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中生物新教材必修2《遗传与进化》全册朗读必背知识
《2022年高中生物新教材必修2《遗传与进化》全册朗读必背知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中生物新教材必修2《遗传与进化》全册朗读必背知识(33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B2-1-1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一) 一、豌豆用作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一、豌豆用作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 1.自花传粉、闭花受粉,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纯种 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且能够稳定地遗传给后代 2.自交: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之间的交配,植物的自花传粉、同株异花传粉均属于自交。 3.相对性状: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如豌豆的高茎和矮茎。 4.父本和母本:提供花粉的植株叫父本,接受花粉的植株叫母本。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二、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1.杂交: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间的相互交配。 2.正交和反交:正交和反交是相对而言的,若甲类型个体作父本,
2、乙类型个体作母本,称为正交,则甲类型个体作母本,乙类型个体作父本,称为反交。 3.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纯合亲本杂交,子一代显现出来的性状。 4.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纯合亲本杂交,子一代未显现出来的性状。 5.性状分离: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6.显、隐性性状的判断方法 (1)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子代只表现出一种性状子代所表现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2)具有相同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表现出不同性状子代所表现的新性状为隐性性状。 (3)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1自交F2中性状分离比为31分离比为 “3” 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7.只有亲本性状相同而子代表现不同性
3、状时才可称为“性状分离” 。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杂交,后代既有高茎又有矮茎,不属于性状分离的概念范畴。 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1.孟德尔提出的假说 (1)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2)在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 (3)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2.显性遗传因子:决定显性性状的遗传因子为显性遗传因子,用大写字母表示。 3.隐性遗传因子:决定隐性性状的遗传因子为隐性遗传因子,用小写字母表示。 4.纯合子: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如 DD、dd
4、。 5.杂合子: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如 Dd。 6.传因子组成为 Dd 的杂合子产生的雌配子类型及比例为 Dd11, 产生的雄配子类型及比例也为 Dd11,产生雌雄配子的数量不相等,一般来说,生物产生的雄配子数远远多于雌配子数。 7.孟德尔遗传实验需要满足的条件 (1)子一代个体形成的不同类型的雌配子或雄配子活力应相同。 (2)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 (3)子二代不同遗传因子组成的个体存活率相等。 (4)遗传因子间的显隐性关系是完全显性。 (5)观察的子代样本数目足够多。 8.规范的遗传图解应该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点 (1)左侧标注。一般在遗传图解的左侧用遗传学符号或文字做出鲜明的标识,
5、代表这一行表示的内容,起到引领作用。如:P、配子、F1、F2等。 (2)要明确写出亲代和子代的遗传因子组成、性状表现。有时还需要在亲代旁边标上父本、母本(或、符号),尤其是题中明确要求了父本和母本、要区分正交和反交时。 (3)要写出杂交()、自交()符号,以及表示遗传因子在上下代之间传递关系的箭头(注意不是线段)。 (4)要写出最后一代的相关比例。 9.孟德尔时代,人们并不知道“基因”这一词,孟德尔开拓性地提出“遗传因子”一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四、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四、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 1.甲、乙两个小桶代表 雌、雄生殖器官;小桶内的彩球代表雌、雄配子;不同彩球的随机组合 雌、雄配子的
6、随机结合。 2.两个小桶内小球总数可以不相等,但每个小桶内两种彩球的数量必须相等。 3.每次把抓出的小球放回原桶并且摇匀后才可再次抓取, 目的是使代表雌、 雄配子的两种彩球被抓出的机会相等。 五、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五、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 1.测交实验的作用 (1)测定 F1产生的配子的种类和比例。 (2)测定 F1的遗传因子组成。 (3)预测 F1在形成配子时,遗传因子的行为。 2.纯合子与杂合子的实验鉴别方法:测交法、自交法、花粉鉴别法。 六、分离定律和假说六、分离定律和假说演绎法演绎法 1.分离定律的适用条件 (1)真核生物。 (2)进行有性生殖。 (3)细胞核中的遗传因子。 (4)只
7、研究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2.假说演绎法一般程序:提出问题提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3.最能体现分离定律实质的是:F1 产生配子的比例为 11。 4.“演绎测交实验” : “演绎”不同于测交实验,前者只是设计测交实验,预测测交结果,后者则是进行实验结果的验证。 5.遵循分离定律并不一定就会出现特定的性状分离比(针对完全显性)。原因如下: (1)F2中 31 的性状分离比必须在统计大量子代后才能得到;若子代数目较少,则不一定符合预期的分离比。 (2)致死现象可能会导致性状分离比发生变化,如隐性致死、显性纯合致死等。 6.分离定律的验证方法 (1)测交法:F1隐性纯合子子代两种性状的数量
8、比为 11F1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遵循分离定律。 (2)自交法:F1子代性状分离比为 31F1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遵循分离定律。 7.一对遗传因子杂交时,若后代全为显性性状,则亲本至少有一方为显性纯合子;若后代全为隐性性状,则亲本双方均为隐性纯合子;若后代显性隐性31,则亲本双方均为杂合子;若后代显性隐性11,则亲本一方为杂合子,另一方为隐性纯合子。 8.求比例时,一定要弄清楚在什么范围内求比例。 9.用配子法计算 (1)先计算亲本产生每种配子的概率。 (2)根据题目要求用相关的两种(、)配子的概率相乘,即可得出某一遗传因子组成的个体的概率。 (3)计算性状表现概率时,再将相同性状表
9、现的个体的概率相加即可。 10.自交和自由交配 (1)自交是指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交配。 (2)自由交配是指群体中不同个体随机交配,遗传因子组成相同或不同的个体之间都要进行交配。 11.若某群体中有遗传因子组成为 AA、Aa 和 aa 的个体。 (1)自交方式有 AAAA、 AaAa、aaaa 三种。 (2)自由交配方式有 AAAA、AaAa,aaaa、AA Aa、AAaa、Aaaa 六种。 13.自由交配的相关计算:配子法 14.正确计算杂合子概率中的 2/3 和 1/2 如计算 AaAa 的子代为杂合子的概率: (1)如果该个体确定为显性性状,它的遗传因子组成有两种可能:AA 和 Aa,
10、且比例为 12,所以它为杂合子的概率是 2/3。 (2)如果该个体为未知性状,那么该个体的遗传因子组成为 AA、Aa 和 aa,比例为 121,因此它为杂合子的概率为 1/2。 在概率计算中,这两种情况一定要分清。 B2-1-2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二) 一、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一、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1.从数学角度考虑,9331 是(31)2的展开式,由此推测,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结果是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结果(31)的乘积。 2.重组类型是指 F2中性状表现与亲本不同的个体,而不是遗传因子组成与亲本不同的个体。 3.自由组合现象中的 3 个注意点 (1)基因组合
11、种类(16 种)基因型种类(9 种)。 (2)个体数种类数;雌配子数雄配子数。四种雌配子比例相等,四种雄配子比例相等,但雄配子数远远多于雌配子数。 (3)配子的随机结合基因的自由组合。 4.含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F2中重组类型所占比例并不都是 6/16。 当亲本的遗传因子组成为 YYRR 和 yyrr 时,F2中重组类型所占比例是 6/16。 当亲本的遗传因子组成为 YYrr 和 yyRR 时,F2中重组类型所占比例是 1/169/1610/16。 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和验证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和验证 1.理论解释 (1)两对相对性状分别由两对遗传因子控制。 (2)F1在产生配
12、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可以自由组合。 (3)F1产生的雌配子和雄配子各有 4 种,且它们之间的数量比为 1111。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2.测交实验验证以下结论: (1)F1产生了比例 1111 的 4 种配子。 (2)F1的遗传因子组成为 YyRr。 (3)F1在形成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可以自由组合。 3.F2出现 9331 的条件 (1)所研究的每一对相对性状只受一对遗传因子控制,且遗传因子要完全显性。 (2)F1能产生 1111 的配子。 (3)不同类型的雌雄配子都能发育良好,且受精的机会均等。 (4)所有后代都应处于比
13、较一致的环境中,且存活率相同。 (5)实验的群体要足够大,个体数量要足够多。 4.1111 可视为(11)2的展开式,由此可推知双杂合子测交的实验结果,是两个杂合子独立测交结果(11)的乘积,即(11)2 三、自由组合定律三、自由组合定律 1.自由组合定律的适用范围 (1)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 (2)细胞核内的遗传因子。 (3)两对或两对以上控制不同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独立遗传)。 2.分离和自由组合是同时进行的。 3.最能体现自由组合定律实质的是:F1 产生 1111 的四种配子。 4.验证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的方法 (1)自交法:F1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 9331,则符合自由组合定律,性状由
14、独立遗传的两对遗传因子控制。 (2)测交法:F1测交后代的性状比为 1111,则符合自由组合定律,性状由独立遗传的两对遗传因子控制。 (3)花粉鉴定法:若有四种花粉,比例为 1111,则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5.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关系 发生时间:两大遗传定律均发生于形成配子时,同时进行,同时起作用。 范围:真核生物细胞核内遗传因子在有性生殖中的传递规律。 关系:分离定律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 6.两对遗传因子(Y/y 与 R/r)控制两对相对性状,且独立遗传: (1)若后代出现了 1111 的性状分离比, 则亲本的遗传因子组成除了 YyRryyrr 外, 还可能是 YyrryyRr。 (2
15、)若后代出现了3311的性状分离比, 则亲本的遗传因子组成除了YyRrYyrr外, 还可能是YyRryyRr。 (3)若后代出现了 9331 的性状分离比,则亲本的遗传因子组成为 YyRrYyRr。 四、孟德尔实验方法的启示及遗传规律的再发现四、孟德尔实验方法的启示及遗传规律的再发现 1.孟德尔成功的原因 (1)正确选用豌豆作实验材料是成功的首要条件。 (2)对相对性状遗传的研究,从一对到多对 (3)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4)运用假说演绎法这一科学方法。 2.表型:指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如豌豆的高茎和矮茎。 基因型:指与表型有关的基因组成,如 DD、Dd、dd 等。 等位基因:指控制
16、相对性状的基因,如 D 和 d。 3.表型是基因型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4.表型与基因型之间的关系 (1)基因型是生物性状表现的内因,而表型是生物性状表现的外部形式。 (2)表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如 DD、Dd 都表现为高茎。 (3)基因型相同,表型也不一定相同,如藏报春 25 开红花,30 开白花。基因型相同,但由于环境不同,表型也可能不同。 5.如果培育隐性纯合的新品种,不需要连续自交,因为隐性性状一旦出现即为纯合子。 B2-2-1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一、减数分裂的相关概念一、减数分裂的相关概念 1.同源染色体与非同源染色体 (1)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过程中配对
17、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2)非同源染色体:形状、大小不相同,且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进行配对的染色体。 2.联会和四分体 (1)联会: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 (2)四分体: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作四分体。 3.互换: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在相同位置对等互换片段。互换可以增加配子的种类。 4.1 个四分体2 条染色体4 条染色单体4 个核 DNA 分子。 5.同源染色体不只存在于精原细胞或卵原细胞中,对大多数生物来讲,精原细胞、卵原细胞还有正常的体细胞中都存在成对的同源染色体,但仅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才会出现
18、联会现象。 二、精子的形成过程二、精子的形成过程 1.减数分裂DNA 复制;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粒不分裂;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中非姐妹染色单体可以发生互换;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2.减数分裂DNA 不复制;无同源染色体;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3.减数分裂的实质是同源染色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减半。 4.减数分裂的实质是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5.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分裂。 6.DNA 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分裂和减数分裂。 7.进行减数分裂的细胞没有细胞周期。 8.形状和大小相同的染色体不一定是同源染色体。 例如一条染色体的着丝粒分裂后得到的
19、两条染色体的形状和大小相同,但不是同源染色体。 三、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三、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1.区分精子与卵细胞形成过程中的细胞分裂图像的标准是细胞质是否均等分裂。 如果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可以确定其为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图像,如果细胞质均等分裂,可能为精细胞的形成过程图像,也可能是极体的分裂图像。 2.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形成的卵细胞较大, 保证了受精后能有充足的营养物质, 满足早期胚胎发育的需要,而精子变形产生了尾等结构,有利于精子的运动。 3.睾丸中的精原细胞既可以通过有丝分裂产生新的精原细胞,又可以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精细胞。 4.不要误认为卵细胞形成时, 细胞质都是不均等分裂的。 在减数分裂时初级卵
20、母细胞的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在减数分裂时次级卵母细胞的细胞质不均等分裂,但第一极体形成两个第二极体时细胞质均等分裂。 5.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 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 在减数分裂前,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连续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四、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装片四、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装片 1.宜选用雄性个体的生殖器官作为实验材料, 这是因为雄性个体产生的雄配子数量远远多于雌性个体产生的雌配子的数量。 2.制作装片时,细胞已经死亡,不能观察到减数分裂的连续过程。 3.雌性动物排
21、卵排出的细胞并非成熟的卵细胞,而是卵母细胞(初级卵母细胞或次级卵母细胞),它先在输卵管中发育到减数分裂中期,只有在受精的过程中才能继续进行减数分裂,因此在卵巢中看不到完整的减数分裂过程。 五、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五、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 1.产生配子多样性的原因 (1)减数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内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互换。 (2)减数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自由组合。 六、受精作用六、受精作用 1.受精作用:卵细胞和精子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 2.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精子(父方),另一半来自卵细胞(母方),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恢复到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保证了物种染色体数
22、目的稳定。 3.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其染色 体组合具有多样性,导致不同配子遗传物质的差异,加上受精过程中卵细胞和精子结合的随机性,同一双亲的后代必然呈现多样性。这种多样性有利于生物适应多变的自然环境,有利于生物在自然选择中进化,体现了有性生殖的优越性。 4.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保证了有性生殖的生物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 维持了生物遗传的稳定性, 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具有重要意义。 5.可以说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精子,一半来自卵细胞,但不能说受精卵中的遗传物质(或 DNA)一半来自精子,一半来自卵细胞。因为受精卵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几乎全部来自卵细胞。 6.受精作用的细胞学
23、基础 (1)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使同种生物的两性生殖细胞能够相互识别。 (2)细胞膜的流动性使两性生殖细胞融合为一个受精卵。 B2-2-2 基因在染色体上基因在染色体上 1.假说只是萨顿的想法,假说并不一定是正确的,要想证实假说正确与否,还需要实验的检验。 2.萨顿假说的依据: 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3.萨顿假说的假说内容 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即基因就在染色体上。 4.并非所有的基因都位于染色体上。在真核生物中,细胞核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但细胞质基因位于线粒体和叶绿体的 DNA 上;在原核生物中,细胞内无染色体,其内的基因位于拟核区的 DNA 上或者质粒
24、 DNA 上;病毒中有基因,但无染色体。 二、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二、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1.果蝇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有许多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培养周期短;成本低;易饲养;染色体数目少,便于观察。 2.摩尔根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三、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三、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1.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 (1)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2)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
25、质 (1)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 (2)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3.关于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几点说明 (1)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的分离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间的自由组合同时进行,都发生在减数分裂后期。 (2)同源染色体上每对等位基因的遗传均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3)减数分裂时自由组合的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即两对等位基因必须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而不是所有的非等位基因,因为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4)真核生物的细胞核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细胞质基因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遗传与进化 2022 年高 生物 新教材 必修 遗传 进化 朗读 知识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23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