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浦东新区2022年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上海市浦东新区2022年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浦东新区2022年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13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上海市浦东新区上海市浦东新区 2022 年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年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一 积累应用 10 分 1.按要求填空。(5 分) (1)其安易持, 。(老子第六十四章) (2) ,多于市人之言语。(杜牧 ) (3) 子路、 曾皙、 冉有、 公西华侍坐 中子路用 “ , ”描绘了千乘之国得到治理后的愿景。 2.按要求选择。(5 分) (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 分) 资本控制下的“饭圈文化”冲击了传统美德和主流价值,败坏了社会风气。资本方通过对演艺人员有组织的策划、包装和宣传制造明星,_,_,_,_,这与“奋斗改变人生”“有耕耘才会有收获”等勤劳奋斗的
2、传统道德观念是背道而驰的,消解了社会主流价值。 意在创造一个供粉丝消费的符号 而非对其表演才华和艺术成就的肯定与欣赏 宣扬的是一种不劳而获、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的投机主义和拜金主义思想 侧重点在艺人的娱乐形象上 A. B. C. D. (2) 学校开展古诗文朗诵比赛, 以下是在闭幕式上的主持词, 下面四处划线句表达正确的一项是 ( ) 。(2 分) 同学们,今天的古诗文朗诵大赛,(a)你们用青春的声音生动地诠释了古诗文的美,也充分展示了你们发现美、欣赏美、歌颂美的能力。活动达到了预期的目的!(b)本次活动也是一次规模庞大、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让我们重温了历史,再次追溯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
3、文化,激发了我们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同学们,最后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c)感谢所有参赛同学,谢谢你们美轮美奂的表现;(d)也感谢现场所有的老师评委,谢谢你们的聆听和指导。 A. a 处 B. b 处 C. c 处 D.d 处 二 阅读 70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3 37 7 题。(题。(1616 分)分) 材料一:材料一: 中国式乡愁是农耕文明的产物, 土地的坚固和不可动摇, 赋予了乡愁同样坚固和不可动摇的性质。 但是,当人体验乡愁的时候, 显然是把自己置身于故乡之外的,是把故乡作为一个反观、反思或者是眺望的对象。这意味着,在中国,虽然传统农耕生活将人固着于土地,但
4、一个悖论仍然存在,即人只有离开故乡才能构成思乡的前提。 一般而言,乡愁是围绕着个体的情感经验被建构出来的,似乎只关乎个人的经历,但是,对于一个民族来讲,乡愁的意义绝对不仅止于个体,而是对民族共同体整体有效的情感。从中国历史看,中华民族之所以有这种恒久的维系自己文明的能力,显然不是因为私人性的对历史的回望,而是在文明的整体进程中,形成了这一民族关于自身历史的共同记忆。今天,人们习惯于将中华民族称为文化共同体,认为文化价值共识是让大家凝聚在一起的力量, 但更深层的原因仍然是存在的,这就是民族共同记忆。 中国文化的乡愁,就是在这种民族共同记忆中得到了奠基。当然,也正是有这种民族性的乡愁在,中国文明虽
5、然代有变化,但总体上保持了历史连续。 中国式的乡愁是一个既基于个体记忆又不断外向放大的概念。在核心处,它指向血缘,即从对父母的牵念中获得关于乡愁的最原初经验;其次是父母所居之地,即父母所居,便是故乡。以此为背景,它进而被放大为亲族和家国概念,放大为“四海为家”或“四海之内皆兄弟”,甚至最终被解构为“此心安处是吾乡”。以上序列使乡愁成为一种圈层式结构,它愈趋于中心愈浓烈,愈趋于边缘愈淡化。这是人从血缘共同体逐步迈向人类共同体的必然结果,也是人以普遍理性克服情感本能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个体价值逐步让位于群体价值和人类价值,诗的逻辑逐渐演变为哲学的逻辑。但显然的问题是,人愈趋于理性和哲学化,也就愈
6、益导致个体的情感无处安放,并由此生发出无家可归的虚无感和悲情意识。 乡愁作为情感表达是直观的,但它背后却潜隐着社会政治变革的强大促动,认识到这一点,对于认识中国当代社会的乡愁性质也是重要的。今天,我们生活在中国社会再次巨变的时代,城市化步伐加快,传统乡村文明日益递变为城市文明,这种社会巨变必然重塑人们的乡愁。 在这种背景下, 一个新问题就出现了,即当代中国城市建设能不能有效承载中国人的乡愁。传统乡村因为自然环境的独特以及建筑形式的多元,往往具有高度的可辨识性。但现代城市不一样,它的建筑基本上是同质化的,这就必然导致乡愁寄寓对象的模糊,甚至容易让人产生无家可归之感。这也意味着加大现代城市形象的可
7、辨识性,在单向度的空间展开之外添加上时间、历史和人文的深度,将极为重要。或者说,让城市变得更个性、更人文、更有历史感和地方感,将是它成为乡愁寄寓对象的必备条件。(节选自中国文化艺术中的乡愁,有删改) 材料二:材料二: 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大量的农民进城,既离了“乡”,也离了“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联结纽带开始发生变化:传统社会中,作为不同个体之间联结方式的血缘、地缘,已不能满足社会现实和个体生存的基本需求,越来越多的人经由职业、爱好、性别、年龄等多元因素组织起来。但是,人们由乡村进入城市,在文化上可能仍保留着原有的文化和价值认同,其生命的意义仍在乡村。如红白喜事的往来、人生情感的寄托、
8、春运不远千里回家过年等,仍与“乡”与“土”有关。在此阶段的“乡愁”正处于从“传统乡愁”到“现代乡愁”的过渡,因而兼具二者的某些特点,但也有与众不同之处,承载主体是在城乡之间不断流动的农民工群体;客体特征兼具“传统乡愁”之有形、具体、确定与“现代乡愁”之无形、抽象、非确定;主观体验上则因在城乡之间不断游走而与家人分离,既离不开城市,也离不开乡村,由此生发“有家难归”“有根难依”的情感体验。与工业化、城市化相应的,是大量“乡村”的消失,无论是政治经济学层面,如“合村并居”与外来人构成的“产业村”,还是社会伦理学层面,“乡”或“家”的原有意涵开始发生深刻变化。这种乡土变迁对既有生活方式、联结纽带、伦
9、理规范等的挑战,成为一种共享的特定时代氛围,赋予人们以某种相似的生活感受、主观认知和情感体验,这为特定个体或群体的“乡愁”扩展为近乎全社会共有的“乡愁”提供了外部条件。 (节选自“现代乡愁”的社会性基础,有删改) 3.材料一第段中与“单向度”意义最接近的词语是_。(2 分) 4.为了更好地了解过渡阶段的乡愁特征,研究小组对上海的外来务工群体开展访谈调查,以下问题最不适合出现在访谈中的一项是( )。(2 分) A. 在城市生活后,家乡是否有你挂念的人或事? B. 你对农村儿童失学的现象有哪些看法和建议? C. 你是否会积极参与所生活的社区组织的活动? D. 你对在上海生活的哪些方面还有更多的期待
10、? 5. 能根据本文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3 分) A. “月是故乡明”至今能引发共鸣是因为它承载了民族共同记忆。 B. 海外生活的华侨会因为生活环境的巨大差异而产生更浓的乡愁。 C.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民工的乡愁将会随之逐渐消解。 D. 从传统乡愁过渡到现代乡愁是历史的必然,彰显了时代的进步。 6. 学校开展模拟人大活动,小浦同学作为上海市人大代表准备提交以下提案,请结合材料一第段画线句帮助他设计两条具体的建议,并简要说明理由。(4 分) 关于“留得住乡愁”的城市建设的提案 提案人 小浦 时间 2022 年 4 月 19 日 提案背景 上海的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城市人口流动越
11、来越频繁。不断有乡村人口流入,也不断有城市人口流出。 流入和流出的人都有乡愁, 在上海的城市建设中如何留住这两类人的乡愁,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1) 针对流入群体 措施及理由: (2) 针对流出群体 措施及理由: 7. 请结合下列材料与材料二,谈谈你对材料一所提到的乡愁的“圈层式结构”理解。(5 分) 这个“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伯叔侄子一大批; “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可
12、以大到像个小国。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8 81111 题。(题。(1515 分)分) 好学生好学生 余静如余静如 他裹着一床旧羊毛毯,顶着三天没洗的乱糟糟的头发,盘腿坐在客厅的沙发上。他打算就这样迎接那位不速之客母亲离开前,曾叮嘱他客客气气地说话。 离约定时间还有十分钟左右,他听见一阵很轻的敲门声,迟疑,微弱。他静静听了一阵,站起来,趿拉着鞋打开了门。 门外是一个约莫六十岁上下的妇女,身材消瘦,穿着一袭黑色套装。脑后一丝不苟的发髻让她显出一种独立女性的干练,瘦削的脸庞和深陷的眼窝又使她看上去像很有思
13、想深度的知识分子模样,而他头发蓬乱、睡眼惺忪。他裹紧毛毯,转身踱回沙发,再一次坐进尚且温暖的凹陷处。 她双腿并拢,在靠近他的那一张小沙发上坐下。她先是用寥寥数语对他取得的成就表达了赞许、欣慰和钦佩,说他的作品被改编成了时下一部挺火的电视剧,说他是当地出名的作家。然后便把话题转回到自己身上。她自我介绍说,她是某小学的教师,她在那里工作了数十年。而据她了解,他曾就读于那所小学。后来,她在一次偶然的活动中结识了他的母亲,她高兴地从他母亲那里获得了他的联系方式。只是,当他母亲向他转达这一消息时,他并不记得这样的一位教师。 她从自己的幼年说起, 说自己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但童年和青春期恰好处在一段
14、混乱的历史时期,父亲被打倒了,自己也没有受到良好教育。 “可是我是多么热爱知识,热爱文学。”她充满深情地说,眼睛注视着前方,深陷回忆。“我怀揣着半本字典,一有空就拿出来翻几页,正是这样才不至于变成一个文盲。”她一边感叹自己的命运,一边对当时的历史事件娓娓道来。她的眼睛里闪着光,他不清楚那是不是眼泪。他渐渐被她的表情和激动的语调吸引住了,开始有些同情她。他联想到了自己,他的生活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样顺利。他从幼年开始,遭遇过无数次被否定的经历。后来命运之神眷顾了他,一家影视公司找到他,买下他为了发泄情绪而胡乱编造的一部长篇小说。几年以后,他出人意料地火了一把。 她由衷赞美着,惊叹着,说不敢相信,
15、在所任教的学校里,竟然出了一位他这样的好学生。她想知道,他是如何对文学开始感兴趣的,一定受到了某位老师的启发吧?他笑着摇摇头。她沉默片刻之后,继续对他描绘那些年的美好在那所校园里,她度过的青年时期,以及他的童年。她打开了手机,翻出相册里的照片, 送到他面前。 他逐渐被她手里滑动着的一张张照片吸引。 他的记忆碎片在遥远的某一处蠢蠢欲动,他不由得抬起头看了看身边这个苍老的女人。他能看出,她的确就是老照片里的那个年轻女人。 “我知道我教过你”,她深吸一口气,继续说,“或许你真的不记得我,但没关系。我曾把我写的诗歌和文章交给你母亲,托她转交给你你看了吗?”她突然换了一种态度,充满期待地问道。 “我”他
16、的语气变得犹疑不定,他看过她写的那些东西。她写了赞美祖国河山的诗歌,她写了讲述日常游玩和养花种草的散文,语言里充满了抒情式的表达。他不知道该如何对她做出评价。但他知道,那不是当下的市场想要的文字。 “你还没看吗?”她又换了一种语气问道。她的眼睛熠熠发光,一种渴望成功的光芒。 他从她复杂而热切的表情中,突然想到了自己。他总是为写作而焦躁不安。就在一个月前,他因无法忍受他的长期失眠、注意力涣散和肢体疼痛,才回到母亲这里来休养。 他裹紧自己的毛毯,他再次焦躁不安,身上冒出了冷汗。 就在此刻,他的记忆之门訇然打开,童年的一幕场景突然清晰地涌现出来。他完全记起了她,甚至记起她那天穿着一条淡黄色的长裙。
17、他是那个做了错事的孩子。放学了,学生们都已离开教室,他被留在教室里。她情绪激动地责问他: “你怎么可以,怎么可以嘲笑我的努力?你怎么可以这样?”那时还年轻的她,红着眼睛,大声嚷着。因为在她讲课时,他在座位学她的表情和动作。孩子们为他的模仿而不是她上课时的真情演绎所打动。 他记得在最后一刻,教导主任闻讯赶来,说了许多劝导的话,最后让她平复心情的那句的话是:“方老师,你相信我,你是我所见过的最优秀的老师。” 他仿佛从记忆中寻找到了他所需要的那句话。 “方老师,你相信我,你是我所见过的最优秀的老师。”他轻声说。 她像突然怔住了。她重新看向他,他看见她的眼睛里发生着的奇妙的变化。 “你记起我了,对吗?
18、”她微微笑着。她原本僵直的脊背松弛下来她看起来舒适多了。他也轻松下来,他想,这大概才是她平日里真实的样子。 “我真的很高兴。”她说,又一次把手按在了胸口,诚挚地看着他。 (有删改) 8. 第段画线句的动词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3 分) 9.“毛毯”在文中多次出现,请分析其在构思上的作用。(4 分) 10. 本文作者曾说:“在我的小说中,我想要塑造的,就是这样一些普普通通的人,他们的生活中并没有遭遇什么大的不幸,但他们却遭受着一种他们自己也不能明白的苦恼”。请结合作者的话,评析本文“方老师”的形象。(4 分) 11. 请赏析本文以好学生为题的妙处。(4 分)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三
19、)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 12121414 题。(题。(8 8 分)分) 阮郎归阮郎归 欧阳修 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秋千慵困解罗衣,画堂双燕归。 阮郎归阮郎归 赵彦端 岁寒堂下两株梅,商量先后开。春前日绕一千回,花来春未来。 冰可断,玉堪裁,寒空无暖埃。为君翻动腊前醅,酒醒香满怀。 12.出版社编历代词选,拟为这两首词依次添加题目,以下最合适的一项是( )。(1 分) A野望 饯别 B双燕 寒梅 C青梅 春酒 D春思 赏梅 13.下列关于这两首词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花露重,草烟低”描绘出一幅凄冷幽暗的暮春之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上海市 浦东新区 2022 年高 三二模 语文试卷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16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