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2022年高一下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2022年高一下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2022年高一下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13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 2021-2022 学年高一下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学年高一下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落叶”与“木叶”在诗歌形象的暗示性上是迥然有别的,“落叶”与“木叶”是两个完全独立的诗歌意象。 一、“落叶”是有别于“木叶”的诗歌形象。 “落叶”,着重在“落”字,可以飘摇于空,但更多的情况是委顿于地:而“木叶”几乎从来都不能表示地上的落叶。“客堂无丝桐,落叶如秋霖。”(顾况游子吟)这里写“落叶”仿佛绵绵不休的秋雨簌簌而落,让人如见叶落之形,似闻风行之声,虽是空中之叶,却完全不包含树木的形象
2、。“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韦应物 寄全椒山中道士 ) 这里的“落叶”显然是覆盖在地面的, 所以才掩盖了人的行迹。 而历代的诗人,也仿佛都特别喜欢地面上的落叶: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陶渊明酬刘柴桑) 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白居易长恨歌) 在庭院里,在家门前,在台阶上,也许地点不同,但秋天的“落叶”都是铺陈于地的。我们再看看课文中引用的写“木叶”的诗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谢庄月赋)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 “木叶”后的动词,常常是“下”。有时是“脱”,这些动词刻画出树叶自枝头脱离而下的动态,它是飘舞在空
3、中的,而不是凋落在地面的。至于“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王褒渡河北),那树叶竟然还没有脱离枝头,只随风摇动,宛如洞庭湖的波浪呢。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 “落叶”和“木叶”是两种不同状态的秋叶。 “木叶”造成的联想是包含着树木的形象的,是树叶从枝头飘摇而下的画面; 而“落叶”则摒弃了树木的形象, 仅仅是秋叶本身, 并且常常是铺陈在地面的。 二、“落叶”有别于“木叶”的诗歌境界。 “落叶”与“木叶”唤起了不同的联想,塑造出不同的诗歌形象,自然也就创造出不同的诗歌意境。“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因为“木”这个字的暗示和“下”这个字的提醒,整棵树的形象都进入了我们的视野,让人感受到一
4、种树木落光叶子之后的疏朗、萧索。林庚先生指出:“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而“落叶”, 没有肃穆的“木”的形象, 只留下了单薄的“叶”的意蕴。 它们向我们传达着这样的暗示: 枯萎,飘零,无所归依。所以,那些写落叶的诗句,常常带着游子的感伤,去国怀乡者的孤寂,或者怀才不遇者的愁闷。 唐朝大诗人顾况的游子吟里有落叶:“游子悲久滞,浮云郁东岑。客堂无丝桐,落叶如秋霖。”游子漂泊, 岂不正似落叶无根?如果加入“木”的意象, 因为“木”暗示的沉稳、 坚固, “叶”的漂泊无依将大打折扣,游子的抒情也必将大打折扣。“飘零”“客心”“故国”“零落”“无复
5、归”这些词语,都在印证着“落叶”与“木叶”不同的诗歌境界。 概括言之,“木叶”创造的是辽阔、疏朗、苍凉的诗歌境界;而“落叶”则表达的是漂泊、零落、孤苦的深沉情感。至于杜甫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为什么不能写成“无边落叶萧萧下”,正因为杜甫本要创造出一派阔大苍凉,“落木萧萧”对“长江滚滚”,才构成了统一的诗歌境界。 作为诗歌形象,“木叶”和“落叶”没有高低上下之分,各领风骚,各成佳境。 (节选自张彦金莫道“落叶”是寻常,有删改) 材料二: 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木”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呢?大量的古诗证明并非如此简单。“木”与秋天并无必然联系。比如陶渊明的归去来
6、兮辞中描述的“木欣欣以向荣”,就是指春夏季枝叶繁茂的树。李白的梁园吟写道:“荒城虚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其中的“木”就是写夏季高大茂盛的树。还有杜甫有名的诗句“城春草木深”(春望)及韦应物的“春深草木稠”(游灵岩寺),写的都是春天长势挺拔、生机盎然的树,但都未用“树”而用“木”。 另一方面,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树”就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与叶都带密层层浓阴的联想”呢?事实证明不是这样。诗中写秋天的情景,并不乏用“树”的,比如杜甫写深秋景色的诗句“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送韩十四江东觐省),用的就是“树影”而非“木影”;马戴的诗句“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濡上秋居),尤为
7、脍炙人口,但用的也是“树”。 本文上面所举的例子,都说明“木”也可以是充满活力、枝繁叶茂的,而“树”也可能是叶落飘零,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的。王绩的野望诗分明写道:“树树皆秋色”,连用两个“树”字,强调的就是秋天无生机的萧索的树,而此处如改为“木木”则断然不可。再如刘禹锡的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逄席上见赠 ) , 此诗“树”“木”对举, 和林先生的说法恰恰相反: 行将枯萎的树不用“木”而用“树”,生机勃勃的树不用“树”却用“木”。 因此,古人诗句咏及树的形象,或用“木”,或用“树”,而不大可能有林先生所说的那么多差别和讲究,本来并不复杂的道理,我们不必想得那么深奥。
8、“木叶”和“树叶”在形象上并没有什么差别。再比如“古木”一词,古人用得也多,但可以是秋天的树,如“古木呜寒鸟”(魏征述怀);也可以是春夏的树,比如“古木生云际”(陈子昂白帝城怀古);至于“古木无人径”(王维过香积寺),人们不大容易弄清楚究竟是什么季节的树,而且也无须弄清楚了。我们还是像李白的“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于五松山赠南陵常赞府)的好,只把“木”当做一般意义上的树,而不必深究是什么样的树了。 至于古人喜欢用“木叶”或“落木”而不用“树叶”,笔者认为可以这样解释:首先,“木”“落”“叶”在古代汉语中都是入声字, 入声是一个短促的调子, “木叶”或“落木”读起来朗朗上口, 有种掷地有声的
9、铿锵的韵律美。再次,可能是因为“木”字在书面语中用得较多,“树”字在口语中用得较多,“木叶”就比“树叶”庄重些。更为重要的是,“木叶”最初出现于屈原作品中,“诗骚”向来被奉为经典,加上“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优美动人,意境浑然,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胡应麟语),“木叶”也便成为一个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了。后人写诗文用“木叶”不仅显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 (摘编自李睿也说“木叶”,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认为,历代诗人诗歌中的“落叶”着重在“落”字,在庭院里,在家门前,在台阶上,也许地点不同,但“落叶”都是铺陈于地的;而“
10、木叶”从来都不能表示地上的落叶。 B 材料一认为, “木叶”后常常跟“下”“脱”等动词, 刻画出树叶自枝头脱离而下的动态, 它是飘舞在空中的,完全脱离了树。 C材料二认为,大量古诗中的“木”字并不像林庚先生所说“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木”与秋天并无必然联系,陶渊明、李白、杜甫等人的诗证明“木”字并不能反映季节。 D材料二认为,“木叶”和“树叶”在形象上没有差别,至于古人喜欢用“木叶”或“落木”而不用“树叶”,原因之一是前者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种掷地有声的铿锵的韵律美。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二认为, 杜甫的“黄牛峡静滩声转, 白马江寒树影稀”和马戴
11、的“落叶他乡树, 寒灯独夜人”都是用“树”写出了秋天的情景,尤为脍炙人口。 B材料一认为,那些写落叶的诗句,常常带着游子的感伤、去国怀乡者的孤寂,是因为“落叶”摒弃了树木的形象只留下单薄的“叶”的意蕴而传达出的枯萎、飘零、无所归依的暗示。 C材料二认为,野望中的诗句“树树皆秋色”绝对不可改为“木木皆秋色”,连用两个“树”字,强调的就是秋天无生机的萧索的树。 D材料一认为,“落叶”与“木叶”唤起了不同的联想,塑造出不同的诗歌形象,但作为诗歌形象并没有高下之分,各成佳境。 3下列诗句不能体现“落叶”表达的是漂泊、零落、孤苦的深沉情感,“木叶”创造的是辽阔、疏朗、苍凉的诗歌境界的一项( ) A沉舟侧
12、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B客堂无丝桐,落叶如秋霖。 C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D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4概括材料材料二的主要观点。 5材料一所说的“暗示性”在古代诗歌中其实并不罕见,请依照示例,列举两例说明。 示例:(诗句)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晏几道清平乐) (暗示性)杨柳借杨柳的枝叶来暗示女子黯然的离情 二、文学类阅读二、文学类阅读- -双文本双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午饭后,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 鲁大海 (如梦初醒)他们三个就骗了我了,这三个没有骨头的东西!他们把矿上的工人们卖了!哼,你们这些不要脸的
13、董事长,你们的钱这次又灵了。 周 萍 (怒)你混账! 周朴园 不许多说话。 (回头向大海)鲁大海,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鲁大海 开除了?! 周 冲 爸爸,这是不公平的。 周朴园 (向周冲)你少多嘴,出去! 周冲愤然由中门下。 鲁大海 哦,好,好,(切齿)你的手段我早就领教过,只要你能弄钱,你什么都做得出来。你叫警察杀了矿上许多工人,你还 周朴园 你胡说! 鲁侍萍 (至大海前)别说了,走吧。 鲁大海 哼,你的来历我都知道,你从前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故意叫江堤出险, 周朴园 (厉声)下去! 仆人们 (拉大海)走!走! 鲁大海 (对仆人)你们这些混账东西,放开我。你故意淹死了两千
14、二百个小工,每一个小工的性命你扣三百块钱!娃周的,你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你现在还 周 萍 (忍不住气,走到大海面前,重重地打他两个嘴巴)你这种混账东西! 大 海 立刻要还手,但是被周宅的仆人们拉住。 周 萍 打他! 鲁大海 (向周萍高声)你,你!(正要骂,仆人一起打大海。大海头流血。侍萍哭喊着护大海) 周朴园 (厉声)不要打人! 仆人们住手,仍拉住大海。 鲁大海 (挣扎)放开我,你们这一群强盗! 周 萍 (向仆人们)把他拉下去! 鲁侍萍 (大哭起来)哦,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抽咽)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周 萍 你是谁? 鲁侍萍 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鲁大海 妈,别
15、理这东西,您小心吃了他们的亏。 鲁侍萍 (呆呆地看着周萍的脸,忽而又大哭起来)大海,走吧,我们走吧。(抱着大海受伤的头哭) 大海为仆人们拥下,侍萍亦下。 (节选自曹禺雷雨) 文本二: 我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需要。我念起人类是可怜的动物,带着踌躇满志的心情,仿佛自己来主宰自己的命运,而时常不能自己来主宰。受着自己情感的或者理解的捉弄,一种不可知的力量的,机遇的,或者环境的捉弄。生活在狭小的笼里而洋洋地骄傲着,以为是徜徉在自由的天地里。称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不是做着最愚蠢的事么?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在这些人不知道自己的危机之前,蠢蠢地动着情感,劳着心,用着手。他们已彻头彻尾地熟
16、悉这一群人的错综关系。我使他们征兆似地觉出这酝酿中的阴霾。预知这样不会引出好结果。我是个贫穷的主人,但我请了看戏的宾客升到上帝的座位,来怜悯地俯视着这一堆在下面蠕动的生物。他们怎样盲目地争执着,泥鳅似地在情感的火坑里打着昏迷的滚,用尽心力来拯救自己,而不知千万切的深渊在眼前张着巨大的口。他们正如一匹跌在泥沼里的羸马,愈挣扎,愈深沉地陷落在死亡的泥沼里。周萍悔改了“以往的罪恶”,他抓住四凤不放手,想由一个新的灵魂来洗涤自己。但这样不自知地犯了更可怕的罪恶,这条路引他到死亡。蘩漪是个最令人怜悯的女人,她不悔改,她如一匹执拗的马,毫不犹疑地踏着艰难的老道,地抓住周萍不放手,想重拾起一堆破碎的梦,救出
17、自己,但这条路也引她到死亡。 (节选自曹禺雷雨序) 【注】争执,此处的意思是挣扎、抗争。 6下列对剧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午饭后,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这段舞台说明,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渲染了沉闷、压抑的气氛,烘托了人物烦躁不安的心理,预示着“雷雨”的到来。 B鲁侍萍至大海前说“走吧,别说了”,表现出鲁侍萍看到父子关系势同水火,难以缓和,内心悲痛,生怕持续恶化,为此不得已选择离开。 C 周朴园对周萍说“不许多说话”是觉得儿子多事, 对周冲说“你少多嘴”是生怕儿子坏自己的事, 语言简短,却写出了周朴园一贯的专制作风。 D从周萍忍不住气动
18、手打鲁大海的情节中可以看出他对父亲周朴园的维护,这种维护源自一种敬畏心理。 7下列对剧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用了谐音双关的手法,潜台词内涵丰富,写出了母子相见却不能相认的痛苦与对大儿子周萍失望的复杂心理。 B戏剧冲突主要表现为剧中人物性格冲突,鲁大海和周朴园的交锋过程,写出了两个人尖锐的矛盾冲突,冲突的实质是性格冲突。 C节选文段中鲁大海的台词多处运用破折号,如“你还”“故意叫江堤出险,”“你现在还”等,表现了人物难以言说的痛楚。 D戏剧中的人物语言兼有口语化与动作化的特点,既利于表演,又能反映人物的心理与神态,如“哼,你们这些不要脸的董事
19、长,你们的钱这次又灵了”让人感受到人物极度愤慨的神情与心理。 8请理解文本一中两处画线台词的内涵。 9作者说“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请结合文本一,简要概括剧中人物的哪些“争执”寄寓了作者的悲悯情怀。 三、文言文阅读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
20、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21、,正确的一项是( ) 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B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C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D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子,孟子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著的儒家著作,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宋代朱熹将其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B数罟,指细密的渔网。“数罟不入垮池”与孔子的
22、“子钓而不纲”思想相近,都体现了儒家的“仁”。 C百亩之田,相传周代实行井田制,家可分得耕田一百亩。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 D庠序,即古代的地方学校,商代称学校为“序”,周称“庠”,后泛指学校。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止的相互征战的,之所以“以战喻”是因为知道梁惠王好战。 B 从选文看, 孟子的仁政学说, 是由“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部分组成的, 孟子更强调后者, 因为这样,老百姓就能“衣帛食肉”。 C孟子认为梁惠王虽然有“移民移粟”的小恩小惠,与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在本质上没有区别,是“百步”与“五十步”的关系。 D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浙江省 温州市 联合体 2022 年高 一下 期中 联考 语文试题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13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