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张家口市2022年高三三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河北省张家口市2022年高三三模语文试卷(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张家口市2022年高三三模语文试卷(含答案)(18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张家口市张家口市 2022 年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年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花青、石青和石绿 正如 只此青绿 舞蹈中的长裙那样, 中国古代“青绿山水”里的青是指蓝色。 但要说明不同的“青”并非易事。 首先,“青绿”的“青”绝对不是“红橙黄绿青蓝紫”中的“青”,因为在彩虹般的可见光谱中,被叫作“青”的颜色既不是青苹果、青草那种偏黄的嫩绿,也不是蓝;而是偏蓝调一点的“薄荷绿”。我们古文中的“青”却大部分时候都是指一种深蓝。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意思就是; 青色来自叫作
2、“蓝”的植物, 颜色却比它未提炼时更深。在我国不同地区,有许多种不同科的植物都曾经担当过“蓝”的角色。用得最广泛的蓝有蓼蓝、菘蓝,它们甚至到当代还在应用,是民间“扎染”俯拾即是的原料。其中的菘蓝还能当中药,它的叶子晒干了是清热解毒的大青叶,而它的根就是板蓝根。 以这些植物提取出的蓝色颜料叫作花青、靛青,除了用于画画、染布,也是美人画眉的青黛。不过,中国画里青绿山水的“青”大部分时候都不是“青出于蓝”所指的植物颜料,而是矿物颜料。因植物颜料会溶于水,一经稀释,;它便均匀地沉入织物的经纬之间,不会反光,没有遮盖度,所以一般用于没骨画法、大写意,而在山水画里只用于作底色。至于青绿山水山巅上那抹艳丽的
3、蓝色,一般是来自蓝铜矿研磨出来的粉末,称为“石青”,而山腰上的绿色来自在蓝铜矿中常见伴生的孔雀石,称为“石绿”。它们共生在一起时,蓝绿两种宝石交相辉映,来到画上则如遇旧邻,相得益彰,如陆游诗云“螺青点出暮山色,石绿染成春浦潮”。 中国古人用得最广泛的矿物颜料恐怕就是石青和石绿了。亚欧大陆的许多地方都可开采到这两种矿石,因此从敦煌到罗马,各地的壁画中都常见这两种颜料。哪怕敦煌壁画上的脸都黑没了,蓝绿色的飘带却还清清楚楚。蓝铜矿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后容易氧化成孔雀石;也就是说,石青会从一种清冷纯粹的深蓝色,渐渐“绿化”,转为一种较温暖浅淡的湖蓝色。我们如今看到的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中那些蓝色,已经是
4、经年转化之后的效果了。难以想象,它在刚刚绘就的时代,该是怎样的一种韵致?!蓝色会更深,画布更白,从而衬托出山谷间温暖的赭石色。 千里江山图的设色方式之所以能成立它看起来颜色浓重却并不俗气,正是因为石青的这种奇妙的冷感。中国古人的审美实在是灵活,在山谷凹处施加赭石这样有突出感的暖色,在凸处却施加一种有后退感的蓝色,这种技法和素描的明暗法恰恰相反。它又的确能让画面仿佛凸出于纸上,成就一种立体感,但这立体感倒更像是剪纸而非浮雕。 习惯了油画技法的观众,会难以理解中国古人为什么能有如此奇妙的想象力。蓝色在油画里多被用于阴影色,在风景中,深蓝色常常和黑色、绿色配合起来作为暗色使用,浅蓝色才会用于天空或明
5、亮水面上的波纹。 但细腻的中国画师当然比油画家更了解自己的材料媒介,会将石青和花青截然区分对待, 花青溶于水,它会和画面的底色融为一体;它才是用来表达阴影感的蓝色,而石青则是有覆盖性的,用了石青就如敷了一层蓝色的粉,对于讲究空白意境的水墨画来说,这么亮丽的颜色,只好用来表达凸出感了。从画家到收藏家,当然都知道这么深的蓝色顶在山巅上,既不真,也不像,但它却是这么铿锵有力,艳而不俗,令人过目不忘。 我们不妨想象,石青和石绿的这种配合可能来自一些唐突的试验,它们的最终效果,如千里江山图所展现的,几乎是某种天作之合它们恰好就适合这种皴法,这种笔触,这片山川。如果换掉笔触、皴法,或者换种构图,这种施色方
6、式很可能就不合适了。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王希孟的功力,只是一般画匠亦步亦趋的模仿,其笔墨力道必然托不起如此娇艳的色彩对比。 (摘编自杨娟娟不曾褪色中西绘画中的青绿简史,2022 年 3 月 17 日光明日报) 材料二 中国画在色彩上的赋予民族个性的特点有四个方面: 一是中国画着色多从物象固有的本色出发,而不计较光的影响和变化。虽然有时着色也有浓、淡、干、湿之别,但目的不是表现物体的光感而是为了破除板滞,以得颜色本身有丰富的变化,产生生动的韵味。所以中国画的用色相对来说比较单纯,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 二是喜用对比强烈的原色。中国人习惯以红、黄、蓝、白、黑为“五原色”,其中以黑与白为主色,“黑白分
7、明”对比强烈。唐、宋的大青绿山水,用大片的石绿、石青画成,用泥金勾勒轮廓,涂染天和水。山间云雾则用白粉堆染。画秋景还用朱砂点出一丛丛丹枫,青山、白云、红树,形成强烈的对比,金碧辉煌,鲜艳夺目,画面极有感染力。 三是中国画设色常具有画家的主观色彩,甚至抛弃描绘对象本身的颜色。比如竹子,本来是绿色的,而传统的墨竹却是黑色。如文同墨竹图。苏东坡甚至用朱砂画竹,称为朱竹。人们欣赏他的朱竹,只觉得他画的竹子风致潇洒, 极有艺术魅力, 谁还去计较它的色彩是黑是红呢?这种设色完全是画家感情的倾泻,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四是水和天一般不着色,借用纸的空白来表现。古人所谓“以素为云,借地为雪”,说的是这种表现方法
8、。虽然不画云和水,却能表现云水的存在。顾恺之即说过“凡天及水色,尽用空青,竞素上下以映日”。 (摘编自周铁宁画余画论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概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花青”是从植物中提取的蓝色颜料,适于做山水画里的底色,用来表达画面的阴影感。 B. “石青”是从矿石中提取的深蓝色颜料;用做山水画中山巅的颜色,可以用来表达凸出感。 C. “石绿”是从孔雀石中提取的绿色颜料,可做山水画中山腰的颜色,与山巅的颜色相映衬。 D. “石青”与“石绿”取材方便,经过氧化能互相转换,是中国古人运用最广泛的矿物颜料。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敦煌到罗马,各
9、地壁画都以石青和石绿为主色调,原因在于亚欧大陆的许多地方都能开采到这两种矿石。 B. 石青和石绿两种色彩的传统搭配,恰当的笔触、手法,巧妙的构图,成就了千里江山图展现的绝佳效果。 C. 中国画的用色常具清新明快的特点, 重要原因在于着色时多从物象的本色出发, 不计较光的影响和变化。 D. 材料二采用总分结构,条理分明;在论证方式上运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使观点很有说服力。 3. 下列不能证明“中国古人的审美实在是灵活”观点的一项是( ) A. 千里江山图在凹处施加暖色,在凸处施加蓝色,和素描的明暗法恰恰相反。 B. 中国画着色多从物象固有的本色出发,但设色又常具有画家的主观色彩。
10、C. 在中国水墨画里,如果嫌绿色不够沉着,总能设法获得各种层次的有草木感的绿色。 D. 齐白石老人画虾,虽未画水,而虾犹如在水中,这是中国画特有的虚实相生所产生的特有的想象空间。 4. 材料一第二段是怎样向读者说明“青”的特点的? 5. 在国宝鉴赏节目中,假如请你从中国画在色彩上所赋予的民族个性这个角度来评价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请结合材料梳理自己的鉴赏思路。 【答案】1. D 2. C 3. C 4. 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与彩虹中的青色来作比,说明“青”大部分时候都是指一种深蓝。按一定的逻辑性进行介绍。首先说明“青”在直观上是什么颜色,接着说明青色的来源,并具体指出用得最广泛的植物蓼蓝、菘
11、蓝。抓住“青”的特征作准确说明,如运用了“绝对不是”“大部分时候”“用得最广泛”等词语进行解说,使读者了解得客观而又准确。(答出两点即可) 5. 中国画用色相对单纯,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 千里江山图,用大片的石绿、石青画成,用色单纯。喜用对比强烈的原色。千里江山图山谷凹处施加赭石,凸处施加蓝色,对比强烈。设色具有画家的主观色彩,甚至抛弃描绘对象本身的颜色。特别深的蓝色顶在山巅上,既不真,也不像,但千里江山图却能表现得铿锵有力,艳而不俗,令人过目不忘。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D.“经过氧化能互相转换”错误。由原文“石青会从一种清冷纯粹的深蓝色,渐渐
12、绿化”,转为一种较温暖浅淡的湖蓝色”可知,文中只交代“石青”可以绿化为“石绿”。“最广泛”错误,由原文“中国古人用得最广泛的矿物颜料恐怕就是石青和石绿了”可知, 原文中说中国古人用得最广泛的矿物颜料“恐怕”就是石青和石绿了。 故选D。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各地壁画都以石青和石绿为主色调”错误,由原文“中国古人用得最广泛的矿物颜料恐怕就是石青和石绿了。亚欧大陆的许多地方都可开采到这两种矿石,因此从敦煌到罗马,各地的壁画中都常见这两种颜料”可知,此意于文无据。 B.“传统搭配”错误,由原文“石青和石绿的这种配合可能来自一些唐突的试验”可知,石
13、青和石绿两种色彩的配合并不是一种传统。 D.“对比论证”错误。没有运用对比论证的手法。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侧重在用多种方式获得某种颜色,并不是审美上的灵活,不能证明“中国古人的审美实在是灵活”的观点。故选 C。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 由原文“青绿青绝对不是红橙黄绿清蓝紫中的青,因为在彩虹般的可见光谱中,被叫作青的颜色既不是青苹果、青草那种偏黄的嫩绿,也不是蓝;而是偏蓝调一点的薄荷绿。我们古文中的青却大部分时候都是指一种深蓝”可知,与彩虹中的青色来作比,说明“青”大部分时候都是指一种深蓝,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14、。 由原文“青绿的青绝对不是红橙黄绿清蓝紫中的青,因为在彩虹般的可见光谱中,被叫作青的颜色既不是青苹果、青草那种偏黄的嫩绿,也不是蓝;而是偏蓝调一点的薄荷绿。我们古文中的青却大部分时候都是指一种深蓝”可知,首先介绍了“青”在直观上是什么颜色。由原文“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意思就是:青色来自叫作蓝的植物,颜色却比它未提炼时更深”可知,这里说到青色的来源。由原文“在我国不同地区,有许多种不同科的植物都曾经担当过蓝的角色。用得最广泛的蓝有蓼蓝、菘蓝,它们甚至到当代还在应用,是民间扎染俯拾即是的原料。其中的菘蓝还能当中药,它的叶子晒干了是清热解毒的大青叶,而它的根就是板蓝根”可知,这里具体指出用得最广泛的
15、植物蓼蓝、菘蓝。所以,第二段是按一定的逻辑性对青进行介绍。 由原文“青绿的青绝对不是红橙黄绿清蓝紫中的青”“我们古文中的青却大部分时候都是指一种深蓝”“ 用得最广泛的蓝有蓼蓝、菘蓝”可知,第二段抓住“青”的特征作准确说明,如运用了“绝对不是”“大部分时候”“用得最广泛”等词语进行解说,使读者了解得客观而又准确。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我们如今看到的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中那些蓝色,已经是经年转化之后的效果了。难以想象,它在刚刚绘就的时代,该是怎样的一种韵致?!蓝色会更深,画布更白,从而衬托出山谷间温暖的赭石色”可知,中国画用色相对单纯,具
16、有清新明快的特点。千里江山图,用大片的石绿、石青画成,用色单纯。 由原文“中国古人的审美实在是灵活,在山谷凹处施加赭石这样有突出感的暖色,在凸处却施加一种有后退感的蓝色,这种技法和素描的明暗法恰恰相反。它又的确能让画面仿佛凸出于纸上,成就一种立体感,但这立体感倒更像是剪纸而非浮雕”可知,千里江山图山谷凹处施加赭石,凸处施加蓝色,对比强烈,所以中国画在色彩上喜用对比强烈的原色。 由原文“但细腻的中国画师当然比油画家更了解自己的材料媒介,会将石青和花青截然区分对待,花青溶于水,它会和画面的底色融为一体;它才是用来表达阴影感的蓝色,而石青则是有覆盖性的,用了石青就如敷了一层蓝色的粉,对于讲究空白意境
17、的水墨画来说,这么亮丽的颜色,只好用来表达凸出感了。从画家到收藏家,当然都知道这么深的蓝色顶在山巅上,既不真,也不像,但它却是这么铿锵有力,艳而不俗,令人过目不忘”可知, 设色具有画家的主观色彩, 甚至抛弃描绘对象本身的颜色。 特别深的蓝色顶在山巅上,既不真,也不像,但千里江山图却能表现得铿锵有力,艳而不俗,令人过目不忘。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时间秤 鲁敏 艺术的高下优劣,其实只有一个衡量标准:时间。时间这杆秤是天地间最宏阔且又是最精准的。 诚然,以萧红在世上停留的长度,不过只能算是颗流星,可她在宇宙间划下的轨迹,却是又深又狠又
18、特别,其笔下,有最小的小与最大的大,有血肉与浊泪,却又天真、大方、细美,看得人心慌。 31 岁的她,加一部呼兰河传,放在时间秤的那一边,是压得住的,倏忽百年,她或将可以一直压下去,不论时间累加了多少,甚或宇宙都成为一个黑洞。 可是,却又很难写她这个人,每次要写之前,都想着,翻一翻她的东西再说吧,可真正一翻,三分钟过去,三十分钟过去,越看就越不想写了。她都已经写成这样了,还能再写什么呢?除非你大段大段引用她,照抄她,摘录她,甚或就是搬上她的原文。这里头,有一个很为难人的悖论:一个好的东西,它是那么的好,让我们想要由衷地去赞美、传播;但如果这个好的程度,超过了、覆盖了我们我们再去赞美它,则又是有风
19、险的,也是难以把握的。 可是,她真的其实还是个十分年轻的人,比我们所有这些老着脸皮在写东西的人都年轻许多。她 23 岁写成生死场,28 岁上写的回忆鲁迅先生,29 岁写的呼兰河传与小城三月。 这么算一算、比一比,我们就好像全都没有活过,或者说,迄今为止,我们还是在写标点符号,字都还没写出来呢。 最近碰到一个前辈,他问了问我的创作,然后半开玩笑地说,嗯,40 岁以前还没有写出成名作的,恐怕也就没什么成名作了。当时好像还不以为然的,面上无所谓地笑笑。可回家来一想,即刻浑身是汗,几天都难以释怀,感到时间的残酷,感到为灵感所奴役的悲剧性。 从这个角度而言,对萧红,我的感受是复杂的,说美慕或妒忌都不合适
20、,也不准确,不如勉强说是拍案称奇:她的身世,她的文学,她的生死,这是绝对不可复制、不可模拟的宿命。 尤其是她的死,恐怕所有的人都为之难以释怀吧,何以,竟是在 31 岁上就死了?以一个在当时并不算是大恶疾的肺结核,在医疗还算先进的香港,并有史沫特菜、柳亚子、端木蕻良等人的关照或张罗,却偏偏遭遇庸医误诊、医院冷淡、转院不力、战争纷乱等殊情,像是不同方向同时收紧的绳索,最终将她合力致死。 可是,甘冒冷酷心肠的名声,我要说一句:甚或她这样凄惨的离世,也让我称奇,并以为这是最恰当的似乎,老天爷也暗中考量过了,都已经写出了呼兰河传与回忆鲁迅先生了!比起那许多活到耄耋之年的写字人,她的生命好像竟已经是够了的
21、! 然而,我们能不能做一种假设。 假设萧红没有死,她竟从那家红十字会临时医院里给抢救过来,她健康起来,在战争中幸存,并一直活下去,活到了抗战胜利,继而又活过了国内战争,随后又历经着种种的政治变幻,并侥幸地奇迹般地九死一生,并且,像许多少时苦但老来寿的人一样,她顽强地活到了 80 年代、90 年代、新世纪 就那么地,她一直活着;还在写她的东北,写那片土地上绵延不绝的难与黑。也许不了,她写香港,写上海。也许她写她自己,写她曾有的爱与将至的爱,写她死去的孩子或新生的孩子。写她不认识的其他的中国人,写中国人后来这六十年的新“生死场”。又说不定,她去了他国异域,在更遥远的地方,写着她随便想写的什么,她会
22、像是杜拉斯或是菜辛,就算到了晚年,仍用着她最自由最天性最神奇的笔触,追踪世情的苍茫与酷烈 这么一想,马上又要推翻刚才的“拍案称奇”了,忽然感到巨大的丢失感,丢了贵重东西的心悸感要是她还在,以她二十八九岁时的才情,做一个线性的逻辑类推,想想看,我们的小说史、我们的阅读史、我们中国的文学箱子,乃至世界的文学箱子,丢了多大多贵重的一份好东西啊! 当然,也不是没有可能,她后来没有再写了。历史,总是最为喜怒无常、不讲道理的,有太多的可能性或许她忽然就索然了、想撂笔了,也或者,她选择完全地成为一个家庭里的母亲了。也或者,随便她写了什么或不写什么,到后面,她将被供起来、抬上去了,“被”做起了世纪老人、文学祖
23、母等,也未可知。 这能够接受、能够想象吗? 故而,从审美上看,从人性与世情上看,她那样地戛然而止,于萧红,于文学,于观者,于评者,于历史,可能倒算是好的。 写此文时,查了下以前的日记,发现我是在八年前才看的萧红,在个人的阅读中,其所占比重实在是小,受她多少影响,或也谈不上。 但好东西就是这样,随时可以看,随时看都不迟。在不同的时间,在不同的年纪上看它,它自有它不同的意思。 话题就又回到了时间。在时间这里,萧红的红,是不褪色的。 (节选自“纪念萧红百年诞辰特别奉献专辑”)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最小的小与最大的大,有血肉与浊泪,却又天真、大方、细美”是对萧
24、红作品的高度概括,其作品“看得人心慌”,突出她的成名作品数量多。 B. 庸医误诊、医院冷淡、转院不力、战争纷乱等情况导致萧红英年早逝,作者列举这种种看似偶然聚合的因素,表达了深切的叹惋之情。 C. “这么一想,马上又要推翻刚才的拍案称奇了”的意思是,作者在假想萧红并未早逝而是继续进行文学创作之后,认为前面对萧红的赞誉过度了。 D. 作者阅读萧红作品时间短、阅读量小,不能深入解读萧红及其作品,认为写萧红既难以把握又可能有风险,因而迟迟不愿动笔。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她在宇宙间划下的轨迹,却是又深又狠又特别”用形象的语言写出萧红短暂人生的厚重丰满,其中
25、“特别”二字意在突出其人生的独特。 B. “这么算一算、比一比,我们就好像全都没有活过,或者说字都还没写出来呢”一段话通过对比突出了萧红创作成就的伟大。 C. 文章穿插的内容中引用一位前辈的话“40 岁以前还没有写出成名作的,恐怕也就没什么成名作了”意在表明他对“我”的创作现状的不满。 D. 文章起于“时间”又终于“时间”,结构紧凑、首尾圆合。主体部分既有对萧红一生的追怀也有对其命运的假设,内容丰富,情感强烈鲜明。 8. 标题“时间秤”在文中有着丰富的意蕴,请简要分析。 9. 文中假想了萧红未死的两种结局,这样写有何效果?请简要分析。 【答案】6. B 7. C 8. 时间像杆秤,具有宏阔性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北省 张家口市 2022 年高 三三模 语文试卷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14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