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强化训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之探究文章内容(教师版)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强化训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之探究文章内容(教师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强化训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之探究文章内容(教师版)(24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20232023 届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之探究文章内容届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之探究文章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材料一: 雪花是六瓣的这一事实是什么人最先在文献上发表的呢?是中国人。西汉人韩婴在韩诗外传中就指出“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独六出”。这比西方早了 1000 多年。可是在其后的古文献中,却没有人去研究雪花为何是六瓣的。开普勒出于对几何、对称的兴趣,写了一本小书专门来研究雪花为何是六瓣的,尽管他当时所掌握的知识是不足以解释其成因的,但是,他这个方向是很有意思的。 (摘编自杨振宁对称与物理 ) 材料二:材料二: 17 世纪初,雪花吸引了德国
2、天文学家开普勒的眼光。当穿过布拉格的一座大桥时,他注意到落在衣服上的一片雪花,并因此思考它六角形的几何形状。开普勒认为雪花呈六角形的原因不能通过“材质”寻找,因为水汽是无形且流动的, 原因只能存在于某种机制中。 进而, 他猜想这个机制可能是冰“球”的有序堆积过程。显微镜发明之后,雪花成了大受欢迎的观察对象。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胡克在 1665 年出版的显微术一书中,展现了他借助显微镜画出的雪花图片,并对雪花晶体结构进行了阐述,这被看作是人类首次具体记录雪花的形态。 (摘编自尹传红由雪引发的科学实验 ) 开普勒关于雪花的思考对科学研究有什么意义?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请简要说明。 【答案】 意义:开
3、普勒关于雪花的思考打开了人们研究雪花的一扇窗口,这对后人的研究起到了引领作用;开普勒关于雪花呈六角形的原因的思考以及对机制的猜测给后人提供了研究方向。 启发:兴趣是进行科学研究很重要的条件;科学研究要善于观察,有对自然现象的敏感度,并善于进行分析和思考;科学研究要敢于大胆假设、推理。 【解析】 第一问: 材料一说“开普勒出于对几何、对称的兴趣,写了一本小书专门来研究雪花为何是六瓣的,尽管他当时所掌握的知识是不足以解释其成因的,但是,他这个方向是很有意思的”,表明开普勒关于雪花的思考打开了人们研究雪花的一扇窗口,这对后人的研究起到了引领作用; 材料二说“开普勒认为雪花呈六角形的原因不能通过材质寻
4、找,因为水汽是无形且流动的,原因只能存在于某种机制中。进而,他猜想这个机制可能是冰球的有序堆积过程”,开普勒关于雪花呈六角形的原因的思考以及对机制的猜测给后人提供了研究方向。 第二问: 材料一说“开普勒出于对几何、对称的兴趣,写了一本小书专门来研究雪花为何是六瓣的”,表明兴趣是进行科学研究很重要的条件; 材料二说“17 世纪初,雪花吸引了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的眼光。当穿过布拉格的一座大桥时,他注意到落在衣服上的一片雪花,并因此思考它六角形的几何形状”“开普勒认为雪花呈六角形的原因不能通过材质寻找,因为水汽是无形且流动的,原因只能存在于某种机制中”,表明科学研究要善于观察,有对自然现象的敏感度,并
5、善于进行分析和思考; 材料二说“进而,他猜想这个机制可能是冰球的有序堆积过程”,表明科学研究要敢于大胆假设、推理。 1.注意区分类型是向内挖掘式还是向外延伸式,向内挖掘一般是谈自己的看法、分析传主的品质或其成功的原因,向外延伸一般有“结合实际”的内容,有是用分析句子或标题含义的方式呈现。 2.掌握不同类型的答题侧要点。向内挖掘式的答案组织方式是观点+事例;向外延伸式的答案组织方式是观点+文中事例+现实事例。同时要注意观点明确、用词准确、要点之间不要包含。 有的题目要求谈谈你对某一问题的看法或提建议,要注意这类题目不是自己信马由缰的谈自己的看法,是对文中观点的归纳和总结。答题时要注意: (1)筛
6、选文中相关题干的观点,重点注意专家、学者的观点; (2)注意文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成绩是经验,不足从反方向总结; (3)整合,同类的合并,重点注意段落之间的关系,分清答题的角度,分点作答。 易错点【易错点【01】不明答题思路。】不明答题思路。 审清题干,明确向内挖掘还是向外延伸,答题时注意结合材料,不要信马由缰。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在创造文明的同时也缔造了一个深受人类影响的全球生态系统。长期以来对生物资源及土地的过度利用,导致了动植物栖息地丧失、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生态环境及生物系统遭受了严重破坏。据专家估
7、计,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地球上的生物种类目前正在以相当于正常水平 1000 倍速度消失, 全球已有约 3.4 万种植物和 5200 多种动物濒临灭绝,物种分布发生了大范围的变化,这些形成了全球性的生物多样性危机。 生物多样性危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城市化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城市化是伴随工业化和现代化必然出现,反过来又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一个历史过程;城市化水平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指标。但无序蔓延的城市开发使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日益萎缩,一部分动植物不得不和人类共同生活在城市之中。 城市中约 60%70%的地表被道路、人工建筑、停车场等硬化,水不容易渗入,植物的种子难以生根。全球很多城市的
8、人口密度已达每平方千米数万人,密集的人流对诸多生物而言是潜在的危险;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汽车、 摩托车等在飞驰。 高楼大厦林立, 热量不断聚集, 城市中心的温度有时甚至高出周边 10之多,这种热岛效应对生物的生存也是一大干扰因素。 生物多样性为人类发展带来了巨大财富,目前它却面临着来自城市化等方面的威胁。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成为生态学研究者关注的焦点问题。 (取材于干靓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近年来生物学家发现,城市中部分野生物种对相比地球漫长历史还十分年轻的人工环境有着不可思议的适应力。 科学家正努力揭示各物种在城市中的进化情况。“坦白说,部分物种对这种极端约束适应能力之强着实令人惊叹。
9、”法国蒙彼利埃大学功能生态学与进化生态学研究中心主任皮埃尔奥利维耶切普图评论道。“这其中不仅存在微观进化, 我认为在某些情况下还有宏观进化。 ”荷兰国家生物多样性中心进化论研究员曼诺希尔图森说,“我们在城市观察到的进化,其速度接近理论上的最大值,这让我们感到不可思议。” 联合国预计 21 世纪城市化进程将步入快车道:2030 年,全球城市面积将达 140 万平方千米;到 2050年,城市居民将新增 25 亿。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最早出现于 5000 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如今,城市化将成为地球生物最重大的进化动力之一。 的确,城市中生物进化的各类实证开始涌现,水泥路旁、大楼脚下、阳台边缘
10、、地铁站楼梯等,无处不在。繁衍在城市地铁通道的地下家蚊不再冬蛰,相较于鸟类的血液,它们现在明显偏好哺乳动物;它们与其他蚊子种群之间,已经产生了明显的生殖隔离。除了野生物种和家养物种,有的地方如今又出现了新型城市物种,这使人们重新审视城市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问题。科学家将城市与遭受高度集约化农业严重破坏的乡村环境进行对比后,发现城市中的物种往往比乡村更多。相较于乡村,城市为物种提供了多样化的生境。动植物可以依附于各种各样的角落、边沿、墙缝,生活在荒地、墓地和潮湿的水沟里,或者栖居于精心维护、富有情调的花园中。它们可以全年获取水资源及食物,而在野外,水资源和食物的获得具有季节性。热岛效应也成为城市
11、生境的一大优势,城市冬季不再严寒。 在密集型农业时代,城市将成为全新的生态系统,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且这一潜能还将不断得到激发。 (取材于吴苏妹编译的相关文章) 就城市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上面两则材料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说说这些观点对你认识这一关系有何启发。 【答案】观点:材料一认为城市化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是使生物多样性面临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材料二认为在密集型农业时代, 城市将成为全新的生态系统, 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每点 1 分, 共 2 分) 启发:两则材料关于“城市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的观点不同,启发我们要多方面(辩证)看待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在城市化过程中应尽量
12、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秉持人类与其他生物和谐共处的理念,保护地球家园。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观点:依据“长期以来对生物资源及土地的过度利用,导致了动植物栖息地丧失、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生态环境及生物系统遭受了严重破坏”“高楼大厦林立,热量不断聚集,城市中心的温度有时甚至高出周边 10之多,这种热岛效应对生物的生存也是一大干扰因素”“生物多样性为人类发展带来了巨大财富,目前它却面临着来自城市化等方面的威胁。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成为生态学研究者关注的焦点问题”可知材料一认为城市化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是使生物多
13、样性面临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 依据“科学家将城市与遭受高度集约化农业严重破坏的乡村环境进行对比后,发现城市中的物种往往比乡村更多。相较于乡村,城市为物种提供了多样化的生境。它们可以全年获取水资源及食物,而在野外,水资源和食物的获得具有季节性。热岛效应也成为城市生境的一大优势,城市冬季不再严寒。在密集型农业时代,城市将成为全新的生态系统,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且这一潜能还将不断得到激发”可知材料二认为在密集型农业时代,城市将成为全新的生态系统,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启发:两则材料关于“城市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的观点不同,材料一认为城市化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是使生物多样性面临危机的重要因素之
14、一,材料二认为在密集型农业时代,城市将成为全新的生态系统,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针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启发我们要多方面(辩证)看待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依据原文“长期以来对生物资源及土地的过度利用,导致了动植物栖息地丧失、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生态环境及生物系统遭受了严重破坏。据专家估计,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地球上的生物种类目前正在以相当于正常水平 1000 倍速度消失,全球已有约 3.4 万种植物和 5200 多种动物濒临灭绝,物种分布发生了大范围的变化,这些形成了全球性的生物多样性危机”可知在城市化过程中人类应尽量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秉持人类与其他生物和谐共
15、处的理念,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地球家园。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冬奥会期间,北京 PM2.5 平均浓度为 36 微克/立方米,其中有几天 PM2.5 浓度低至个位数,创造了有PM2.5 监测以来的最好水平,兑现了中国申办冬奥会时的庄重承诺。为此,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日前专访了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彤院士。 身处北京,放眼全国,你看到的大气污染治理有哪些显著变化? 朱彤:近十年,北京市集中开展大气污染治理,实现了大气主要污染物浓度持续下降。从 2013 年的年均值 90 微克/立方米,再到去年的 33 微克/立方米。2021 年,空气优良天数达到 288 天,相比 2013
16、 年多了将近四个月蓝天。 监测数据显示,冬奥会期间,京津冀三地 PM2.5 平均浓度同比下降 40%以上,周边地区同比下降 30%以上。特别是 2 月 4 日冬奥会开幕式当天,北京市 PM2.5 日均浓度低至 5 微克/立方米。 北京的变化是我国空气质量改善的缩影。自 2013 年以来,我国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作为国家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持续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加快推进区域产业、能源、运输结构调整,大气污染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各方面建设带来的能源消耗、污染排放不可避免。与此同时,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生产消费国,我国钢产量、水泥产量都是巨
17、量的,治理大气污染面临挑战。 你是北京空气污染治理的亲历者和参与者,回头看走过的路,有哪些重要经验值得总结? 朱彤:应该说 2008 年北京奥运会为北京市大气污染治理提供了重要契机。当时,为了解空气污染如何跨省输送,我们团队负责的区域污染大型综合观测课题组发起、组织协调了 200 名左右国内外研究人员,合作开展了相关研究。通过建立一个涵盖六个省份的监测网,获取了北京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物输送及污染物形成的三维观测数据,还通过分析控制区域输送和转化的重要物理化学过程,量化了区域污染物输送对北京空气质量的影响。观测证明,空气污染存在不同区域之间的输送,治理北京的空气污染需要区域协同推进。 2008
1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 为确保北京奥运会空气质量达标, 经国务院批准, 环境保护部与北京、 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山东 6 省(区、市)以及各协办城市建立了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治理、统一监管,使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北京市空气质量达标率为 100%。这个机制后来得以保留,成为区域空气治理的重要经验。 近年来, 有关部门通过“煤改气”、 “煤改电”、 机动车限号, 减少农村秸秆燃烧和工业源排放等多种方式,让北京周边以及京津冀的空气污染源得到了有效治理。 我国污染治理实践对世界有何贡献? 朱彤:面对严峻的污染治理形势,我国逐步建立了从局部到区域的空气质量模型,对于排放源、化学
19、反应和气象条件的研究也有一定积累, 可以用于模拟空气污染的形成过程, 像天气预报一样预测空气污染。 从数据来说, 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效率在全球史无前例,这得益于我国能实现从环境政策、能源政策、污染末端治理等多方面发力,找到高效治理大气污染的良策。 一方面,坚持基础研究先行。早在 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就率先研究 PM2.5,比世界卫生组织 2005 年将 PM2.5 纳入空气质量指导值还早。北京大学唐孝炎院士在 1997 年就提出大气复合污染的概念,为揭示中国大气污染成因、开展针对性治理提供了重要思路。目前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相关研究质量快速提升,已和国际上的研究基本同步,有一些领域还走在
20、前沿。 另一方面,国家采取强有力行动将政策落地。2012 年 2 月,我国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新标准增加了 PM2.5 检测指标;2013 年 9 月,国务院印发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明确提出到 201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比 2012 年下降 10%以上。 大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目前有哪些研究进展? 朱彤:研究数据表明,全球 20%左右的过早死亡与环境污染有关。 我们现在更大的责任是研究污染和健康的关系,在全社会对这一问题关注之前做一些有效的基础和前沿研究,努力降低污染对人们身心健康的影响。 人的心血管系统、内分泌、免疫、神经系统等方方面面都会受到不良环境的影
21、响。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研究团队曾和北京大学医院合作,完成了对 120 名受试者总计 589 人次的健康随访,发现空气污染对先天性心脏病、先天畸形等人群有很大影响,对年轻人的生育率也有影响。同时一些有基础性疾病人群对空气污染更加易感。 (摘编自 如何让大气治理更上层楼专访中国科学院院士朱彤 , 瞭望 2022.04.06) 某中度污染城市把 PM2.5 年平均浓度降至 50 微克/立方米作为“十四五”奋斗目标,请根据材料,为该市拟写几条具体建议。 【答案】 制定政策,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减少机动车尾气、农村秸秆燃烧和工业源排放等。 升级工业结构和能源结构,逐步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产业,
22、加快产业升级与调整。 重视区域的联合污染控制,与周边城市联合制定共同应对大气污染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文中“近年来,有关部门通过煤改气、煤改电、机动车限号,减少农村秸秆燃烧和工业源排放等多种方式,让北京周边以及京津冀的空气污染源得到了有效治理”等内容可以总结出:应制定相关政策,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减少机动车尾气、农村秸秆燃烧和工业源排放等。从文中“从数据来说,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效率在全球史无前例,这得益于我国能实现从环境政策、 能源政策、 污染末端治理等多方面发力, 找到高效治理大气污染的良策”等内容可以总结出:应升级工业结构和
23、能源结构,逐步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加快产业升级与调整。从文中“自 2013 年以来,我国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作为国家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持续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加快推进区域产业、能源、运输结构调整,大气污染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可总结出:应重视区域的联合污染控制,与周边城市联合制定共同应对大气污染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已是世界公认的制造大国,但因起步较晚等因素,我国与美、日、德等老牌制造强国仍有一定差距。新一轮工业革命到来之际,我国将借助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历史机遇,实施制造业升级转型。 “中国制造 2025”是在新的国际国内环
24、境下,中国政府立足于国际产业变革大势,作出的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大战略部署。其根本目标在于改变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局面,计划通过 10年的努力,使中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近年来,中国制造业升级面临的挑战包括:劳动力成本上升,同时中国的老龄化趋势导致劳动力总供给正逐年减少;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产品不多,产品附加值提升困难,中国制造企业缺乏定价权和获利空间,面临“低端锁定”的困局;不同消费群体呈现需求多样化,中国制造企业在产品创新、增加用户粘性等方面面临巨大挑战。今年的新冠疫情给中国制造业也带来了挑战:疫情期间,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制造业复工人数不足,产能降低;我国医疗器械高端设备的
25、生产力较为薄弱,受疫情在全球蔓延影响,中国制造面临供应链断链风险 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在创造历史性机遇, 催生互联网、 分享经济、 3D 打印、 智能制造等新理念、新业态, 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潜力也是巨大的。 “互联网工业”将引领我国制造业企业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这既可有效缓解用工荒难题,也能提升产品附加值,赋予国家间产业竞争的新内涵。在实施制造业转型中,要进一步突出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聚集产业发展需求,着力突破共性关键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加强和完善科技创新管理,促进创新链、产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年中 语文 一轮 复习 强化 训练 连续性 文本 阅读 探究 文章内容 教师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23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