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强化训练:能力提升之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师版)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强化训练:能力提升之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师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强化训练:能力提升之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师版)(26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 2023 届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能力提升之实用类文本阅读届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能力提升之实用类文本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人物访谈】人物访谈】 韩少功:好小说要“始于情感,终于人物” 中华读书报记者采访韩少功 舒晋瑜 韩少功被公认为思想型作家,因为他总能敏感地抓住社会动荡、变革的深层动因,并以文字的形式、极端艺术化的手法诉诸作品。与 20 世纪 80 年代贴着“先锋”标签的作家不同,韩少功算不得先锋派作家,却在很长的时间里都保持着先锋的姿态。 中华读书报: 孤独中有无尽繁华和夜深人静 ,收入了一些旧作,但是阅读时,不论翻到哪一页都能迅速吸引我看下去。我觉得这才是好小说。您对小说的评
2、价标准是什么?什么样的小说是好小说? 韩少功:文无定法,很难有个好小说的行业标准。不过有些基础标准绕不过,比如标准之一,我归结为八个字:始于情感,终于人物。什么叫“始于情感”?就是对笔下的东西有感觉,有情感,有某种冲动,不是搬个理念或者技巧来哗众。什么叫“终于人物”?就是要落实于人物,把人物写得鲜活、结实、丰富,不能成为一些华丽的影子和流行的标签。没有这一条,玩结构、堆情节、秀文体,就都成了空中楼阁,画鬼容易画人难。 中华读书报:您是最重视文体探索的中国作家之一。是什么原因使您具有这样的探索精神? 韩少功:西方文学是他山之石,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特别是在 20 世纪,中国第一流的作家和学者几乎
3、都在学外语,都在做翻译,因此 30 年代至 80 年代的翻译质量总体上最高,使中国文学创作受益匪浅。但后来的情况有些变化。一是出版社热衷于抢档期、拼市场,粗制滥造者多。二是外语教学的应试化和功利化。我就遇到过很多这样的才子,词汇量不算小,语法点都精确,肯定能考出高分,但一旦离开课本,对很多寻常的历史和文化知识, 常常是一脸茫然。 有一次我说到自己的知青经历, 说 “农村就是我的大学” ,一个学西班牙语的博士竟然拒绝翻译,似乎觉得这句话不通。这样的人来做文学翻译,岂不可怕?我这里的意思是说,语言不仅是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眼下很多外语人才的文化修养不够。当年梁实秋建议每一个中国作家都来翻译一本外国
4、文学,支了一招,但眼下实行起来太难。 中华读书报:在您的创作过程中,一直没有停止过对人类文明、对人性的思考。无论是马桥词典 山南水北或是日夜书这种思考,在不同的年代是否也有一些变化? 韩少功:当然会有变化。这种变化,既是社会变化在产生逼压,也是自己知识和感受的变化在促成变焦。两种变化交错,差不多就是古人所说“文料”和“文意”之间的互动关系。比如爸爸爸加上语言哲学,才会有马桥词典 。 马桥词典加上中国的城镇化,才会有山南水北 。正常的作家都在不断地做这种加法。写作就是吸收各种变化的过程,以便把感受积累做成一些“有意味的形式” ,做出各种文字的形式感。 中华读书报:您曾两次与茅奖评选擦肩而过,对中
5、国的文学评奖怎么看?会不会觉得遗憾? 韩少功:我没把获奖的作品读全,但相信大多数是实至名归,受奖无愧的。即便有的写得不够好,但 得到一些鼓励也不是坏事。在这个圈子里混,得有平常心。同行们都不容易,这是第一条。不用太多时间,哪怕只有一二十年,人们记忆中就没有奖不奖了,只会看作品好不好,这是第二条。我也得过奖。得奖时多想想第二条,没获奖时多想想第一条,这就比较好办。 中华读书报:如果请韩老师自我评价在文坛中的地位,您会将哪个点确定为自己的坐标?在中国文坛中,您认为自己的作品有何独特的价值? 韩少功:文学生态需要多样性,大家各干各的事,不必要互相看齐。中国是一个世俗化传统很强的社会,文学从来不缺烟火
6、气,拿电视遥控器摁上一圈,你会发现一个个频道都充满着高分贝的饮食男女和你争我斗,纸媒和网络上也差不多。这大概算不上什么错。但能不能更多关注精神的“上半部” ,面对人和人性的一些难点,可能是我更有兴趣的工作。上要着天,要有哲学和美学的远望;下要着地,有老百姓真情实感的和泥带水我最喜欢读的作品就是这种。 至于写作, 自己常有力不从心之感, 谈不上什么 “坐标” 。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少功在创作上不喜欢那些饮食男女和你争我斗的内容,他敏感地抓住社会动荡、变革的深层动因,并诉诸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B韩少功认为语言不仅是工具,更是一种文化,学习西方文学,不只是要
7、有西方的知识,更要理解西方的文化,提高文化修养。 C韩少功的作品在不同时代是有变化的,是一个循环过程,如他的马桥词典是在爸爸爸上产生的,山南水北又是在马桥词典上产生的。 D韩少功虽然并没有贴着“先锋”标签,但他不断地努力,在进行文体、内容等方面的探索,很长时间都保持着先锋姿态。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人物访谈,访谈问题的设置符合被采访的人作为知名作家的身份,针对性强,围绕作品创作等展开设问,设问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技巧性较强。 B韩少功被公认为思想型作家,长于思考,善于探索,他认为西方文学给他很多启发,是因为 20 世纪中国第一流的作家和学者大都在学外
8、语做翻译。 C韩少功从未停止对人类文明、对人性的思考,他认为本身感受和认知的变化,和古人所说的“文料”和“文意”之间的互动关系相似。 D韩少功对获奖抱有一颗平常心,对两次与茅奖评选擦肩而过,并不在意,认为写得不够好却获奖对作者来说是一种鼓励,时间长了,人们只会关心作品本身。 3韩少功认为,小说应该是“始于情感,终于人物”,结合文本及现实谈谈你对这一看法的认识。 【答案】1C 2D 3“始于情感”指作者写作时要有某种冲动或情感,“终于人物”就是指要把人物写得鲜活丰富。韩少功认为这应该是好小说的基础。只有作者在写作时有某种冲动或融入情感,读者才可能被感动或产生共鸣;只有认为鲜活丰满了,读者才会从中
9、感受到一个立体的人物,而不是靠华丽的文字和流行的标签等。也就是说,作者需要用饱蘸感情之笔创造鲜活而立体的人物。 【分析】 1C.“是一个循环过程”错,原文只是说创作在变化,不断地做加法。故选 C。 2A.“设问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技巧性较强”错,本篇访谈问题设置针对性强,问题直接明了。B.“他认为西方文学给他很多启发,是因为 20 世纪中国第一流的作家和学者大都在学外语做翻译”说法强加因果,“20世纪中国第一流的作家和学者大都在学外语做翻译”只是一种事实。并不是“他认为西方文学给他很多启发”的原因。C.“他认为本身感受和认知的变化,和古人所说的文料和文意之间的互动关系相似”说法错误,原文意思是韩
10、少功对人类文明、对人性的思考的变化是受社会变化以及自己知识和感受的变化促成的,而社会的变化和自己的变化与“文料”和“文意”之间的互动关系相似,即社会的变化相当于“文料”,自己的变化相当于“文意”,而非单指自己的变化。 故选 D。 3题目要求学生结合文本及现实谈谈自己对韩少功认为,小说应该是“始于情感,终于人物”的认识。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始于情感”和“终于人物”在文本中的意思,以及韩少功在文本中对这句话的解读。在记者向韩少功询问韩少功对小说的评价标准是什么,什么样的小说是好小说时,韩少功这么回答“文无定法,很难有个好小说的行业标准。不过有些基础标准绕不过,比如标准之一,我归结为八个字:始于情感
11、,终于人物。什么叫始于情感?就是对笔下的东西有感觉,有情感,有某种冲动,不是搬个理念或者技巧来哗众。什么叫终于人物?就是要落实于人物,把人物写得鲜活、结实、丰富,不能成为一些华丽的影子和流行的标签。 没有这一条, 玩结构、 堆情节、 秀文体, 就都成了空中楼阁, 画鬼容易画人难”,由此可以得出“始于情感,终于人物”是韩少功认为好小说的基础标准之一,且韩少功做出“始于情感”就是对笔下的东西有感觉,有情感,有某种冲动,不是搬个理念或者技巧来哗众。“终于人物”就是要落实于人物,把人物写得鲜活、结实、丰富,不能成为一些华丽的影子和流行的标签。然后再结合自己读小说时的认识谈谈自己的看法即可。 二、阅读下
12、面文字,完成各题。 【调查报告【调查报告】 社会心态是在不同个人心理交汇、融合、相互影响、交互感染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以个体心理为基础,但又与个体心理有着本质上的差异。 社会心态就像一个无形的能量场, 影响着个人和全社会的心理和行为。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民众的个人心理普遍处于应激的忧虑和恐惧状态,相应地,社会心态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对于疫情防控来说,及时了解社会心态是至关重要的。 疫情关注与重视程度 在此次调查中,99.2%的民众都表示关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其中 79.1%的人表示非常关注,仅有0.8%的民众表示不太关注和完全不关注疫情。 从事件发生的节点看,33.8%民众在 2019
13、年 12 月底,武汉卫健委首次通报 27 人感染病毒肺炎的病例时就开始给予关注,但那时只有 9.8%的人给予了重视。虽然有超过半数的人(55.3%)在 2020 年 1 月 11 日和这之前就开始关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但是 70.5%的人是在 2020 年 1 月 19 日之后,有了异地传染性病例和专家论断之后,才给予重视。 民众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风险认知 调查中,超过六成的调查对象认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有可能(57.3%)或非常有可能(9.2%)在自己所在的社区扩散,少部分人认为疫情不太可能(32.3%)或不可能(1.2%)在自己所在的社区扩散。不过,人们认为自己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概
14、率比较低,超过七成的人认为不太可能(69.4%)或完全不可能(5.8%) ,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人认为自己可能(23%)或非常可能(1.8%)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民众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可治愈性比较乐观。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医治,七成多的调查对象都认为治愈的可能性比较大(60.4%)或非常大(14.5%) ,21.7%的人认为治愈的可能性比较小,仅有少数人(3.3%)认为治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可能性非常小。 调查中,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 接近六成的调查对象认为比较安全 (55.0%) 或非常安全 (4.1%) ,有 37.1%的人认为不太安全, 3.9%的人认为非常不安全。 受访
15、者对新型冠状病毒的危险性评估比较高。 40.37%的民众认为此次疫情同 SARS 疫情一样危险,有 18.63%和 17.39%的人认为新型冠状病毒危险程度超过或远远超过 SARS 疫情,只有 23.61%的民众认为其危险程度低于 SARS。 疫情下的社会情绪 从民众的情绪反应来看,整体上最普遍的情绪体验是担忧,79.3%的人都有较为强烈的体验,其次是恐惧(40.1%) 、愤怒(39.6%) 、悲伤(38.6%)和恐慌(33.4%) 。积极的情绪体验较少,只有 21.6%的人感到乐观,14.2%的人感到平静。 民众疫情信息获取渠道与信任程度 在疫情期间,社交媒体微信(82.4%)和微博(75.
16、8%)成为民众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主要的渠道,其次是传统的电视渠道(42.9%) ,然后是网站(41.1%)和新闻客户端(40.8%) ,周围口口相传的形式也有部分人使用(29.0%) ,报纸(7.9%)和本地论坛(7.7%)使用的人很少。 疫情发展的估计和疫情防控信心 民众对于疫情未来一个月的发展势态并不乐观。43.7%的人认为会变得严重一些,30.9%的人认为会变得严重很多。只有 20.0%的人认为未来一个月疫情会缓解一些,3.7%的人认为会得到较大缓解。对于抗击疫情,民众对科研人员和医护人员信心最强,分别有 51%和 47.6%的人表示非常有信心,43.3%和 46.3%的受访者表
17、示比较有信心。 对政府部门非常有信心的比例 (16.9%) 低于科研及医护人员, 比较有信心的比例为 53.6%。对广大民众的信心程度相对低些,42.7%表示比较有信心,13.4%表示非常有信心。 (摘编自国家治理:新冠肺炎疫情下的社会心态调查报告 )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个人心理是社会心态的基础,但社会心态又与个体心理有着本质上的差异。社会心态像能量场,影响着个人和全社会的心理和行为。 B武汉卫健委首次通报 27 人感染病毒肺炎的病例时,就有部分人开始给予关注,但那时就对此次疫情给予重视的人并不多。 C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医治,七成多的调查对象认为治愈
18、的可能性比较大,只有少数人认为治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可能性比较小。 D从民众情绪反应来看,七成多的受访者有较为强烈的担忧,其次是悲伤、恐惧、愤怒和恐慌。积极的情 绪体验较少,只有少数人感到乐观。 5阅读材料是一篇“调查报告”,结合材料,下列关于“调查报告”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调查报告是反映对某个问题,某个事件或某方面情况调查研究所获得的成果的文章。 B调查报告一般分为“介绍经验型”“揭露问题型”“社会情况型”,本文属于第二种。 C调查报告是一种说明性的文体,它主要运用大量的事实材料和统计数据来说明问题。 D调查报告可在报刊上发表,也可只供领导机关作为处理问题、制定政策的依据或参考。
19、6结合材料,概括这篇调查报告的主要结论。 【答案】4D 5B 6 (1)多数民众较早开始关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但重视时间较晚,重视程度不足。 (2)对疫情风险的认知比较客观、理性,疫情之下人们整体的安全感并未出现大幅下降。 (3)普遍存在担忧情绪,较高比例的人存在恐惧、愤怒、悲伤和恐慌情绪。 (4)社交媒体成为疫情信息主要传播渠道。 (5)对抗击疫情的信心很高,信心主要来自于医护人员、医学科研人员和政府部门。 【分析】 4D.“其次是悲伤、恐惧、愤怒和恐慌”顺序与原文不符,原文是“其次是恐惧(40.1%) 、愤怒(39.6%) 、悲伤(38.6%)和恐慌(33.4%)”。 故选 D。 5
20、B.“本文属于第二种”错误, 根据该文题目及正文第一段可以推知本文属“社会情况型”, 属于第三种。 故选 B。 6由“33.8%民众在 2019 年 12 月底,武汉卫健委首次通报 27 人感染病毒肺炎的病例时就开始给予关注,但那时只有 9.8%的人给予了重视。虽然有超过半数的人(55.3%)在 2020 年 1 月 11 日和这之前就开始关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但是 70.5%的人是在 2020年 1月 19 日之后,有了异地传染性病例和专家论断之后,才给予重视”可知多数民众较早开始关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但重视时间较晚,重视程度不足。 由“不过,人们认为自己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概率比较低
21、,超过七成的人认为不太可能”“民众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可治愈性比较乐观。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医治,七成多的调查对象都认为治愈的可能性比较大(60.4%)”“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接近六成的调查对象认为比较安全(55.0%)或非常安全 (4.1%) 受访者对新型冠状病毒的危险性评估比较高”可知人们对疫情风险的认知比较客观、理性,疫情之下人们整体的安全感并未出现大幅下降。 由“从民众的情绪反应来看,整体上最普遍的情绪体验是担忧,79.3%的人都有较为强烈的体验,其次是恐惧(40.1%) 、愤怒(39.6%) 、悲伤(38.6%)和恐慌(33.4%) 。积极的情绪体验较少,只有 21.6%的
22、人感到乐观, 14.2%的人感到平静”可知民众普遍存在担忧情绪, 较高比例的人存在恐惧、 愤怒、 悲伤和恐慌情绪。 由“在疫情期间,社交媒体微信(82.4%)和微博(75.8%)成为民众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主要的渠道”可知社交媒体成为疫情信息主要传播渠道。 由“对于抗击疫情,民众对科研人员和医护人员信心最强,分别有 51%和 47.6%的人表示非常有信心对 政府部门非常有信心的比例(16.9%)低于科研及医护人员,比较有信心的比例为 53.6%。对广大民众的信心程度相对低些,42.7%表示比较有信心”可知对抗击疫情的信心很高,信心主要来自于医护人员、医学科研人员和政府部门。 三、阅读下面
23、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物传记】人物传记】 挑战权威 1957 年,党中央、国务院号召全国人民向科学进军。这期间,袁隆平阅读了毛泽东主席写给毛岸英和毛岸青的一封信: 趁着年纪尚轻,多向自然科学学习目前以潜心学习自然科学为宜,社会科学为辅。总之注意科学,只有科学是真学问,将来用处无穷 袁隆平在毛主席要年轻人探讨“真学问”的思想鼓舞下,敢想敢干,决心敲响安江农校向科学进军的大门。 由于袁隆平的精心培植,月光花与红薯的嫁接果然长势良好。地下长出红薯王,地上也结种子。为此,黔阳地委在安江农校袁隆平的试验田里召开现场会,这使得安江农校的师生深受鼓舞。这期间,袁隆平在米丘林、李森科关于“无性杂交”理论
24、的指导下带领他的学生们进行多种作物的“无性杂交” ,培育出一批批农作物新品种。 1958 年,他将嫁接培育的特殊种子播种。长出来的作物却令他非常失望。于是,袁隆平对自己搞的“无性杂交”研究开始动摇,对于李森科遗传学说中的观点也产生了怀疑。 既然从事多年的“无性杂交”试验已经失败,只好毅然拋弃它,大胆地去探索新的路子。 奥地利遗传学家孟德尔提出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把遗传学硏究从单纯的观察推进到定量的计算分析,为近代遗传学奠定了基础。美国遗传学家摩尔根,发展孟德尔的遗传学理论,创立遗传的染色体和基因学说。然而,20 世纪 50 年代,孟德尔、摩尔根的遗传学说却被前苏联和我国的某些学术权威视为异
25、端邪说。某些人企图以这种非常手段巩固米丘林、李森科绝对权威的地位。 这期间,袁隆平反复学习毛主席的实践论和矛盾论 。他对毛主席关于“人的正确思想只能是来源于社会实践”的思想坚信不移。对几年来他根据李森科学说在科学试验中进行“无性杂交”所产生的“无性杂种”不能遗传等现实问题,开始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上深入研究。他既研究米丘林、李森科,又硏究孟德尔和摩尔根,同时研究达尔文、魏斯迈,结合实践,进行比较和分析,用实践去检验,决心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袁隆平非常崇拜希腊的伟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总是引导人们认识自我,学会用自己的头脑思维,学会怀疑权威乃至教义。袁隆平由于既肯于学习科学理论知识,又重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年中 语文 一轮 复习 强化 训练 能力 提升 实用 文本 阅读 教师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239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