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复习课件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上册单元一遍过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复习课件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上册单元一遍过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化学复习课件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上册单元一遍过人教版(65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考试说明考试说明 考纲要求考纲要求 1、认识物质三态及其转化。、认识物质三态及其转化。 2、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3、能进行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加热等、能进行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加热等基本的实验操作。基本的实验操作。 4、要求能在试题所设具体情景中,提出问题并做出合理、要求能在试题所设具体情景中,提出问题并做出合理的猜想;在猜想的基础上,制定计划、提出实施方案及描的猜想;在猜想的基础上,制定计划、提出实施方案及描述可能出现的现象并合理解释实验现象;能对事实与证据述可能出现的现象并合理解释实验现象;能对事实与证据进
2、行加工处理,解释并得出结论;具有对具体的实验过程进行加工处理,解释并得出结论;具有对具体的实验过程进行评价的能力。进行评价的能力。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走进化学世界 课程标准课程标准 课标课标 要求要求 1.通过具体的事例,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化学学习的价值。 2.引导学生关注一些生活和社会中与化学有关的问题,激发他们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3.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4.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5.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有能量变化,初步认识化学反应的本质。 6.对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
3、质变化,能作出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 变化的判断。 7.能够初步区分物质的哪些性质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 8.学习观察化学变化的方法,培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作出判断的科学态度。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走进化学世界 课程标准课程标准 课标课标 要求要求 9.初步学习观察和描述化学实验的方法。 10.初步了解实验探究的过程,在教师指导下能根据一定方案进行实验,并通过观察和分析得出结论,学习填写探究(或实验)报告。 11.了解关注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过程等化学学科学习的特点。 12.认识实验对学习化学的重要意义,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实验成功的喜悦。13.认识一些常用的仪器和药品。 14.
4、练习药品的取用、给物质加热、连接仪器装置、洗涤玻璃仪器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15.通过几个简单的化学实验,加深对已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有关物质性质的认识。 16.知道严谨的态度、规范的操作是实验的基本保障,能遵守实验室规则,初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走进化学世界 知识点一知识点一 化学是在_、_层次上研究物质_、_、_与_的科学。 化学的定义化学的定义 分子分子 原子原子 性质性质 组成组成 结构结构 变化规律变化规律 【重难点重难点1】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 化学不仅要研究自然界已经存在的物质及其变化,还要根据需要研究和创造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质,
5、不但能知道物质的性质和用途,还可以知道它们的内部组成、结构及变化规律。 知识点一知识点一 化学的定义化学的定义 【典型例题典型例题1】经过一段时间的化学学习, 你认为下列不属于化学这门科学研究范畴的是( ) A.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B.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C.物质的运动状态 D.物质的用途和制取 【解析解析】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物质的运动状态属于物理学研究范畴。 故选C。 【答案答案】C 知识点一知识点一 化学的定义化学的定义 【变式训练变式训练1】下列“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所担负的任务中,属于化学这门科学研究范畴的是( ) A.摄取月球表面的三维立体
6、影像 B.分析月球表面有关物质组成 C.探测月球土壤的厚度 D.探测地球至月亮的空间环境 【解析解析】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A、摄取月球表面的三维立体影像是物理与数学研究的内容; B、研究月球表面有关物质组成属于化学研究的领域; C、探测月球土壤的厚度是地理研究的内容; D、测地球至月亮的空间环境是生物研究的内容。 故选B。 【答案答案】B 知识点二知识点二 化学的发展史化学的发展史 (1)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等科学家的研究,创立了_和_,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2)门捷列夫发现了_并编制出_,使化学的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3)_的提出,
7、使化学生产工艺和产品向着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 原子论原子论 分子学说分子学说 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律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 “绿色化学”绿色化学” 绿色化学的核心内涵是:“在反应过程或化工生产中,尽量减少或彻底消除使用和产生有害物质”即:达到零排放,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重难点重难点2】“绿色化学绿色化学” 知识点二知识点二 化学的发展史化学的发展史 【典型例题典型例题2】绿色化学的核心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下列措施属于绿色化学范畴的是( ) A.杜绝污染源 B.治理污染点 C.深埋有毒物 D.处理废弃物 【解析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绿色化学的核心是从
8、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治理污染点、深埋有毒物、处理废弃物都属于后期对产生的污染物的处理,杜绝污染源属于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污染,故A项符合题意。 故选A。 【答案答案】A 知识点二知识点二 化学的发展史化学的发展史 【变式训练变式训练2】2020年春晚春风十万里泉等节目展现了当今美丽的中国风貌,呼吁我们必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下列做法不符合该理念的是( ) A垃圾分类回收处理 B工厂废水处理达标后再排放 C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D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 【解析解析】A、垃圾分类回收处理,可以节约资源,故A不符合题意; B、工厂废水处理达标后再排放,能够减少水体污染,有利于
9、保护环境,故B不符合题意; C、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节约能源,故C不符合题意; D、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会加重土壤污染,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答案答案】D 知识点三知识点三 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化学变化 根本根本 特征特征 伴随伴随 现象现象 区别区别 联系联系 无无新物质生成新物质生成 有有新物质生成新物质生成 形状、状态的改变形状、状态的改变 发光、放热发光、放热、变色、变色、 生成气体、产生沉淀生成气体、产生沉淀等等 有无新物质生成有无新物质生成(判断依据)(判断依据)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同时伴随着物理变化同时伴随着物理变化 知识点三知识点
10、三 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 【重难点重难点3】有变色、发光、放热、气体或沉淀现象有变色、发光、放热、气体或沉淀现象 发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发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吗?吗? 不一定。化学变化时伴随的现象如:发光、放热、变色、产生气体或生成沉淀等,在变化类型的判断时,仅起到辅助判断作用,不能用来作为我们判断变化类型的依据,关键是要看本质,即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灯泡通电发光,虽然有发光、放热的现象,但没有生成新物质,故为物理变化。 【重难点重难点4】不能把现象描述为结论。不能把现象描述为结论。 现象是物质变化时伴随产生的,如蜡烛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的现象为“干冷的烧杯壁有水雾,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壁变浑
11、浊”,不能将现象叙述为实验结论,如“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典型例题典型例题3】中国古代通过“丝绸之路”与其他国家、地区进行文化和技术交流。下列古代生产工艺不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 A谷物酿酒 B制作火药 C稻草造纸 D蚕丝织布 【解析解析】 A、谷物酿酒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B、制作火药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C、稻草造纸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D、蚕丝织布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答案答案】D 知识点三知识点三 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 【典型例题
12、典型例题4】下列对化学反应中的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给水加热时,水沸腾后生成水蒸气 B.向蓝色的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蓝色沉淀析出 C.向盛有石灰石的试管中加入少量稀盐酸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D.在空气中点燃蜡烛产生大量黑烟 【解析解析】 A、水加热沸腾发生的是物理变化,并未发生化学反应; B、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由于氢氧化铜难溶于水,故观察到有蓝色沉淀析出; C、向石灰石中加入少量稀盐酸有二氧化碳生成,但不能把生成物的名称当成实验现象来描述; D、蜡烛在空气中燃烧一般不会产生大量黑烟。 故选B。 【答案答案】B 知识点三知识点三 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 【变
13、式训练变式训练3】某固体在试管中加热后,试管中没有残留物,有关该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定是化学变化 B.一定是物理变化 C.既是物理变化,又是化学变化 D.不能确定是什么变化 【解析解析】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其他物质生成。变化过程中有无气体生成、有无沉淀生成,以及是否发光放热等,能帮助我们判断变化是否为化学变化,但不是决定性因素,唯一的依据是看变化中有没有新物质生成。固体加热后无残留物,有可能是固体分解生成气体(化学变化),也有可能是固体升华为气体(物理变化)。 故选D。 【答案答案】D 知识点三知识点三 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 【变式训练变式训练4】下列实验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
14、 A. 给水加热时,水沸腾,水蒸气遇到玻璃片,有小水滴生成 B. 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烧杯内壁变浑浊 C. 在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蓝色氢氧化铜生成 D. 吹灭蜡烛时会产生一缕白烟 【解析解析】A、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片,放出热量,发生液化变为液态的小水珠,这时玻璃片上会有小水珠出现,故A描述正确; B、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与水,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烧杯内壁变浑浊,故B描述正确; C、在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会产生蓝色沉淀,不能说有氢氧化铜生成,这是结论,故C描述错误; D、吹灭蜡烛后会产生一缕白烟,故D描述正确
15、。 故选C。 【答案答案】C 知识点三知识点三 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 知识点四知识点四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化学性质 定义定义 举例举例 确定确定 方法方法 需要需要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出来。 不需要不需要在化学变化中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现出来。 助燃性、可燃性、稳定性、还原性、氧助燃性、可燃性、稳定性、还原性、氧化性、毒性、酸性、碱性、能与某物质反化性、毒性、酸性、碱性、能与某物质反应等。应等。 颜色颜色、状态状态、气味气味、密度密度、溶解性溶解性、 熔点熔点、沸点沸点、挥发性挥发性、吸附性吸附性、硬度硬度、 导电性导电性、导热性导热性、延展
16、性等延展性等。 可以通过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或可以通过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或仪器测得。仪器测得。 通过化学变化可知。通过化学变化可知。 知识点四知识点四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 【重难点重难点5】性质与变化的区分性质与变化的区分 性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描述时,常用“可以”、“会”、“易”、“具有”等关键词;而变化是一个过程,是性质的具体体现,如“铁丝生锈”、“铁丝易生锈”,其中前者为变化,后者为性质。即性质决定变化,变化反映性质,两者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性质 变化。 决定 反映 知识点四知识点四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 【典型例题典型例题5】亚硝酸钠的外观与食盐极为相似,容易被误用导致中毒。发生亚硝酸盐中
17、毒时,若治疗不及时可导致死亡。小华为了解亚硝酸钠特从网上查到了如下的资料: A.亚硝酸钠是白色至淡黄色粉末或颗粒,味微咸,易溶于水,外观及味道都与食盐相似; B.加热到271时,亚硝酸钠变成液体; C.亚硝酸钠能从空气中吸收氧逐渐转化为硝酸钠; D.亚硝酸钠与稀盐酸反应产生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 根据上面的描述请你帮小华进行整理(用A、B、C、D填空): (1)物理变化_(2)化学变化_ (3)物理性质_(4)化学性质_ 【解析解析】A、物质的颜色、状态、形状、味道、溶解性等都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所以亚硝酸钠是白色至淡黄色粉末或颗粒,味微咸,易溶于水,外观及味道都与食盐
18、相似,属于物理性质 ; B、亚硝酸钠的熔化,描述了变化的过程,属于变化,熔化成液态,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 C、与空气中的氧发生反应,属于化学变化,所以表现出来的“能与空气中的氧发生反应”,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 D、亚硝酸钠与稀盐酸反应,描述了变化的过程,属于变化,与稀盐酸反应产生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答案答案】 (1)B ; (2)D ;(3)A ; (4)C 知识点四知识点四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 【变式训练变式训练5】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颜色、状态 B.助燃性、可燃性 C.密度、硬度 D.熔点、沸点 【解析解析】A、颜色、状态均为物理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
19、变化体现,故A项错误; B、助燃性和可燃性是在燃烧中体现的性质,都属于化学性质,故B项正确; C、密度、硬度均为物理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体现,故C项错误; D、熔点、沸点均为物理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体现,故D项错误。 故选B。 【答案答案】B 知识点四知识点四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 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火焰:焰心、内焰、外焰(温度最高)火焰:焰心、内焰、外焰(温度最高)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 _;结论:;结论:_ (3)检验产物)检
20、验产物 H2O:_ CO2:_ (4)熄灭后:)熄灭后:_ 点燃白烟:点燃白烟:_ 。 两端先碳化两端先碳化 外焰温度最高外焰温度最高 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 有白烟(为石蜡蒸气);有白烟(为石蜡蒸气); 蜡烛复燃蜡烛复燃,说明石蜡蒸气燃烧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知识点五知识点五 【重难点重难点6】实验观察的基本方法实验观察的基本方法 观察实验现象主要是指通过眼看、鼻闻、耳听、手感等方式得到的实验现象。可以根据时间段把观察分为三个阶
21、段:变化前、变化中和变化后。 (1)变化前关注物质的性质。 包括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等;化学性质,如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稳定性等。 (2)变化过程中关注物质的变化。 如是否有发光、放热、颜色改变、产生气体或沉淀等现象。 (3)变化后关注对于生成物的描述。 如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以及检验生成物所得的现象等。 (4)对物质在变化前、中、后的现象进行细致地观察和描述,并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完成实验报告。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知识点五知识点五 【典型例题典型例题5】教材中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如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蜡烛燃烧过程
22、中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B.图1装置的实验,可以比较出哪一层火焰的温度高 C.图2装置的实验,可以看到烧杯内有二氧化碳生成 D.图3实验中燃着的火柴碰到白烟,便能使蜡烛复燃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知识点五知识点五 【解析解析】 A、蜡烛燃烧过程中石蜡熔化,只是状态发生改变,属于物理变化;石蜡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说法正确; B、温度越高,木条碳化越快,图1装置的实验,可以比较出哪一层火焰的温度高,故选项说法正确; C、二氧化碳是无色气体,图2装置的实验,不能看到烧杯内有二氧化碳生成,故选项说法错误; D、白烟是石蜡蒸汽凝成的固体,具有可
23、燃性,图3实验中燃着的火柴碰到白烟,便能使蜡烛,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 【答案答案】C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知识点五知识点五 【变式训练变式训练6】某研究小组在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时发现:铁丝燃烧没有火焰,蜡烛燃烧却有明亮的火焰。该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1)探究一:蜡烛燃烧产生火焰的原因是什么? 点燃蜡烛,将金属导管一端伸入内焰,导出其中物质, 在另一端管口点燃,也有火焰产生(如图所示)。 由此可知: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是由_(填“固态” 或“气态”)物质燃烧形成的。 (2)探究二:物质燃烧产生火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知识点五
24、知识点五 物质物质 熔点熔点/ / 沸点沸点/ / 燃烧时温度燃烧时温度/ / 石蜡 5070 300550 约600 铁 1535 2750 约1800 钠 97.8 883 约1400 由上表可知,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_(填“熔点”或“沸点”)和燃烧时温度有关。由此推测:钠在燃烧时,_(填“有”或“没有”)火焰产生。 【解析解析】(】(1)由金属管导出的物质能被点燃,可以判断出蜡烛火焰上燃烧物质的状态。蜡烛燃烧时内焰产生的物质能用金属导管导出,说明内焰产生气体; (2)由气体燃烧产生火焰及表格中石蜡的沸点和燃烧时的温度可知,能否产生火焰与燃烧时能否变成气体有关;火焰是气体物质燃烧时产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九年级 化学 复习 课件 第一 单元 走进 世界 上册 过人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21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