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江西省南昌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语文测试卷(含答案)
《2022年江西省南昌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语文测试卷(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江西省南昌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语文测试卷(含答案)(14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2022 年江西省南昌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语文试卷年江西省南昌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6 分)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边关是自然与人文因素紧密结合的景观形态,传递着历史文化内涵。边关出现在唐诗中,皆因丝绸之路的通达开放的国家社会格局,文人墨客对漫游边塞、从军入幕的崇尚以及包括过所制度在内的国家制度限制等。相比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边关的文化意义更为抽象,象征性更强,所承载的感情也更为复杂。诗人多以社会现实为吟诵主旨,以点带面、由小及大、以虚带实,将边关的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 首先是战场形势。从军事意
2、义上讲,边关地理位置重要。从唐诗中看,边关的“战火”已经烧入了诗歌意境,不管那些知名关隘是否正在发生着战事,诗歌中的征战杀伐都未曾真正停歇,皆承载着将士建功立业的豪情、 大无畏的精神和犯我者虽远必诛的决心。 例如, 唐彦谦 咏马 中“百战沙场汗流血, 梦魂犹在玉门关”,借玉门关指边陲前线征战之地;李白从军行中“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体现出关防将士守卫家园、驱敌出境的豪迈气魄。 其次是戍边之所, “关”是军防象征, 也是征人和亲属对戍边之地的情感依托。 诗歌里有恢宏阔大的战场形势,也有单一渺小的个体自我。边关虽然承载文人将士们建功立业的梦想,但毕竟是遥远的苦寒之地,长期在塞外驻守或是从军入幕
3、不得志之人面对战争的惨烈、环境的荒凉、人情的冷漠生疏,都不可避免地产生思念怨忿之情。而人们的情感是相遹相应的,在亲朋远赴塞外前免不了“爷娘妻子走相送”,塞外兵士思念故人的情感也不会停歇。因此边关戍守之地,成了思归与念归的交汇。 再次是阳关寄情。在涉及边关名称的唐诗中,有一类“阳关诗”较为特别,这源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里的“阳关”指的是友人西行的必经关卡,有着明显的关外无故人的地理属性和分界含义。因为诗中有“渭城”“阳关”等地名,其曲名阳关三叠或渭城曲,唐代许多诗人都曾提到。在他们的那些诗句中,“阳关”多已失去其自然环境、地理
4、位置特点,而以人文伴随意义,仅指代曲调货词中涉及的劝酒、伤离别等某些特定含义。 最后是家国分界。丝绸之路上的边关地理环境和其后天见与中原地区差距较大,作为戍边之所的代表和军事战略要地成为内地与西域的分野、不同文化的分野、生死安危的分野、家国与异乡的分野,是物质与人文界限的共有载体。时任西域都护的班超年老思乡,向汉和帝上疏:“夫周齐同在中土千里之间,况于远外绝城,小臣能无依风首丘之思哉?然恐后世或名臣为没西域。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由此可见,玉门关被汉人看作家国的分解,带有有深重的情感烙印。 唐诗中的“边关”含义不再单一,表面。在人们的心目中,除了对距离、气候等自然地理条件的认知与
5、定位之外,“边关”早已超越了军事防御或是征税、监管缉私的原有含义,被赋予了深刻的人文精神和家园情怀。 (摘编自邢宇晨唐诗中的边关意象)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唐代诗人在进行创作时,经常以点带面、由小及大,以虚带实地吟诵社会现实,将边关这一景观形态的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 B无论知名关隘当下是否安定平宁,唐诗中的征战杀伐无不承载着将士建功立业的豪情、大无畏的精神和犯我者虽远必诛的决心。 C涉及边关意象的诗歌既描写恢宏的战场形势,也塑造渺小的个体,“关”是军防的象征,也是征人和亲属对成边之地的情感依托。 D年老的护边将领班超向皇帝上疏,表达“依风首丘之思”
6、和“恐后世或名臣为没西域”的担忧,可见汉人视玉门关为家国的分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总说唐诗中边关意象有历史文化内涵,后从四个方面具体阐释。 B文章引用唐彦谦和李白的诗,是为了证明边关地理位置的重要和边关对诗歌情感抒发的影响。 C文章将“阳关诗”单列,是为了说明“阳关”既有地理属性和分界含义,也有其人文伴随意义。 D文章结尾点明唐诗中的“边关”有多层含义,并再次明确“边关”的历史文化内涵这一论述重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唐诗中出现边关意象,与当时通达的丝绸之路、开放的国家制度和文人墨客
7、对从军入幕的崇尚等社会因素有关。 B唐代文人将士们虽然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但面对塞外惨烈的战事、荒凉的环境及冷漠生疏的人情,无不产生思乡怨愤之情。 C据全唐诗记载,与王维相差一个世纪的晚唐诗人李商隐仍吟诵“唱尽阳关无限叠”,足以见出“阳关”意象的流传久远。 D边关作为戍边之所的代表,早已失去其地理位置的含义,而成为生与死的临界、不同文化的分野、物质与人文界限的共有载体。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材料一: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强调,做好古籍工作,把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对赓续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
8、有重要意义。 文件指出,要积极对接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加强古籍数据流通和协同管理。加强古籍数字化资源管理,实现古籍数字化资源汇聚、开放和共享。统筹古籍数字化版本资源建设与服务,推进古籍专业数据库开发与利用;积极开展古籍文本结构化、知识体系化、利用智能化的研究和实践,加速推动古籍整理利用转型升级。发展壮大人才队伍,凸显古籍工作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地位,繁荣古籍事业。 (摘编自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 材料二:1949 年到 2019 年,我国共修复整理出版近 38000 种古籍,照此速度,将我国现存约 20 万种古籍全部修复整理出来,可能需要 300
9、 年。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修复整理,二三十年就能完成。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修复古籍,正在现实中生动实践。字节跳动向北大教育基金会提供捐赠,这些捐赠将用以研发“古籍数字化平台”,加速中华古籍资源的数字化建设。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为古籍的修复整理带来了革命性变化。近年来,高校、科研机构借助古籍数字化平台,不断地将 OCR(光学字符识别)、AI 句读、实体识别等技术运用于古籍修复整理,成效显著。以 OCR 应用为例,用电子设备对纸本古籍一扫,古籍上的内容就能迅速在计算机中生成数字文档,效率比人工录入提升千万倍。 “古籍数字化平台”还将向着进一步提升古籍整理的准确率、智能
10、化水平和开放度发展。一方面,精校重点文本,满足专家学者对资料准确度的要求;另一方面,学者和古籍爱好者利用智能平台上的文字识别、校对工具,实现在线上一站式完成古籍整理工作,提高效率,提升参与度。 (摘编自人民邮电报4 月 25 日当古籍修复遇上 AI,奏响古籍数字化保护新乐章) 材料三:首届“北京大学数字人文作品展”上,展示了北京大学人工智能专业学生马源和她的同学们的展品“宋元学案传承可视化系统”。一幅横向流动的千里江山图上,标注了许多古地名。数百个衣袂飘飘的儒生,正在图上缓缓挪动,像是在“赶路”。 人文研究的材料,如文献、图录、器物等,都可转化成某种形态的数据,从而使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也能
11、处理它们,视觉化只是数字人文带来的附带效应,让人易于理解学术成果。而其深层逻辑,是研究范式从传统的文本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 机器智能辅助下的典籍研究,是以数据为基础的。在机器智能的介入下,学者能获得瞬间处理海量资料的能力。从 2004 年起,杜晓勤等开始建设中国古代音韵数据库和中国古代诗歌文本数据库,共录入 1 万多个汉字的音韵和 900 多万字的诗歌,研发了“中国古典诗歌声律分析系统”。这个系统,能快速、大批量标记与统计分析中国古典诗歌的声律,几乎实现“一键”准确标注所有中国古典诗词的声律格式和合律程度。 机器介入各类古籍研究后产生了一些伦理问题,如各类统计数据、可视化“图谱”或者“页面”,
12、能否被认定为具有思想性的人文研究成果呢? 在学界各领域,对数据集的重视都在日益增强,以古籍研究为基础的史学、文学等人文学科不应轻视,而且要更加重视。无论是可视化成果本身,还是成果产生的传播效应,都是可以计量的。虽然数据驱动将智能技术引入了人文学科, 但是数据的使用和意义的阐释,还是需要人文学者的介入和指导。而可视化本身,一方面可以帮助学者获得更多洞见,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向大众进行传播。这种效果,是传统手段难以达到的,是人文学科新气象的“薪火”,需要保护好。 (摘编自光明日报4 月 13 日,数字化为古籍研究带来怎样的“蝶变”)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13、古籍作为国家重要的文化遗产,关乎中华文脉、民族精神和文化实力,应当得到保护、传承和发展。 B人工智能技术和古籍数字化平台在古籍的修复整理中的运用,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效果明显。 C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转化人文研究材料为某种形态的数据,视觉化的处理能帮助人们理解学术。 D利用机器智能,“中国古典诗歌声律分析系统”实现了对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的快速、大量的标记与分析。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二项是(3 分)( ) AOCR 技术,借助电子设备扫描纸本古籍,迅速将内容转化成数字文档,实现了高效率的录入,未来将逐步取代人工。 B随着古籍整理的准确率、智能化水平和开放度的不断提升,“
14、古籍数字化平台”可满足专家学者和爱好者的不同需求。 C字节跳动向基金会捐赠,支持“古籍数字化平台”,帮助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修复整理古籍,将加速古籍资源数字化建设。 D尽管数字化古籍研究中有机器介入,但各类统计数据、可视化“图谱”或者“页面”,仍应该被认定为人文研究成果。 6数字化给新时代古籍工作带来了哪些变化?请概括说明。(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蝉与纺织娘 郑振铎 你如果有福气独自坐在窗内,静悄悄的没一个人来打扰我,一点钟,两点钟的过去,嘴里衔着一支烟,躺在沙发上慢慢的喷着烟云,看它一白圈一白圈的升上,那末在这静境之内,
15、你便可以听到那墙角阶前的鸣虫的奏乐。 那鸣虫的作响,真不是凡响;如果你曾听见过曼杜令的低奏,你曾听见过一支洞箫在月下湖上独吹着;你曾听见过红楼的重幔中透漏出的弦管声,你曾听见过流水淙淙的由溪石间流过,或你曾倚在山阁上听着飒飒的松风在足下拂过,那末,你便可以把那如何清幽的鸣虫之叫声想像到一二了。 虫之乐队,因季候的关系而颇不同,夏天与秋令的虫声,便是截然的两样。蝉之声是高旷的,享乐的,带着自己满足之意的;它高高的栖在梧桐树或竹枝上,迎风而唱,那是生之歌,生之盛年之歌,那是结婚曲,那是中世纪武士美人的大宴时的行吟诗人之歌。无论听了那叽叽的曼长声,或叽格叽格的较短声,都可同样的受到一种轻快的美感。秋
16、虫的鸣声最复杂。但无论纺织娘的咭嘎,蟋蟀的唧唧,金铃子之叮令,还有无数无数不可名状的秋虫之鸣声,其声调之凄抑却都是一样的;它们唱的是秋之歌,是暮年之歌,是薤露之曲。它们的歌声,是如秋风之扫落叶,怨妇之奏琵琶,孤峭而幽奇,清远而凄迷,低徊而愁肠百结。你如果是一个孤客,独宿于荒郊逆旅,一盏荧荧的油灯,对着一张板床,一张木桌,一二张硬板凳,再一听见四壁唧唧知知的虫声间作,那你今夜便不用再想稳稳的安睡了,什么愁情,乡思,以及人生之悲感,都会一串串的从根儿勾引起来,在你心上翻来覆去,如白老鼠在戏笼中走轮盘一般,一上去便不用想下来憩息。如果你不是一个客人,你有家庭,你有很好的太太,你并没有什么闲愁胡想,那
17、末, 在你太太已睡之后,你想在书房中静静的写些东西时,这唧唧的秋虫之声却也会无端的窜入你的心里,翻掘起你向不曾有过的一种凄感呢。如果那一夜是一个月夜,天井里统是银白色,枯秃的树影,一根一条的很清朗的印在地上,那末你的感触将更深了。那也许就是所谓悲秋。 秋虫之声,大都在蝉之夏曲已告终之后出现,那正与气候之寒暖相应。但我却有一次奇异的经验;在无数的纺织娘之鸣声已来了之后,却又听得满耳的蝉声。 我在山中,每天听见的只有蝉声,鸟声还比不上。那时天气是很热,即在山上,也觉得并不凉爽。正午的时候,躺在廊前的藤榻上,要求一点的凉风,却见满山的竹树梢头,一动也不动,看看足底下的花草,也都静静的站着,如老僧入了
18、定似的。风扇之类既得不到,只好不断的用手巾来拭汗,不断的在摇挥那纸扇了。在这时候,往往有几缕的蝉声在槛外鸣奏着。闭了目,静静的听了它们在忽高忽低,忽断忽续,此唱彼和,仿佛是一大阵绝清幽的乐队在那里奏着绝清幽的曲子,炎热似乎也减少了,然后,的的睡去了,什么都不觉得。 良久,良久,清梦醒来时,却又是满耳的蝉声。山中的蝉真多!绝早的清晨,老妈子们和小孩子们常去抱着竹竿乱摇一阵,而一只二只的蝉便要跟随了朝露而落到地上了。每一个早晨,在我们滴翠轩的左近,至少是百只以上之蝉是这样的被捉。但蝉声并不减少。 常常的,一只蝉两只蝉,叽的一声,飞入房内,这也是必定被人所捉的。有一天,见有什么东西在槛外倒水的铅斗中
19、咯笃咯笃的作响,俯身到槛外一看,却又是一只蝉,这当然又是一个俘虏了。还有好几次,在山脊上走时,忽见矮林丛中有什么东西在动,拨开林丛一看,却也是一只蝉。它是被竹枝竹叶挡阻住了不能飞去。我把它拾在手中。同行的心南先生说,“这有什么稀奇,放走了它吧。要多少还怕没有!”我便顺手把它向风中一送,它悠悠扬扬的飞去很远很远,渐渐的不见了。 初到时,颇想把它们捉几个寄上海去送送人。有一次,便托了老妈子去捉。她在第二天一早,果然捉了五六只来放在一个大香烟纸盒中,不料给依真一见,她却吵着,带强迫的要去。我又托那个老妈子去捉。第二天,又捉了四五只来,依真的纸盒中却只剩下两只活的,其余的都死了。到了晚上,我的几只,也
20、死了一半。因此,寄到上海的计划遂根本的打消了。 从此以后,便也不再托人去捉,自己偶然捉来的,也都随手的放去了。那样不经久的东西,留下了它干什么用!不过孩子们却还热心的去捉。依真每天要捉至少三只以上用细绳子缚在铁杆上。有一次,曾有一只蝉居然带了红绳子逃去了;很长的一根红绳子,拖在它后面,在风中飘荡着,很有趣味。 半个月过去了;有的时候,似乎蝉声略少,第二天却又多了起来。虽然是叽叽的不息的鸣着,却并不觉喧扰;所以大家都不讨厌它们。我却特别的爱听它们的歌唱,那样的高旷清远的调子,在什么音乐会中可以听得到!所以我每以蝉声将绝为虑,时时的干涉孩子们的捕捉。 到了一夜,狂风大作,雨点如从水龙头上喷出似的,
21、向槛内廊上倾倒。第二天还不放晴。再过一天,晴了,天气却很凉,蝉声乃不再听见了!全山上在鸣唱着的却换了一种咭嗄咭嘎的急促而凄楚的调子,那是纺织娘。 “秋天到了,”我这样的说着,颇动了归心。 再一天,纺织娘还是咭嘎咭嘎的唱着。 然而,第三天早晨,当太阳晒得满山时,蝉声却又听见了!且很不少。我初听不信;叽叽叽格叽格那确是蝉声!纺织娘之声却又潜踪了。 蝉回来了,跟它回来的是炎夏。从箱中取出的棉衣又复入箱中。下山之计遂又打消了。谁曾于听了纺织娘歌声之后再听见蝉的夏曲呢?这是我的一个有趣的经验。 (节选自中华百年百篇经典散文,作家出版社)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22、( ) A文章前三段,作者用优美的文字和一连串的比喻,融入自我独特感受,将“虫之乐队”之声如诗如画地表现出来。 B文章将夏季蝉声与秋季虫声对比,一扬一抑中表现了作者对夏季蝉声的喜爱之情和对“秋季虫声”的厌恶之情。 C文章最后一段作者通过回忆听到纺织娘歌声后又听见蝉声的奇妙经历,抒发了自己在炎夏季节听蝉的舒畅快乐。 D本文语言淡朴清新,注重主体内在情绪。叙述如同拉家常,极具生活化,幽默风趣,轻松活泼,令人忍俊不禁。 8作者在写“一次奇异的经验”时,叙述了自己在山中的生活,描绘了充满乐趣的生活图景。请概括这些图景,并分析其作用。(6 分) 9作者主张“文学要真实地反映生活”,倡导“为人生”的写实主
23、义。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一文学主张的理解。(6 分) 二、古诗文阅读(二、古诗文阅读(34 分)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哀帝建平四年秋八月,匈奴单于上书,愿朝五年。时帝被疾,或言:“自黄龙、竞宁时,单于朝中国,辄有大故。”上由是难之,以问公卿,亦以为虚费府帑,可且勿许。黄门郎扬雄上书谏曰:臣闻六经之治,责于未乱;兵家之胜,贵于未战。二者皆微,然而大事之本,不可不察也。今单于上书求朝,国家不许而辞之,臣愿以为汉与匈奴从此隙矣。匈奴本五帝所不能臣,三王所不能制,其不可使隙明甚。臣不敢远称,请引秦以来明之。以秦始皇之强,蒙恬之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江西省 南昌市 第三次 模拟 语文 测试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14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