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八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期末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江苏省苏州市八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期末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苏州市八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期末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27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江苏省苏州市八校江苏省苏州市八校 20212021- -20222022 学年高二下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学年高二下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要顺应事业发展需要,坚持系统观念,全面加以推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坚持法治体系建设正确方向。我讲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件大事能不能办好,最关键的是方向是不是正确、政治保证是不是坚强有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定性,坚定不移走中国
2、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法治体系建设全过程。我们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是扎根中国文化、立足中国国情、解决中国问题的法治体系,不能被西方错误思潮所误导。 第二,加快重点领域立法。要加强国家安全、科技创新、公共卫生、生物安全、生态文明、防范风险等重要领域立法,加快数字经济、互联网金融、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立法步伐,努力健全国家治理急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备的法律制度。要聚焦人民群众急盼,加强民生领域立法。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电信
3、网络诈骗、新型毒品犯罪和“邪教式”追星、“饭圈”乱象、“阴阳合同”等娱乐圈突出问题,要从完善法律入手进行规制,补齐监管漏洞和短板,决不能放任不管。 第三,深化法治领域改革。当前,法治领域存在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原因在于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要围绕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这个目标,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要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完善公益诉讼制度,健全执法权、监察权、司法权运行机制;要加快构建系统完备、规范高效的执法司法制约监督体系,加强对立法权、执法权、监察权、司法权的监督,健全纪检监察机关、公
4、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各司其职,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执行权相互制约的体制机制,确保执法司法各环节、全过程在有效制约监督下进行;要加强统筹谋划,完善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发展律师、公证、司法鉴定、仲裁、调解等法律服务队伍,着力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要深化执法司法人员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法治专门队伍管理教育和培养,要深化政法队伍教育整顿,继续依法打击执法司法领域腐败行为,推动扫黑除恶常态化。 需要强调的是,法治领域改革政治性、政策性强,必须把握原则、坚守底线,决不能把改革变成“对标”西方法治体系、“追捧”西方法治实践。 第四,运用法
5、治手段开展国际斗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运用法治方式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能力明显提升。要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按照急用先行原则,加强涉外领域立法,进一步完善反制裁、反干涉、反制“长臂管辖”法律法规,推动我国法域外适用的法律体系建设。 第五,加强法治理论研究和宣传。 我们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规律,传承中华法律文化精华,汲取世界法治文明有益成果,形成了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举措。要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落实到各法学学科的教材编写和教学工作中,推功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强烈家国情怀,扎实法学根底的法治人才。要加强
6、对律师队伍的政治引领,教有引导广大律师自觉遵守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等从业基本要求,努力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律师。要把推进全民守法作为基础工程,全面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要总结我国法治体系建设和法治实践的经验,阐发我国优秀传统法治文化,讲好中国法治故事,提升我国法治体系和法治理论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摘自习近平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更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 ) 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将“法治”正式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法治建设摆在了
7、十分突出的位置。十八大以后,至少又有四次集中涉及法治建设问题的主要活动,值得我们特别加以关注:一是在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 30 周年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强调了宪法“至上的法制地位和强大的法制力量”,提出“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要求“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二是在十八大后第一次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建设“法治中国”成为核心关键词,成为响亮口号。三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行第四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不断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要更好协调利益关系,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要把能不能依法
8、办事、遵守法律作为考察识别干部的重要条件。四是二十大召开前,习近平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理念。可以说,以党的新一届领导集体的形成为标志,我国开启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伟大征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也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显而易见,党的新一届领导集体不仅重中了以往历次党代会有关法治的观点和主张,同时又提出了一系列新思维。以上关于法治的主要内容,是中国未来政改布局方面的突出亮点,构成了中国未来法治建设战略新布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依法治国提出了更高要求,没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不可能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法治中国就不可能有美丽中
9、国。党的十八大既从法治运行的各个环节入手,提出了对法治体系建设中各方面的基本要求,又进一步强化了人权精神,突出了人权理念,为宪法关于公民权利的规定注入了新的意义,从而奏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强音,描绘了法治体系与人权保障的时代蓝图。 (摘自付子堂法治体系与人权保障 )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任何法治体系建设都必须顺应发展的需要,要有系统观念,并且要全面加以推进。 B.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不可借鉴西方。 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根植于中国文化,不能“对标”西方法治体系,必须立足中国国情,解
10、决中国问题。 D.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既是重申以往历次党代会有关法治的观点和主张,又是新思维,是中国未来法治建设战略的新布局。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正确方向。 B. 重要领域、新兴领域、民生领域等立法,是健全国家治理的急需,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备。 C. 总结好我国法治体系建设和法治实践的经验,阐发好我国优秀传统法治文化,讲好中国法治故事,就能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落实好。 D. 全面依法治国既有优秀传统,又有新理念新举措,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
11、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因为法治中国是美丽中国的环境保障。 3. 下列选项中,完全符合法治思想的一项是( ) A. 道德经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B. 韩非子有度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C. 孟子公孙丑上 :“苟能充之(指“四端”) ,足以保四海。” D. 论语颜渊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4.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具体包含哪些内容?请结合材料一、二的内容进行高度概括。 5. 依据材料一习近平的讲话内容,请概括我国当前法治体系存在哪些短板和不足。 (二)现代文阅读(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抉择抉择 林语堂 战争开始之时,木兰正和
12、全家在牯岭避暑。 阿通已经大学毕业,正在上海附近政府电信局的无线电台做事。他请了六个礼拜的假,随家到牯岭。 时局越来越紧张,中国将来的命运如何?或沦为日本的保护国,陷于万劫不复之地;或抗战建国,使中国成为一个自由团结独立的国家。 在七月十七号,政府终于向全国广播抗战到底的国策。 阿通说:“我愿去前线。” 木兰喊道:“什么?”她的脸突然沉下来。 “妈,怎么?您不恨日本吗?” 木兰看着荪亚,默不作声,荪亚也一言不发。 阿通又问:“您不赞成?现在国家需要人人奋斗啊。” 但是木兰却走开了,依然没说话。又经过一个钟头,她也一句话没说。她失去了心情的平静。她突然的感觉,就犹如战争来临时普天下的父母的感觉一
13、样。战争已经来到门前,为什么过去她没想到呢?中国现在向她来有所索取,索取她的儿子。 她和丈夫商量这件事。一个钟头之后,她和荪亚把阿通叫去,有话和他说。 她问:“你已经决定去打仗了吗?” 阿通回答说:“我若不去,我受教育有什么用?妈,我不了解您的意思。” “你不能了解我只是问你是不是已经决定。” 阿通说:“是,我已经决定。” 木兰心里在挣扎交战,她眼中流出泪来。她说:“阿通,我就只有你这么一个儿子”说着哭起来。 荪亚说:“儿子,你现在年轻,你不懂父母的心”木兰喊道:“我宁愿自己死,不愿看见你死。我受不了。”他父亲又说:“阿通,你听着。你妈和我已经商量过。国家若需要你,你必须要去,可是你要知道,在
14、我和你妈这方面忍受的牺牲比你的牺牲要大。我们并不是阻拦你。你也要为家里想一想。” 阿通说:“国若亡了,家还有什么用?” 阿通两手很紧张地攥住椅子的两臂,他说:“爸爸,妈,我知道您两位老人家难过可是我不得不去。” 木兰脸上流着眼泪,抬头看了看儿子,她说:“好,去吧!” 中国大批援军进入吴淞地区,在上海附近长江三角洲上将要进行大规模的阵地战。战事已发展成为全面的,范围势将越来越广。京沪铁路沿线的城市时常遭敌机空袭,乘火车旅行已经不安全了。杭州已遭轰炸数次。 很多上海杭州的居民四散逃难。杭州人往上海的外国租界逃,以求安全,上海居民则往内地逃,逃离日渐扩展的战事地区。 就在他们逃离的头一天晚上,接到阿
15、通的一封信: 父母大人尊前,敬禀者,儿已从军。念及国若不存,家有何用?若为人子者皆念父母儿女之私情,中国将如何与日本作战?祈勿悬念。不驱倭寇于东海,誓不归来! 儿阿通 木兰看完信愣住了。儿子已经从军,她内心有种震动,但是在何处从军,在何部队?为何不先告知父母?一丝担忧迫使她越发急于往上海一行,也许阿通正在上海某处作战,亦未可知。 他们到了上海,但是在上海那些日子,并不太平,轰炸机天天在头上飞。空中机关枪的扫射常常打在街上和屋顶上,爆炸之声,昼夜可闻。最坏的是,逃难的男女,孩子,由闸北涌来,在大街上蜘蹰犹豫而无所归。 前途如何,茫然不可知,她现在已经觉得自己是个无儿之母,也开始了解陈三的母亲等儿
16、子回家的心情,望子归来似乎永远是母亲生活中的一部分。 现在她觉得自己的人生到了秋天,但她又能清清楚楚地感觉到生活的意义,也感觉到青春的力量正在阿通身上勃然兴起。 荪亚发现她的面容已经改变,虽然有点儿伤感,有点儿衰老,但却显得平静多了,她已经不再对死亡恐惧,也不再担心自己的遭遇,不再担心自己的利害。 不久,他们看到军队的卡车,上面载的是中国兵,高举着手向这些难民欢呼。如洪波巨浪起伏相续的欢呼声,向他们涌近,又由巨大的峭壁将声音传回。他们是开赴前线的部队。 军队的卡车近了,士兵戴着钢盔在车上站得成风凛凛,向老百姓招手。士兵得到民众的欢迎,开始高唱军歌。 这时她四周每个人都参加了震耳欲聋的欢呼。歌声
17、渐渐在远处变小,站在道旁的群众的欢呼声也渐渐淹没了那远处的歌声。很多人还在欢呼,有些人在流泪。 木兰心中涌起一阵强烈的情绪,是一种快乐感,一种光荣感,她想那是必然无疑的,她的激动为从前所未有。这种激动,只有个人融进伟大的运动中,才会感觉得到,她感觉到自己的国家,以前从来没有感觉得这么清楚,这么真实;她感觉到一个民族,由于一个共同的爱国的热情而结合,由于逃离一个共同的敌人而跋涉万里;她更感觉到一个民族,其耐心,其力量,其深厚的耐心,其雄伟的力量,就如同万里长城一样,也像万里长城之经历千年万载而不朽。 木兰所见的外在的光景改变了,她的内心也改变了,因为真正的中国老百姓是扎根在中国的土壤里,在他们深
18、爱的中国土壤里。她也迈步加入了群众,站在群众里她的位子上。 (节选自京华烟云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木兰和荪亚开始不同意阿通从军打仗,因为他们首先站在父母角度来考虑孩子的生命安全,这是人之常情。 B. 文章两次写到了普通百姓在战争中的逃难之景,表现了战争给普通百姓带来的巨大灾难,暗含作者的深思。 C. 文章插入阿通写给父母的一封信,既展现阿通忠勇爱国,不怕牺牲的精神,也表达出希望得到父母支持的意愿。 D. 文章写士兵出征的场景时,写到“有些人在流泪”,反映出当时人们对抗战前景的绝望,使小说内容更丰富。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19、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在写作上由点到面,写木兰一家在抗日时期的状况到写所有抗战军民的抗战热情,增强了小说的张力。 B. 小说巧妙运用衬托,如陈三的母亲等儿子回家的焦灼心情,衬托了阿通当兵后,木兰对儿子思念以及痛苦。 C. 文中用细节描写写杭州人往上海的外国租界逃的场景,也侧面反映出帝国主义国家与日本狼狈为奸的事实。 D. 小说情节构思上欲扬先抑,刻画了木兰这一位英雄母亲真实而动人的情感变化历程,使人物形象丰满而立体。 8. 面对儿子从军之事,木兰的心理经历了复杂的过程,试结合文本简析。 9. 试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小说标题“抉择”多重内蕴。 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
20、文言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余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时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失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
21、,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日:“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适去,意不自得。 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贸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
22、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及孝文崩,孝武皇帝立,举贾生之孙二人至郡守,而贾嘉最好学,世其家,与余通书。至孝昭时,列为九卿。 (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B.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C.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D.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
23、/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诸子百家是先秦时期对各个学术派别的总称。据文献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最为著名的不过几十家而已。 B. 受釐,指汉制祭天地五畤,皇帝派人祭祀或郡国祭祀后,皆以祭余之肉归致皇帝,以示受福。 C. “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中的“属”与屈原列传中“屈平属草稿未定”中的“属”相同。 D. 初学,在文中是指刚刚接触某一学科或学习;现在则是指学问造诣尚浅的人。 12. 下列对于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贾谊认为为了维持汉代统治,需要改变秦朝法度,
24、所以他重新改变历法,重新制定新的服饰制度。 B. 河南郡守吴公政绩卓著,为全国第一,而且和李斯同乡,又曾向李斯学习过,被征召为廷尉。他做了廷尉后进声贾谊年少有才,汉文帝征召贾谊,让他担任博士之职。 C. 文帝有感于鬼神之事便召见贾谊,两人谈到夜半,文帝十分感慨,对贾谊说自己还是不如他,当面称赏了贾谊。 D. 贾谊所作过秦论最后一段通过对于陈涉、六国和秦国三方的对比,展现了秦国曾以狭小土地征服天下却又败于陈涉之手,令人唏嘘。而这一切的原因都是因为不施仁义。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2)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25、14.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屈原和贾生两个人的合传,结合选文,谈谈二人的相似之处。 (二)古代诗歌阅读(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金陵怀古金陵怀古 唐许浑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家,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注】玉树:指陈后主所制乐曲玉树后庭花 。景阳:陈朝官殿名,陈后主宴饮作乐之地。松楸:坟墓上的树木。石燕:传说中的一种有灵性的石燕,通风雨则飞,风雨停则复还为石。江豚:传说每于浪间跳跃,风辄起。 15. 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思想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玉树后庭花曲犹未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苏省 苏州市 2021 2022 学年 下期 联考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18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