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朝阳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北京市朝阳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朝阳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31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北京市朝阳区北京市朝阳区 2021-2022 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试题 一、一、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在乡土社会里,一说起“讼师”,大家会联想到“挑拨是非”之类的恶行。做刀笔吏的在这种社会里是没有地位的。可是在都市里讼师改称“律师”,之上还要加个“大”字;打官司改称“起诉”;包揽是非改称“法律顾问”这套名词的改变正代表了社会性质的改变,也就是礼治社会变为法治社会。 在都市社会中一个人不明白法律,要去请教别人,并不是件可耻之事。但是在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中做人,如果不知道“礼”,就成了撒野,没有规矩,简直是个道德问题,不是个好人。一个负责地方秩序的父母
2、官,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如果非打官司不可,那必然是因为有人破坏了传统的规矩。 礼治秩序的性质,我可以打一个譬喻来说明:在我们比赛足球时,裁判官吹了哨子,说哪个人犯规,哪个人就得受罚,用不到由双方停了球辩论。最理想的球赛是裁判员形同虚设(除了做个发球或出界的信号员) 。为什么呢?那是因为每个参加比赛的球员都应当事先熟悉规则,而且都事先约定根据双方同意的规则比赛。 裁判员是规则的权威,他的责任是在察看每个球员的动作不越出规则之外。 球员对于规则要谙熟,技艺要能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的程度,他需要长期的训练。如果发生有意犯规的举动,就可以说是训练不良,也是指导员的耻辱。 这个譬喻
3、可以用来说明乡土社会对于讼事的看法。 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 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的规则。行为者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熟习,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心。所以这种秩序注意修身,注重克己。理想的礼治是每个人都自动地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但是理想的礼治秩序并不是常有的。一个人可以为了自私的动机,偷偷地越出规矩。这种人在这种秩序里是败类无疑。每个人知礼是责任,社会假定每个人是知礼的,至少社会有责任要使每个人知礼。所以“子不教”成了“父之过”。这也是乡土社会中通行“连坐”的根据。儿子做了坏事
4、情,父亲得受刑罚,甚至教师也难辞其咎。教得认真,子弟不会有坏的行为。打官司也成了一种可羞之事,表示教化不够。 (取材于费孝通乡土中国 ) 材料二 城市是个陌生人社会,人们之间无法用乡土社会里熟悉社群里的“礼”来规范生活,要有一个普遍性的规则对大家一律平等,就是法律。而都市生活又是大规模的复杂体系,一个人不可能对各种法律如知礼一样熟悉,就需要专门学习法律的律师帮助了。 乡土社会里的“知礼”,更多的是说道德伦理,违规也多从道德问题上来说是非曲直。而现代都市社会中讲个人权利,权利是不能侵犯的。这些权利的维护不再是靠“良心”,而是靠国家法律和相关的机构来保护。在执法上,法官判案要讲证据。法治社会的法庭
5、是根据法律辨别权利的地方,刑罚的用意已经不复“以儆效尤”,而是在保护个人的权利和社会的安全。 事实上,在法治社会里也不是动不动就打官司的。可以法庭外调解的事情人们是不会去打官司的,庭外调解依然是很重要的途径。至少在成本上,庭外调解要低得多。在一定条件下,大家也会选择庭外调解,除非双方达不成一致了。 法治社会也是要有传统的,传统的形成需要时间。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结合情理与法治的信访制度不失为可以选择的已经为实践所检验的不错的制度。通过信访机构的调解可以把好多民众的问题解决、吸纳掉。接待上访的人要有很好的策略,有好多信息(包括法律知识) ,经过接访员的一番解读,上访的人通常就会把怒气和问题化解了
6、。信访制度,如果实行得好,恰好把传统的情理和现代法治结合在一起,作为庭外调解的一个途径,确实是值得重视的。 当然,重大的权利问题,必须要法律来解决。接访员毕竟不是律师。在乡土社会的蜕变过程中,坚持法治的精神和实践,一天一天,一年一年,法治就会形成扎了根的文化传统。经过了现代的华丽转身,“律师”成了有身份和地位的人,不再是令人嫌弃的拨弄是非的“讼师”了。 (取材于陈心想走出乡土 ) 1. 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词语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刀笔吏:掌管文案的官员。 B. 折狱:落入监狱。 C. 服膺:衷心信服。 D. 克己:提高自我。 2. 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律师
7、的出现,促使乡土礼治社会逐渐转变为都市法治社会。 B. 乡土社会中,人们认为“不懂法”者比“不知礼”者好得多。 C. 在维持社会秩序上,地方官的作用类似足球比赛的裁判官。 D. 乡土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自动地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 3. 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法治社会”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前提是需要有对大家一律平等的普遍性的法律。 B. 不再相信人有良心而是靠法律和相关机构维护。 C. 并非所有的问题矛盾都只能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D. 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信访这种庭外调解制度。 4.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维护社会秩序主要准则,在乡土社会
8、是礼法,在都市社会是法律。 B. 判决执法上,乡土社会靠权威主观的判断,都市社会靠客观的证据。 C. 儿子犯了罪,父亲也得跟着受刑罚,这在法治社会中是不会出现的。 D. 法治传统的形成需要时间,所以当前的社会仍然是以礼治制度为主。 5. 根据以上两则材料,说明乡土社会与都市社会关于“打官司”的态度有何不同。 二、二、 (一)(一)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师师 说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9、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
10、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6. 下列对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孰能无惑 惑矣 吾师道也 师道之不复 A. 两句中的“惑”意思相同,两句中的“师道”意思相同。 B. 两句中的“惑”意思不同,两句中的“师道”意思相同。 C. 两句中的“惑”意思相同,两句中的“师道”意思不同。 D. 两句中的“惑”意思不同,两句中的“师道
11、”意思不同。 7.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师不必贤于弟子 A. 而耻学于师 B. 学于余 C. 而青于蓝 D. 善假于物也 8. 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去掉后,影响句子意思表达的一项是( ) A.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 圣人之所以为圣 C. 吾未见其明也 D. 则群聚而笑之 9. 下列各句中,最能体现出作者推崇的择师标准的一项是( ) A.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C.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D.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10. “其可怪也欤”一句,有人翻译为“这是应该感到奇怪的啊”,有人翻译为“难道值得奇怪吗”。你认为哪
12、种翻译更合理?请根据文意,简要阐明理由。 (二)(二)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君子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1】择之,刍荛【
13、2】之微,先民【3】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三代【4】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 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 ,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
14、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取材于刘开问说 ) 注释: 【1】圣人:指孔子。 论语微子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2】刍荛:樵夫。 【3】先民:指古圣先王。 【4】三代: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 11.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问焉以资切磋 资:积蓄 B. 以大知而察及迩言 迩:浅近 C 狎之而不
15、甘问焉 狎:亲近而不庄重 D. 夫子贤之 贤:认贤德 12.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相辅而行者也 其以义理相咨访所谓 B. 非学无以致疑 以能问于不能 C. 其奚决焉 问焉以破其疑 D. 强以为知 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 13.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认为只有“问”才能将道理更好地应用于实际,将总体原则更好地落实到细节。 B. 第二段引用孟子等人的言论,意在表明先贤很重视“问”在学与德的提升中的作用。 C. 本文认为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要想真正增长知识、掌握真理,“问”是必不可少的。 D. 古人认为“不问”是极可耻的,后世
16、之人却不以为耻,本文对此表达了强烈的愤慨。 14. 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1)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2)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 15. 下列各组语句,意思无关的一项是( ) A. 人非生而知之者 ( 师说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论语学而 ) B. 圣人无常师 ( 师说 ) 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 论语子张 ) C 取其有益于身而已 问说 )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 论语述而 ) D 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 ( 问说 )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论语述而 ) 16. 问说第二段和师说第二段都采用了“古今对比”的方法论证观点。请结合这两段中的
17、相关语句,简要分析这样论证的效果。 三、三、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1】欢时务【2】,解颜劝农人。平畴【3】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 日入相与归,壶浆【4】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释: 【1】耒:农具。 【2】时务:此处指春耕。 【3】畴:田地。 【4】浆:酒。 17.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牢记老师“忧道不忧贫”的遗训,长年劳苦躬耕仍不忘报国之志。 B. “平畴”二
18、句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眼前的景色,也流露出诗人的心境。 C. 虽然还未到收获季节,尚不知这一年收成如何,但诗人依然满怀欣喜。 D. 本诗恬淡平和,感情真率,语言朴素,不事雕琢,如同“胸中自然流出”。 18. 简要概括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了哪些快乐。 19. “行者无问津”化用了下面这则论语典故。请简要概括诗人以长沮、桀溺自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长沮、桀溺【1】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19、,而【2】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3】也,岂若从辟世之士【4】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5】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6】。” ( 微子 ) 注释: 【1】长沮、桀溺:都是当时的隐士。 【2】而:同“尔”。 【3】辟人之士:指孔子。 【4】辟世之士:桀溺自称。 【5】怃然:怅然失意的样子。 【6】丘不与易也:我就不同你们一起从事变革了。 20.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酒常与诗人的忧乐相随。曹操短歌行中有“_?唯有杜康”,借酒消解愁闷;苏轼在写赤壁赋 时“_, 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 以诗酒相伴, 在写 念奴娇赤壁怀古 时“
20、_”,洒酒酬月,展现出旷达襟怀;李清照则在声声慢中表示“_,怎敌他、晚来风急”,流露出内心的孤凄。 (2)古诗词中随处可见植物的身影。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_,桃李罗堂前”,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中的“千岩万转路不定, _”, 白居易 琵琶行 中的“住近湓江地低湿, _”,这些植物丰富了诗歌的意境。 (3)比喻是古诗文中常见的手法。 劝学中的“故木受绳则直,_”,李煜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_”,秦观鹊桥仙中的“_,佳期如梦”,都以新奇而恰切的喻体使表达更加生动、含蓄。 (4) 在诗词中运用叠词, 不仅能使形象刻画鲜明, 更能增添音韵和谐之美。 例如杜甫 登高 中的“_,不尽长江滚滚来”,辛
21、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_,封狼居胥”,都有这样的效果。 四、四、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萤萤 火火 点点银白的、灵动的光,在草丛中飘浮。草丛中有各色的野花:黄的野菊,浅紫的二月兰,浅蓝的“勿忘我”。还有一种高茎的白花,每一朵都由许多极小的花朵组成,简直看不清花瓣。它的名字恰和“勿忘我”相反,据说是叫作“勿念我”。在迷茫的夜中,一切彩色都失去了,有的只是黑黝黝一片。亮光飘忽地穿来穿去,一个亮点儿熄灭了,又有一个飞了过来。落在淡淡的月光下,草丛中就会闪出一道明净的溪水,潺潺地、不慌不忙地流着。溪上有两块石板搭成的极古拙的小桥,小桥流水不远处的人家,便是我儿时的居处了。 幼小的我,经常
22、在那一带玩耍。小桥那边,有一个土坡,也算是山罢。晚间站在溪畔,总觉得山那边是极遥远的地方,隐约在树丛中的女生宿舍楼,也是虚无缥缈的。其实白天常和游伴跑过去玩,大学生们有时拉住我们的手,说:“你这黑眼睛的女孩子!你的眼睛好黑啊。” 大概是两三岁时,一天母亲进城去了,天黑了许久,还不回来。我不耐烦,哭个不停。老嬷嬷抱我在桥头站着,指给我看那桥边的小道。“回来了,回来了”她唱着。其实这全不是母亲回来的路。夜未深,天色却黑得浓重,好像蒙着布让人透不过气。小桥下忽然飞出一盏小灯,把黑夜挑开一道缝。接着又飞出一盏,又飞出一盏。花草亮了,溪水闪了,黑夜活跃起来,多好玩儿啊!我大声叫了:“灯!飞的灯!”回头看
23、家里,已经到处亮着灯了,而且一片声在叫我。我挣下地来,向灯火通明的家跑去,却又屡次回头看,看那使黑夜发光的飞灯。 长大了,又回到这所房屋时,我在自己的房间里便可以看到那起伏明灭的萤火了。我的窗正对着那小溪。溪水比以前窄了,草丛比以前矮了,只有萤火,银白的,有时是浅绿色的光,还是依旧。有时抛书独坐,在黑暗中看着那些飞舞的亮点,那么活泼,那么充满了灵气,不禁想到仲夏夜之梦里那些吵闹的小仙子;又不禁奇怪这发光的虫怎么未能在聊斋志异里占一席重要的地位。它们引起多么远、多么奇的想象。那一片萤光后的小山那边,像是有什么仙境在等待着我。但是我最多只是走出房来,在溪边徘徊片刻,看看墨色涂染的天、树,看看闪烁的
24、溪水和萤火。仙境么,最好是留在想象和期待中的。 日子一天天热闹起来。解放,毕业,几乎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在发光。我们是解放后第三届大学生。毕业前夕,一个星光灿烂的夜晚,和几个好友,曾久久地坐在这溪边山坡上,望着星光和萤光。我们看准一棵树,又看准一个萤,看它是否能飞到那棵树,来卜自己的未来。几乎每一个萤都能飞到目的地,因为没有飞到的就不算数。那时,我们的表格里无一不填着 “坚决服从分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无论分到哪里,我们都会怀着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扑过去的。星空中忽然闪了一下,是一颗流星划过了天空。据说流星闪亮时,心中闪过的希望是会如愿的。但我们谁也没有想再要什么。有了祖国,不就有了一切吗?我觉
25、得重任在肩,而且相信任何重任我都担得起。难道还有比这种信心更使人兴奋、欢喜,使人感到无可比拟的幸福吗?虽然我知道自己很小,小得像萤火虫那样。萤却是会发光的,那种活泼的光,每一点都呈现着生命的力量,使得就连黑夜也璀璨美丽,充满了幻想 前几天,偶得机缘和弟弟往清华走了一遭。图书馆看去一次比一次小,早不是小时心目中的巍峨了。那肃穆的、勤奋的读书气氛依然,底层的报刊阅览室也还是许多人站着看报。弟弟说他常做一个同样的梦到这里来借报纸。底层增加了检索图书用的计算机,弟弟兴致勃勃地和机上人员攀谈,也许他以后的梦,要改变途径了。我的萤火虫却在梦中也从未出现。行向小河那边时,因为在白天,本不指望看见萤火呢,但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北京市 朝阳区 2021 2022 学年 高一上 学期 期末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18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