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语文终极猜题试卷及答案(全国卷)
《2022届高考语文终极猜题试卷及答案(全国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届高考语文终极猜题试卷及答案(全国卷)(14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 2022 届届全国全国高考语文终极猜题卷高考语文终极猜题卷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 36 6分)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3小题,小题,9 9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13 题。题。 一段时间以来,我们试图重新找到中国文化根性,展开从思维方式到价值体系的新论述。在这样一个回头细看的过程中,传统文学生活中大量新事实被看见,与此同时,学界越来越进入到“史实还原”的阶段在意识到要注重还原事实、还原历史现场之后,“中国文论”研究越来越多探向历史维度。当下学界已经认识到,在大量新事实充分发现的基础上,需要有一个大的理论综
2、合,超越以往对中国文艺的阐释与解读。当今时代的中国文论要避免前面几个历史阶段带来的局限,发展出像中国哲学、中国历史那样强大的辐射力和解释力,发展出新的理论论述。这个新论述就是“中国文论的历史自觉与现代阐释”。这一新论述有两个轮子,一是中国文学与艺术自身的新事实与新意义;一是活古化今,在解释当今文艺实践中不断丰富提炼出新的话语。 中国文论研究在“回头看”过程中温故知新,不断更新文艺研究眼光,新眼光又使得中国文学与艺术自身的新事实被看见。其中最显著的是文学边界的扩大、文学功能的再发现。譬如,不同于西方文学对虚构性的强调,在中国文学中,非虚构文学占据尤为重要的地位。近年来无论是诗人生平与作品关系研究
3、,还是诗与历史事件、诗与日常经验研究的大量新事实,都已充分证明这一点。在以诗文为主流的中国古代文学中,文学写作乃是写亲身闻见、亲身经历的现实世界情景及由此而来的真情实感,不同于现代以来以“积极虚构”为主流的文学现念。非虚构与虚构同时存在,延伸文学边界,扩展文学功能,使得文学不仅是少数人秀异的语文游戏与奇妙幻想,而且跟普通人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可谓一草一木总关情。我们正在进入一个重新认识中国文学艺术的时代,这与中国文化整体复苏和社会普遍文化自觉是相适应的。 中国文论是否具有强大解释力和生命力,还要看它能否有效阐释当今文艺实践。从大的方面来说,中国文论的文化自觉和整个国家的文化战略是相通的,这是发展
4、的重大机遇所在。与此同时,中国文论也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中国文论也有“功夫在诗外”的一整套论述,即一个相反相成的悖论:有时候,只有从文学外部、文学周边来看文学,才是真正“文学性”。从文艺创作主体来说是自觉的文化意识,从大众来说则是百姓日用而不觉,中国文史智慧、人文关怀与道德传统仍然在今天文学活动中起作用。正如起点中文网创始人吴文辉所说,当代最有活力、最有影响力的网络小说,无论怎样新变,还是跳不出中华传统伦理和传统价值观。因而,我们应清晰地认识到,中国文论核心价值仍然与当代审美经验和文化实践发生直接关联,并对当代文学创作发挥重要影响。 (摘编自胡晓明强化中国文论阐释力)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
5、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中国文论研究的发展与传统文学中大量新事实被发现关系密切,而这又缘于在中国文化根性的寻找中展开的从思维方式到价值体系的新论述。 B.中国哲学和中国历史的研究具有强大的辐射力和解释力,是因为它们摆脱了前面几个历史阶段研究中带 来的局限,发展出了新的理论论述。 C.中国文论的历史自觉与现代阐释包括两个方面内容,即中国文艺自身的新事实新意义,和在对当代文艺解释中丰富提炼出新的话语。 D.起点中文网创始人吴文辉关于中国网络小说与传统文化伦理、价值观的表述,表现了中国文论的核心价值在当代文化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6、(3 分) A.文章第一段论述了中国文论研究的必要性,并指明了中国文论研究的基本方向。 B.文章第二段通过举例论述了中国文论研究在文学边界的扩大和文学功能的再发现。 C.文章第三段详细地论述了中国文论研究中面临的机遇和遇到的诸多问题与挑战。 D.全文站在时代的高度,不仅阐释了中国文论研究的成果,也分析了其时代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研究发现,中国文学重视非虚构而排斥虚构,特别是在那些古典诗歌中,诗人写的是亲身闻见、亲身经历的情景及情感。 B.中国文论关于非虚构和虚构的研究成果,论证了文学跟普通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而非少数人秀异的语文游戏和奇妙幻想。
7、C.更新文艺研究眼光发现文学艺术新事实,进入对中国文艺重新认识的时代,与中国文化整体复苏和社会普遍文化自觉密切相关。 D.对于当下文学活动中仍然发挥作用的中国文史智慧、人文关怀与道德传统,文学艺术的创作者都具有自觉的文化意识。 (二)(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3小题,小题,1212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46 题。题。 材料一: 校园欺凌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 20 世纪 70 年代的北欧国家。早期界定校园欺凌时,很多国家将校园暴力(school violence)与校园欺凌(school bullying)等同,而“暴力”与“欺凌”在程
8、度和手段方面又有显著区别。美国反校园欺凌政府官方网站将“校园欺凌”定义为:“发生在学龄儿童身上的,具有真实的或可感知的权力失衡状态下的有害且具有威胁性的行为。”该行为具有重复性或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潜在的重复可能性。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张翼认为:“狭义上的校园欺凌就是指校园暴力,特指发生在学校及其合理辐射地域,由校内或校外人员针对学生身体或心理实施的、达到一定伤害程度的侵害行为。”对于欺凌行为的界定,法律界和学术界尚存在不同的观点。目前,我国还没有就“校园欺凌”这一概念进行法律上的定性,也没有明确的官方解释。“校园欺凌”在传统理解上被定义为发生在校园范围内的以强力压迫和侮辱的行为,然而,在当
9、前环境下,“校园”与“欺凌”的范围和形式产生了复杂变化,欺凌行为以往多发生在中小学内, 现在也蔓延至高校。 同时,欺凌行为已逐渐从现实世界扩展到虚拟社会,网络欺凌这一新形式在近年来愈发常见。 (摘编自李伟清等我国校园欺凌调查与中美治理对策研究) 材料二: 校园欺凌是国内外中小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校园欺凌不仅常发生在教室、宿舍、厕所等校园之内的场所,也出现于课外活动、放学途中等校外场合。近几年,我国学者从主观(学生个人)和客观(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两大方面对校园欺凌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大量探究。在客观因素方面,一些研究结果显示,具有欺凌行为的学生,其家庭常常缺乏情感温暖,父母之间的关系欠佳,
10、经常吵架甚至发生家庭暴力;我国的一些中小学缺乏对学生进行校园欺凌方面的教育,平时也缺乏对学生的监管;另外,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中出现了一些乱象,学生可能会受到这些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在主观因素方面,有关欺凌事件直接参与者的研究表明:部分欺凌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反社会的认知或行为倾向,欺凌行为也是青春期个体获取、维护社会支配地位的一种手段;某些“另类”特征、情绪和社会交往问题会让儿童青少年成为易受欺凌的对象;欺凌和受欺凌都可能导致个体情绪、行为等方面的适应障碍,其不良影响甚至会延续相当长的时间;欺凌受欺凌者是最不稳定的一类角色,其兼具欺凌者与受欺凌者两者的缺点,适应状况通常最差。 在过去十多年
11、中,农村地区中小学布局调整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发生的最为突出的变化之一,其中最显著的特征是政府建立了大量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基于两省五县 137 所学校 17 000 多名学生的抽样调查数据,通过描述性统计和 probit 模型对农村寄宿制学校中的校园欺凌问题的分析发现:农村寄宿制学校中的欺凌水平高达 31.5%,高于国内城市地区的中小学校,也远超过国际平均水平;在农村寄宿制学校住校显著提高了学生遭遇欺凌的可能性; 言语威胁、 肢体冲突以及人际排斥等校园欺凌现象在住校生中都更为常见。在引入家校距离作为工具变量以纠正潜在的内生性偏误后,研究结论依然一致。据此,当前校园欺凌治理应重点关注农村地区的寄宿
12、制学校,努力改善寄宿学校的住宿和医疗卫生条件,确保每一所寄宿制学校都有正式、足额的生活老师和住宿管理人员。同时,建立寄宿制学校校园安全问责制度也迫在眉睫。 对于校园欺凌,研究探讨远未结束。我们还应该继续探索个体特征与环境因素对校园欺凌行为的交互影响,从个体微观层面、同伴关系及校园环境的中观层面,再到社会经济文化等宏观层面,考察不同水平因素对欺凌行为的影响。首先,应继续总结欺凌者与受欺凌者身上那些容易使其卷入校园欺凌行为的明显特征, 比如基于中国城乡二元对立的特殊国情, 可以针对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与校园欺凌的关系进行研究。另外,欺凌受欺凌者因为占比较少,也不稳定,目前国内对该类型学生的研究较少,
13、但是由于此类个体的适应状况最差,需要研究者有更多的关注。其次,应该充分重视校园欺凌中同伴的作用,一方面,同伴的默许和纵容会恶化校园欺凌的消极作用,另一方面,来自同伴的支持和温暖可以减缓校园欺凌的不良后果。再次,父母及教师等在处理校园欺凌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目前缺乏专门针对父母及教师识别和处置校园欺凌能力的研究,教育实践中相应的培训也较少。在面对校园欺凌时,他们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判断标准,也没有有效的干预手段,这些都极大限制了他们积极作用的发挥。最后,随着互联网和手机通信的普及,网络世界逐渐成为另一个欺凌频繁发生的场域。相对于现实世界,网络的社会监管机制薄弱,个体也能更轻易地隐藏自己的身份。匿
14、名感在有限的社会监控下很容易激发个体的敌意、性互动或恶意散播他人私密信息。因此需加大对网络欺凌这一议题的投入,也有必要对网络欺凌与传统欺凌的整合研究给予相当的重视。 (摘编自王玥、胡学亮、陆伟等人的相关文章)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美国反校园欺凌政府官方网站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张翼都把校园欺凌定义为校园暴力,强调伤害程度。 B.所谓校园欺凌,也就是发生在同学之间的一方对另一方进行身体或心理上的攻击,让受害者感受到痛苦的行为。 C.校园欺陵不仅在国内外中小学中普遍存在,而且现在也蔓延至高校,甚至已逐渐扩展到虚拟社会,形成网络欺凌。 D.我国
15、农村寄宿制学校中的欺凌水平高于城市地区的中小学校,是因为农村学校没有足额的生活老师和住宿管理员。 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为了解决农村寄宿制学校校园欺凌水平居高不下的问题,我们必须把建立寄宿制学校校园安全问责制度放在首位。 B.如果要及时准确地识别欺凌事件并做出有效应对,我们需要培训父母和教师,力争父母关系和谐、师生关系积极。 C.从家庭背景看,家庭常常缺乏情感温暖,父母之间经常吵架甚至发生家庭暴力,其孩子具有欺凌行为的可能性加大。 D.由于网络的社会监管机制相对薄弱,个体能更轻易地隐藏自己的身份,网络欺凌越来越可能成为校园欺凌的新常态。 6.请结合材料内
16、容和生活实际,简要分析校园欺凌发生的原因与应对策略。(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3小题,小题,1515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79 题。题。 寻隐者寻隐者 苗舒苗舒 他站在峰顶一块横石上,望着远处云雾缭绕,长舒了一口气,心想,白云生处,应是离俗之地了吧?传说中“志尽幽深,自足云霞”的隐士们必定就在眼前这一片山林里,云深不知处。 几年前他听闻这座山里有隐士的时候,就起心动念了。这次他推掉一切俗事来借居山中,就是想凭机缘遇到真正的隐士。若能邂逅,哪怕说上寥寥数语,也得几分天机,解人生种种困惑。 他沿着崎岖的碎石山路下山往山
17、腰处走,寻找安身的地方。来时,在山脚下他请一位骑摩托的村民把他送上山。村民笑着问他,是来当隐士吗?他听了哈哈大笑,若当隐士,能让旁人知道吗? 村民说,这几年进山当隐士的人多了,我就见过好几个。有的失恋了,有的破产了,来这里隐居一段日子,等状态好转了,仍下山去重新生活。 他听了后说,那只能算是一种避世修行吧。 行到半山时,山路渐窄,被丛林掩映。那位载他的村民说,这里有一座他家早年遗弃的老房子,修缮 一下还能居住。他踩着乱石,扒拉开茂密的灌木丛,找到了那座行将坍塌的破屋。挪石折枝将棚屋做了修葺。清晨被一阵鸟鸣声惊醒,他出门一看,眼前视野开阔,对面的山野一览无余。他倚着那株老柿子树默吟古人的诗句:
18、闲居不问世如何,云起山门日已斜。 放鹤去寻三岛客,任人来看四时花。 松醪腊酝安神酒,布水宵煎觅句茶。 山居两日,生活处处不便,他才知道以往想象来山里汲泉水饮茶煮饭是多么可笑。他想反正自己又不是隐士,于是下山采买就成了日常事。集市上的人见是下山来的,对他都很客气,偶尔他也听一听家长里短,摇头笑笑。那些事已经离他很遥远了。 这些日子在山中闲游,他遇到过比丘,一个年老的居士,也有不少寻常打扮的人,他们有的住茅棚,有的住破旧庙宇。偶尔碰到散居好客的人,坐在人家的屋舍茅棚前,不急不躁地喝口热茶,聊一聊天,如遇老友,随意且欢喜。 忽一日,他隐约听到了琴声,就循声而去,看到不远处一个石屋前,一个人站在一地的
19、碎木屑里,给一张古琴上弦调音。他上前寒暄叙聊。那人见他饶有兴趣地问,倒也欣喜,就告诉他,他曾和人学了做琴的手艺,来山里到处搜集旧材木料制琴。山下城里多有雅集,会有人来这里取琴去售卖。一张古琴能卖到数万元,每年他能做出好几张古琴。那人低声说:“你若有书画才艺,我可以让朋友宣传,定会有人来寻访,引财无数。”说完诡秘一笑。 他听着,轻抚琴弦。琴弦发出泠泠之声。他心里忽而失落,就告辞离去。 一天晚上,沉睡正酣,忽地一条蛇掉到枕上,凉凉地贴着脸颊让他陡然心惊。多日来食寐无定,日益憔悴,他索性搬到附近一个原始的山洞里,不再处处寻访。这段日子他在薄土上种的萝卜、土豆、白菜都生机盎然,再加上他认识许多野菜野果
20、可以采摘,自给自足不用下山了。知道他心性坚定,家人也不来扰他。上山前,他是亲友眼里很会生活的人,自磨咖啡,买了酒庄自己酿酒,生活富足闲适。可他也是商人中极少数活得明白的人,“毕竟金多也头白,算来争得似君家”,这些他早就悟透了。如今的他,非佛非道,无欲无求,整日游离出没在山中的沟沟壑壑间。 没有笔墨纸砚,他就折根树枝在地上书写,惊喜地发现竟然有几分瘦金体的韵致。他去拾柴,采花,看天上云散云聚,阴晴变幻,山中泉水漱石,洽然清越,风吹阳林,呜呜悲吟,“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他感到从未有过的自在与清净。 从暮春到初冬,山居几个月,他没有遇到一位真正的隐士。那日天阴,他吟起“茅山东北燕山前,翁仲遗墟
21、几百年。时有吴人来问隐,不知唐树已啼鹃”的诗句,怆然泪下。看天色,再过几日将大雪封山,便收拾一番,黯然下山。 在家中净须沐浴,安定了两日。清晨,他翻开一张报纸,蓦然,看到一行醒目的“山中见隐士”的粗宋标题,他还没看文字就被压题的照片吸引住了:山林中,一个人蓬头乱须背了一捆柴低头行走。即便被树丛遮蔽,他也能清晰地认出,那首如飞蓬、形若野人的,却是自己! (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按时间顺序讲述了“他”走进山林寻访真隐士而不遇的故事,重点讲述了“他”的山居生活,故事奇特,意蕴丰厚。 B.小说在叙事中巧妙展现人物的情感变化,如进山的期
22、待,山居、闲游的随意与欢喜,寻隐士未果的伤感,情感细腻感人。 C.小说安排做琴人的情节,是为了衬托出“他”视金钱如粪土的人物形象。 D.小说语言生动活泼,文白相杂,富有文采,多处引用的古诗文契合隐逸者的生活,增添了文化内涵,丰富了人物形象。 8.请结合全文概括小说中“他”的性格特点。(6 分) 9.小说结尾耐人寻味,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作用。(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3434分)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 4小题,小题,1919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1013 题。题。 邓艾字士载,少孤,为农民养犊。读
23、故太丘长陈寔碑文“文为世范,行为士则”,遂自名范,字士则。后宗族有与同者,故改焉。为都尉学士以口吃不得作干佐为稻田守丛草吏每见高山大泽辄规度指画军营处所时人多笑焉后为典农纲纪典农纲纪,上计吏。因使见太尉司马宣王,宣王奇之,辟之为掾,迁尚书郎。 嘉平元年,与征西将军郭淮拒蜀偏将军姜维。维退,淮因西击羌。艾曰:“贼去未远,或能复还,宜分诸军以备不虞。”于是留艾屯白水北。三日,维遣廖化自白水南向艾结营。艾谓诸将曰:“维今卒还,吾军人少,法当来渡而不作桥。此维使化持吾,令不得还。维必自东袭取洮城。”洮城在水北,去艾屯六十里,艾即夜潜军径到,维果来渡,而艾先至据城,得以不败。赐爵关内侯关内侯,加讨寇将军
24、。 景元景元四年秋,诏诸军征蜀。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于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由,蜀守将马邈降。蜀卫将军诸葛瞻自涪还绵竹,列陈待艾。艾遣子忠出其右,司马师纂出其左。忠、纂战不利,并退还,曰:“贼未可击。”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有?”将斩之。忠、纂驰还更战,大破之。 艾至成都,禅率群臣面缚舆榇面缚舆榇诣军门。艾执节解缚焚榇,受而宥之。检御将士,无所虏略,绥纳降附,使复旧业,蜀人称焉。使于绵竹筑台以为京观,用彰战功。士卒死事者,皆与蜀兵同共埋葬。艾深自矜伐,谓蜀士大夫曰:
25、“诸君赖遭某,故得有今日耳。若遇吴汉之徒,已殄灭矣。”又曰: “姜维自一时雄儿也,与某相值,故穷耳。”有识者笑之。 (选自三国志邓艾传,有删改) 【注】吴汉:东汉大臣,率军讨伐蜀地公孙述,攻入成都,纵兵烧杀抢掠,尽灭公孙氏,并将降将延岑灭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为都尉/学士以口吃不得作干佐/为稻田守丛草/吏每见高山大泽辄规度/指画军营处所时/人多笑焉/ B.为都尉/学士以口吃不得作干佐/为稻田守丛草吏/每见高山大泽辄规度/指画军营处所/时人多笑焉/ C.为都尉学士/以口吃不得作干佐/为稻田守丛草/吏每见高山大泽/辄规度指画军营处所时/人多笑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高考 语文 终极 试卷 答案 全国卷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15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