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全册教案
《2022年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全册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全册教案(92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1 白鹭白鹭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这个句子的意思。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关键词句去品味、想象,体会本文语言文字的美,能体验本文所特有的意境,使学生入境入情,感悟出白鹭为什么是一首精巧的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通过学习,学生能感受到平常事物的美,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去享受美的生活。 课前准备 1.配合本文的音乐; 2白鹭瞭望图、白鹭
2、晚飞图(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 一、情境导入 1.揭示课题后播放多媒体:夕阳西下,美丽的河塘边,草色青青,芦苇茂密,一群白鹭,有的凌空展翅,有的站立枝头,有的突然栽入水中叼起一条鱼来。 2学生谈感受,重温杜甫的名句“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3 作者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师板书:?)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课文。 二、学习课文 (2 至 5)小节 1.同学们,通过学习,你们知道课文哪几小节主要写了白鹭的精巧?课文哪几小节主要写了白鹭给人们带来了无穷韵味? 2交流: 生:(25)小节写了白鹭的精巧; 师: 你看, 蓑毛的( ),
3、 长喙的( ), 脚的( ), 真是素白, 黛黑。 师:白鹭身段的大小很适宜,从哪儿可以看出? 生: 师:你瞧,全身的( ),铁色的( ),青色的( ),真是增长,减短。 请大家再读一读这一小节,看看你又能从中体会到什么呢? 生:我体会到了白鹭颜色的配合非常协调。 生:我体会到了白鹭身段的大小非常适宜。 生:我体会到了白鹭的外形实在是太精巧了。 师:你能否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来告诉大家? 师总结:是啊,白鹭颜色的配合,身段的大小是那么的适宜,怪不得作者说(指板书: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师:然而,白鹭又不仅仅是一首精巧的诗,更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三、学习课文 (6 至 8)小节 1.师:
4、人们常说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请同学们快速地读一读课文68 小节,看看你能从中读出几幅图画来? 生 1: 钓鱼图: 师: 你是从哪一小节读出来的?其实这是写白鹭“觅食”这一生活习性。 生 2: 望哨图: 师: 你是从哪一小节读出来的?其实这是写白鹭“栖息”这一生活习性。 生 3: 飞行图: 师: 你是从哪一小节读出来的?其实这是写白鹭“飞行”这一生活习性。 2这三幅图画中,你最喜欢哪一幅图画呢?请同学们选择这幅图画去好好地读一读课文,在你觉得值得回味的词句上作上标记。 3交流: A钓鱼图: 预设:师:你觉得什么地方令你回味? 生:作者说它在“钓”鱼,把它当作人来写。我仿佛看到一个人,静悄悄地站在
5、清水田,垂着钓竿,悠然地等着鱼儿上钩,神态是那么闲适自在。 师:说得多美好啊!你能不能把这位悠然、闲适的“钓鱼人”融入一个美丽的背景中呢? 生:白鹭悄然伫立在清水田里,静候着过往的游鱼,环境是那么宜人,白鹭是那么悠然。 师:是啊,仅一个“钓”字引发了同学们多少的想象啊,这幅图画中还有什么地方令你回味呢? 生:“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画面。 ” 师:为什么是“玻璃框”而不是木板框呢? 师:是啊,一块方方正正的清水田,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就像玻璃那样平整而透明,而白鹭就像是嵌在玻璃框里一样,是那样地富有诗情画意。怪不得作者发出这样的感叹:(板书:生读:白鹭实在是一首诗,是一首韵在骨子
6、里的散文诗。)大家想不想走进这美丽的画面中呢? B望哨图: 师过渡:白鹭觅食,妙趣横生,韵味无穷。那它栖息的情景又是怎样呢?谁愿意把白鹭栖息的情景读给大家听听呢? 生:读这一小节。 师:听着刚才这位同学的朗读,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生:我发现这一段也很有韵味,课文最后写“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很能引起人思考。 师总结:多么丰富的想象,多么感人的想象,多么优美的想象!真是叫人浮想联翩, 回味无穷。 怪不得作者从心底里发出这样的赞叹: (生答。)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师:听着你的朗读,我们的一只脚已经迈进这美丽的图画中了,我们多想双脚都跨进这美丽的图画中呀!谁
7、再来试一试?(指名读。) 师: 我们多想插上翅膀飞上小树的枝头, 成为画面中的那只白鹭呀!谁有这种自信?(指名读。) 生:评议。 师:让我们都成为画中的白鹭,好吗? (生齐读。) C白鹭飞行图: 三、学习课文 (6 至 8)小节 (续) 作者只用了寥寥三十九个字, 却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画面。 (放音乐,打开媒体:图) (环境优美白鹭的动作心中的赞美) D小结过渡:是啊,这么美的白鹭,有人却认为它美中不足它不会唱歌。但是白鹭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 1为什么作者这样说,请同学们联系前面四幅图想一想?(同桌交流) 2小结:是啊,白鹭那纯洁高雅、精巧迷人、与众不同的外形特点,不正是优美的歌词
8、吗?它时而伫立于清水田中,时而独立于小树之巅,时而低飞于空际之中的生活习性所带来的绵绵韵味,不正是优美的旋律吗?这优美的歌词, 这优美的旋律不正合成一首优美的歌吗?所以作者说:生:白鹭本身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 E是啊,白鹭如画,如歌,如诗,它独具的诗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让我们再一次美美地读一读课文 58 小节。(配乐) 3师总结:是啊,让我们像作者一样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发现平常事物的美,去享受美的生活。 四、作业设计 请通过各种途径搜集你喜欢的一种动物的资料,下节课继续学习白鹭这一课的写法来写一写你喜欢的动物。 1.白 鹭 一首精巧的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2 落花生落花生 教学目标 1
9、.学会本课生字词。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懂得 “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能正确抄写第 10 自然段,能背诵课文重点语句。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能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懂得 “人要做有用的人, 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2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3体会赞
10、颂花生顽强生命力的语句。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第 1 课时课时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 一、类比导入, 揭示主题 梅花、竹子历来被中国人所喜爱,他们的清高、淡雅和坚贞往往被用来比喻有气节、 有骨气、 有灵魂的人。 今天, 我们再学习一篇这样的文章 落花生 ,看看作者许地山是如何通过写落花生来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的。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检查朗读,提示重点字词的读音与结构,如茅、榨、榴等。 三、再读课文, 理清思路 (要求: 默读课文, 边读边做批注) 1.你对课文哪一部分最感兴趣?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入课文的学习。 2集体读第一段,了解
11、种花生、收花生。重点体会“居然”一词。 (1)读出花生收获后一家人的意外、惊喜。联系生活,会用“居然”造句。 (2)种了就是想收的,为什么收了却又说没想到?没想到什么?为什么没想到?感悟、体会花生顽强的生命力。 四、品读课文, 研析重点 1.花生顽强的生命力令我们惊喜、赞叹,同样也让母亲高兴。在第二段中有一句话表现了母亲的高兴,谁能帮我们找出来读一读。从这些句子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过渡:(是啊,一次没想到的收获,也要过个节来庆祝,可见这一家人对生活是多么的热爱。 这收获的哪里是花生, 分明收获的是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啊!) 2读一读 415 段,看看这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的一家人是
12、如何边吃边议论花生的? 读“吃花生、议花生”的内容。 过渡: 兄妹们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而父亲指出的却是花生容易被人忽视的特点,而这容易被人忽视的恰恰是花生最可贵的好处。 3默读父亲的话。(出示演示文稿父亲的一段话:花生的好处很多,) 要求:读这段话,你能读懂什么?还有没有不懂的? 五、总结全文, 深化主题 朗读最后一段,找一找从哪个词可以看出父亲的话给“我”很深印象。体会“印”字用得准确,体会父亲的话对“我”一生的影响。 “我们谈到深夜才散。 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 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许地山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长大后他埋头苦干,默默奉献,成为著名的教授和作家
13、。他也因此取了个笔名叫落花生。在抗日战争中,他为抗日奔波,后因劳累过度而去世,他的确是一位具有花生精神的人,让我们一起读一读他说过的这句话:(出示演示文稿:我要像花生一样,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淳朴的人,有用的人,我要为中华而生,为中华而贡献。) 2.落花生 顽强的生命力 借 物 有用 喻 人 默默地奉献 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 第第 2 课时课时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 一、复习检查, 引入新课 指名三名学生有感情地分段朗读课文。普普通通的花生引出了一家人的许多话题,使我们对花生也生出了几分敬佩之心,带着这份敬佩之情,我们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 一段,理解内容 1.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先
14、写了什么?再写什么? (板书:种花生、收花生。) 2课文中哪些词语写种花生的经过?这些词语能颠倒吗?为什么? (买种、翻地、播种、浇水;这些词语是按种花生的顺序排列的,不能颠倒位置。) 3 “居然”写出了什么?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居然”写出了种花生的结果,也写出了获得收获时大家出乎意料地高兴的心情。因为大家没有种花生的经验,又是在荒地上种的,对能否收获没有把握。没过几个月收获了, 真是喜出望外。 用 “居然” 一词强调了大家那种惊喜的心情。 ) 4练习用“居然”造句。 三、学习课文第 二段,理解内容 这一部分写得很简略,也容易理解,教师可用简练的语言一带而过。 花生居然收获了,一家人准备过
15、一个收获节。 (板书:母亲的建议。) 四、学习课文第 三段,理解内容, 懂得道理 1.默读第三段,思考:一家人是怎样议论花生的好处的? (板书:尝花生、议花生。) 2分角色朗读课文,讨论回答思考题。 3兄妹们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父亲指出的却是花生常常被人忽视的一个特点。父亲对花生作了几次议论?几次议论有什么不同? (两次。第一次把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作比较;第二次由花生的特点进而说明做人的道理。) (1)思考:花生的果实长在泥土里,桃子、石榴、苹果将果实挂在枝头,是不是花生故意钻进土里不让人知道,桃子、石榴、苹果刻意炫耀自己?为什么? (这是它们各自的生长特点决定的。) (2)桃子
16、、石榴、苹果鲜红嫩绿,惹人喜爱,而花生却将成熟的果实理进泥土,等待人们来挖掘,来利用。由此,你体会到花生可贵的品质是什么? (不求虚名,默默奉献,朴实无华。) (3)齐读父亲的第二次议论,思考:父亲借花生来教育孩子们做什么样的人? (谦虚朴实,不计名利,不会炫耀自己,对别人有用的人。) (4)出示投影片,填空,指导学生背诵。 (板书: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 4作者对父亲的话理解了吗?你从哪里看出的?读出有关的句子。 (1)你对作者的话理解了吗?什么叫有用的人?什么叫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结合实际,举例说明。 (2)小结:作者受父亲的启发,所说的这段话是全文的中
17、心所在。它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做人的道理,赞扬了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谦逊朴实、不计名利、有真才实学而不炫耀自己的人;赞扬了一切默默无闻,为人民多做好事,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批判了那些只求表面,贪图虚名,不学无术,对社会没有用的人。父亲的教导深深印在作者的心上, “落花生”的精神贯彻在他一生的做人、写作和教学之中。 四、学习课文第 三段,理解内容, 懂得道理 (续) (3)齐读全文最后一节。思考:这一节对全篇文章和突出文章中心起了什么作用? (第一句讲过收获节的谈话一直到深夜,交待了时间,把事情叙述完整。第二句说明了父亲的话给“我”的印象之深,说明了作者在收获节上的收获之大,也可见母亲安排这一活动
18、的用意和父亲参加这一活动的目的。这样的结尾深化了主题。) 5背诵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 五、 练习根据课文 的中心, 分清主次 1.结合“我”的一段话,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课文通过收获节上一家人对花生好处的议论,说明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2从种花生到收花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从吃花生到谈花生、从谈花生到论人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可以使学生对文章的主次有具体的感受,对文章主次与中心思想的关系有比较具体的体会。(板书:略写详写。) 3这篇课文的重点是过收获节,议花生是主要的,父亲的议
19、论是着重写的,这样可以突出文章的中心。其它内容略写,但它为文章的主要内容起说明交待的作用,不能不写。我们在写作时也要确定重点,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4 师总结:这篇课文借写花生,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在我们的周围也有许多事物能给我们以启迪,让我们懂得深刻的道理。如:粉笔这个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小东西,为了让同学们获得知识,不惜牺牲自己;蜡烛,照亮了别人而燃烧了自己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学习本课“借物喻理”的写法。 3 桂花雨桂花雨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 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母亲
20、说的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3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教学重难点 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可以采用以下思路展开教学:自读自悟;细读悟情;品读体会。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 一、创设情景, 走近文本 播放桂花的画面,舒缓的音乐,教室内有缓缓流淌的桂花的香味。 1(带来桂花)同学们,听着这轻柔的音乐,闻着沁人心脾的桂花香,你想起了什么? 2作者琦君小时候最喜欢桂花了。(出示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了。)她身在异乡,常常想起家乡
21、的桂花。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琦君的童年,欣赏美丽的桂花雨。板书课题桂花雨生齐读。 二、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一边读一边想上面提出的问题。 交流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 (预设:我小时候喜欢桂花的什么呢?喜欢桂花的香气;喜欢摇桂花的乐;喜欢) 三、精读课文, 感悟文本 1.感受桂花之“香” 。 A “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 实物呈现,感受香气。 指名朗读,感悟香韵。 B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 学生反复朗读,感受花香,交流从句中的哪些词感受到桂花的香? ( “桂花盛开的时候没有不” 和 “桂花盛开的
22、时候都”的句子对比朗读,感受桂花香气覆盖广泛。抓住“浸”字,感悟香气之浓郁。) C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 学生朗读。设疑:为什么“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呢?(预估学生认识不到位,理解此话有难度,暂时搁下。)我们呆会再来解决。 过渡:这是农家小院、偏僻小村庄独特的美。我们也有我们的乐事。 2感受生活之“乐” 。 生读文,并在课文中画出描写“摇花乐”的语句并交流讨论,在朗读中感受生活之乐。教师视学生交流情况相继点击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我”的乐。 “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 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 ”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 (引导学
23、生抓住“老是” “缠” ,通过师生演一演、读一读等形式,加深体会“我”的迫切。) “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 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 家人之乐。 挑去晒上收在加在做(学生叙说桂花收获之乐。) 全村人之乐。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母亲送桂花给全村人的慷慨之乐, 全村人的受惠之乐。 这就是竞收桂子庆丰年的欢乐。 (理解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香气里”该是怎样的情形?) 桂花只在金秋开放,怎么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呢? 指导生有感情地朗读,品读“浸”字,感受桂花之香。 “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
24、花的香气,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干了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 3感悟故乡“情”浓。 (1)作者长大后远走他乡,每次从外地回家时,总要(生接) 我为什么这样做? (2)可是母亲常常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 是外地的桂花不香吗?那么为什么就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呢?(因为母亲爱家乡的桂花。月是故乡明,花犹故里乡。故乡的一草一木都会勾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对亲人的思念。爱家乡的桂花,其实就是爱故乡。 三、精读课文, 感悟文本 (续) (3)所以作者说 “于是, 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 摇花乐 ,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这句话中又表达了作者怎样
25、的思想感情?(“又”字说明作者不止一次地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淡淡的一句话,却传递出了作者对故乡桂花深深的怀念。家乡的桂花,是跟作者童年的快乐连在一起的,那种“摇花乐”和桂花雨已植进了作者的生命,成为作者幸福童年的最美好、最耐人回味的记忆。) 四、拓展阅读, 总结升华 1.作者琦君浙江永嘉人,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1949 年赴台湾,曾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出版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 30 余种。在她的许多作品中记叙了童年故乡的人和事。在烟愁里有这样一段后记,多媒体出示并配乐朗诵: 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年人教部编版五 年级 语文 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11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