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统编版九年级语文必考文言文重点知识梳理
《2022年统编版九年级语文必考文言文重点知识梳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统编版九年级语文必考文言文重点知识梳理(35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统编统编版版九九年级语文年级语文必考文言文重点知识梳理必考文言文重点知识梳理 岳阳楼记重点知识岳阳楼记重点知识 一、重要字词重要字词 1. 【谪守】巴陵郡 因罪贬谪流放,出任外官 2. 【越】明年 到 3.增其旧【制】 规模 4.予观夫巴陵【胜】状 美好 胜状:胜景、美景。 5.朝【晖】夕阴 日光 6.前人之述【备】矣 完备,详尽 7.【然则】北通巫峡 如此那么 8.【迁】客 贬谪、降职 迁客:被降职到外地的官员 9.【骚人】 后泛指文人 10.【淫雨】【霏霏】 淫雨:连绵不断的雨 霏霏:雨雪纷纷而下的样子 11.日星隐【曜】 光芒 12.樯【倾】楫【摧】 倾:倒下 摧:折断 13.【薄】暮【
2、冥冥】 薄:迫近 冥冥:昏暗 14.春和【景】明 日光 15.【郁郁】青青 形容草木茂盛 16.宠辱【偕】忘 一起 17.【把】酒临风 持、执 18.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探求 19.【微】斯人 如果没有 20.通 (1)政【通】人和 畅通,没有阻碍,顺利 (2)北【通】巫峡 通向 21.和 (1)政通人【和】 和乐 (2)至若春【和】景明 和煦 22.以 (1)属予作文【以】记之 来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因为 23.观 (1)予【观】夫巴陵胜状 看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景象 大观:壮丽景象 24.开 (1)连月不【开】 指天气放晴 (2)【开】我东阁门 打开 25.极
3、 (1)南【极】潇湘 至、到达 (2)感【极】而悲者矣 极点,表示程度深 (3)此乐何【极】 穷尽、尽头 26.则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就是 (2)然【则】何时而乐耶 那么 (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就 27.或 (1)而【或】长烟一空 有时候 (2)【或】异二者之为 或许,也许,表示委婉的语气 28.一 (1)长烟【一】空/上下【一】白 全 (2)【一】碧万顷 一片 29.成语积累 (1)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 形容国泰民安。 (2)百废具兴:各种该办未办的事业都兴办起来。形容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的兴旺景象。 (3)浩浩汤汤:水势浩大的样子。 (4)气象万千:形容景色和事物
4、多种多样,非常壮观。 (5)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6)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喜悲。 二、通假字通假字 1. 百废【具】兴 同“俱”,全,皆 2.【属】予作文以记之 同 嘱,嘱托 三、古今异义古今异义 1.属予【作文】以记之 写文章 文章、文体 2.【去】【国】怀乡 国都 国家 3.沙鸥翔【集】 停息 集会、集体 四、词类活用词类活用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前,在之后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名词活用作状语,向北;向南 五、特殊句式特殊句式 1.得无乎 表推测“恐怕吧”“可能吧”“或许吧”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
5、湖之远则忧其君 定语后置 “高庙堂”“远江湖” 2.微斯人,吾谁与归 宾语前置句 “吾与谁归” 六、翻译六、翻译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译】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2.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译】(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被说坏话,惧怕被批评指责的情怀,(会觉得)满眼萧条景象,感慨到极点而悲伤了啊。 3.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译】(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爽快,荣耀和屈辱一并忘掉,端着酒,迎着风,那是喜洋洋的欢乐啊。
6、4.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译】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5.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译】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在朝),则为平民百姓忧虑;处在荒远的江湖中(被贬),则替君主担忧。 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7.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七、课文理解课文理解 1. 文常:岳阳楼记作者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2. “古仁人”与“迁客骚人”有什么不同? 【析】“迁客骚人”的观物之情是阴风苦雨则悲,风和日丽则喜。 “古仁人”则不然,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论
7、是在朝还是在野,忧民忧君之心不改,具有“先忧后乐”的伟大襟怀。 3.如何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内涵? 【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就是要超越个人的忧乐,以治国安邦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补救时弊,积极进取,忧在天下人之前,乐在天下人之后。为此,就要有坚定的信念。无论社会环境有利还是困苦,都不能动摇心中的信念。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是对儒家传统“与民同乐”观念的发展,更具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苦己为人的奉献精神。 醉翁亭记重点知识醉翁亭记重点知识 一、重要字词重要字词 1.【蔚然】而深秀 茂盛的样子 2.林壑【尤】美 格外、特别 3.峰【回】路转 曲折、回环 4.
8、饮少【辄】醉 就 5.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寄托 6.林【霏】开 弥漫的云气 7.云归而岩穴【暝】 暝:昏暗 8.野【芳】【发】而幽香 芳:花 发:开花 9.【伛偻】【提携】 伛偻: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 提携:牵扶,这里指被牵扶的人,即儿童 10.泉香而酒【洌】 清 11.【杂然】而前【陈】者 杂然:交错的样子 陈:陈列,摆开 12.宴【酣】之乐 尽兴地喝酒 13.【颓然】乎其间 倒下的样子 14.树林【阴翳】 形容枝叶茂密成荫。翳:遮盖 15.开 (1)林霏【开】 散开 (2)连月不【开】 指天气放晴 16.谓 (1)太守【谓】谁 为,是 (2)太守自【谓】也 称呼、叫做 17.得 (1)【
9、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领会 (2)余因【得】遍观群书 能够 18.绝 (1)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断,断绝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与世隔绝 (3)佛印【绝】类弥勒 极,非常 19.乐 (1)山水之【乐】 乐趣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快乐、欢乐 (3)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意动用法,对.感到快乐 20.秀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秀丽 (2)佳木【秀】而繁阴 茂盛 21.意 (1)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趣、情趣 (1)【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打算 22.临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居高面下 (2)【临】溪而鱼 临近,靠近 (3)把酒【临】风 面对 23.名
10、 (1)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动词,给命名 (2)卷卷有爷【名】 名词,名字 (3)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出名 24.归 (1)云【归】而岩穴暝 归集,聚拢。 (2)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返回 25.之 (1)代词 名之者谁 代词,指醉翁亭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代词,指代“山水之乐” (2)的 醉翁之意/四时之景/山水之间/山水之乐/宴酣之乐/山林之乐/游人之乐 太守之乐/山间之朝暮也/山间之四时也/泻出于两峰之间 (3)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6.而 (1)连词,表并列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溪深而渔肥 泉香而酒洌 起坐而喧哗者 (2)连词,表承接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
11、于两之间者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 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水落而石出者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3)连词,表递进 而年又最高 (4)连词,表修饰 朝而往 暮而归 往来而不绝者 杂然而前陈者 临溪而渔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5)连词,表转折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而不知人之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7.也 (1)陈述语气 故自号醉翁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肯定 “者也”
12、,表示判断语气 环滁皆山也 山间之朝暮也 山间之四时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10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11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12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3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28.本课成语 (1)峰回路转:指山峰迂回,道路曲折。今常用来比喻事情经历曲折后,出现新的转机。 (2)醉翁之意不在醉: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另外的方面。也指别有用心。 (3)水落石出:水落下去,石头就露了出来。比喻真相大白。 (4)前呼后应:本意是前面的人在呼喊,后面的
13、人在应答。现多用来比喻写文章首尾呼应。 (5)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相聚宴饮时欢乐热闹的场面。 二、词类活用词类活用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像鸟儿的翅膀张开一样,名词作状语 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以为乐,意动用法 3.【名】之者谁 命名,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4. 自【号】曰醉翁也 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5.【山】行六七里 在山上,名词作状语 6. 杂然而【前】陈者 在前面,名词作状语 三、特殊句式特殊句式 1. 倒装句(状语后置句) (1)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于途歌”“于树休”) (2)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于两峰之间泄出)
14、 (3)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述以文:述之以文,以文述之,既是省略句,又是倒装句) 2.省略句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省略了介词“于”,应为“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 四、重点句翻译重点句翻译 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之上,是醉翁亭。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译】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之中。 3.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4.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然而禽
15、鸟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快乐;游人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是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 五、课文理解课文理解 1.(1)文常:醉翁亭记作者北宋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 (2)全文以写景为主,兼以抒情,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即山水之乐、游人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太守之乐最后与民同乐。 (3)文章主旨(或作者情感):这篇优美的山水游记通过描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勾勒出一幅太守与百姓同乐的图画,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豁达情怀。 2.怎样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励精图治,心系百姓,以百姓的平安快乐作为自己
16、的快乐,即与民同乐。 3.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现强烈的忧患意识,而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抒发了“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范仲淹的“忧”与欧阳修的“乐”在本质上有什么联系? 答:“忧”和“乐”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范仲淹无论位居高官或是退居民间,都挂念国家、百姓; 欧阳修虽然遭到贬谪,仍积极施政,与百姓同乐。他们都心忧天下,始终关心百姓疾苦,关注百姓悲喜。 鱼我所欲也重点知识鱼我所欲也重点知识 一、重要字词重要字词 1.所欲有【甚】于生者 超过,胜过/厉害,严重 2.故不为【苟得】也 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3.死亦我所【恶】 w 讨厌,憎恨 4.【患】有所不辟也 祸患、灾难 5.【如使】人之所
17、欲莫甚于生 假如,假使 6.【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因此 7.贤者能勿【丧】耳 丧失 8.一【豆】【羹】 豆: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 羹:用肉(或肉菜相杂)调和五味做的粥状食物 9.【蹴】尔而与之 踩踏 10.乞人【不屑】也 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 11.【万钟】于我【何加】焉 万钟:优厚的俸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 何加:有什么益处 12.妻妾之【奉】 侍奉 13.是亦不可以【已】乎 停止 14.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 15.为 (1)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wi 做 (2)乡【为】(之,指代羞恶之心)身死而不受 wi 为了 (3)【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
18、识穷乏者得我与? wi 为了 (4)今【为 1】宫室之美而【为 2】之 为 1:wi 为了 为 2:wi 做 16.与 (1)呼尔而【与】之 给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同“欤”,表推测语气 17.于 (1)所欲有甚【于】生者 比 (2)万钟【于】我何加焉 对 18.则 (1)【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那么 (2)得之【则】生 就 (3)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 连词,这里表假设 19.而 (1)舍生【而】取义者也 表并列 (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表转折,却 (3)呼尔【而】与之 表修饰 (4)蹴尔【而】与之 表修饰 20.之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助词,的 (2)行道【
19、之】人 助词,的 (3)人皆有【之】 代词,指“是心”,文中指羞恶之心 (4)呼尔而与【之】 代词,他,指“行道之人”“乞人” (5)得【之】则生 代词,指“一箪食,一豆羹” (6)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代词,文中指万钟的俸禄 (7)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代词,文中指接受俸禄的行为 二、通假字通假字 1.患有所不【辟】也 同“避”,躲避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同“辨”,辨别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同“德”,感恩、感激 4.【乡】为身死而不受 同“向”,先前、从前 三、理解性背诵及翻译理解性背诵及翻译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
20、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 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 2.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译文: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3.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译文: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译文: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 5.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
21、也? 译文: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 6.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因为: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译文: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7.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文: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8.文中与“不食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译文:轻蔑地、呵斥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
22、不愿意接受。 9.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为妻妾之奉;为所识穷乏者得我)。 译文:(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为了住宅的华丽、为了妻妾的侍奉、为了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 10.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译文:(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11.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译文: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12.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
23、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四、课文理解课文理解 1. 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记录孟子的言论、活动,是儒家经典“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之一。 (2)孟子,名轲,字子舆。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亚圣”。 (3)孟子主要思想:施行仁政,民贵君轻,人性本善。 2.根据课文具体内容,说说你对“本心”的理解。 【析】“本心”是指与生俱来的良心、良知,表现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其内核分别为仁、义、礼、智。在本章中侧重指着善恶之心。孟子认为本心“人皆有之”
24、,只是普通人容易丧失,“贤者能勿丧耳”。“本心”是孟子基于人性本善的观点提出来的重要概念,他认为人类的良知是一种本能的心理状态,不学而有,不教而在。所谓修身,就是要保有“本心。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舍生取义,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方法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 比喻类比论证:如将生比做鱼,将义比做熊掌,当二者不能兼得时,应舍生取义; 对比论证:作者分别从“所欲”“所恶”两方面正反对比论证:所欲莫过于活着,所恶莫过于死,这是一切生命的共同趋向,是自然属性。但是,人类除了自然属性外,还有道德属性,于是就有了不苟活、不避死的抉择。 举例论证:作者举不食嗟来之食的例子,告
25、诉我们不要丧失人的“本心”,要舍生取义。 4.古往今来,舍生取义的志士仁人很多,请举出几个人物,并简要概括其事例。 文天祥:宁可为民族利益而死,也决不投降元朝做官; 史可法:誓死护卫扬州城,城破身死在所不辞; 谭嗣同:舍己为公,为变法选择英勇就义 秋瑾:被捕后坚不吐供,仅书“秋风秋雨愁煞人”以对,献身革命。 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五、孟子名言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孟子滕文公)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孙丑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统编 九年级 语文 必考 文言文 重点 知识 梳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19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