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全册复习知识点总结整理
《2022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全册复习知识点总结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全册复习知识点总结整理(27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20222022年年新教材高一新教材高一地理地理必修必修第二册复习整理第二册复习整理 第一章第一章 人口人口 一世界人口分布一世界人口分布 1.11.1 人口分布人口分布 1 1、世界人口分布总体特点:、世界人口分布总体特点:世界各地的人口分布很不均匀,有的地方人口稠密,有的地区人口稀少。 2 2、世界人口分布规律:、世界人口分布规律: (1) 北半球中低纬度规律北半球中低纬度规律:近 90% 的人口居住在北半球,尤其在北半球 2060地带最为集中。 (2) 近海岸规律:近海岸规律:6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离海岸 200 千米以内的沿海地区。 (3 3) 近海拔规律:近海拔规律:近 80%的人口
2、居住在海拔 500 米以下的地平地区。3 3、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 人口稠密区 包括地区 特点 东亚东亚 我国东部、朝鲜半岛和日本中南等地 这两个地区有世界古老的文 明中心,人类在此聚居的历史悠久 南亚南亚 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 国 欧洲西部欧洲西部 英国、法国、德国、荷兰等国 这两个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大多数聚居在城市 北美东部北美东部 美国东部和加拿大东南部 4、人口稀疏区:人口稀疏区: 北美洲、亚洲的高山和寒冷地带 寒冷 撒哈拉、中亚、澳大利亚的沙漠地区 干热 亚马孙、刚果河流域的湿热地带 湿热 青藏高原 高寒 5 5、世界人口分布不平衡、世界人口分布
3、不平衡 ( 1 ) 各大洲和地区人口分布也极不平衡: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 85%。 ( 2 ) 各国人口分布不平衡:截止 2018 年底,世界上人口超过 1 亿的国家有中国、巴基斯坦、印度 、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日本 、俄罗斯 、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美国、墨西哥、巴西等。 二影响人口分布因素二影响人口分布因素1 1、自然因素、自然因素 自然因 素 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举例 气候 温暖的气候适宜人类和生活 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气候较为适宜的中、低 纬度地区 地形 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交通便利,易于开发, 是人类的主要聚居地 我国的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印度的 恒河平
4、原 水源 河流、湖泊沿岸供水方便,具有交通、水产 养殖等方面的优势,利于人类生产和生活, 人口较为密集。 美国五大湖地区,人口稠密;我国的塔里木盆地的绿洲 土壤 壤是发展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更多是通过农业发展间接 地起作用 我国东北地区,肥沃的黑土分布区,农业较发达,人口密度也较高 矿产 矿产资源的开发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提供 了大量就业岗位,从而影响人口分布 大型油田的发现和开采,使原本荒无人烟的 沙漠和茫茫草原上崛起一座座新城市 注意:在热带多雨地区,人口稠密的地方通常不在平原,而在高原和山地。正是因为高原和山地的一定海拔范围内,气候凉爽,雨量适中,排水畅通。此外
5、,这一海拔超出疟蚊分布上限,人们可免受疟疾袭扰,例如南美洲在海拔 2000 米以上的高原和山间谷地形成了一些人口稠密的大城市。 2 2、人文因素、人文因素 (1) 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的人口分布特点 时期 生产力水平 人口分布特点 农业社会 以个体农业生产为主,生产力水平较 低 农业发达地区人口密集,但居民点相对比较分散 工业社会 生产力水平得到空前发展,工业占据 主导地位,工业企业集中在城镇 人口向城镇聚集。在一些工业发达的地区,形成 了人口密集的城市带 (2) 人文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人文因素 影响及实例 经济发展水平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人口稠密,如我国东部地区、美国东
6、北 部地区部地区和欧洲 历史因素 历史较悠久的地区人口较稠密,如东亚、南亚的人口稠密区 政治因素 印巴分治 文化因素 美国唐人街 (3)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 胡焕庸线 ”, 从黑龙江省黑河黑龙江省黑河至云南腾冲云南腾冲 之间的连线是我国人口分布的分界线。以东以南,人口多;以西以北,人口少。 一、什么是人口迁移一、什么是人口迁移 1.21.2 人口迁移人口迁移 1 1、定义:、定义:人口居住地发生长期或永久改变的人口移动,称为人口迁移 2 2、人口迁移的三个判定标准:、人口迁移的三个判定标准: 空间位移迁出地到迁入地 居住地变更跨越行政区域界线 时间限度永久性或长期性 3 3、类型:、类型:国际
7、人口迁移(跨越国界)、国内人口迁移(未跨越国界) 4 4、人口机械增长、人口机械增长:人口迁移使得某一区域的人口数量发生变化,这种人口数量的变化称为人口机械增长。 人口机械增长率:一定区域、一定时间(通常为 1 年),净迁入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人口机械增长率的概念和计算: 人口机械增长率=(年内迁入人口数年内迁出人口数)/年平均人口数区域人口机械增长率为正时,为人口净迁入区 区域人口机械增长率为负时,为人口净迁出区二、人口迁移的影响二、人口迁移的影响 三、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三、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 1、推拉理论、推拉理论 人口迁移的动力由迁出地的推力(排斥力)与迁入地的拉力(吸引力)共同构成。 (
8、1) 推力:迁出地的一种或多种不利因素所产生的推力,迫使人们迁出。如战争、自然灾害、环境污染、贫困等。 (2) 拉力:迁入地的一种或多种有利因素所形成的拉力,促使人们迁入。如收入、教育、工作、医疗、和平、食物、城市生活等。 (3)(3) 迁入地:拉力推力 迁出地:拉力推力2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素 影响 迁入地 迁出地 正面 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缓解迁入地劳动力短缺状况; 消费增加,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青壮年劳动力的迁人延缓了老龄化进程;人口迁入有助于不同地方的文化交流 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 济、科技、文化等联系;减轻迁出地的资源、环境压力 负面 增加了公共设施的
9、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尤其对住房、交通、卫生、教育、城市环境方面产生巨大压力; 大量人口迁入给当地造成一定的就业压力 人口迁出导致当地人才外流,劳 动力不足,从而影响迁出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自然因素 人文因素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矿产资源、环境污染、自然灾害 经济、政策、政治、战争、文化 3 3、归纳美国不同阶段国内大规模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归纳美国不同阶段国内大规模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 阶段阶段 流向流向 主要影响因素主要影响因素 南北战争时期(19 世纪中期) 东向西 战争 19 世纪和 20 世纪之间 农村向城市 工业化和城镇化(社会经济水平) 20 世纪 20 年代到 60 年代
10、 南向北 农业危机、自然灾害 20 世纪 60 年代末以来 东北向南、向西 资源、气候(阳光地带) 四、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四、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1 1、国际人口迁移、国际人口迁移 时间时间 特点特点 原因原因 流向流向 19 世纪以前 以集团性,大规模的移民为主;从旧大陆移向新大陆; 欧洲殖民主义的扩张,新大陆的开发,新航路的开辟 欧洲、非洲迁往美洲、大洋洲 二战以后 从发展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外籍工人逐渐成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 迁入地经济发展快;西亚、北非的石油资源开发。 拉丁美洲、亚洲、非洲迁往西欧、北美、西亚、北非 2 2、国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 (1)工业化以前:大规模的垦荒、严重
11、的自然灾害、战乱等引发国内人口迁移潮。(2)工业化以后:人口从农村向城镇的迁移是最为广泛的一种国内人口迁移。(3)1949 年以来: 时间时间 流向流向 原因原因 特点特点 改革开放改革开放 前前 支边、上山下乡、东部到边疆、 城市到农村、闯关东、走西口 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 理制度,边疆建设 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 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后后 乡村到城市、内地到沿海 改革开放、农村剩余劳动力多、 城乡差距大 流量增大,自发性 分析影响人口迁移因素应把握的两个原则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具有具体性和复杂性,因此分析某具体案例中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时, 要注意以下原则: (1) 由主要因素到次要因素 影
12、响某地人口迁移的因素不止一个,要抓住主要因素作重点分析。一般情况下,在现代社会中,社会经济因素是主要的影响因素。但是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2)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对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没有固定模式来套用,看似相同的人口迁移现象或者发生在同一地区、不同时间的人口迁移现象,它们的原因和动力可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一 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同样是老年人口迁移,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迁移, 主要影响因素是气候;而中国老年人则多出于家庭因素考虑而向成年儿女居住地迁移 1.31.3 人口容量人口容量 一、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一、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1 1 区
13、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概念: 是指在 保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保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和 保护良好生态环境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 2 2、意义:、意义: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可以用来表示资源、环境对人口数量支撑能力的限度。 3 3、影响和制约因素:、影响和制约因素: (1) 自然资源状况:自然资源状况:影响人口容量的最重要因素最重要因素,与环境人口容量呈正相关正相关。 根据木桶的“短板效应”可知,决定木桶能装多少水是由最短板决定的最短板决定的,因此我们通常用某一种或几种资源的承载力作为估算某个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依据。例如,水资源是估算我国
14、西北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依据。 (2) 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开发更多资源 ;同时可以扩大地域开发程度,获取其他地区的资源。与环境人口容量呈正相关正相关。 (3) 人均消费水平:人均消费水平:相同的资源环境条件下,人均消费水平越高,人均消耗的资源越多,资源环境承载力越低,两者呈负相关负相关。 4 4、环境人口容量的特征:、环境人口容量的特征:不确定性、相对稳定性 5 5、对地球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不同估计、对地球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不同估计 (1) 乐观者:认为科学技术具有极大的潜力,可以帮助人类找到新的资源,解决种种难题,未来
15、世界的人口不会达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极限值 (2) 悲观者:认为,目前世界人口太多,已经超过地球资源环境承载力 ,人口如进一步增长,势必引起严重的后果。 (3 3) 介于乐观者和悲观者之间:一些学者认为,地球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在 100 亿左右。二、人口合理容量二、人口合理容量 1 1、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生活的水平,同时又在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 2、特点:、特点: (1) 数值要小于资源环境承载力 (2) 是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 3 3、意义、意义: : 制定人口战略的依据、制
16、定人口政策的依据、影响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 4 4、当前人类社会的人口问题、当前人类社会的人口问题 (1)主要表现:人口过快增长。 (2)影响:引发了严重的资源环境和社会问题。对资源占有量和使用量增多。会对资源造成巨大压力,导致资源短问题。造成区域污染物排放量增加,导致环境。带来就业困难、 住房紧张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5 5、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 (1) 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之内。(2)建立公平的国际秩序,保证人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3)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既
17、保持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二章、乡村和城镇 一、乡村的土地利用:一、乡村的土地利用: 2.12.1 乡村和城镇化空间结构乡村和城镇化空间结构 1 1、乡村:、乡村:乡村是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 2 2、乡村的土地利用类型:、乡村的土地利用类型:按照土地利用可以分为居住区、广义的农业生产区(农业用地)和公共用地区(含公共设施、公共事业和公共使用等)。 农业用地:类型: 耕地、林地、草地 、水域等。 3 3、村落内部结构的分化:、村落内部结构的分化:当乡村发展到一定规模时,村落出现了一些满足居民社会需求的公共设施, 以提供祭祀、聚会、商业、医疗、教育等多种服
18、务。这样,村落内部土地利用出现了简单的分化 特点: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住宅往往由此向外环绕分布。 二、城镇空间结构二、城镇空间结构 1 1、城镇:、城镇:包括城市和镇,通常是指以非从事农业的人口为主,具有一定规模工商业的居民点 2 2、城市功能区成因:、城市功能区成因: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相同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聚集,通过集聚效应形成城市功能分区 特点:(1)形成以后并不是一成不变 (2) 城市不同的功能区之间一般没有明确的界线; (3 3) 某一种功能区往往以某一种土地利用类型为主,也可能兼有其它类型的用地。3 3、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功能分区 城市功 能分区 形
19、态 特 征 位 置 区位选择原因 商业区 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 商业 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 建筑物高大密集 ;内部 有明显的分区 市中心、 交通干线 两则、街角路口 人口稠密,市场广阔;交通便捷,便于商品流通 工业区 集聚成片 不断向市区边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 布 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沿河流、铁路、公路) 等 远离城镇中心,减轻污染,保护环境;交通便利,降低成本 住宅区 占 地 面 积大 ,是城市的主要功能区, 出现分化。 建筑质量上,高级与低级住宅分化; 位置上,高级与低级住宅背向 发展。 高 级 住宅区 城市外缘,与高坡文化区相连 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人
20、口素质高 低 级 住宅区 内城,工业区附 近;与低地、工业区相连 便于工人上下班,收入低、文化程度低 三、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三、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 1、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经济因素。主要包含城镇不同地域的地租水平和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付租能力。 2 2、影响城镇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及影响、影响城镇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及影响 主要有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城镇中心的远近。一般来说,交通越便捷,地租水平越高;距离城镇 中心越近,地租水平越高。如下表: 地理位置 通达度 土地价格或租金 市中心有多条公路穿过 最好 最贵 市中心延伸出的主要公路两
21、旁和公路交汇处。 次之 比较贵 远离主要公路的地区 差 比较低 3 3、地租理论、地租理论 1、OA 段商业的付租能力最高,所以 OA 属于商业区;以此类推, AB 段属于住宅区、BC 段属于工业区; 2、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市中心的变化的异同 随着距离城镇中心由近及远的变化,商业付租能力迅速递减,工业付租能力递减速度较慢,住宅介于二者之间。 4 4、结合实例,说明其他因素对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结合实例,说明其他因素对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 政策因素:北京市通州建设成为北京的副中心,是受国家政策的影响; 历史因素:古代长安城廓呈东西长、南北宽的长方形,宫殿位于外郭城北部正中,体现了
22、“天圆地方”、“皇权至上”等古代文化理念融入城市布局; 文化因素:唐人街保持着中国的风俗习惯,讲普通话或汉语方言。这里有中国百货店,有中文的书店、学校、报社、华人社团,有中国式的庙宇、祠堂等。 环境因素:工业区的分布。考虑到风向、河流流向、城镇绿化带等。 拓展:功能区的布局拓展:功能区的布局a.工业区与风向的关系 对大气有污染的工业 盛行单一风向盛行单一风向下风向下风向 季风季风与季风方向互相垂直的郊外与季风方向互相垂直的郊外多种风向多种风向最小风频的上风向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b. 从河流流向角度考虑工矿企业的合理布局: 对水体污染严重的工矿企业(如印染厂、造纸厂等)应布局在远离生活区和生活用水
23、取水口的下游河段。 要求水质的工业企业(如自来水厂、食品加工厂等)应布局在河流的上游 c. 从环境综合效益的角度考虑居民区的合理布局:居民区可以和无污染、规模小但劳动力需求多的工厂企业(如电子装配厂、家具制造厂等)交错分布,对环境有轻度污染的工矿企业应当与居民区有一定的距离,对环境有严重污染的工矿企业应远离居民区,并有卫生防护带加以隔离。 5 5、比较城镇发展初期和中后期内部结构的不同、比较城镇发展初期和中后期内部结构的不同 城市发展的初期 城市发展的中后期 城市的地域范围 狭小 扩大 各类功能用地的关系 混杂布置,无明确功能分异 分异明显 工业发展方向 在市中心形成工业的自然团聚 市区的工厂
24、企业纷纷外迁 原因分析 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引起 为降低成本、保护环境 四、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四、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构建由“主城区-新城-新市镇-乡村”组成的城乡体系。 1、通过发展卫星城、合理规划工业区、保留一定规模的绿地和河湖等生态涵养空间等措施,可以有效改善环境状况,建设宜居的生活空间。 2、通过合理安排居住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措施,可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为生产和生活提供便利。 3、通过规划,确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场所、建筑物、街区或村落等措施,有利于保护地方和民族传统特色,使人类历史和文化遗产得以永续相传。 2.22.2 城镇化城镇化 一、城镇化的意义一、城镇化
25、的意义 1.1. 城镇化的定义:城镇化的定义:城镇化也称城市化,一般是指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 2.2. 城镇化的标志城镇化的标志 城镇化有三个主要标志:城镇人口增加、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上升、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 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3.3. 城镇化与工业化的联系城镇化与工业化的联系 城镇化与工业化密切相关,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反映社会的进步。一个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的水平,体现其工业化程度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4. 城镇化的意义城镇化的意义 (1)促进区城经济增长(2)提高资源利用效率(3)改善城乡居住环境(4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年高 地理 人教版 2019 必修 第二 册全册 复习 知识点 总结 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173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