乃拜李夫人兄广利为贰师将军,发属国六千骑及郡国恶少年数万人,以往伐宛。 二年,贰师将军之西也,既过盐水,当道小国各城守,不肯给食,攻之不能下。下者得食,不下者数日则去。比至郁成,士至者不过数千,皆饥罢。引兵而还。至敦煌,士不过什一二。天子闻之,大怒,使使遮玉门曰: “军有敢入者辄斩之!”贰师恐,因留敦煌。天子乃赦囚徒,发恶少年及
22、边骑, 岁余而出敦煌者六万人, 负私从者不与。 牛十万, 马三万匹, 驴囊驼以万数。资粮,兵弩甚设。 于是贰师后复行,兵多,所至小国莫不迎,出食给军。自此而西,平行至宛城,兵到者三万,宛兵迎击汉兵,汉兵射败之,宛兵走入保其城。贰师乃先至宛,决其水原,移之,则宛固已忧困。宛贵人谋曰:“王毋寡匿善马,杀汉使。今杀王而出善马,汉兵宜解;即不解,乃力战而死,未晚也。”宛贵人皆以为然,共杀王。持王毋寡头遣人使贰师,约曰:“汉无攻我,我尽出善马恣所取,而给汉军食。”贰师乃许宛之约。宛乃出其马,令汉自择之而多出食食汉军汉军取其善马数十匹中马以下牝牡三千余匹而立宛贵人之故时遇汉善者名昧蔡为宛王与盟而罢兵。 (
23、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汉通西域)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令汉自择之/而多出食食汉军/汉军取其善马数十匹/中马以下牝牡三千余匹/而立宛贵人之故/时遇汉善者/名昧蔡为宛王/与盟而罢兵。 B. 令汉自择之/而多出食食汉军/汉军取其善马/数十匹中马/以下牝牡三千余匹/而立宛贵人之故时遇汉善者名昧蔡/为宛王与盟而罢兵。 C. 令汉自择之/而多出食食汉军/汉军取其善马/数十匹中马/以下牝牡三千余匹/而立宛贵人之故/时遇汉善者名昧蔡/为宛王与盟而罢兵。 D. 令汉自择之/而多出食食汉军/汉军取其善马数十匹/中马以下牝牡三千余匹/而立宛贵人之故时遇汉善者名昧蔡为宛王/与盟
24、而罢兵。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初是纪年年号,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皇帝即位改变年号,叫做改元,一个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 B. 千金,汉代以一斤金为一金,值万钱。旧时可用于称自己的女儿或他人的女儿。 C. 郡国,汉代行政区域名和诸侯王封域名。郡直属中央,国分封诸侯王、侯。 D. 恶少年,又称“闾巷少年”“屠贩少年”等,两汉时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长期存在于历史舞台。他们不务正业,但当社会动乱时,恶少年却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激进力量。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宛国君不肯将其良马给汉使,然后还命令东面的郁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湖北省 鄂西六校 2021 2022 学年 下期 联考 语文试题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11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