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全册知识点总结复习
《2022届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全册知识点总结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届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全册知识点总结复习(44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2022 届人民版历史届人民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补: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补: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主要指统治者提倡的,在社会中主导意识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则是儒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主要指统治者提倡的,在社会中主导意识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则是儒家思想。家思想。 一一 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以及意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以及意义 补:百家争鸣补:百家争鸣 1.“百家”泛指数量多;主要
2、分儒、道、法、墨、阴阳、杂、名、纵横、兵、小说等。 “争鸣”指争论和学习。 2.“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各阶级、阶层知识分子(士)从维护本阶级利益出发,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批驳其他学说,形成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 (一)(一)百家争鸣的原因百家争鸣的原因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崛起,分封制崩溃(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政治基础)。 3.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统治者为加强实力重视招贤纳士,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相对自由宽松的社会环境)。 4.文化上:从“学在官府” 到“学在民间” (学术下移,私学兴起,提
3、供人才基础)。 (二)百家争鸣的代表人物及观点(二)百家争鸣的代表人物及观点 1.儒家: 孔子: A 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伟大思想家、教育家。 B 思想主张: C 评价: 孟子: 核心是“仁”。 以礼治国。强调等级和秩序。 调整仁礼的方法中庸。 为政以德。 教育思想: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世界观: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地位) 伦理观:性相近。 文化贡献:编纂六经。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提出“仁”, 具有民本思想,对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他首倡私学,打破奴隶主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促进古
4、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他编订古籍,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他主张维护周礼,代表当时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具有保守性。 A 地位:亚圣。称儒家思想为孔孟之道。 B 思想主张: C 评价: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荀子: A 地位:先秦儒家集大成者。 B 思想主张: C 评价:丰富完善孔子学说,法家思想的前奏者和培育者。 补:先秦儒家思想特点补:先秦儒家思想特点 1.具体化,没有抽象的理论基础,其主要内容大多是关于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从政方面的治国原则 2.具有理想化的色彩 3.属于民间学派 补:对比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相同处和不同处补:对
5、比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相同处和不同处 春秋 战国 代表 孔子 孟子 荀子 地位 至圣 亚圣 先秦儒学集大成者 阶级属性 没落的奴隶主贵族 新兴的地主阶级 主张 仁的思想 爱人 仁政 仁义和王道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君轻民贵 君舟民水 人性论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 2.道家: 老子: A 地位:道家创始人;“中国哲学之父”。 B 思想主张: C 评价: 庄子: A 地位: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道家思想。 B 思想主张: 主张施行仁政(思想核心)实质是建立小农经济,内容是给农民以土地,不犯农时,宽刑减税。 民本:提出“民贵君轻” 伦理观:主张“性本善” 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施政
6、用“仁义”和“王道” 民本:提出“君舟民水” 礼法并用 朴素唯物思想:“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伦理观:主张“性恶论 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核心“道”是万物的本原(宇宙观唯心) 朴素辨证法思想:事物具有无条件向相反方面转化的规律 方法论:以柔克刚,以弱胜强; “无为而治” 。 “小国寡民”。 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探索宇宙本原的哲学家;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其辩证法忽略事物转化的条件,必然走向不可知论。看不到人的主观能动性,对社会发展持悲观态度。 “道”作为最高的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提出“齐物论” 逍遥”的人生哲学 文风对后世影响
7、深远。浪漫主义风格,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社会不公。 3.法家:韩非子: 地位: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思想主张: A 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 B 改革观:主张变法革新(“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等主张)。 C 法治观: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以法治国/严刑峻法)。 D 法、术、势相结合。 评价: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体制,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法治过度易导致暴政、激化矛盾。 4.墨家:墨子: 地位:墨家创始人。 思想主张: A 核心思想:兼爱(爱人若爱其身) B 非攻:反对不义战争,主张各国和平共处。 C 尚贤 D 尚力:强调劳动者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8、 E 非命、非乐、尚同。 F 认识论:认识以客观实践为来源。 G 逻辑学:提出中国最早逻辑学术语 评价:其主张体现小生产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显学,汉以后逐渐失传。 (三)百家争鸣的意义(三)百家争鸣的意义 1.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取得显著进步的重要条件。 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 3.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二二 汉代儒学汉代儒学 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它确立儒家独尊地位的措施。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
9、它确立儒家独尊地位的措施。 (一)汉代儒学兴起背景(一)汉代儒学兴起背景焚书坑儒的批判焚书坑儒的批判 1.背景: 秦专制政体建立,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工具) 儒生和游生引用儒学经典,批评时政。 2.导火线: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 3.目的:巩固专制统治,遏制思想文化泛滥 4.概况: 焚书的范围:六国的历史记载+私人收藏的书+严禁私下谈论+严禁私藏禁书。 不焚的书: 秦记+博士管理的文献+有实用价值的书籍(医药、卜筮、种树)。 5.评价: 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 积极:在当时是必要的,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巩固秦朝统治。 消极: A 成为两千年来文化专制政策的开端。
10、B 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 C 使儒学的发展走向低潮。 (二)汉代儒学兴起的表现(二)汉代儒学兴起的表现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背景(从无为到有为): A 现实需要:汉武帝时,国力日盛,但也面临许多问题,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 B 用人政策:汉武帝起用“贤良文学”的儒生,担任官职,以备咨询治国方略; C 个人发挥: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改造 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来源: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道家、法家思想。 主张: A“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一。 B“君权神授”,“
11、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 神化君权,有利于加强君权。 C“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有利于巩固君权、稳定统治秩序。 D 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发挥“仁政”:轻徭薄赋。 实质:以神权来强化皇权,以思想上的大一统来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 特点:以儒家思想为主,外儒内法,思想专制,带有神学倾向 作用:从理论上解决了汉武帝国家“大一统”的需要,有利于巩固统治.(以思想的大一统巩固政治的大一统) 2.太学的出现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教育体制: A 中央:创建太学(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 B 地方: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初建地方教育系统) 影响: A 对教育: 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12、的标志; B 对社会风气: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C 对统治基础: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 D 对政坛: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迫使黑暗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三)科举制的文化影响(三)科举制的文化影响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强化(详见必修一知识结构)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强化(详见必修一知识结构) 补:董仲舒对孔孟思想为哪些继承与发展补:董仲舒对孔孟思想为哪些继承与发展 1.继承: 大一统:孔子强调正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等; 实行仁政:限田、薄赋、省役;天人感应防止暴政等; 道德修养:五常(仁义礼智信) 2.发展: 思想专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屈民而伸君(法家)
13、; 神化皇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阴阳家); 无为而治:天为百神之大君、覆育万物、以无为而治思想阐释三纲和治国之道等(黄老道家) 补:秦朝焚书坑儒和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异同点补:秦朝焚书坑儒和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异同点 焚书坑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不同点 原因 秦朝刚统一,秦统治受儒士攻击 国力强盛,董仲舒发展儒学,适应统治者需要 儒学态度 排斥、打击 尊崇 手段 简单粗暴 倡导、劝勉、教化 结果 儒学发展低潮 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 相同点 目的 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 实质 文化专制,思想控制 作用 有利于国家政治稳定,但钳制人们思想 三三 宋明理学宋明理学 课程标准
14、:课程标准: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一)宋明理学创立背景: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一)宋明理学创立背景: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1.儒学的困境: 表现:汉末至唐末五代,儒学的地位不断遭到冲击和削弱。 原因: A 佛教、道教的兴起与传播。 B 儒学思辨性和理论性存在不足。 2.儒学复兴运动: 先声:韩愈、李翱提出复兴儒学的主张。 A.韩愈:提出道统思想。 B.李翱“性命之源”高度理解孔孟之道。 兴起 A 原因:宽松的文化政策。 B 基本主张:推崇春秋尊王攘夷;批评唐代政治,以唐为鉴,复兴儒学;强调“华夷之辨”,视佛教
15、道教为夷狄之教。 (二)宋明理学的发展过程:(二)宋明理学的发展过程: 1.理学的创立:北宋五子 思想来源:儒学+佛教+道教 基本特征:把儒家的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套以理为核心的思想体系理学(新儒学) 北宋五子及其思想: A 周敦颐:把人与天地万物本原合二为一,为理生万物提供依据。 B 邵雍:重新 64 卦,试图解释宇宙规律进而解释人类命运。 C 张载: 开创气学一派; 理论上严格区分天、 道、 性、 心等概念, 准确的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 D 二程: 2.理学的成熟:朱熹 理论来源:张载+二程 主张和成就: A 理气关系论(宇宙观):A.理是世界的本原;“理一气二”
16、(理直气壮)B.理气相依 强调“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B 理学修养论(人): 强调仁是人的爱心和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把人间的伦理道德和理气论结合“存天理,灭人欲”。 三纲五常 C 社会政治理论(社会): 存天理灭人欲 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 D 理学经典: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集为四书,并作四书章句集注 影响:其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维护了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对后世影响巨大。 3.理学的发展陆王心学 心学的特点:强调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行;主张扫除细枝末节,直奔主题 陆九渊“发明本心” A 地位:是心学的开创者 B 思想:A.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B.认为物欲和意见是人
17、心之弊,应将其剥落扫除 C 影响:在当时引起强烈的反响,并影响后世的思想体系。 王守仁: A 地位:是心学集大成者 B 思想:心是万物的本原;学以至圣的关键在于致良知;知行合一。 哲学思想:理学的最高范畴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是仁,“天理”是万物本原。 认识论:格物致知 伦理观:人伦即天理 政治思想:发挥仁的学说,认为仁是与万物俱生的 C 影响: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理论任务已完成 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比较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比较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同 学派 儒学的表现形式(理学) 内容 理;仁、礼 实质 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影响
18、扼杀人们欲求,有助于专制统治,对塑造中华民族道德性起积极作用,影响海内外 异 认识理 理是外在的,独立于人存在的 理是内在的“心” 实现理 格物致知 内心反省 哲学范畴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1.积极 宋明理学崇尚道德、气节。 强调自我约束,发奋立志。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感,促进了中华民族道德性的发展。 2.消极: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护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四四 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 课程标准: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课程标准: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
19、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一)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出现的背景(一)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出现的背景 1.政治:君主专制的强化,封建制度趋于衰落。 2.经济: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根本) 3.思想:理学空谈义理,八股取士 ,限制了思想的自由。 4.外部:西学东渐,西方近代科技开始传入,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二)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二)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1.李贽(明朝中后期) : 著作:焚书、藏书、续焚书、续藏书。 思想主张: A 反对盲从孔子,否定儒学正统的权威性. B 认为“理”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 C 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 D 主张男女平等. E
20、反对重农抑商. F 倡导功利主义. 实质:反映了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市民阶层要求发展工商业,肯定自然欲求,解放个性,肯定人性的欲求。 评价: A 代表了中小地主和工商业者的利益,具有很大的进步性。 B 矛头直指封建正统思想和封建礼教,强调个性发展、思想自由,具有鲜明的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 2.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思想主张: 黄宗羲: A 代表作:明夷待访录。 B 思想主张: C 影响: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顾炎武: A 代表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B 思想主张: C 影响: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奋进的精神力量。 王夫之: A
21、代表作:船山遗书。 B 思想主张: C 影响:其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三)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的评价(三)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的评价 1.进步性: 政治: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起到了民主政治的思想启蒙作用 经济:“工商皆本”的思想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思想:深刻批判了封建正统思想,具有思想解放的作用;是中国思想界走向近代化的先声;“经世致用” 确立了实事求是、学以致用的观念。 2.局限性:对儒家思想的继承批判,仍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补:儒家思想发展历程补:儒家思想发展历程 1.春秋时期:孔子创立。 2.战国时期:孟子、荀子,成为大宗。
22、 3.秦朝:“焚书坑儒”受到打击,走向低潮。 4.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批判君主专制. 提出君臣平等思想. 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 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提出天下为本君为客的民本思想. 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 批判“私天下”的君主的专制和 官僚士大夫的腐败。 提出“众治”的主张(原始的主权在民思想)。 提出“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的思想(梁启超归结)批判君主专制。 提出经世致用,注重实学(清初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者)。 主旨是“循天下之公”,深刻揭露了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作法。 发挥了古代“气一元论”的唯
23、物论思想,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 “天地之化日新”,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历史,提出趋时更新。 5.汉末至唐末五代:受佛、道思想冲击。 6.宋明时期:吸收佛、道思想,形成的理学心学(新儒学)成为官方哲学。 7.明清时期传统儒学受批判,儒学在新形势下获得发展。 8.戊戌变法时期:儒家思想被赋予新意。 9.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出打倒孔家店,儒学思想受到抨击。 10.新中国成立后:儒学统治地位彻底崩溃。 1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新对儒学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 补:评价儒家思想补:评价儒家思想 1.积极作用: 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维护中华民族的统一。 仁、仁政等观点有助于缓和阶
24、级矛盾,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 仁义、孝道等观点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道德伦理观,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 儒家教育思想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对人才培养有积极作用。 儒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注重气节、品德,凸显人性的尊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对于规范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有一定的现实价值。 2.消极作用: 儒家思想维护专制统治秩序,神化皇权,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舒服了人们的思想,促成了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不利于民主与科学精神的形成。 儒家思想强调人的社会性,忽视人的自然存在,压抑个性,妨碍了民主制的产生,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阻碍了社会进步。 存在不合理的观念,如尊卑等级、重男
25、轻女、因循守旧、片面的重义轻利、重义轻法。 补:明末清初的早期民主思想与欧洲的启蒙思想补:明末清初的早期民主思想与欧洲的启蒙思想 中国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 法国启蒙思想 条件 政治 中央集权空前强化, 专制君主统治十分顽固,资产阶级尚未形成。 君主统治风雨飘摇,资产阶级力量空前强大,英国确立代议制。 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未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工场手工业迅速发展,海外贸易和扩张等促进资本原始积累。 文化 传统文化仍占统治地位,进步思想未形成完整体系且为成为主流。 资产阶级文化广泛传播,产生近代科学,旧文化收到很大冲击。 外交 海禁与闭关锁国,昧于世界形势。 殖民扩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人民 高中历史 必修 三全册 知识点 总结 复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14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