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焦作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调研语文试题(含答案)
《河南省焦作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调研语文试题(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焦作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调研语文试题(含答案)(13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河南省焦作市河南省焦作市 20222022- -20232023 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调研语文试题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调研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任何一种文化类型的产生,都离不开特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这就是在特定自然地理环境下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结构。在中国,半封闭的大陆性地域、农业经济格局、宗法与专制的社会组织结构,相互影响制约,孕育了伦理型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是一种以德摄智的文化。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文化十分注重二者和谐统一,几乎到了有一种伦理关系在其中的地步:人,出于自
2、然,以天地为父母,以万物为朋友,其精神可与天地相通。人的德亦出自于天地自然,人与天地自然可以合其德 。因此中国古代有天命有德的观念。把人伦的观念,贯彻到天地万物之中,这正典型地代表了中国文化的伦理型特色。因此我们也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化是一种天地合德的伦理类型。 中国文化的伦理型特征, 在社会根源上, 主要源于中国古代社会宗法体系的完善及其影响的长期存在。 与世界各国不同,中国是在血缘纽带解体不充分的情况下步入文明社会的,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宗法体系。与之相联系,血亲意识,即所谓六亲 九族的观念继续构成社会意识的轴心,经过历代统治者及其士人的加工改造,宗法体系下的血亲意识有的甚至转化为法律条文(如不
3、孝成为犯法的首恶 ) ,更主要的是形成宗法式的伦理道德,长久地左右着人们的社会心理和行为规范。在社会心理方面,中国人向来对血缘关系格外注重,其语言表现是亲属称谓系统的庞杂精细。这一系统不仅如同世界诸多民族一样纵向区分辈分,而且在父母系、嫡庶出、长幼序等等横向方面也有极严格的规定。与此相联系,中国人往往怀有浓烈的孝亲情感,所谓百善孝为先 。在中国文化系统内,孝道被视为一切道德规范的核心和母体,忠君、敬长、尊上等等,都是孝道的延伸。 作为社会心理状况的理论升华伦理道德学说当仁不让地成为中华学术的首要重心。在古希腊、罗马,人们关注的重心不是人际伦常关系,而是大自然和人类思维的奥秘,主体与客体二分、心
4、灵与物质对立的观念深入人心,宇宙理论、形而上学得到较充分的发展。到近代,西方以求真为目标的学术范式一脉相承,宇宙论、认识与道德论各自独立发展,虽有联系,但从未混淆不分。中国则不同,人伦效法自然,自然亦被人人之间攀上了血亲关系,君王即天子从而形成了天人合一、主客混融的观念。中国古代的知识论从未与道德伦理学说明晰地区分开, 为学的目标固在于求 真 探索自然奥秘, 而更在于求 善追求道德觉悟。外在的自然界既未被当作独立的认知对象与人伦相分离,以外物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便遭到冷遇和压抑,自然科学、分析哲学因此难以获得充分的发展,伦理道德学说却延绵不断,甚至成为众多学科门类的出发点和归宿。 宗法社会特定的伦
5、理型文化,自有其正面的积极效用。其强调道德面前人人平等,都肯定凡夫俗子也可通过道德修养达到最高境界。伦理型文化对包括君主在内的统治者也可以形成道德制约和严格要求。自周朝开始,帝王死后有谥号,群臣根据其德行政绩加一概括语。这种人格评判式的道德制约,在缺乏分权制的古代中国,所发挥的社会调节功能不可低估。伦理型文化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还能鼓舞人们自觉维护正义,忠于国家民族,抵御外来侵略,保持高风亮节。当然,伦理型文化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它将伦理关系凝固化、绝对化,以致在某种程度上又成为人身压迫、精神虐杀的理论之源。我们要对它进行具体分析,批判地继承其中优秀的文化遗产,剔除其糟粕,创造性地建设中国的新文化
6、。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中国古代有“天命有德” 、人与天地自然可以“合其德”的观念,因此人们开始注重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认为人的精神可与天地相通。 B.历代统治者出于政权考虑,将一些血亲意识加工改造,转化为法律条文,加深了其对人们社会心理和行为规范的影响。 C.在学术研究上,近代西方以“求真”为目标,而中国以“求善”为目标,这是由中西方不同的文化特征决定的。 D.古代为加强对后世帝王的道德制约,发挥伦理型文化的社会调节功能,在帝王死后,群臣通过加封谥号的方式对其进行人格评判。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7、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文章首先提出中国文化的伦理型特征这一论题,继而着重分析其形成的社会根源。 B.文章通过中西学术研究的比较,论证了宗法社会伦理道德学说严重阻碍中国学术发展的观点。 C.尾段从正反两面论证伦理型文化的影响,进而引至如何对待的问题,具有辩证性与现实性。 D.在论证过程中,文章使用“几乎到了” “主要源于”等表述,用词严谨周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中国文化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将人伦观念贯彻于天地万物,这种伦理型的文化特征与中国半封闭的大陆性地域、农业经济格局等因素有关。 B.英语中的 uncle 和 aunt,在汉语
8、中却有伯父母、舅父母等多种对应,这种汉语语言表现的背后是宗法式的伦理道德对社会心理的影响。 C.“首孝悌,次见闻” ,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种德育居首的教育理念与中国道德伦理学说的绵延有很大关系。 D.在当下时代,我们如果能继承伦理型文化,将其中的正面积极效用发挥出来,就能创造性地建设中国的新文化。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农业部门因其兼具碳汇和碳源的双重属性在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农业利用农田等生态系统的光合作用进行生物固碳,每年吸收全球约 30%的人为碳源排放。另一方面,
9、农业生产活动引致的碳排放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约占全球年均碳排放总量的 25%。如中国土地利用及变化在 2014 年贡献了约 11.51 亿 t 的碳汇,相当于抵消了当年约 9%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而当年中国农业生产活动产生的碳排放则占全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 7%。 值得注意的是, 2014 年中国农业生产活动所产生的温室气体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仍占全国甲烷和氧化亚氮总量的 40%和 60%。这与中国传统粗放的农业生产模式如农业化学品投入过量、农地利用方式转变频繁、农业废弃物处理不当等紧密相关。 【注】碳中和:国家、企业、活动等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节能减排等形式
10、,以抵消自身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相对“零排放” 。 (摘编自林斌中国农业碳减排政策、研究现状及展望 ) 材料二: 农业是温室气体甲烷和氧化亚氮的主要排放源。甲烷的农业排放源主要包括:一是稻田长期处于淹水条件下,产甲烷细菌分解土壤中活性有机物质,产生甲烷,进而排放到大气中。稻田淹水时间越长、投入的新鲜有机物料越多,甲烷排放则越多。二是动物(主要是反刍动物)采食饲料后在消化道中经特殊微生物发酵会产生甲烷, 然后通过打嗝和肠道排放到大气中。 三是畜禽粪便在贮存和处理过程中也会产生甲烷。 农田土壤是最大的氧化亚氮释放源。农田土壤氧化亚氮是硝化和反硝化作用过程的中间产物。化学氮肥和有机肥的投入可提
11、高硝化和反硝化率,进而增加氧化亚氮的排放量。同时,土壤氧化亚氮排放还与灌溉引起的土壤水分状况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淹水稻田在中期落干会大大刺激氧化亚氮的排放。与土壤类似,粪便贮存和管理过程中其所含的氮也会在硝化和反硝化过程中产生氧化亚氮。 除上述直接排放,农业生产还有一些隐藏的排放。农作物种植过程使用了大量的化肥、农药等,这些农业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也会排放温室气体。在畜禽养殖过程中,饲料的生产、养殖场日常水电消耗等也会导致温室气体的排放。 (摘编自程琨农业与碳中和 ) 材料三: 常见的生物质废弃物主要是生物体死亡、收获、加工利用后残余的生物质。生物质废弃物可能存在各种有害物质,所以农业生
12、物质废弃物处理应基于农业固碳减排和环境健康风险的双重考量。生物质废弃物热解炭化工艺技术符合有机质转变以及去除有害物质环境风险的要求。它的基本原理是在限氧或无氧条件下,生物质在 250750发生热化学反应,生物质中碳化合物发生热解反应,通过固液气分离而产生生物质炭、木醋液和可燃气。 生物质热解炭化工艺的核心是实现生物质中有机碳和养分最大限度地循环利用。其中,产生的可燃气可作为能源用于生物质原料的烘干和热解炭化系统热源,剩余能量可代替化石燃料用于外部能源供给。经过冷凝获得的液体产物即木醋液是一种兼具药和肥特性的生物活性物质,通过根施和叶面喷施稀释后的木醋液,可促生、抑病和增产。生物质热解炭化的主要
13、产物是生物质炭,一种富含稳定有机质并包含矿质养分的固体炭质。它能产生有益效果,源于其特殊的物理化学结构,在高温无氧条件下作物秸秆等生物质废弃物中有机质发生崩解和炭化,但大部分物理结构被保留,形成了疏松多孔性的特征。炭质稳定、多孔疏松特性、环境友好是生物质炭的主要特征。 (摘编自卞荣军生物质废弃物处理与农业碳中和 ) 4.下列有关“生物质废弃物热解炭化原理与产物应用途径”的图解中,最符合材料三的一项是(3 分) A. B. C. D.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农业既利用农田等生态系统的光合作用吸收部分人为碳源排放,又在其生产活动中排放温室气体,故农
14、业部门兼具碳汇和碳源的双重属性。 B.2014 年中国土地利用及变化贡献的碳汇能够抵消当年中国农业生产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可见我国已达成了碳中和的目标。 C.农业化学品投入过量、农业废弃物处理不当等传统粗放的农业生产模式是造成农业生产中甲烷和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原因。 D 农田土壤释放的氧化亚氮要多于动物蓄养过程中产生的氧化亚氮,但动物蓄养过程中产生的甲烷则多于稻田淹水环境中产生的甲烷。 6.“碳足迹”是指某个产品或活动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直接和间接温室气体排放的集合。请结合材料,以水稻为例,简要说明水稻种植过程中的碳足迹有哪些。 (6 分) 答:_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15、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燕飞飏 李春雷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公元 752 年(天宝十一年)秋,李白行游燕山,作名篇北风行 。其中有佳句如斯,极尽燕地苦寒和战事残酷之意。 轩辕台,今何在? 恰好位于举行北京冬奥会的主场馆所在地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区和北京市延庆区之间。这一带,皆属燕山。 燕山,系华北地区北部的天然屏障,喜峰口、古北口、居庸关、张家口等均为长城重要关隘,是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地区进入华北平原的必经之地。最东端之山海关,更是咽喉所在,号称天下第一关 。 常常的,凝视着燕山的燕字,我疑云满腹。燕之名,来自谁? 为了打开这团疑雾,我查阅不少史书。令人意
16、外的是,关于这个问题,文史资料极其稀少。经过反复比对、相互佐证,得出了一个大概:商代,在今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一带,曾有一个匽国(也作郾国) 。公元前 1044 年,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召公奭于此地,史称燕国。公元前 7 世纪,燕国向冀北、辽西扩张,吞并蓟国后,建都蓟(今北京市) 。十分吊诡的是,查询现有记载,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战国七雄之燕国,在当时并非此名,而是匽国或郾国 。 史书何时始称燕国呢? 六国统一之后。 为何改称燕国呢? 据多数专家推断, 匽 郾与燕字音义相通,相互假借。 说文解字曰: 匽,匿也,晏声 ,晏,安也,从日、女 ,其本意为黄昏时与女眷相聚而欢 ,比喻幸福安逸。 燕 ,在甲
17、骨文中是象形字,即燕子貌相:乌头、长而尖的翅膀、尾巴分叉。这种候鸟的最主要特征,便是在巢内呢喃相亲。 燕字的另外寓意,便是春使者和吉祥鸟,进而表示生活美好、邦国安宁。 周朝开国时,最大功臣有三人,即周公旦、姜公尚和召公奭。那么,为何将功臣之首的召公奭封于距离都城最远的燕地呢。 答案只有一个:国之屏障、无比重要。 既希冀幸福温暖,又呼唤和平安宁。燕,蕴含着多么美好的理想啊。 但是,两千多年来,燕地,恰恰是苦寒、战乱之地。 秦统一之后的第一场农民起义的引信,由此拉响。公元前 209 年,陈胜、吴广和九百名民夫,被送往燕山深处的渔阳戍边,适逢大雨,不能如期赶到,按照秦律,逾期当斩。为了求生,揭竿而起
18、,从而导致了秦王朝的崩溃。 唐朝的衰亡,也由此开启。安史之乱,不言而喻。安禄山的盘踞之地,就是燕山山脉周围,而他称帝的国号,竟然也是燕 。 公元 936 年,后晋皇帝石敬瑭割让燕山山脉为中心的幽云十六州与契丹,自称儿皇帝 。从此,中原北门洞开,遗患无穷。北宋覆灭,主因在此。 公元 1211 年至 1215 年,蒙元军队三次围攻金中都(北京) ,主力都是翻越燕山山脉,灭金之后,再灭南宋。 直到明朝建国,朱元璋和朱棣父子深深认识到国之大患。于是,将政治中心和军事中心全部北移,迁都北京, 天子守国门 。 但是啊,燕山防线总是频频出险。公元 1449 年 9 月,正是在今天冬奥会主场馆附近的土木堡,明
19、朝第六任皇帝明英宗朱祁镇被入侵的蒙古瓦剌部生擒,制造千古笑谈。而最终,明之亡国,仍是由于燕山山脉最重要关口山海关的沦陷。 检点历史,愤慨万千。作为京都屏障,燕山的冰雪,始终苦寒;燕山的翅膀,从来沉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统一,江山稳固。国际关系,和平共处。随着新时代的到来,燕山深处的一块块坚冰,终于全面融化。整个山脉,变得富裕起来、美丽起来、轻盈起来。 冷资源终于带来热能量 ,尤其是崇礼区依托冰雪的自然禀赋,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实现美丽与财富相生相随,出了一条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崇礼路径 。 燕子、春天、幸福、安宁,早已成为燕山的固定舞伴。 而今,在李白曾经悲怆的那片天寒地冻的雪原上
20、,竟然举行着欢乐的冬奥会。来自世界各国的运动健儿在冰雪之间滑翔、翻飞,宛若春天的燕子。群山、村庄、冰墩墩、雪容融,连同凝滞的冰雪,也都纷纷热舞起来了。 如今的燕山,这亿万年的苦情者,开天辟地第一次露出了笑脸。它,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化身为燕,穿上梦想的衣裳。 这天地的精灵,鼓荡起黑铁般坚挺的身躯,扇动着白雪般轻盈的翅膀,飞翔在新时代的春风里,飞翔在大中国的天空里。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文章善用对比, 如写燕山历史的动乱与当下的安定、 开头诗境的苦寒沉重与结尾化身为燕的自由轻盈等,使得情感更加鲜明丰富、感染力强。 B.文章主
21、体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呈现了燕山的历史变迁,其中既描写了历史上的动乱不安,也描写了当下燕山的和平、美丽、富裕。 C.文章描写了 2022 北京冬奥会的欢乐场景, 这既是本文的现实出发点, 又饱含作者对中国国力强盛的赞颂、对世界和平共处的期待。 D.文章段落大多短小,亦有不少单句成段之处,这样安排既可加快节奏、渲染紧张的气氛,又能使语言简洁凝练。 8.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理解。 (6 分) 答:_ 9.文章开头部分写燕山的重要地理位置与“燕”字的由来,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 分) 答:_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南省 焦作市 2022 2023 学年 上学 开学 调研 语文试题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22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