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日照市2022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山东省日照市2022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日照市2022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16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山东省日照市山东省日照市 2022 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胡应麟云,“变异之谈,盛于六朝,然多是传录舛讹,未必尽幻设语。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个说以寄笔端。”其云“作意”,云“幻设”者,则即意识之创造矣。此类文字,当时或为丛集,或为单篇, 大率篇幅曼长, 记叙委曲,时亦近于俳谐,故论者每訾其卑下,贬之曰“传奇”,以别于韩柳辈之高
2、文。 传奇者流,源盖出于志怪,然施之藻绘,扩其波澜,故所成就乃特异,其间虽亦或托讽喻以纾牢愁,谈祸福以寓惩劝,而大归则究在文采与意想,与昔之传鬼神明因果而外无他意者,甚异其趣矣。 (摘编自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材料二: 鲁迅关于唐传奇的具体论述多有精彩之处,如“大归则究在文采与意想”,“大率篇幅曼长,记叙委曲”,“叙述宛转,文辞华艳”等。但“唐人始有意为小说”这一命题则 至少存在三个方面的疏漏,在逻辑上不能成立。 第一,鲁迅所谓“唐人始有意为小说”,其立论前提是:“传奇者流,源盖出于志怪。”所谓“有意”是相对于六朝志怪而言的。但实际上,从文体渊源看,唐传奇源出于传记,而不是源出于志怪。鲁迅的立论
3、前提是站不住脚的。 首先,从语义、分类角度来看,所谓的“志怪小说”,乃是以题材为标准的分类名称; 所谓 “传奇小说” , 则是以文体为标准的分类名称。 从逻辑学的角度看, 它们分属两个内涵不同、外延交错的概念。就文体而言,传奇小说大体以传、记为名,清楚显示了它与传 记的承继关系。其次,从目录学的划分来看,唐传奇也一向被视为传记类作品, 郡斋读书志 通志艺文略等都是这样归类的。与其说唐传奇源出于志怪,不如说唐传奇源出于传记。 第二,把有意以虚构的方式叙事写人视为“有意为小说”,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首先提出“唐人乃作意好奇”的是明代的胡应麟,他指出,“凡变异之谈,盛于六朝, 然多是传录舛讹,未必
4、尽幻设语。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如毛颖南柯之类尚可,若东阳夜怪录称成自虚,玄怪录元无有,皆但可付之一笑,其文体亦卑下无足论。”胡应麟认为,六朝志怪虽多“变异之谈”,但大都不是有意“幻设”,而是作者当作真事记下来的。唐传奇则是有意“幻设”,胡应麟称之为“作意好奇”,言下颇有不屑之意。 从中国小说史略的行文脉络可以看出,鲁迅引述胡应麟的话,是为了得出“唐人始有意为小说”这一结论。胡应麟只说唐人与六朝人的区别在于“有意幻设”,鲁迅则由 此推出了“唐人始有意为小说”的命题,把“有意幻设”当成了“有意为小说”,照他的 理解,有意以虚构的方式叙事写人就是“有意为小说”。 从现代文学理论的角度看
5、,鲁迅的推论是站得住的。“艺术内容的虚构性是近代意义小说的重要规定性,也是小说同实录文学的重要区别。”“没有虚构,就没有真正意义的小说。”马振芳教授的表述,大体代表了 20 世纪下半叶大陆学者的共识,而鲁迅的推论与这一共识是吻合的。 只是,如果回到中国古代的文学生态,就不难发现,鲁迅的推论其实大为不妥。盖历史的事实是,有意以虚构的方式叙事写人,并不始于唐代,而是始于先秦。“在中国文学史上,庄派学者大约是最早正面而系统地提出以虚构想象来写人叙事的文学家。 ” 庄子 中的 盗跖渔父 列御寇 等篇表面上是历史故事, 实际上纯属虚构。 这足以把鲁迅置于两难的境地:要么将庄子中的许多篇章视为“有意”写成
6、的“小说”,要么放弃有意以虚构的方式叙事写人就是“有意为小说”的论断,两者必居其一。而无论选择哪一种,都是对“唐人始有意为小说”的否定。“唐人始有意为小说”的命题之不够严谨, 由此可见。 第三,说“唐人始有意为小说”,这里包含了一个假定:唐人已有一种与今人相近的小说观念。否则的话,怎么能说“有意为小说”呢?而从历史的事实看,唐人虽有其小说 观,但绝不同于今人的小说观,当然也就不可能“有意”地来写一种符合现代标准的小说 了。或者说, 唐传奇的确大体符合现代的小说标准, 但唐传奇不是为了符合这种现代小说标准而 “有意”写出来的。 许多学者之所以认同“唐人始有意为小说”的命题,是因为在他们看来,唐传
7、奇与唐诗并称“一代之奇”,其成就之卓越辉煌,只有这个命题才与之相称。如果否定了这一命题,就相当于否定了唐传奇在小说史上的划时代意义。在我看来,唐传奇在小说史上的划 时代意义,有目共睹,谁也不能贸然加以否定。只是,用“唐人始有意为小说”这一命题 来揭示唐传奇的小说史意义, 则未免欠妥。 如果一定要就唐传奇的小说史意义提出一个命题, 我们的表述是:“传记辞章化”开创了中国小说史的新纪元。 唐传奇基本包括传、记两种体制。“传”较多地继承史家纪传体的传统,对人物的生平、出处、归宿等有相当完整的交代,文末通常还有一段论赞式的议论;“记”不大注意交代人物生平,而是截取人生的某一片段加以记叙。但无论是“传”
8、,还是“记”,它们都属于史书一脉。因此,尚未辞章化的传、记只是历史文体,并不具备传奇小说品格。唐 传奇“有意幻设”的虚构特征,唐传奇对私生活感情和日常生活的关注,唐传奇对自然景 物的钟情,唐传奇的第一人称限知叙事,唐传奇的骈俪句式与华丽辞藻,凡此种种,无不取之于辞章。可以说,在融合了辞章的旨趣和表现手法后,传、记就成为了传奇。唐传奇 的那些符合现代小说标准的特点, 就是这样产生的。 传记辞章化开创了小说发展史的新纪元。 当然, 以辞章的方式改造传、记,并不始于唐人,而是始于六朝,但将这种创作倾向发展成一种划时代的风尚,却非唐人莫属。 (摘编自陈文新“唐人始有意为小说”这一命题不能成立) 1下列
9、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与粗陈梗概的六朝志怪小说相比,唐传奇大多叙述更加宛转曲折,文辞也更加华艳,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成就。 B.历代论者对唐传奇褒贬不一,或认为其格调低下,不如韩、柳的文章;或将传奇与唐诗并称为“一代之奇”。 C.早在先秦时期,文学家就有意识地以虚构方式创作小说,这证明鲁迅“唐人始有意为小说”的观点不够严谨。 D.“传”往往完整交代人物生平,“记”则记叙人生中的某一片段,二者本属历史文体,不具备传奇小说品格。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志怪小说”和“传奇小说”分属两个内涵不同、外延交错的概念,可见二者之间不可能有继承
10、关系。 B.六朝志怪小说虽多“变异之谈”,但都是作者当作真事写的,不符合现代小说的标准,不能看作小说。 C.“唐人已有一种与今人相近的小说观念”这一假定不能成立,所以“唐人始有意为小说”也不能成立。 D.两则材料都引用了胡应麟的话,材料二的引用相对完整,材料一部分引用,以致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 分) A.唐代小说作家主体意识增强,他们有意识地采取夸张、想象等文学手段进行创作,逐渐摆脱了史学的束缚。 B.辞章注重语言的华丽、骈偶,声调和谐。史家偏爱简净质朴的语言,辞章则更多讲求语言的形、声之美。 C.传奇是一种诗化的小说,除了文中穿插诗
11、歌以外,整个作品往往采用诗的语言, 某些作品还具有“赋”的成分。 D.小说和史传尤其是杂史杂传存在着血肉联系,小说总是处在杂史杂传的边缘地带,其间的差别常常是模糊的。 4. 南柯太守传 是唐传奇的代表作品之一, 请参考下面的故事梗概, 以 南柯太守传 为例,分析唐传奇与传记的关系。(4 分) 南柯太守传 写了这样一个故事: 淳于棼在古槐树下醉倒, 梦见自己变成槐安国的驸马,与金枝公主结婚生子, 任南柯太守二十年, 荣耀一时。 后来与檀萝国交战失败, 金枝公主病死,淳于棼失宠遭馋,被遣返故里。惊醒后他发现“槐安国”和“檀萝国”竟都 是蚁穴。 5.材料二是如何反驳“唐人始有意为小说”这一观点的?请
12、简要分析。(6 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汤 祷 郑振铎 一片的大平原;黄色的干土,晒在残酷的太阳光下,裂开了无数的小口,在喘着气;远远地望过去,有极细的土尘,高高地飞扬在空中,仿佛是绵绵不断的春雨织成的帘子。小 河沟都干枯得见了底,成了天然的人马及大车行走的大道;桥梁剩了几块石条,光光地支撑在路面的高处,有若枯骸的曝露,非常得不顺眼,除了使人回忆到这桥下曾经有过碧澄 澄的腻滑的水流, 安闲舒适地从那里流过。 许多树木在河床边上, 如幽灵似的站立着, 绿叶早已焦黄萎落了。稻田里的青青禾黍,都现出枯黄色,且有了黑斑点。这里农民们恃为主
13、要的生产业的桑林,原是总总林林地遍田遍野地丛生着,那奇丑的矮树,主干老是虬结 着的,其茸茸的细叶也枯卷在枝干上,论理这时是该肥肥的浓绿蔽满了枝头的。他们吁天祷神、祀祖求卜,家家都已用尽了可能的努力。然而“旱魃”仍是报冤的鬼似的,任怎样 禳祷也不肯去。农民们的蚕事是无望的了,假如不再下几阵倾盆的大雨,连食粮也都成了严重的问题。 没有下田的男妇,都愁闷地聚集在村口,窃窃私语着。人心惶惶然,有些激动。左近好几十村都是如此。村长们都已到了城里去。 该是那位汤有什么逆天的事吧?所以天帝降下了那么大的责罚。人心骚动着。 来了,来了,村长们从城里拥了那位汤出来了。还有祭师们随之而来。人们骚然地立刻包围上了,
14、密匝匝如蜜蜂归巢似的。人人眼睛里都有些不平常的诡异的凶光在闪露着。看那位汤穿着素服,披散了发,容色是戚戚的,如罩上了一层乌云,眼光有些惶惑。 太阳蒸得个个人气喘不定。天帝似在要求着牺牲的血。要雨,我们要的是雨。要设法下几阵雨! 祷告!祷告!要设法使天帝满足! 该有什么逆天的事吧?该负责设法挽回! 农民们骚然地在吵着喊着,空气异然的不稳。 天帝要牺牲,要人的牺牲!我们要将他满足,要使他满足!仿佛有人狂喊着。要使他满足!如雷似的呼声四应。 那位汤抬眼望了望,个个人眼中似都闪着诡异的凶光。他额际阵阵地滴落着豆大的黄汗。他的斑白的鬓边,还津津地在集聚汗珠。 诸位他要开始喊叫,但没有一个听他。 抬祭桌一
15、人倡,千人和。立刻把该预备的东西都预备好了。 堆柴又是一声绝叫。高高的柴堆不久便竖立在这大平原的地面上了。 那位汤要喊叫,但没有一个人理会他。他已重重密密地被包围在铁桶似的人城之中。额际及鬓上的汗珠尽往下滴。他眼光惶然地似注在空洞的空气中,活像一只待屠的羊。 他机械地服从着,被村长们领到祭桌之前,又机械地匍匐在地。有人取了剪刀来。剪去了他的发,剪去了他的手指甲。发和指甲都抛在祭盆里烧着,一股腥焦的气味。 四边祈祷的密语, 如雨点似的淅沥着。 村长们、 祭师们的咒语, 高颂着。 空气益发紧张了。人人眼中都闪着诡异的凶光。 黄澄澄的太阳光,睁开了大眼瞧望着这一幕活剧的进行。还是一点雨意也没有。但最
16、远的东北角的地平线上,已有些乌云在聚集。 祈祷咒诵的声音营营地在杂响着。 那位汤耳朵里嗡嗡的,一句话也听不进。 他匍匐在那里,所见的只是祭桌的腿,燔盘的腿,以及臻臻密密的无数的人腿。他明白这幕活剧要进行到什么地步,他无法抵抗。无穷尽的祷语在念诵着,无数的礼仪节目在进行着。燔盘 里的火焰高高地升在半空,发和指甲的焦味儿还未全散。他额际和鬓边的汗珠还不断地在集合。 村长们、祭师们,护掖他立起身来。群众密围着他向大柴堆而进。他如牵去屠杀的羊儿 似的驯从着。 东北风吹着,乌云渐向天空漫布开来。人人脸上有些喜意。那位汤也有了一丝的自慰。但那幕活剧还在进行。人们拥了那位汤上了柴堆。他孤零零地跪于高高的柴堆
17、之上。祭师们、村长们又在演奏着种种的仪式。他也跪祷着,头仰向天;他只盼望着乌云聚集得更多,他只祷求雨点早些下来,以挽回这个不可救的局面。风更大了,吹拂得他身上有些凉起来。 祭师们、村长们又向燔火那边移动了。那位汤心上一冷。他知道他们第二步要做什么。他彷徨地想跳下柴堆来逃走。但望了望,那密密匝匝的紧围着的人们,个个眼睛都露着诡异的凶光,他又不禁倒抽了一口冷气,他知道逃脱是不可能的。他只是盼望着雨点立刻便落下来,好救他出这个危局。 祭师们、村长们又从燔火那边缓缓地走过来了,一个祭师的领袖手里执着一根火光熊熊的木柴。那位汤知道他的命运了,反而闭了眼,不敢向下看。 乌云布满了天空,有豆大的雨点从云罅里
18、落了下来。人人仰首望天。一阵的欢呼!连严肃的祭师们也忘形地仰抬了头。冰冷的水点,接续地滴落在他们的颊上、眉间。那位汤听见了欢呼,吓得机械地张开了眼。他觉得有湿漉漉的粗点,洒在他新被剪去了发的头皮上。他几乎也要欢呼起来,勉强地抑制了自己。 空气完全不同了,充满了清新可喜的泥土气息。个个人都跪倒在湿泥地上祷谢天帝。祭师领袖手上烧着的木柴也被淋熄了,燔火也熄了。 万岁!万岁!他们是用尽了腔膛里的肺量欢呼着。 那位汤又在万目睽睽之下,被村长们、祭师们护掖着下了柴堆。他从心底松了一口气, 暗暗地叫着惭愧。人们此刻是那么热烈地拥护着他!他立刻又恢复了庄严的自信的容色,大跨步向城走去。人们紧围着走。 那位汤
19、也许当真地以为天帝是的确站在他的一边了。 大雨如天河决了口似的还在落下,聚成了一道河流,在桥下奔驰东去。小池塘也渐渐地积上了土黄色的混水。树林野草似乎也都舒适地吐了一口长气。桑林的枯萎的茸茸的细叶,似乎立刻便有了怒长的生气。 只有那柴堆还傲然地植立在大雨当中,为这幕活剧的唯一存在的证人。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农人们遭遇旱情,吁天祷神、祀祖求卜,实在无法驱走“旱魃”,才将汤请出祷雨,说明他们对汤还是非常尊重的。 B.从“天帝似在要求着牺牲的血”到“天帝要牺牲,要人的牺牲”,表明人们逐渐明白祭祀天帝求得降雨就要牺牲汤。 C.汤慢慢地知道了他在这场仪
20、式中的结局,但是他并不认命,想过逃走,盼望得救,但为了守护百姓他最终选择了担当。 D.小说最后大雨倾盆,旱情解决,祷告的人们尽情欢呼,汤也恢复自信,从表面上看,这次祷雨活动达到了最初目的。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既有对干裂的土地、 曝露的石梁等眼前旱景的描写, 也有对碧水流淌的回忆, 以虚衬实,更显出旱情的严酷。 B.作者运用反复的手法,先后四次描写农人眼中闪露着“诡异的凶光”,渲染了紧张的祷雨氛围,使情节更曲折。 C.作者善用比喻,“密匝匝如蜜蜂归巢似的”生动写出人们包围汤的情景;“如牵去屠杀的羊儿似的”写出汤的无奈。 D.选文属于现代历史小说,
21、在“商汤祷雨”历史传说的基础上进行大胆想象和艺术虚构,蕴含“古史新辩”的思想。 8.小说开头段不避其繁,结尾段不避其简,这样安排有何作用?(4 分) 9.小说叙事的内视角按照人物地位,可分为主角视角和配角视角。本文在叙述汤祷情节时,先使用配角视角,后转为主角视角,请结合文本谈谈这样叙事的好处。(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上攻守二策状 范仲淹 臣某言:窃观西事以来,每议攻守,未见适中。或曰:“必行进讨,以期平定。”臣谓诸路进讨,则兵分将寡,气不完盛。绝漠风沙,迷失南北。馈运辎重,动有钞掠。贼之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东省 日照市 2022 届高三二模 语文试卷 答案
文档标签
- 届高三二模
- 语文试卷
- 2022届山东省淄博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 2022届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 山东省滨州市2022届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 2022届山东省青岛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 山东省日照市2022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 山东省临沂市2022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 山东省淄博市2022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 山东省济宁市2022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 山东省东营市2022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 山东省东营市2022届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 山东省菏泽市2022届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 山东省菏泽市2022届高三三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 山东省日照市2022届高三三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 山东省滨州市2022届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 山东省2022届高三三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 山东省东营市2022届高三一模语文
- 山东省东营市2022届高三二模语文
- 山东省东营市2022届高三三模语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13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