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北京市海淀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海淀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25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市海淀区 20212021- -20222022 学年高二上期末语文试题学年高二上期末语文试题 一、本大题共一、本大题共 4 4 小题,共小题,共 1414 分。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逻辑是研究思维的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中国先秦名辩学、古印度因明学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逻辑学并称世界逻辑三大源头。一般来说,被尊为逻辑之父的是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制定了包括三段论逻辑在内的分析和评价论证的系统准则,19 世纪以前,在逻辑学的研究特别是教学中,一直延续着这种“大逻辑”传统。近代德国哲学家提出将数学方法融入逻辑学,英国数学家将传统形式逻辑学符号化、数学化,后
2、来经过多位数学家的发展和完善,建立起现代数理逻辑学体系。 现代逻辑在取得辉煌成果的同时,却几乎丧失了逻辑最初的教导作用,即通过学习逻辑使人逻辑性增强、思维能力提高,表现在头脑清楚、说话有条理、能言善辩等方面,而这恰是逻辑学产生的初衷之一。因此,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一些逻辑学家提出要通过教育培养现代公民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能力。一方面,现在的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更多、更新;另一方面,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有弱化的趋势。教学生思考什么,是传授知识;教学生如何思考,则是培养思维能力,即能有效地理解、评价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习逻辑,首先要从概念出发。概念是思维形式最
3、基本的组成单位,是构成命题和推理的要素。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基本逻辑特征。概念的内涵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思维对象的特性或本质,外延是指具有概念的内涵所反映的那些特性或本质的具体思维对象。就外延的含义来说,它是本质属性的对象,是概念的量的方面,说明概念反映了哪些事物,其范围程度及其所能达到的极限。一个思维对象只有具备内涵所反映的全部特性或本质属性的时候,才属于该概念的外延。例如,“商品”这个概念的内涵是为交换而生产的产品;外延是指古今中外的、各种性质的、各种用途的、在人们之间进行交换的产品。 (取材于周建武的逻辑学导论 ) 材料二 中国诗词中,有许多作品巧妙运用谐音双关丰富了诗句内涵,而使诗词呈现出
4、独特的艺术美,在这妙用中也有逻辑的身影。 刘禹锡竹枝词二首 ,其一为: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本诗描写了一位沉浸在爱情中的少女,置身于杨柳青青,江水平如镜面的岸边,忽然听到心上人的歌声,但不知心上人对自己有意与否?就好像东边日出、西边下雨的天气那样,让人捉摸不定。于是,描绘天气的“无晴”还是“有晴”也就成了这位初恋少女不知心上人对自己是“无情”还是“有情”的忐忑心情的真实写照了。 显然,本诗运用了谐音双关语的艺术表现方式,类似的运用,在苏轼的李思训画一诗中也可见到。该诗云: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 客舟何
5、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 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 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 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苏轼知画善画,上面这首诗是他评画、题画的诗作之一。诗中所说居于“江中央”的小孤山,讹音又作小姑山,其状如古时女子发髻。该山所在之处的江岸有澎浪矶,民间又将“澎浪”谐音为“彭郎”,并将其说成是“小姑”的夫婿。 从逻辑上说,这种谐音双关是一种“音”的巧用,以语词“音”的相谐,而使语词的内涵、外延发生向谐音语词的内涵、外延的转化。如果领略和意识不到这个转化,仅从字面上去理解,那是无法体会到这一诗句的丰富内涵和艺术美的。同样的方法,在“小姑前年嫁彭郎”中,更是收到了“无理而妙”的艺术效
6、果。 (取材于彭漪涟的古诗词中的逻辑 ) 材料三 语言和逻辑是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运用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逻辑的制约。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语言运用的艺术,在某些情况下,又是可以突破逻辑规律的框框的,这不仅无碍于语言运用的正确,而且反而使得语言运用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这就是“无理而妙”了。 早在梁朝, 刘勰在谈到“夸张”的时候, 就明确指出其“无理而妙”的效果: “辞虽已甚, 其义无害”。宋人严羽云“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这些都说明在某种场合,“不合逻辑”的语言有时比合于逻辑的语言更有力量,而诗人的语言往往是新鲜奇特的,不能用常理来衡量。鲁迅说,“诗歌不能凭仗了哲学和智力来认识,所以感情已
7、经冰结的思想家,即对于诗人往往有谬误的判断和隔膜的揶揄”。 值得注意的是,“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同样得到了逻辑学界的认可和重视。“无理而妙”是反逻辑的,而创造、赏析它,却又离不开正确运用逻辑思维的智慧和能力。 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写道: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从事理上说,“晓来谁染霜林醉”问得稀奇,“总是离人泪”答得更是不近情理。然而,从艺术上说,这一问一答,是最近乎情,是最合乎理的。因为它把人情移用于事物,形象逼真地表达了主人公缠绵悱恻的离情别绪。这段文字,堪称“无理而妙”的上品。不过,我们细想一下,这“无理”之中,也仍然有“有理”之处。“眼泪”是
8、液体,故可用之“染”物;“霜林”是“红”的,故是被“染”的。假如无此二者,这里要表现的离情别绪,恐怕也就失去了必要的依托,或者竟一变而为“无理而不妙”了。可见“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归根到底是有其深邃的逻辑基础的,只不过是在逻辑的基础上加上感情的色彩、想象的因素,离开了这种深邃的逻辑基础,人们创造、赏识“无理而妙”的智慧和能力,也就无从发挥了。 (取材于张炼强的修辞艺术探新 ) 1. 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亚里士多德等人制定了三段论逻辑系统准则 B. 增强逻辑性、提高思维力是逻辑学习的前提。 C. 培养批判性思维可提升人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D. 概念的内涵是指思维对
9、象具有的特性和本质。 2. 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和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语言运用的艺术既受到逻辑的制约,又能够突破逻辑的束缚,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B. “辞虽已甚,其义无害”表明了使用夸张手法更容易达到“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 C. 有时“无理”虽违反生活逻辑,但符合审美情感,过于理性,反而不利于鉴赏文学作品。 D. 无论是创造“无理而妙”的作品,还是欣赏其艺术效果,都离不开深邃的逻辑基础。 3. 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基本逻辑特征,“产品”和“商品”相比,“产品”内涵更丰富,“商品”外延更大。 B. “道是无晴却有晴”中“晴”谐
10、音“情”,谐音使“晴”的内涵、外延均向“情”转化,诗句意蕴更丰富。 C.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一句中,“离人泪”的特性因作者的想象而发生了改变,于是能染红霜林。 D. 红楼梦中林黛玉咏白海棠诗“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一句,将人的娇羞移情于白海棠。 4. 根据以上三则材料,请从“无理而妙”的角度,对苏轼李思训画一诗后四句“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加以赏析。 二、本大题共二、本大题共 4 4 小题,共小题,共 1717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
11、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甫其餔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又安能以皓皓之白, 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 怀沙 之赋。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取材于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 ) (二)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
12、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
13、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取材于汉书 李广苏建传 ) 5. 根据下面的材料,在横线处填写相应的内容。 “汉语单音词的词义,可以从记录它的汉字形体中来探求。”“词义的引申,是指词义从一点出发,沿着一定的方向,向相关的方面延伸而产生一系列新的意义的过程。”(王宁古代汉 语 )同学们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可以依据以上规律探求词义。 (1)“沐”,甲骨文字形为,本义为洗头发,如“新沐者必弹冠”之“沐”;后引申为_之义,如“沐恩”之“沐”。“浴”,甲骨文字形为,表示一个人在洗身,如“新 浴者必振衣”之“浴”。 (
14、2)“益”,甲骨文字形是,从中可看出器皿内有多个代表着水滴的小点,表示水满欲溢之势,后引申为_之义,如“益寿延年”的“益”;又引申为_,“武益愈”中的“益”即为此义。 (3)“膏”,甲骨文字形是,字中的“”即“月”,由此推断字义应与_有关。 “膏”指油脂,引申为“肥沃”;作动词时,解释为_,“空以身膏草野”中的“膏”即为此义。 6.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B. 不凝滞于物 为降虏于蛮夷 C.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D. 乃作怀沙之赋 乃幽武置大窖中 7.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15、 选文(一)中的“圣人”和韩愈师说中“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的“圣人”,都具有兼济天下的美德。 B. “怀瑾握瑜”中的“瑾”和“瑜”本义指美玉,象征着高洁的品质,这一成语常用来比喻人具有纯洁高尚的品德。 C. 卫律在威逼苏武失败后改为利诱,称他为“苏君”,以示亲近,而苏武却直呼卫律为“汝”,表达对其叛主背亲的蔑视。 D. 选文(一)中屈原殉国明志,选文(二)中苏武忍辱牧羊,他们选择不同,但忠贞报国、矢志不渝的精神却是一致的。 8.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古人作史有不待论断而于序(叙)事之中即见其指(旨)者”请结合选文(一)或选文(二)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三、本大题共三、本大
16、题共 1 1 小题,共小题,共 6 6 分。分。 9.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某师范大学的校训是“敦品励学,弘毅致远”,该校训中“弘毅”出自论语中 “_,_”,“致远”出自汉人所书文子上仁中“非淡漠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 (2)自信是指个体对自身成功应对特定情境能力的评估。李白的自信是源于血液和骨髓里的,他从小立志“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将进酒中“_,_”两句,最能显示其超拔绝伦的自信。 (3)品味古诗词中数词的运用,既可领略古人遣词造句之匠心,又能从新的视角获取审美感受。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中,“_”“千里孤坟”“
17、_”等诗句中的数词都值得揣摩深味。 四、本大题共四、本大题共 4 4 小题,共小题,共 1515 分。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大党和一只小船一个大党和一只小船 梁衡 中国共产党现在是一个拥有六千四百五十万党员的大党,是一个掌管着九百六十万平 方公里国土、十二亿多人口国度的执政党。可是谁能想到,当初她却是诞生在一只小船上。在建党八十周年之际,我特地赶到嘉兴南湖 甲 (瞻仰/参观)这只小船。这是一只多么小的船啊,要低头弯腰才能进入舱内,刚能容下十几个人促膝侧坐。它被一条细绳系在湖边,随着轻风细浪,慢慢地摇荡。我真不敢想,我们轰轰烈烈、排山倒海的八十年就是从这船舱里倾泻出来的吗? 因
18、为她是党史的起点,这条船现在被称为红船。1921 年 7 月 23 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的一栋房子里召开,但很快就被巡捕监视上了。不得已,立即休会转移。代表之一的李达,他的夫人王会悟是南湖人,是她提议到这里来开会。8 月 1 日,王会悟、李达、毛泽东先从上海来到嘉兴,租好了旅馆,就出来选“会场”。他们登上南湖湖心岛上的烟雨楼,见四周烟雨茫茫,水面上冷冷清清地漂着几只游船, 不觉灵机一动, 就租它一只船来当 “会场”。 当时还计划好游船停泊的位置, 在楼的东北方向,既不靠岸,也不傍岛,就在水中来回漂荡。第二天,其余代表分散行动,从上海来到南湖,来到这只小船上。下午,通过了最后
19、两个文件,中国共产党就这样诞生了。 今天,我重登烟雨楼,抚栏回望,真不敢想象我们这样一个大党,当初是那样的艰难。 那时百姓穷无立锥之地,要想建一个代表百姓利益的党,当然也就没有可落脚之处。列宁说: 群众分为阶级,阶级有党,党有领袖。当时这十二个领袖是何等的窘迫,举目神州,无我寸土。 我眼看手摸着这只小船,这些小桌小凳,这竹棚木舷。我算了一下,就是把舱里全摆满,顶多只能挤下十四个小凳,这就是现在有六千四百五十万党员的中共的一大会场吗?但这个会场仍不安全,王会悟同志是专管在船头放哨的。下午,忽有一汽艇从湖面驶过,她疑有警情, 忙发暗号,船内就立即响起一片麻将声。他们是一伙租了游船来玩的青年文人啊!
20、汽艇一过,麻将撤去,再低声讨论文件,同时也没有忘记放开留声机作掩护。但不管怎样,中国共产党在这条小船的襁褓里诞生了。距南湖不远是以大潮闻名的钱塘江,当年孙中山过此,观潮而叹曰:“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共产党在此顺潮流而生。于是党的肌体里就有了船的基因,党的活动就再也离不开船。 宋人潘阆有一首写弄潮儿的词,其中几句为:“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共产党就是敢立于涛头的弄潮儿。 一大之后,毛泽东一出南湖便买船西行到湖南组织农民运动。大革命失败,他振臂一呼,发动秋收起义,上了井冈山。这时全国正处在白色恐怖之中,许多人不知革命希望在何方。他挺立井冈
21、之巅大声说道:革命高潮“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这时,周恩来也领导了南昌起义,兵败后南下广州,只靠一只小木船,深夜里偷渡香港,又转道上海,再埋火种。谁曾想到,惊涛骇浪中,这只小木船上坐着的就是未来共和国的总理。 蒋介石曾希望借中国大地上的江河之阻剿灭革命,但革命队伍却一次次地利用木船突 围。天险大渡河曾毁灭了石达开的十万大军,但是当蒋介石尾追红军于此,只见到几只远去的船影和留在岸上的一双草鞋。全面抗战八年,共产党在陕北 乙 (集合/聚积)了力量,然后东渡黄河,问鼎北平。而东渡黄河靠的还是老艄公摇的一条木船,船仍然不大,以至于连毛泽东心爱的白马也没能装上。中国革命的整
22、个司令部就这样在一条木船上实现了战略大转移。不久就有百万雄师乘着帆船过大江,解放全中国。中国历史上的秦皇汉武们喜欢说他们是马上得天下。中国共产党真正是船上得天下。是船上生,浪里走而夺得天下的啊! 英雄造时势,时势造英雄。历史长河的巨浪也 丙 (冲击/颠簸)着最早上船的十二名领袖。第一个为革命牺牲的是何叔衡,红军长征后,他在一次突围中,为不连累同志跳崖后而死。以后脱党的有刘仁静,叛党的有陈公博、周佛海、张国焘。毛泽东则成了党最长期的领袖。十二个人中只有董必武再回过故地。毛泽东 1958 年到杭州时,专列经过南湖,他急令停车,在路边凝望南湖足有四十分钟,想伟人当时胸中涛翻云涌,其思何如。 中国古代
23、有一个最著名的关于船的寓言故事:刻舟求剑。是讲不实事求是,不会发展地、辩证地看问题。我们不讳言曾犯过错误,也曾做过一些刻舟求剑的事。我们曾急切地追求过新的生产关系,追求那些在本本里看到的模式,硬要在我们自己的刻舟之处去找主观上想要的东西。因此也曾有几次尽兴放舟,争渡、争渡,“误入藕花深处”。最危险的一次是“文化大革命”,险些翻船。但是我们也敢于承认错误,改正错误。这时中国共产党早已是一条大船,都说船大难调头,但是邓小平成功地指挥它调了过来。在我们干社会主义数十年后,又敢于重新问一句什么是社会主义,敢于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一百年。这勇气不下于当年在南湖烟雨中问苍茫大地,船向何处。 红船自南
24、湖出发已经航行了八十年。其间有时“春和景明,波澜不惊”;有时“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八十年来,党的领袖们时时心忧天下,处处留意行船的规律。历史上第一个以舟水关系而喻治国理政者是荀子,后来魏征又把这个比喻说给唐太宗。他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当我们这只小船航行到第二十四个年头时,时在 1945 年 7 月 1 日,中国共产党刚开过“七大”,胜利在即,将掌天下。民主人士黄炎培赴延安,与毛泽东有一次著名的谈话。黄问:如何能逃出新政权“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周期律。毛泽东答:靠民主,靠人民群众监督政府。是的,依靠人民群众,我们打造出一只共和国的大船。后来,红船航行到第七十一个年头,1992 年,邓小平
25、南方讲话,再指航向:“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扬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风帆,又一次勇敢地冲上浪尖。浪里飞舟八十年,心忧天下几代人。我们的事业蒸蒸日上,兴旺发达,中国共产党已是一个伟大的成熟的党。 南湖边上现在还停着这只小小的木船,烟过雨停,山明水静。游人走过,悄悄地向她行着注目礼。这已经是一种政治的象征和哲学意义的昭示。六千四百五十万党员的大党就是从这里上岸的啊!从贫无寸土,漂泊水上,到神州万里,万里江山。党在船上,船行水上,不惧风浪,不忘忧患,顺乎潮流,再登彼岸。 (取材于 2001 年 6 月 21 日人民日报发表的作者同名文章) 10. 依次填入文中甲乙丙处词语,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北京市 海淀区 2021 2022 学年 上期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18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