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人教版八年级上物理全册教案
《2022年人教版八年级上物理全册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人教版八年级上物理全册教案(32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20222022 年人教版八年级上物理年人教版八年级上物理全册教案全册教案 科学之旅科学之旅 什么是科学之旅?科学之旅 就是人类永无止境的探究历程。 1、物理学: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 宇宙,即广宇自然。所有空间、时间、物质以及事物的总称。自 20 世纪以来宇宙大爆炸学说一直被主流科学界公认为其起源理论。 发现与发明的区别: 简言之,发明就是从无到有,发现就是从未知到已知。 怎样学习物理: (1)善于观察,乐于动手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人物介绍 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这样才有了今天的通信卫星。 伽利略:1609 年,伽利略创制了天文望远
2、镜(后被称为伽利略望远镜) ,并用来观测天体。 第一章第一章 机械运动机械运动 第 1 节、长度时间的及其测量 1、长度的单位 什么叫测量? 待测量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测量任何物理量都需要有标准,测量某个物理量时用来比较的标准叫单位。 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m” 。常用的还有“千米(km) ” 、 “分米(dm) ” 、 “厘米(cm) ” 、“毫米 (mm) ” 、“微米 (m) ” 、“纳米 (nm) ” 等。 它们之间的关系为: 1km=103m; 1m=10dm; 1dm=10cm;1cm=10mm;1m=106m;1m=109nm。 光年:天文学中一种计量
3、天体间距离的单位,其意义是指光在真空中沿直线传播一年的距离。 2、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工具: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卷尺等。 (2)正确使用刻度尺:为了便于记亿,这里将刻度尺的使用总结为六个字: 选、放、看、读、记、算。 “选”合适的刻度尺,看清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 “放”尺要沿着所测直线、刻度部分贴近被测长度放置。 “看”读数看尺视线要与尺面要 垂直。 “读”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记”正确记录测量结果,记录带单位。 “算”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关于刻度尺 (1)会认:零刻度,量程,分度值 零刻度线 1mm=0.1cm 量程 0-5cm (2)会放:对齐,放正 紧
4、贴 (3)会看:与直尺垂直。 (4)会读: 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例如:2.78cm 其中 2.7 是准确值 8 是估计值 cm 是单位。 2、时间的测量 (1)时间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 。 (2)时间的测量工具:秒表、停表、时钟等。 3、误差 (1)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别叫做误差。在测量中误差总是存在的。误差不是错误,不可避免,只能想办法尽可能减小误差,但不可能消除误差。 (2)减小误差的方法:使用高精度仪器、改进实验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注意:误差是客观存在的,不可避免,不可能消除,只
5、能尽量的减小。 影响测量的结果:(1)测量工具(2)测量方法(3)测量者 第 2 节 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 人们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总要选取某一物体作为标准。如果一个物体的位置相对于这个标准发生了变化,就说它是运动的;如果没有变化,就说它是静止的。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这个物体与参照物的位置关系。当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了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如果位置没有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静止 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物体的运动,其结果可能不同。一般
6、在研究地面上运动的物体时,常选择地面或者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同一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也就是说,运动是绝对的。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则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这就是运动的相对性。 第 3 节 运动的快慢 1、速度 知道比较快慢的两种方法 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观众方法 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它的速度越快-裁判方法 (1)物理意义: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在数值上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
7、路程,这个数值越大,表明物体运动得越快。 。 (3)速度计算公式:v=s/t。注意公式中各个物理物理量的含义及单位以及路程和时间的计算。 (4)速度的单位 国际单位:米/秒,读做米每秒,符号为 m/s 或 ms-1。 常用单位:千米/小时,读做千米每小时,符号为 km/h 或 kmh-1。 单位的换算关系:lm/s=3.6km/h。 计算公式:v=st 其中:s路程米(m);或千米(km) t时间秒(s);或小时(h) v速度米/秒(m/s);或千米/小时(km/h) v=st ,变形可得:s=vt,t=sv 。 如:人步行速度为 1.1m/s,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人匀速步行时 1 秒中运动
8、1.1m。 2、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做机械运动,按照运动路线的曲直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在直线运动中,按照速度是否变化,又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我们把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对于匀速直线运动,虽然速度等于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但速度的大小与路程和时间无关。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它是研究其他复杂运动的基础。 日常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指的是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v=s/t,式中,t 为总时间,s 为路程。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物体通过的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用公式表示就是 v=st 。如果知道公式中的任意两个物理量,就可以算出另一个
9、物理量。 变速运动:物体运动速度改变的运动(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运动基本上都是变速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可以用平均速度米粗略的地描述物体在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的运动快慢。 第 4 节 测量平均速度 1、测量平均速度的测量工具为:刻度尺、秒表 2、停表的使用:读数:表中小圆圈的数字单位为 min,大圆圈的数字单位为 s。 平均速度一定要指明是哪段路程或时间中的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用来描述做变速运动的物体的平均快慢程度,是运动物体通过的某段路程与这段路程上所用的时间的比值,而不是几个速度的平均值。 测量原理:平均速度计算公式 v=st 。 在变速运动中,常用平均速度 v=st 来粗略地描述运动的快慢。
10、 第二章第二章 声现象声现象 第 1 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人说话时,声带在振动。 敲鼓时,鼓面在振动。 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结论: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 声的产生:声的产生: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说明:物体在振动时发声,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1、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靠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 靠 弦振动发声,鼓 靠 鼓面振动发声,钟 靠 钟振动发声等等。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 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
11、一般情况下,声音在 固体 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 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电磁波)交谈; 3、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声波的应用(1)超声波粉碎胆结石(2)探测海水深度。 三、声速 1、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 m/s;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声速的计算公式是 v=s/t;声音在 15的空气中的速度为 340m/s; 2、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 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 0.1s 以上(狭小房间 声 变大是因为回声加强原声; )
12、 3、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的距离,海的深度,冰川到船的距离) ; 4、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_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5、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 :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 百米赛跑: 终点计时员应该在看见发令枪冒白烟时计时,若再听见枪声计时,则会少记 0.294S(约为 0.3S) 。 双耳效应: 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
13、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第 2 节 声音的特性 一、音调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物体振动得快,发出的音调就高,振动得慢,发出的音调就低) 物理学中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频率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 (2)长而粗的弦,发声的音调低; (3)短而细的弦,发声的音调高; (4)绷紧的弦,发声的音调高; (5)一般来说,女士的音调高于男士的音调;小孩的音调高于成人的音调。 “这首歌太高,我唱不上去”、“她是唱女高音的”、“脆如银铃”都是描述音调的。 2、频率:物理学中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频率来描述物体振动的 快慢,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频率高则音调高,频率低则音调低,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为
14、 Hz。 (如果一个物体在 1s 的时间内振动 100 次,它的频率就是 100Hz) 3、超声波和次声波: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20000Hz,高于 20000z 叫超声波;低于20Hz 叫次声波; (大象可以用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等都伴有次声波发生,一些机器在工作时也会产生次声波;蝙蝠可以发出超声波。) 二、响度 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又叫音量。 物理学中用振幅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物体的振幅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三、音色 频率的高低决定声音的音调,振幅的大小影响声音的响度。 音色:声音的品质特征;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不同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
15、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 (辨别是什么物体发的声 靠 音色) “闻其声,知其人” 、 “悦耳动听”描述的是音色。 作用:用来辨别发声的物体是什么,辨别物体是否损坏。 总结: 第 3 节 声音的利用 一、 声与信息 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医生查病时的“闻” ,B 超,敲铁轨听声音,超声波基本沿直线传播 用来回声定位制作声纳等) 2、 蝙蝠在飞行时会发出超声波, 这些声波碰到墙壁或昆虫时会反射回来, 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蝙蝠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蝙蝠采用的方法叫做回声定位。 二、声与能量 1、声可以传递能量(飞机场旁边的玻璃被震碎: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一音叉振动,未接触的音叉振动发生;超
16、声波的能量大、频率高用来打结石、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 总结: 声作为一种波,既可以传递信息(如回声定位) ,又可以传递能量(如用超声波去除人体内的结石) 声传递信息: 利用回声测距定位(声呐) ,用 B 超 检查身体 利用超声波探测金属内部的裂纹等缺陷 利用 次声波预测地震等 利用次声波检测核爆炸等。 声传递能量 超声波清洗精密仪器,超声波碎石、洁齿,超声波化雾器,超声波武器,次声波武器 第 4 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一、噪音的来源 1、噪声:从物理学角度来讲,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产生的 (1)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 (2)从环保的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
17、、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二、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噪音的危害 1、噪声的等级:人们以分贝(符号 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 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 90 分贝: 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 70 分贝; 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 50 分贝: 0dB 指 刚刚引起听觉: 二、 控制噪音 1、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有这样三个阶段: 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传播声音鼓膜的振动引起听觉, 因此,控制噪声也要从这三个方面着手,即 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传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2、控制噪声的途径有: 在 声源处 防止噪声的产生,如汽车排气管上加消
18、声器、无声手枪的消音器; 在 传播过程中 阻断噪声的传播,如加隔音设备、设立屏障或植树造林; 在 人耳处 防止噪声进入人耳,如戴耳塞。 第三章第三章 物态变化物态变化 一、温度: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人的正常体温是 37 摄氏度左右(口腔温度) 物理学中通常用温度来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热的物体温度高,冷的物体温度低。 二、温度计 1、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里面的液体有的用酒精,有的用水银,有的用煤油。 三、摄氏温度 1、温度计上符号表示的是摄氏温度。 2、摄氏温度的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 0 摄氏度,沸水的温度定为 100 摄氏度,分别用 0和
19、100表示,0和 100之间分成 100 等份,每一等份代表 1。 四、温度计的使用 1、温度计的使用: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每个小刻度表示多少温度) ,并估测液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否则会损坏温度计) 2、测量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能接触 容器底或容器壁: 3、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体、要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且视线要与温度计中夜柱的上表面相平。 五、体温计 1、体温计:体温计用于测量人体温度。根据人体温度的变化情况,体温计的刻度范围通常为 35-42 摄氏度。体温计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 第 2 节 熔化和凝固 一、物态变化:物质各种状
20、态间的变化叫做物体变化。 固态、液态、气态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 二、熔化和凝固 1、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熔化要吸热 凝固要放热) 三、熔点和凝固点 1、晶体 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尽管不断吸热,温度却保持不变,有固定的熔化温度,例如冰、海波、各种金属。这类固体叫做晶体。 2、非晶体 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只要不断地吸热,温度就不断地上升,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例如蜡、松香、玻璃、沥青。这类固体叫做非晶体。 3、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 4、凝固点:液体凝固形成晶体时也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凝固点。 同一物质的凝固点和
21、它的熔点相同。非晶体没有确定的凝固点。 5、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 晶体有 固定熔点和 凝固点(熔化时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非晶体 没有 熔点(熔化时温度升高,继续吸热) ; 6、晶体熔化的条件: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收热量;晶体凝固的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7、晶体(海波)和非晶体(石蜡)的熔化时温度的变化曲线 结论: 1海波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达到 48) 熔化过程吸收热量,保持温度不变 2石蜡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熔化过程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四、熔化吸热 凝固放热 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 第 3 节 汽化和液化 汽化:物质
22、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沸腾和蒸发是汽化的两种形式。)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一、沸腾 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点:各种液体沸腾时都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沸点。 液体沸腾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 (1)温度达到沸点。 (2)继续吸热。 水在沸腾时有什么特征?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注: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一般不同;同种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压强越大沸点越高(高压锅煮饭) :液体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还要继续吸热; 二、蒸发 1、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蒸发只发生在液体的表面。 2、影响蒸发的因素: 蒸
23、发的快慢与:A 液体温度有关:B 跟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有关:C 跟液体表面空气流速有关。 3、蒸发可吸热:夏天在房间洒水降温;人出汗降温:发烧时在皮肤上涂酒精降温; 沸腾 蒸发 不 同 剧烈程度 剧烈 缓慢 发生部位 液体的表面和内部 液体的表面 发生条件 达到沸点且继续吸热 任何温度 相 同 都是汽化现象 都需要吸热 三、液化 1、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实验表明,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另外,在一定的温度下,压缩气体的体积也可以使气体液化。将气体液化的最大好处是体积缩小,便于储存和运输。 2、液化的方法: (1)降低温度: (2)压缩体积如:氢的储存和运输:液化气:
24、 3、液化现象:雾的形成;露的形成;夏天冰糕冒白气。 第 4 节 升华和凝华 一、升华 1、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 (升华吸热) 2、升华现象:衣柜里的樟脑丸过一段时间变小了;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干了 二、凝华 1、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 (凝华放热) 2、凝华现象:霜的形成;北方冬天窗玻璃上的“冰花” (在玻璃的内_表面) ;树枝上的“雾凇” 3、白炽灯用久了灯泡会发黑,这是由于钨丝受热发生了( 升华 )现象,而钨蒸气又在灯泡壁上发生了( 凝华 )现象的缘故。 总结: 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自然现象: 云:白天气温较高,水大量蒸发,空气中含有大量水蒸
25、气,水蒸气上升到冷的高度以后,一部分液化成为小水滴,一部分凝华成小冰晶,这就是云。 雨:云中的小冰晶融化成小水滴,与云中原有的水蒸气液化形成小水滴一起降落到地面,这就是雨。 雪:当水蒸气上升到很冷的高空时,水蒸气凝华成六角形的冰花,和小水滴凝固成的小冰晶冰花聚集在一起,这就是雪。 霜:夜晚,气温降到 0 摄氏度以下时,地面附件的水蒸气遇到地面上冷的物体,凝华为小冰晶附在物体上,这就是霜。 雾:水蒸气遇到液化成小水珠附在浮尘上,和浮尘一起漂浮在空气中,这就是雾。 露:空气中的水蒸气清晨 前遇到温度较低的树叶、花草等,液化成小水珠附在它们的表面,这就是露。 温度高于 0时,水蒸汽(液化)成小水滴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年人教版八 年级 物理 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17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