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江苏省苏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苏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27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江苏省苏州市江苏省苏州市 20212021- -20222022 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 ( (一一)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乡土中国一书最重要的是提出了礼治秩序和差序格局的概念,这是对前现代中国农村生存环境和农民生活状态最深刻简约的提炼。 柳诒徵的 中国礼俗史发凡 , 从历史上考察礼俗的源流和沿革,也认为古代中国以礼为立国根本,提出了礼俗为中国文化的特色。此两部著作的问世,说明不论是从社会学还是从历史学出发,都分别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揭示了前现代中国社会所具有的礼俗社会特征。此后不久,蔡尚思
2、在中国传统思想总批判中提出中国传统文化以礼为核心的见解。虽然有关中国文化的核心,有以仁为中心说,也有以中庸为中心等各种见解,但唯有礼是经过社会学考察,突破观念性局限,进入社会管理层,具有整合功能的社会制度。 什么是礼治秩序?乡土中国认为: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又说: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
3、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所以,礼俗社会就是以民间传统习俗为基础,进行社会管理,并提升为一系列的社会制度,即为礼制。概而言之,由习俗提升为礼制,礼制的实施即为礼治。礼俗与礼治是从上层或下层不同方位的表述。依靠代代相传的习惯势力实施管理,并提升为礼的规范,教化民众服从这种秩序,这是儒家推行礼治的一贯主张。故以礼治秩序或礼俗社会来概括乡土中国,是认识前现代中国社会国情,切入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重要思路。 乡土中国所谓的乡土是指进行小农业生产的广大农村,那里居住的是中国绝大多数的居民,他们依附土地,自耕自食,自织自穿。农民按照自发形成的生产和生活习惯,安身立命,人与人之间,非亲即故,彼
4、此都是熟悉的乡亲,费孝通称此为熟人社会。农村的基层组织,依靠代代相沿的习俗进行社会管理, 这管理并非对所有成员一视同仁, 而是有轻重厚薄的分别, 这种差序, 形成既定的格局,如父尊子卑、男尊女卑等,按照人们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与等级进行序列管理,即是礼治秩序。中国能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在世界文化史上被公认为传承力最为强劲的中国文化,正是因为有了礼治秩序,这种社会管理秩序和结构导致社会具有超强的稳定性。 (摘编自刘志琴的现代意义) 材料二: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试图对中国基层社会性质作出通论式描述的尝试结果。所谓通论,不再是对一个社会单元的具体描述,而要提升一步,从具体社会
5、生活中提炼出一些概念,来表达存在于具体事物中的普遍性质,也表达作者对社会现象的理性认识。 乡土中国初版于 1948 年,当时西方现代工业技术已进入中国乡村,中国农耕文明开始发生实质性变化。费先生认为,中国社会变迁的过程最简单的说法是农业文化和工业文化的替易。 这种替易,既能带来进步,也须付出代价。如何减少代价,缓和社会动荡?无疑,先要认清现实。 费先生曾在英国留学,他熟悉那里的法治传统、契约精神、民主空气。他时常引入西方社会文化中的事实,同他熟悉的中国乡土社会对比,力求清晰衬托出中国社会的乡土特质。他还不时把话题引向中国文化传统,在孔子的遗训、孟子的主张、老子的理想和乡土社会之间,标出一方水土
6、养一方人的关系。 费先生在 乡土中国 中创造性提出的差序格局一词,成为中国社会学界百年来少见的原创概念。书中很多鞭辟入里的分析,不是靠概念和推理,是凭借事实叙述。它在学术思想和大众生活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用心的读者可以从中领悟生活现象中的意义和趣味,心有灵犀的学者可以从中受到学术思考的启发。借助该书,费先生有效证明了生活与学术之间源和流、本与末的关系,让学术著述放下了端着面孔的架势,避开了高头讲章式的自命不凡,回归生动活泼、亲切宜人的境界。 (摘编自张冠生探寻一个好社会:费孝通说乡土中国)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土中国 中国礼俗史发凡两部著作从社
7、会学、历史学出发,揭示了前现代中国社会的礼俗特征。 B. 礼和法都是行为规范, 但维持两者的力量不同。 法靠国家的权力维持, 礼则不需要有形的权力机构维持。 C. 礼治秩序是乡土社会的管理秩序, 也是中国文化绵延不断、 被世界文化史公认为传承力最为强劲的原因。 D. 乡土中国 的创造性在于它从具体的生活现象中提炼原创概念, 然后通过叙述事实, 使分析鞭辟入里。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有多种见解,其中“礼”是能够进入社会管理层的社会制度。 B. 乡土社会具有稳定性,是熟人社会。在乡土社会里,传统习俗就是一种礼的制度。 C. 费孝通通过中西文化
8、差异对比、儒道文化对比等,来突出中国乡土社会鲜明特征。 D. 乡土中国作为学术著述具有生动活泼、亲切宜人的风格,这体现了它的现代意义。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的引文不能佐证材料一提及的有关乡土中国观点阐述的一项是( ) A. “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 礼记) B.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论语 ) C.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 D.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4. 如何理解“礼治秩序”?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 5. 根据材料内容,概括费孝通乡土中国一书的价值。 ( (二二)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III
9、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南渡记(节选)南渡记(节选) 宗璞 孟弗之永不会忘七月二十九日清晨北平城内的凄凉。 他因半夜未睡,早上起身晚了,正在穿衣。三姑父,吕贵堂在外间叫,接着冲进内室,扑咚一声跪在地下,抱住弗之双腿。怎么?什么事? 完了!全完了!吕贵堂抬起头,满脸泪痕,咱们的兵撒了。北平丢了! 昨夜兵车之声果然是撤退!弗之长叹,扶起吕贵堂来。妻子碧初闻声过来,眼泪扑簌簌落下来。南边的工事都拆了,昨天还严严整整,今天躺在那儿,死了一样。三姑父,您说怎么办哪!?吕贵堂呜咽着。 我出去看看。这些天虽有战事,北城一带铺面大都照常开。而这时所有的铺面都上着门板,街心空荡荡,没有人出来洒扫。绚
10、丽的朝阳照着这一片寂静。地安门依旧站着,三个门洞,如同哑巴一样,只有沉默。 地安门南有一个巡警阁子,阁子里没有人。再往南有一个修自行车小铺,门开着。弗之走过去,见一个人蹲着摆弄自行车,这人抬头说:我打门缝里瞧着了,难道咱们真不能打!他们并不认识,可在这空荡荡的街上,他们觉得很贴近。 弗之摇摇手,转身回去。到家后,碧初泪盈盈地说了一句:往后日子怎么过啊!弗之没有应声。 下午,弗之坐老宋的车出城。街上还是冷冷清清。只有很少几家小门面开门。车到校门,校警照例举手致敬礼。弗之命停车,问有无惊扰。回答说前几天日本飞机在清河扔炸弹,听说伤亡不大,校内还平静。他说完这些,问道:听说宋哲元军队撤走了?您说这是
11、真的?弗之点头。校警忽然哇地哭起来。老宋愣在那里,半天不开车。 弗之去庄卣辰家。从两扇红门进去,阒无一人,满院荒草,侵上台阶。听差出来说庄先生在实验室,好几天没回家,饭都是送去吃。 弗之回到方壶。淡黄色的纱帘依旧,房中摆设依旧,弗之却觉得一切都大变样了。他一个个房间走过去,都开开门看看,只觉得空落落的,还有些陌生。他慢慢走到书房,看见乱堆着的高高的一摞摞书和横七竖八的文稿,心里安定了许多。他在桌前站了一会儿,抚摸着压在文稿上的水晶镇纸。他不能坐下来。他得马上和秦校长联系。 电话不通,飞机仍在头顶,他觉得不能在家里,必须往秦家去商量办法。他正要往外走,卣辰来了。实验快完了,只要再有三天时间。 卣
12、辰不等问便说。然后歉然微笑:我就知道实验室!弗之说:学校是要南迁的,这种局面维持不了多久。 卣辰说:你们书籍装箱迁起来容易,我们的实验室怎么办?一年半载盖不起来。一个好学校的条件是师资和设备。 一切都会有的,只要人不死!正说着,门铃声响,秦校长来了! 飞机过了我出来看看。秦校长声音低沉,说话很慢,好像常在推敲自己的话。 学校怎么办?卣辰问。 南迁。弗之回来很好,今晚开校务会议,讨论怎样准备南迁。 当晚校务会议开过以后,接连几天,作为教务长的弗之上午都在办公室照料遣散学生,每人发二十元旅费。能组织到一起的,便三三两两结伴往长沙。下午他大都到图书馆照看整理书籍。书库里很乱,一箱箱的书堆得很高,书架
13、上的书有的歪着有的倒着,有些善本书就拥在肮脏的地板上。那地板是厚玻璃的,平常总是擦得纤尘不染。从下层往上看是迷朦着云雾的乳白色的天,从上层往下看是一片半透明的湖水。多少卓伟之才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弗之爱这书库,甚至也爱这玻璃地板。他不止一次从地板上拾起一本书,用袖子擦去书上的浮尘,还用袖子擦擦地板。 孟先生!我们收拾了有什么用!现在还能运出去?等于给日本人整理。一个图书馆职员抱着一摞书,看见弗之的举动,苦笑道。 弗之一怔,也许真的运不走了。但是他必须说一句话,这句话似乎在他身里长大着。 我们会回来!他几乎在嚷。收拾书的人抬头看他,有人用沾满灰尘的手擦眼睛。 我们会回来!有人应声说。 弗之从图书
14、馆回家,见如血夕阳沉落,简直想对着整个校园大声喊:我们会回来! (有删改) 注指 1937 年的 7 月 29 日。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 ) A. 弗之对中国军队的撤退早有怀疑和预料,说明他对国家抵抗日军的侵略从不抱希望。 B. 弗之和修车师傅两个人“觉得很贴近”,是因为他们在空荡荡的街上都感到十分孤独。 C. 整理图书馆的书籍情景,既表现弗之对书籍爱惜,更突出战事突然和北平城的混乱。 D. 庄卣辰对弗之歉然微笑:“我就知道实验室!”表现了他沉浸于学术,完全不问国事。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 A. “三个门洞,如同哑巴一样,只有沉默。”运用
15、比拟手法,写出地安门一带的寂静,突出北平沦陷后的空荡冷清、了无生机。 B. 弗之回书房后一系列动作和心理,如“站”“抚摸”“不能坐”“得马上和秦校长联系”等,透露出形势的紧张和人物心情的复杂。 C. 小说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绚丽的朝阳、荒草遍布的庭院、空落落的房间、如血的夕阳等环境,它们无一例外都烘托了人物的心境。 D. 小说主要根据弗之的行踪展开情节,依次写了弗之去街头、回书房、与人会面、前往图书馆等场景,脉络清晰,叙事井然。 8. “我们会回来”这句话在小说结尾部分反复出现三次,请分析这样写的用意。 9. 本文涉及的人物众多,各具面目,请结合小说内容概括下面三类人的形象特点。 以孟弗之为代表
16、的: 以吕贵堂为代表的: 以修车师傅为代表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 ( (一一) )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左仲郛浮渡左仲郛浮渡诗序诗序 姚鼐 江水既合彭蠡,过九江而下,折而少北,益漫衍浩汗,而其西自寿春、合肥以傅淮阴,地皆平原旷野,与江淮极望,无有瑰伟幽邃之奇观。独吾郡潜、霍、司空、龙眠、浮渡,各以其胜名于三楚。而浮渡频江倚原,登陟者无险峻之阻,而幽深奥曲,览之不穷。是以四方来而往游者,视他山为尤众。然吾闻天下山水,其形势皆以发天地之秘,其情性阖辟,常隐然与人心相通,必有放志形骸之外,冥合于万物者,乃能得其意焉。今以浮渡之近人,而天下往游者之众,
17、则未知旦暮而历者,凡皆能得其意而相遇于眉睫间耶?抑令其意抑遏幽隐榛莽土石之间,寂历空濛,更数千百年,直寄焉以有待而后发耶?余尝疑焉以质之仲郛仲郛曰吾固将往游焉他日当与君俱余曰诺 及今年春,仲郛为人所招邀而往,不及余。迨其归,出诗一编,余取观之,则凡山之奇势异态,水石摩荡,烟云林谷之相变灭,悉见于其诗,使余恍惚若有遇也。盖仲郛所云得山水之意者非耶? 昔余尝与仲郛以事同舟,中夜乘流出濡须,下北江,过鸠兹,积虚浮素,云水郁蔼,中流有微风击于波上,其声浪浪,矶碕薄涌,大鱼皆砉然而跃。诸客皆歌呼,举酒更醉。余乃慨然曰:他日从容无事,当裹粮出游。北渡河,东上太山,观乎沧海之外;循塞上而西,历恒山、太行、太
18、岳、嵩、华,而临终南,以吊汉、唐之故墟;然后登岷、峨,揽西极,浮江而下,出三峡,济乎洞庭,窥乎庐、霍,循东海而归,吾志毕矣。客有戏余者曰:君居里中,一出户辄有难色,尚安尽天下之奇乎?余笑而不应。今浮渡距余家不百里,而余未尝一往,诚有如客所讥者。嗟乎!设余一旦而获揽宇宙之大,快平生之志,以间执言者之口,舍仲郛,吾谁共此哉? (选自惜抱轩诗文集) 注浮渡:山名,又名浮度山,是安徽桐城附近的游览胜地。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余尝疑焉以质/之仲郛/仲郛曰/吾固将往游焉/他日当与君俱/余曰/诺/ B. 余尝疑焉/以质之仲郛/仲郛曰吾固/将往游焉/他日/当与君俱/
19、余曰诺) C 余尝疑焉以质/之仲郛/仲郛曰吾固/将往游焉/他日/当与君俱/余曰诺/ D. 余尝疑焉/以质之仲郛/仲郛曰/吾固将往游焉/他日当与君俱/余曰/诺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江淮,长江、淮河一带。这里的“江”指长江,常见的表述还有如“江表”“江东”“江右”等。 B. 中流,江河水流中间。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中流”也是这个意思。 C. 太山,即泰山,在山东泰安南。这可从姚鼐登泰山记中“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得到印证。 D. 终南,终南山,也称南山。成语“终南捷径”常用来比喻谋求官职或名利便捷途径,也比
20、喻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由江水浩瀚广阔写起,交代平原地区特点,有瑰丽奇伟、幽远深邃的奇异景观,引出诸山胜景,各自因为美景在楚地出名。 B. 友人左仲郛受人邀请同游浮渡山,回来后出示诗作,作者虽未同行,却从诗中感悟到山水意趣,流露出对友人诗歌创作的肯定。 C. 虽为诗集作序,作者借此表达了自己钟情山水的情怀,并指出天下山水能够展现大自然的奥秘,自然与人的心灵意趣相通的观点。 D. 在回忆过去和左仲郛一起乘舟同游时, 作者描绘了夜晚江上雾气笼罩, 水石相激, 大鱼跃出水面的壮景,生动形象,使人身临其境。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
21、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四方来而往游者,视他山为尤众。 (2)君居里中,一出户辄有难色,尚安尽天下之奇乎? 14. 最后一段作者的慨叹中蕴含了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 ( (二二) )古代诗歌阅读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赤壁赤壁 赵翼 依然形胜扼荆襄,赤壁山前故垒长。 乌鹊南飞无魏地,大江东去有周郎。 千秋人物三分国,一片山河百战场。 今日经过已陈迹,月明渔父唱沧浪。 注1 乾隆三十七年(1772),赵翼因事被降级调用,辞官归乡,经过赤壁时写下此诗。楚辞渔父中写渔父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
22、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从山河形胜落笔,写三国时的营垒依稀可辨,“依然”“故”体现了今昔之感。 B. 颔联“乌鹊南飞”与曹操短歌行 、苏轼赤壁赋中“乌鹊南飞”意蕴相同。 C. 本诗写景有虚有实,意境壮阔,笔触大开大合,议论不落窠臼,体现诗人的历史观。 D. 本诗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都由眼前景联想到与此相关的人、事,并抒发感慨。 16.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蕴含的情感。 ( (三三) )名篇名句默写名篇名句默写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比喻能增加音乐描写的形象性,白居易琵琶行中,“ _”一句与韩愈听颖师弹琴 中的“昵昵儿女语”喻体相似, “ _”一句与韩诗“勇士赴敌场”喻
23、体相似。 (2)李清照声声慢中,以“_,_”抒发了多变的天气对人的影响。 (3)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一文中指出“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这一现象就是韩愈师说中所说的士大夫们“_,_”。 三、语言文字运用三、语言文字运用 ( (一一)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21 世纪的我们,究竟为什么读古诗?如今,各种短视频作品给人们呈现了 的世相百态,它们凭借一时的耳目刺激,固然能给人以强烈的新鲜感,但同那些积淀了千年的古典诗歌相比,似乎少了些更有价值的审美层次。当我们了解到中国古诗中的博大胸襟,读到千余年中围绕着以中华文化为中心所形成的东亚文化圈,我们便不会
24、 ,丢掉中华民族的自信之魂。 陶渊明在田园之间,虽箪瓢屡空,却诗酒作伴,怡然自乐;七百年后的苏东坡,在被贬的逆境之中,翻阅着陶渊明的诗集,留下了一百四十多首与偶像对话的和陶诗 ,从中汲取着 、悦纳生活的能量;陆游在南宋偏安一隅的屈辱中锐意进取,在狂风骤雨中僵卧孤村,却仍渴望着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战斗。抗战时期的西南后方,无论文人政客或是贩夫走卒,无不吟诵着岳飞、辛弃疾、陆游的豪迈诗篇,中国人民因而在艰难时世中维持着 的抗争意志,泛黄的诗篇铸就了现代的民族精神在这些古典诗歌的韵律中,我们能找到情感与理性、传统与现代的平衡点。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25、A. 光怪陆离 自暴自弃 安分守己 不卑不亢 B. 五光十色 自暴自弃 安贫乐道 不卑不亢 C. 光怪陆离 妄自菲薄 安贫乐道 不屈不挠 D. 五光十色 妄自菲薄 安分守己 不屈不挠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当我们读到中国古诗中的胸襟博大,了解到千余年中围绕着以中华文化为中心所形成的“东亚文化圈” B. 当我们读到千余年中围绕着中华文化所形成的“东亚文化圈”,了解到中国古诗中的博大胸襟 C. 当我们读到中华文化的博大胸襟,了解到千余年中围绕着中国古诗这一中心所形成的“东亚文化圈” D. 当我们读到中国古诗中的博大胸襟,了解到千余年中围绕着中华文化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苏省 苏州市 2021 2022 学年 上期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18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