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北师大版七年级上数学全册说课稿
《2022-2023学年北师大版七年级上数学全册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2023学年北师大版七年级上数学全册说课稿(138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全册说课稿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全册说课稿 第一章 丰富的图形世界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说课稿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 1、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本节探究内容取自北师大版七年级(上)第 1 章第一节。 2 2、教学内容所处的地位、教学内容所处的地位。 本节课从学生生活周围熟悉的物体入手,探究对象是生活中的常见几何体,使学生对物体形状的认识逐步由模糊的、 感性的上升到抽象的数学图形, 从而为以后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 3 3、学、学 情情 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直观感知、 无意注意为主, 空间观念较薄弱, 结合现有知识结构小学及生活中大量几何图形的直观表象,本阶段的学
2、生应初步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体会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 4、重、难点、重、难点 探究的重点是几何体的分类,难点为分类标准的确立。 5 5、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圆柱、圆锥、正方体、棱柱、球,并能用语言描述它们的某些特征.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 (3).激发学生对丰富的图形世界的兴趣,好奇心,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二二 、教法分析、教法分析 情景式,提供丰富的图形素材引导学习;合作式,在师生的平等交流中评价学习;开放式,在开放
3、式教学中升华学习。 三、学法分析 探究学习,在实际生活背景中去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在实践交流中合作学习; 四、教学程序 ( (一一) )、创设现实情景,引入新课、创设现实情景,引入新课 (1)复习回顾 生活中你会常见很多的实物,有下列实物能想象出你熟悉的几何体吗? 文具盒 蛋糕 笔筒 漏斗 足球 (2)总结 (二)、新课探索(二)、新课探索 1、学生说出自己想象的图形并进行对比:你是这样想的吗? (1)文具盒能得到长方体 (2)蛋糕能得到的三棱柱 2、概括棱柱的定义和特征 像这样的立体图形就是棱柱 棱柱特征:侧面是平面,且有明显的棱,底面是多边形。 3、进步思考:你是这样想的吗? (1)可乐瓶
4、,笔筒能得到圆柱 (2)圆柱特征:侧面是曲面,没有棱,上下底面是圆形。 (3)棱柱和圆柱统称 4、议一议:分组讨论:找出棱柱和圆柱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由两个相同大小的平面图形构成上下两底 不同点:圆柱侧面为曲面,棱柱都由平面构成。 5、自学依次认识圆锥、棱锥的定义和特征 6、先自己思考再交流:比较圆锥与棱锥的异同? 7、认识球的概念。 8、对立体生活图形进行归类。 (三)、练习提高:(三)、练习提高: (四)、拓展认识:(四)、拓展认识: 1、棱柱与棱锥的分类 棱柱还可以分为: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六棱柱. 棱锥还可以分为:三棱锥,四棱锥,五棱锥,六棱锥 2、思考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5、3、反馈归纳。 (五)、课堂总结:(五)、课堂总结: 1、用小诗作总结 世界真奇妙,立体图形柱锥球,柱体两底同大小; 锥体一底和一锥,棱柱棱锥多面体;同学心中分得清 展开与折叠展开与折叠 教学内容 展开与折叠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小节 学情与教材分析 1.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具有强烈的自我和自我发展的意识,对与自己的直观经验相冲突的现象、对有挑战性的任务很感兴趣,因此在学习活动的安排上除了关注数学的用处之外,设法给学生经历做数学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在这些活动中表现自我、发展自我,初步形成并学会数学地思考。此外,酷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并且往往当自己的观点与集体不一致时,
6、才会产生纠正自己思想的欲望, 所以教学内容在难度上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鼓励学生间相互评价、相互提问,营造出互动的学习气氛,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对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等几何体已有一些认识,并体会到点、线、面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感受到点、线、面之间的关系,并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课本将展开与折叠内容分为两课时,鉴于展开与折叠的过程互逆,并且互相影响,在第一课时当中侧重折叠所体现的共点共线等性质。在第二课时中,侧重研究关于正方体的展开图,在本章的教材的编排顺序上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立体图形的展开图是从学生
7、生活周围熟悉的物体入手,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多面体可由平面图形围成,而立体图形可不同方式展开成平面图形,更重在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使学生了解研究立体图形的方法,同时也为平面几何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充分的时间,使学生能将一个正方体的表面沿某些棱剪开,展成一个平面图形。 2.了解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 (二)能力目标:经历展开与折叠活动,模型制作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一系列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问
8、题过程中,培养学生敢于面对挑战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从中获得成功的经验,激发学生的热情。 2.进一步丰富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激发对空间与图形的好奇心,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将一个正方体的表面沿某些棱展开,展成平面图形。 2.圆住、圆锥的侧面展开图。 难点:鼓励学生尽可能地将一个正方体展成平面图形,并用语言描述其过程。 突破重难点策略: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师再适当加以点拨,便可突出重点、化解难点;使学生因成功的尝试树立起学习几何的自信心。 教学准备 若干个硬纸板做成的正方体、剪刀、微机。
9、 教学过程分析 根据本节课教学的总体构想,结合学生的实际,我采用实践探究教学法,制定以下教学流程: 教学序 创设情景 自主合作 乘胜追击 主动探索 延伸训练 小结归纳 布置作业 目标序 温故引新 探求新知 加深理解 拓展转化 内化知识 提炼升华 学以致用 环节设计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创 设 情 景 温 教师课前准备好一些硬纸片,如图所示,让学生思考经过折叠能变成几何体吗? 学生先思考、猜想、回答。 引出课题展开与折叠(二)(板书课题) 让学生感受图形由平面到空间变化的过程。 故 引 新 设 疑 激 趣 自 主 合 作 探 求 新 知 接着设计了一个游戏情境: 今天老师将要送给同学们一个礼物(
10、拿出一个正方体的小盒子).有谁愿意接受呢? 选择一名学生上来把它打开. (生):空的 示意再用剪刀把它沿棱剪开来看. 学生剪开后得到一个平面图形上面写着“祝你学习进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合理的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来。 提出问题:你能将正方体沿某一棱剪开后得出几种不同的展开图? 以小组为单位,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正方体盒子,分配给各小组,请学生在正方体盒子的表面沿某些棱剪开,展开成一个平面图形. 提示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随意的剪,并把剪好的同学把作品贴到黑板上,给予积极评价. 如果学生没有出现十一种不同的图形,教师可有意识地将剩下图形补充演示给学生 (把不同
11、形状的图形留在黑板上,多媒体演示)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也让每个学生动手,初步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唤起他们的学习欲望。 教师提出问题: (1)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揭示上述展开图的特性吗?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不同形状的平面图形?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小组讨论后,鼓励各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说明:剪的方向不一样,形状就不一样. (此时,学生叙述的语言可能不太规范,只要合理都应给予肯定,并给出规范的表述.)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乘胜 追机 加深 提出问题: (2)把一个正方体变成一个平面图形,大家刚才剪开了几条棱? (学生观察黑板上的平面图形,思考。大多数同学会回答出“7 条培养学生动
12、手操作后主动思考的意理解 棱”。) 继续追击:为什么剪开了 7 条棱呢? (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小组讨论,作出正确解释。) 识. 先 想后 做 主 动 探 索 拓展转化 (3)下面两个图形经过折叠能否围成一个正方体? (充分想象,动手操作,多媒体演示) (4)为什么第二个图不能折叠成正方体?能不能改变使它也能折叠成正方体呢? (让学生通过交流表达出不同的理解及不同的改法,教师适当的引导) 通过这一环节的训练,主要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开拓学生的思路,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把学生对图形认识由直观感知提升到理性思维的层面. 延伸训练 (1)如图, 这是一个正方体的展开图, 如果将它组成原来的正
13、方体,哪些点与点 P 重合。 (2)这是一个正方体的展开图,请将数字 1,2,3,4,5,6 分别填入适当的面上,使其折叠成正方体后相对两面之和相等.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掌握本节课所要学的内容,学生急欲需要寻找一块“用武”之地,此时适当的巩固性、应用必不可少。通过习题的解答,让学生利用已学设计思路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空间与图形学习的一个重要课程目标。空间观念的发展依赖于学生的实践操作活动,而操作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不可少的途径,因为本节所涉及到的几何体和平面展开图的研究方法有很强的操作性,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我把着眼点放在如何“引导”知识,作出解答,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 内化知识
14、 (3)投影展示下列图形,判断哪些图形能折成正方体? (4)下面哪个图形可以折叠成一个开口的盒子? (5) 把一个圆柱、圆锥(沿虚线剪开)的侧面展开,会得到什么图形呢? (学生先想,再剪,剪的结果和你想的一样吗?若剪的和想的不一样,再与同伴交流,互相指正。) 对学习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小结 这一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说说你最喜欢的是什么?(这问你想知道什么?)本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留给学生充分时间,讨论、交流、得出结论,若学生总结得不全面,教师给予适当补充。 (这节课的目的是希望学生通过想象、动手操作,得到关于正方体的十一种形式的平面展开图,及圆柱和圆锥的侧面展开图, 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
15、表达能力.) 通过学生对自己探索知识过程的反思和总结为以后学习做好铺垫.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作 业 布 置 1课本:习题 1.4 第一题,第二题 2你能设法得到下面的图形吗?试着剪一剪。 让学生学以致用,巩固提高。 板书设计: 1.2.2 展开与折叠(二) 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 学生自主探索知识,获得知识。从学生以有的认知知识出发,以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线,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突破重难点。从发现正方体的展开图的多种形式,到揭示正方体的展开图的内在特点等主要内容的教授,我准备采用实践探究教学法,由教师创设情境,启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学生
16、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交流讨论,对比分析等探索活动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还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直观演示、动态演示出正方体展开与折叠过程中,让视觉、听觉、触觉等许多器官协同参与活动,使学生有较多的机会通过丰富的图形符号感知及实物操作的探究活动,不断丰富归纳和类比的经验,使空间观念得以形成和巩固。随着学习的进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有所提高,可以要求学生先思考想像,然后通过动手操作来验证学生对图形的空间想像。 截一个几何体说课稿截一个几何体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截一个几何体选自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是初中
17、新课改中的一个内容。本章主要学习空间与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图形直观。第三节截一个几何体在本章教材的编排顺序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将延续第二节从平面的角度去研究几何体的方法,研究不同截法下得到的截面形状。截一个几何体是让学生经历切截几何体的活动过程,探索几何体在切截过程中会有怎样的变化,体验以运动的眼光观察事物的过程,丰富几何直觉和数学活动经验,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用一个平面截一个正方体所得到的截面形状; (2)了解用一个平面截一个圆柱体、圆锥体所得到的截面形状。 2.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一个平面截一个正方体的切截过程, 探索截面
18、形状与切截方向之间的联系。 通过观察、想象、操作、推理、交流,丰富学生的几何直觉和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激发学生对空间与图形学习的好奇心。 教学重点: 探索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截面可能是什么形状. 通过层层深入的问题串,按正方体截面形状的分类,经历由易到难,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使学生掌握正方体的截面形状,以此突出重点。 教学难点: 1. 探索怎样截才能使正方体的截面形状是五边形、六边形; 2. 探索怎样截才能使正方体的截面形状是平行四边形、菱形; 3. 探索怎样截才能使正方体的截面形状是面积最大的等边
19、三角形和长方形.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利用可操作课件通过动态的切截过程分解正方体截面形状的难点,学生通过动画展示探索截面形状与切截方向之间的联系。通过合作交流,互相补充,加深理解. 二说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是学生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引导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实际操作验证、分析归纳推理等数学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尊重事实,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1.观察法。培养学生观察联想的能力,根据七年级学生想象力丰富的特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联想截面图与实际立体图形的关系;通过观察截面形状想象截面形状产生的
20、过程。 2.操作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想,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讨论法。学生通过与同伴的交流,丰富,补充自己对几何体截面形状的理解。 4.多媒体电化教学。让学生通过课件进行探究活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及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通过课件让学生在电脑上完成用一个平面对正方体无限次切截的过程,弥补实物操作中只能进行有限次切截的不足,更利于学生观察和发现截面的产生和变化规律,有利于提高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学法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相交流的活动过程,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西川中学七年级的学生从认知特点看,爱问问题,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对实际操作活动有着
21、浓厚的兴趣,对直观事物感知较强,他们希望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展示和表现。因此,采取让学生自己观察、大胆猜想、动手操作验证猜想、进行小组间的讨论和交流、利用课件自主探索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主动地学习。 四说应用信息技术的依据和考虑 本节课的主要活动内容是利用一个平面对正方体进行切截,从活动中去体会空间几何体与截面的关系,寻找出截面产生的规律并能利用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如果利用实物来进行切截活动,学生会在有限次的切截中得到一定的截面图形,但无法体会截面的产生和变化的整个过程,很难从实物切截活动中寻找出规律,并且要截出五边形和六边形也很困难。针对以上利用实物操作的不足,有针对性地设
22、计了网络环境下的切截活动,在网络中让学生利用实验操作型课件对正方体进行无限次的切截,让学生在无限次切截的过程中体会截面产生和变化的整个过程,发现截面产生和变化的规律。学生通过计算机自主操作、合作交流,更诱发学生的探求欲。通过人机互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自的操作中都有不同的发现,更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发展。最后设计了一个在线测试的环节,可以使学生当堂测试学习效果,更具有时效性,更能巩固教学效果。 五说教学过程(见教学设计方案) (一)情景引入 利用电脑演示色彩丰富的图片,从生活中物体的截面图出发,体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截一截 一正方体的截面 1.截面是三角形 教师引
23、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入手思考怎样截可以使正方体的截面形状是三角形。用动画演示切截过程,及时引导学生思考截面形成的原因,为后面归纳截面边数做铺垫。 接着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截面可不可以是特殊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教师用课件演示切截过程,展示切截位置的变化引起截面形状的变化,图形特殊化。使学生的思考经历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 2.截面是其他形状 学生先猜想正方体的截面还有可能是什么形状,再利用实验操作型课件对正方体进行无限次的切截,让学生在无限次切截的过程中体会截面产生和变化的整个过程,发现截面产生和变化的规律。学生从切截活动中发现猜想时没有想到的截面图形,体会到探索的乐趣。教师再引导学生归纳
24、正方体截面边数的规律。学生的认知得到升华。接着引导学生归纳截面形状中的特殊四边形。 二圆柱体和圆锥体的截面 学生先猜想圆柱体的截面可能是什么形状,教师利用实验操作型课件对圆柱体进行无限次的切截,学生观察截面形状。 学生先猜想圆锥体的截面可能是什么形状,再利用实验操作型课件对圆锥体进行无限次的切截,学生观察截面位置变化引起截面形状的变化。 (三)牛刀小试 通过在线测试,使学生及时测试、及时评价,体现了局域网的时效性,便于学生巩固当堂课的知识。 (四)读一读 图文并茂,向学生讲解关于截一个几何体的知识在医学中的应用CT 技术。激励学生学以致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能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的理解。
25、(五)小结 引导学生对本课知识、方法、思想进行总结。 从三个方向看物体的形从三个方向看物体的形状状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从不同方向看。它是北师大版, 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 分两课时, 我今天说的是第一课时。对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设计、教学过程设计、设计说明四个方面阐述。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空间与图形学习的核心目标,而“能由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三视图之间的转化”是空间观念的重要方面。本节课恰恰是让学生经历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活动过程,从中了解基本几何体与其三视图的关系,为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并为学习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2023 学年 北师大 年级 数学 全册说课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17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