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3《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教案(5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教科版五上第教科版五上第二二单元第单元第 3 3 课课地震地震的成因及作用的成因及作用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课题 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单元 二 学科 科学 年级 五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的第 3 课。在认识地球内部结构、地壳的组成及地壳的运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地震的成因及其对改变地形地貌的作用。 本课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围绕地震的成因、地震时的情景以及地震对地表的影响,提出本课研究的主要问题。 第二部分探索, 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 通过阅读、分析资料了解地震发生时的情景及给地表带来的变化,并通过搜集资料了解地震发生时自救、互救的知识。第三部分研讨
2、,引导学生运用证据再次解释岩石弯曲现象,并对本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回顾、梳理,理解地震对地表的影响是强烈的。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电视、 网络等渠道对于地震现象有了一些了解, 并且知道它是一种灾害性地质现象,但对于地震发生的原因以及地震导致地形地貌的具体变化并不是非常清楚。 本节课将引导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搜集、分析资料等方法探究地震的成因以及地震对地形地貌的影响。在上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地球内部的构造以及地壳运动对岩层的影响。这些都是学生进行本课学习的知识基础。 学习 目标 1.地壳运动是地震发生的原因。 2.地震的发生会使地表形态发生巨大变化。 3.能够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
3、4.能够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图片,分析地震后给地表带来的改变。 5.能够制作关于抗震防灾的手抄报,宣传抗震防灾的常识。 6.保持对地震现象的探究热情,乐于参加模拟实验。 7.能基于证据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认真倾听他人意见,形成集体观点。 8.了解科学技术可以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9.知道抗震防灾的基本常识。 重点 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发生的原因。 难点 结合真实情景及模拟实验中获得的证据,解释地震发生的原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地震发生时的情景是怎样的?会给地球表面带来哪些改变呢? 1.地震的形成。地面的震动,称为地震。地震是
4、岩石圈内能量积累到一定时候释放的一种形式,是自然界经常发生的一学 生观 看视频资料,研讨、 交流并 回答 相旨在他们带着明确的学习目标进行探种地质作用。可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天然地震有两种:一种是“构造地震”,是由地下岩石的构造活动产生的地震;另一种是由火山喷发而产生的“火山地震”。人工地震是用人为方法产生的地震,如工业爆破或地下核爆炸等。 2.地震发生时的情景。通过图片我们可以发现,地震后的公路路面隆起、断裂,受到了极大的破坏。说明地震发生时,会导致山崩地裂、地面沉降与隆升、地表错位、河道堵塞、公路毁坏、房屋倒塌等。 3.地震给地球表面带来的改变。(1)造成地面的沉降与隆升,这是地
5、壳板块受到挤压而断裂、错位造成的升降运动。(2)形成地面裂缝、 塌陷和堰塞湖:地震造成山崩地陷, 地面和山头出现裂缝,崩塌的石块和泥沙堵塞河流形成了堰塞湖。 关问题。 究地震现象的学习活动。 讲授新课 探索:了解地震的成因。 1.交流我们对地震成因的看法。 2.做模拟实验。实验材料:泡沫小盒(切成两半)、塑料薄膜、土、清水、小锹、手套(可选择使用)。 实验步骤:(1)将小盒的两半拼接起来,在上面铺一层塑料薄膜。(2)将土、水和成泥,并将它铺在有塑料薄膜的小盒中。 (3)等泥变干后,将这个小盒的两半迅速拉开或挤压。 (4)观察发生的现象。 拉开 挤压 实验现象:当迅速拉开小盒的两半时,土地会出现
6、断层;当挤压这个小盒的两半时,土地会产生隆起,同时碎的土渣会散落到挤压周围形成弯曲或错位。 3.根据实验现象和对下面两张图的观察,试着对地震的成因做出我们的解释。 学生依据前面所学知识对地震成因进行猜测, 并将提出的假设整理后记录在黑板上。 旨 在 将 实验 中 获 得的 证 据 用于 解 释 自然现象。 岩层发生弯曲 岩层断裂、错动 结论: 地壳运动时, 岩层在受到巨大的挤压力时会发生褶皱,使岩层发生弯曲,褶皱断裂或错动,这一过程中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使大地猛烈地震动起来,产生巨大的破坏力量,这就是绝大多数地震产生的原因。 了解地震发生时的情景及给地表带来的变化。 (1)试着描述在电视或网络
7、上看到过的地震情景。 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可造成建筑物的破坏,如房屋的倒塌、桥梁断裂、水坝开裂、铁轨变形等。除此之外还可导致地面裂缝,場陷、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地震的直接灾害发生后,会引起次生灾害,如水灾和火灾等。 2)分析地震发生后给地表带来的改变。 资料一:1976 年 7 月 28 日,河北省唐山市发生了里氏 7. 8级地震,地震使地面出现了裂缝、塌陷,铁轨也扭曲变形。 从图片中可以看到,地震后路面裂缝、塌陷,铁轨扭曲变形的情况。其原因是:地震使地面隆升与沉降,这是地壳板块受到挤压而断裂、错位造成的升降运动,此时,地面会出现裂缝、塌陷,地面上铁轨也被扭曲变形。 资料二:2008 年
8、 5 月 12 日, 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 8 级地震。地震使山体滑坡,阻塞河道,形成了堰寒湖。 图片中呈现的是汶川地震后,在唐家山形成的堰塞湖。其成因是:汶川地震造成山崩地陷,地面和山头出现裂缝,崩塌的石块和泥沙堵塞河流形成了唐家山堰塞湖。 地震发生时我们该如何自救与互救?搜集相关知识,制作成宣传海报。 1.在家中如何进行自救。头脑保持清醒冷静,做出敏捷反应是保障安全的关键。在家中要就地避险,不可贸然外逃,可选择较安全的地方(如床下、 桌子底下)躲避; 住在单元楼内,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交流从资料、 图片中获得的信息: 地震会使地表断裂、 隆起, 引起山体滑坡、 泥石流、 阻塞河
9、道形成堰塞湖。 学生交流相关经验。 培 养 从 学生阅读、分析 资 料 中获 得 有 用信 息 的 能力。 可选择卫生间、厨房、储藏室及墙角躲避。同时,要关闭电源,关闭煤气,熄灭炉火,防止发生火灾和煤气泄漏。高层住户向下转移时,千万不能跳楼,也不能乘电梯,可利用两次地震之间的间隙,迅速撤离。 2.在公共场所如何进行自救。正在演出的影剧院应立即停止演出,观众应躲在排椅下、舞台脚下或乐池里,震后有秩序地组织观众分路疏散。正在体育场进行比赛的人应立即停止比赛,稳定观众情绪,防止慌乱、拥挤,有组织、有步骤地向空旷安全处疏散。正在上课的学生,迅速躲避在课桌下。地震停止后,在教师统一指挥下,迅速撤离教室,
10、就近在开阔地带避震,切忌拥挤、跳楼。 3.制作地震宣传海报。可以从地震预防、地震自救、地震救灾几个方面来制作。 研讨:根据我们所掌握的事实,我们能为先前对岩石弯曲原因的猜测找到依据吗? 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 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岩层在受到巨大的挤压力时会发生弯曲。弯曲断裂时会释放出大量的能量,使大地猛烈地震动起来,产生巨大的破坏力量。 地震是怎样发生的?能给地表带来哪些改变?这个改变是剧烈的还是缓慢的? 地面的震动,称为地震。地震是岩石圈内能量积累到一定时候释放的一种形式,是自然界经常发生的一种地质作用。岩石由于地壳的运动会长期受到力的作用,而发生形变。一且这
11、种作用力的强度超过了岩石的强度,岩石就要破裂或错动,同时将积累的能量迅速释放出来从而发生地震。地震会引起地面震动,产生裂缝带,山崩地裂,地基沉陷,山体等自然物破坏(滑坡、泥石流等),还会引发海啸、形成堰塞湖等。地震是一种剧烈的地壳运动,时间短、破坏力强,能在短时间内使地表发生巨大的变化。 搜集相关知识, 做成宣传海报,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学生研讨交流。 引 导 学 生运 用 证 据再 次 解 释岩 石 弯 曲的原因,完善 学 生 对自 然 现 象的解释。 帮 助 学 生梳理、回顾本 课 的 学习内容,明确 地 震 对地 表 的 影响 是 剧 烈的。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壳运动是地震发生的原 因。 以及通过模拟实验对地震的成因建构自己的解释,将自然界的现象与模拟实验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并将实验中获得的证据应用于解释自然现象。能够制作关于抗震防灾的手抄报,宣传抗震防灾的常识。了解科学技术可以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板书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19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