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14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济宁市兖州区济宁市兖州区 2021-2022 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 23 小题,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现代文阅读(35 分) ()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园林命名之最高标准, 张岱已明言 无有一字入俗 , 这也是园林命名同现代的 主题园的区别。后者仅仅指出命名是表达景致的某一主题思想,而园林命名的关键却不只在于主题,更在于雅俗。有人认为使用古人典故就是不俗了,红楼梦第十七回中以两处题名指出了这一观念的问题,在曲径通幽,宝玉言之编新不如述旧,刻古终胜雕今 ,
2、这自然是常说的古雅了;而在沁芳桥,宝玉又不喜欢别人那些述古的名字了。通观全篇,其所涉用典之俗的问题大抵有三:一曰陈旧,二曰犯忌,三曰不中。 所谓陈旧,就是用典太过俗滥,了无新意。如众人到了潇湘馆时,论此处匾该题四字。有人说:淇水遗风。贾政道:俗。又一个道:睢园遗迹。贾政道:也俗。二者一处用诗经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之典;另一处用睢园,即汉梁孝王绿竹荫诸的菟园之典,都同潇湘馆最点景的物竹有关,也算应题, 为何被政老称 俗 呢?主要在于, 这两个典故是文人看到 竹 最容易想到的典故,几乎已经是陈词滥调了,而由自我妙思所感知的此处景致之独特也自然不可见了。 犯忌者,
3、多是同政事人情相悖之意。这看似同雅俗无关,但所雅者,乃是寓于此间而得其遗世独立之精神; 若不能意会禁忌之 度 , 便是同时俗产生了冲突, 难得独我之幽趣了。一犯在违制。如蓼汀花淑一景,有人拟出秦人旧舍,宝玉立即指出背谬了,桃花源之典故,本是讲为避秦乱,而隐居的一村人,他们皆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无疑暗藏着对政治的不满。二犯在重名,稻香村最初有人题名杏花村获得众人赞赏,贾政却向众人道:杏花村, 固佳,只是犯了正名,村名直待请名方可。三犯在颓丧。在荷芜苑一处拟联,有人道:麝兰芳霭科阳院,杜若香飘明月洲。众人指出斜阳二字不妥,那人便引古诗靡芜满院泣斜阳句,众人皆云:颓丧,颓丧! 所谓不中,就是本来显
4、然需要提及的点题景物,没有说准或者说满了,或者明明没有的景致,却在匾额和对联中生造出来。前者如怡虹院之处,有人提出蕉鹤,有人提崇光泛彩,宝玉就说此处蕉棠两植,其意暗蓄红 绿二字在内。若只说蕉,则棠无着落,若只说棠,蕉亦无着落。后者如在蘅芜苑中清客们的麝兰芳霭斜阳院,杜若香飘明月洲三程香风飘玉蕙,一庭明月照金兰二联。说不中是俗,似乎也有些不妥,但是俗并不只针对文辞不美,还针对那些华美却不切景的辞藻。真正的命名乃是根据此景 各种幽致深蕴而从生命经验中流露出来,而非为了炫耀自己的文学才华而生搬硬造出来的。 从根本上讲, 不入俗之难在于不能回到自我观照的世界中来,而只在外部的典故、概念和比拟中打转。在
5、这一回中,尤其彰显宝玉才华的,或者说特别表露出雅的含义的,是连贾政也比较欣赏的沁芳桥之命名以及薦芷清芬的对联。沁芳之名拟出后,贾政的态度是拈须点头不语,脂评六字是严父大露悦容也。宝玉在评价前人时已提出,雅虽要切景,但却不能太实,而是要蕴藉含蓄;而其含蓄处,却是一种真正的实在。之所以含蓄,乃在于命名不能是对眼前景致的一般描述或比拟,而要将自我的生命经验沉浸于作为整体的园中世界, 并前追古人之生命, 将之也化入此刻自我的生命中来。 所谓无有一字入俗,其实就是将自我作为存在者的主人去面对真实的世界,面对真实的此刻的显现。然而古今鲜有人可做到极致,又知这一真实是极难寻找的。这一回的叙事展现出,对真实的
6、意义的寻找乃是基于对许多不真的表达的涤除与反省,在这种反省之后重新回归到本真的存在中来,回归到在此的自我中来,世界的真使从被遮蔽的俗套和成见中显露现身了。 (摘编自李溪以意造园,复以园造意:从红楼梦第十七回看文人园林) 材料二:中国古代园林是文人读书治学的场地、修身养性的乐土、结社雅集的处所和文学创作的基地。中国古代园林的文学书写种类多样,异彩纷呈。园林中的建筑题名、匾额、对联和刻石等或取材于著名诗文,或出自文人之手。文学史上众多美文意境与文学家的高雅情致,皆成为中国古代园林的造景依据。拙政园来源于陶渊明归园田居的守拙归园田;沧浪亭的沧浪二字取自屈原渔父中的典故,园中临水的观鱼处得名于庄子观鱼
7、于濠梁之上;颐和园后山看云起时出自王维终南别业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拙政园留听阁用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留得枯荷听雨声的诗意。园林中的对联、刻石对仗工整,寓意深远。留园五峰仙馆题有雨后静观山意思,风前闲看月精神,这与李白独坐敬亭山中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有异曲同工之妙。园林散文、题园诗赋是古典文学与园林的另一种结合形式,如阿房宫赋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都是流传千古的名篇。汤显祖笔下的牡丹亭和曹雪芹笔下大观园更是将中国园林的文学书写推向了高潮。 (摘编自袁圆从红楼梦大观园看中国古代园林的文学书写) 材料三:说着,进入石洞来。只见佳木茏葱,奇花燜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 再
8、进数步, 渐向北边, 平坦宽豁, 两边飞楼插空, 雕薨绣槛, 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桥上有亭。贾政与诸人上了亭子,倚栏坐了,因问:诸公以何题此?诸人都道:当日欧阳公醉翁亭记有云:有亭翼然,就名翼然。贾政笑道:翼然虽佳,但此亭压水而成,还须偏于水题方称。依我拙裁,欧阳公之,泻出于两峰之间,竟用他这一个泻字。有一客道:是极,是极。泻玉二字妙。贾政拈髯寻思,因抬头见宝玉侍侧,便笑命他也拟一个来。 宝玉听说,连忙回道:老爷方才所议已是。但是如今追究了去,似乎当日欧阳公题酿泉用一泻字,则妥,今日此泉若亦用泻字,则觉不妥。况此处虽云省亲
9、驻衅别墅,亦当入于应制之例,用此等字眼,亦觉粗陋不雅。求再拟较此蕴藉含蓄者。贾政笑道:诸公听此论若何?方才众人编新,你又说不如述古,如今我们述古,你又说粗陋不妥。你且说你的来我听。宝玉道:有用泻玉二字,则莫若沁芳二字,岂不新雅?贾政拈髯点头不语。 (节选自红楼梦第十七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红楼梦第十七回中对大观园各处命名的品评鉴赏,依据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雅俗之辨。 B.因为认识到园林命名的关键因素,张岱提出了“无有一字入俗”的园林命名的最高标准。 C.“淇水遗风”“睢园遗迹”被认定为“俗”,这两个典故是文人看到竹最容易想到的。 D.“稻香村”
10、拟题“杏花村”获赞赏,贾政却认为不宜用“杏花村”这类已有实指的名字。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红楼梦第十七回中关于匾额和对联命名的记述,展现了园林命名是如何在种细致的审思及体悟中诞生的过程。 B.园林中匾额和对联为了追求文辞华美,从而生造出此地没有的景致,这不应该归于“俗”的命名方式。 C.蘅芜苑处宝玉化用旧联拟对“吟成豆蔻诗犹艳,睡足荼露梦亦香”是为了证明“编新不如述旧”的观点。 D.颐和园后山 “看云起时”因为出自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诗句,会引起游人 “不中”的感受。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属于“中国园林的文学书写”的一项是()(3 分)
11、A.宋代司马光定制过一套古代衣冠, “人独乐园,则衣之”,表达对董仲舒、陶渊明、王子默,白居易等七位先贤的敬慕。 B.“园林文学”是园林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掌握园林文学的基本知识对于培养园林类专业学生的文学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C.古典园林中洞门有种“穿越”性,“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与古人造园反复借用的“桃花源”意境有关。 D.未来的园林设计建造者, 要想提高园林艺术的理论水平, 必须广泛地阅读中国古典园林文学,站在更高层次上来鸟瞰园林艺术自身。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第一自然段的论证思路。(4 分) 5.红楼梦第十七回中,桥上亭的拟名先是“翼然”,后改拟为“泻玉”,最
12、后改拟为“沁芳”。请结合材料观点,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 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父归(节选)父归(节选) 日本菊池宽 简朴的中等家庭。傍晚时分。母亲阿贵和儿子贤一郎、新二郎、女儿阿胤一起吃饭。突然门被人打开了,面容憔悴的宗太郎走进屋。贤一郎和母亲的脸色顿时大变,异常激动。新二郎和阿胤睁大了眼睛望着来人。 母亲 啊,是你!你真是大变了啊!(对孩子)孩子们,他是你们的父亲。 新二郎 是爸爸吗?我是新二郎。 父亲 啊,已经长成棒小伙子啦!我走时你还是个站都站不稳的 阿胤 爸爸!我是阿胤。 父亲 我听说过生了个女儿,长得多秀气啊! 母亲
13、 我说唉,真不知从何说起呢!孩子们都长成人了,这比什么都好。 父亲 这实在是太好了!我老了,很想念你和孩子,便不由自主地跑了回来。我已经是个活不了多久的人了,希望你们都能原谅我。(望着贤一郎)贤儿,你能替我斟一杯酒么?爸爸很久没有喝过好酒了。嗯,只有你的模样我还记得起来。 (贤一郎不睬。) 父亲 新儿,那你替我斟上一杯。 新二郎 是。 (正要把酒杯递给父亲) 贤一郎 (口气坚决地)放下!不能给他敬酒! 母亲 贤儿!你在说些什么呀? (父亲怒视贤一郎,新二郎和阿胤低头不语。) 贤一郎 (理直气壮地)我们根本没有父亲!我们哪有什么父亲呢? 父亲 (抑制着愤怒)你说什么? 贤一郎 (稍稍冷静下来)如
14、果我们有父亲,母亲也不会在我八岁的时候牵着我的手到筑港去投海。幸好找错了地方,跳进浅水里,才被人救了出来。如果我们有父亲,我也不会十岁就给人家当小杂工。我们从小到大没得到过一点温暖,就是因为没有父亲! (母亲、阿胤和新二郎眼含泪花,父亲由愤怒渐渐转为悲伤。) 新二郎 哥哥,既然妈妈都原谅了他,你也忍一忍,过去的事就不要再提了。 贤一郎 (更加冷酷地)要说我们真有父亲,他就是从小折磨我们的仇人。在我的脑子里从未有过父爱的记忆, 只记得父亲在我八岁之前从不管家里的事, 只顾自己花天酒地地在外面胡混,欠下一身债,后来就带着情妇逃跑了,连母亲为我积蓄的十六块钱的存折也偷去了。 新二郎 (含着泪)但是,
15、哥哥,父亲现在不是 已经老了么? 贤一郎 新二郎,你怎么能不明不白地称他父亲?他年轻时不顾一切地寻欢作乐,现在上了年纪,动不了啦,才跑回来的。不管你怎么讲,我也决不承认他这个父亲。 父亲 (色厉内荏地)贤一郎!对你的生身父亲怎么能这样讲话? 贤一郎 你还好意思说你是我们的生身父亲?二十年前,你已经抛弃了你做父亲的权利! (沉默,母亲和阿胤在抽泣。) 父亲 好吧,我立刻就走!无论落到什么地步,我还能混上碗饭吃。 新二郎 请等一下!哥哥不管您,我会想办法奉养您老人家。 贤一郎 新二郎!你受过他的什么好处?我可是尝过他拳头的滋味!你想想,是谁把你抚养大的?你念书的学费是哪里来的?那是我当小杂工挣来的
16、钱! 应当说我才是你和阿胤真正的父亲,尽到父亲责任的是我。现在,你愿意奉养他就奉养好了,从今以后咱们断绝来往! 新二郎 可是 贤一郎 我受够了没有父亲的痛苦, 所以不想让弟弟妹妹再受那种罪。 我晚上连觉也舍不得睡,吃苦受累,才供弟弟妹妹中学毕了业。 父亲 (轻声地)不必再说了,我回来是你们的累赘。好,我走啦!阿贵,保重吧!新二郎(追着走去的父亲)您身上带钱了吗?不是还没吃晚饭么?您有地方去吗?父亲(沮丧地)我本不应该再进这个家门,因为上了年纪,又体弱多病,不知不觉地就走回家里来了。(颤巍巍地站起)唉,算啦!我这把老骨头还愁没地方扔掉么!(望了老妻一眼,开门走出。) 母亲 (哀求地)贤一郎! 阿
17、胤 哥哥! 贤一郎 阿新!快去把父亲喊回来! (新二郎迅速地跑向门外, 三人紧张地等待着。 少顷, 新二郎脸色苍白地跑回来。 ) 新二郎 在南路找遍了也没有找到,我再到北边去找,哥哥,你也来吧! 贤一郎 (惊慌)怎么,没找到?一定能找到的! (贤一郎和新二郎发疯似的奔出。) (选自中国戏剧出版社世界独幕剧选,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贤一郎对父亲的反驳斥责,多次都是从“如果我们有父亲”这句话开始的,说明了他对父爱的渴望。 B.母亲心地善良,任劳任怨,是一个典型的贤妻良母式的人物,她对长子贤一郎疼爱、敬重和愧疚。 C.母亲对父亲的接受、劝长子与他
18、父亲和解,只是出于对父权家长制的理解与顺从。 D.本剧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上道德堕落问题的一些正当的看法和应有的批评态度。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本剧的语言有丰富的潜台词。 如 “我们根本没有父亲” 一句, 潜台词是: 父亲没有尽到责任,不配做父亲;“我们”没有得到父亲的抚养,不会承认这个父亲。 B.本剧结构严谨,不是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而是利用富有性格特征的对话,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 C.剧中的“色厉内荏地”属于剧本的舞台说明,父亲出现这样的神情反映出他矛盾的心理:因为权威被藐视而色厉,因为没有尽责而内荏。 D.本剧虽然篇幅短小,但生动地描写了剧
19、中每个人复杂、矛盾、充满纠葛的心理活动。 8.请简要分析舞台说明“色厉内荏地”的作用。(4 分) 9.有评论家用“理与情的矛盾与统一”来评价父归中的人物贤一郎,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结合剧情谈谈你的看法。(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 大王来何操?曰: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东省 济宁市 兖州 2021 2022 学年 一下 学期 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11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