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二校联考2023届高三第一次段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二校联考2023届高三第一次段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二校联考2023届高三第一次段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16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 20232023 届高三第一次段考届高三第一次段考语文试题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土,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
2、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以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人们的往来也必然疏少,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
3、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 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效力。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
4、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材料二: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在“江村经济”和“禄村农田”的“微观社会学”研究基础上提炼出的一个理想型概念。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费孝通构建的乡土中国理论,实际就是为了回答“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5、这一问题,而对此问题的回答是:“从基层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因此,乡土中国即指中国基层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是乡土性的,确切地说,20 世纪 40 年代的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是乡土性的。 从历史变迁的经验事实看, 从 20 世纪 40 年代到今天, 中国乡村社会已经经历了四次重大的历史变迁, 即革命、改造、改革和市场转型。如今,乡村社会的“乡土本色”逐渐淡去,后乡土性色彩越来越明显。 “后乡土中国”是对“乡土中国”理论的发展,是对当下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的理论概括和解释。用后乡土性来概括和解释当下的中国乡村社会,是要说明在现代化的大趋势下,中国乡村社会具有着自己的一些特质。正是这些特质,
6、使得乡村变迁与社会现代化并行相随,而非被现代化所取代。 变迁之后的乡土性特征,突出地表现在村落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之上,那就是在改革开放后,乡村人口大量向外流动,如今的村落已演变为“流动的村庄”和“空巢社会”。由此看来,如今的乡村社会,虽然村落共同体依然存在和延续,但共同体内的主体构成以及主体的社会行动都已发生了实质性的变迁。 后乡土社会的另一个重要变迁就是农户生计模式的转型尽管在乡村发展进程中,农业经济与粮食生产也在不断增长和发展,但是对于多数农户而言,农业却已经不再是主要的生计模式。多数农户的生计模式属于农业+副业的兼业模式,而且越来越多农户的主要经济收入与生活来源是依靠外出打工或工商经营,从
7、农业收入在农户总收入中所占比例来看,较多农户的主业其实已从农业转型为非农业。 乡土文化在与现代性文化的交汇融合中走向分化和多元化。文化是人们在生活中形成的知识、规范和价值系统,随着现代性文化不断向乡土社会的渗透,村民生活方式从单一的村落生活迈向乡-城两栖生活,社会经济的转型驱动着乡土文化的变迁。 (摘编自陆益龙后乡土中国的基本问题及其出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以村落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人口流动率小,人们的往来也疏少,他们的生活富于地方性,三家村就是典型的相对孤立和隔膜的村落代表。 B.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
8、。这两个概念也可以称作“有机的团结”的社会和“机械的团结”的社会。 C.“乡土中国”是指过去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它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对中国传统乡村社会具体而生动的描述。 D.“后乡土中国”是于乡土中国理论和中国乡村转型与发展经验而提炼出的一个概念,是对当下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的理论概括和解释。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当终老是乡成为乡土社会中的生活常态,生活在这样的村庄里的人们,彼此“熟悉”成为一种人际关系特色。 B.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具体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的“熟悉”社会。 C.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
9、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D 在现代化的大趋势下,当下中国乡村社会变迁逐渐被现代化所取代,乡村社会的自有特质越来越不明显。 3.下列选项中不具有“乡土社会”特征的一项是(3 分) A.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C.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D.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4.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中国乡村从“乡土社会”到“后乡土社会”的特征变化。 (4 分) 5.如何理解中国社会的乡下人“土气”?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 (4 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10、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断魂筑 蔡楠 自从荆轲死了之后,高渐离再也没有摸过我。他把我装进箱子里,悠悠地对我说,燕国不保了,我们该离开这里了。我听见有东西噼里啪啦砸在箱子上。直到那东西顺着箱子的缝隙滴在丝弦上濡湿了我的身体,我才知道那是高渐离汹涌的泪水。 果然,秦国大军旋风一样扫过燕国。他们的旋风是向北刮,我和高渐离是向南逃。他带着我爬过他故乡范阳城的残垣断壁,涉过血水流淌的易水河,来到白洋淀边的秋风台。那时,秋风台已经坍塌了半边。我感觉,高渐离的脚步在这里停顿了好久。往事如昨,高渐离和太子丹送别荆轲的场面连我都记忆犹新。我发出的高亢悲壮的音律在这里曾经撼动了那么多人
11、。那是我迄今为止最痛快淋漓的呐喊。呐喊完了,我开始疲惫地歇在高渐离的行李箱里。作为一把筑,我除了听命于高渐离的手指,发出不同的音律,我还能做什么呢? 来到了宋子城,我们就听到了太子丹被他的父亲割掉头颅献给秦国的消息。高渐离拍着行李箱,拍着我昏睡的身体,嘶哑着嗓子说,燕王喜割掉的不仅是太子丹的头颅,他割掉的也是他自己的头颅啊!高渐离的话很快就得到了应验。秦国大将王翦的儿子王贲把燕王喜从蓟城追到了辽东,硬是生生地把他的头颅揪了下来。太子丹的头颅掉了,喜的头颅掉了,燕国天空的星辰也掉了。 我和高渐离不能再往南逃了。逃到哪里看到的都是秦国的星辰。我们在宋子居住了下来。高渐离做了一家酒楼的酒保。他的名字
12、改成了燕惜。我就被燕惜安排在他那简易得不能再简易的床底下。虽然我动弹不得,但每天我又都在跟随着他。我是他的影子,一个曾是天底下最好的乐手的影子。我随着他端盘上菜,刷盘洗碗,砍柴劈木。我眼睁睁地看着他的一双调琴弄筑的纤手变得粗糙皲裂,骨节粗大。看着他的心在一点一点破碎开来,我躁动不安。 我在箱子里激烈地扭动自己颈细肩圆的身子, 我的十三根铜弦铮铮作响。我觉得那简易的床铺也在我的响声中摇晃。 我停止不下自己。直到中间那根长弦在燕惜沉重的叹息声里砰然抻断,我才有了暂时的安静。 燕惜停止叹息是在那个月明星稀的夜晚。那晚他破例多喝了几杯冰烧酒,正要回房休息,却听到了一阵久违的筑声隐隐传来。他循着筑声挪动
13、着脚步,他的褴褛的衣袂很快就飘到了主人家的堂前。那是一个咸阳来的客人在击筑。堂下一群人正侧耳细听。一曲终了,众人鼓掌赞叹。燕惜却不合时宜地嘟哝了一声:好是好,就是差了一些东西! 差什么东西呢?主人和客人把燕惜请到了堂上。燕惜说,客人的筑声是从琴弦上弹出来的,只能悦人耳,还不是真正的音乐。真正的音乐是悦人心,是从心底发出来的!客人把筑一下子就掷到了他的脚边,那你弹一首真正的音乐给我听听! 燕惜一脚就把那筑踢到了堂下,然后一个漂亮的转身,走了。他从床下掏出尘封的我,然后换上了那身在燕国朝廷穿过的华丽衣服,整容净面,回到了主人堂上。在众人惊诧的目光里,修颀俊逸的燕惜左手按住我的头部,右手捏着竹尺,优
14、雅而娴熟地一击,我渴盼已久的身体顿时生动起来,震颤着发出了一声贯穿天地的妙音。众人的心一下子就被击昏了。昏迷的心不会死去,它们注定还会被持续的筑声所唤醒。一阵高亢的筑音穿过,接下来就是激越的旋律。我和燕惜都不由自主地唱起了那首荆轲曾经唱过的易水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好主人、客人还有堂下的听众禁不住欢呼起来。 那个夜晚过后,我没有再回到箱子里。我重新回到了燕惜的怀抱。我们又变得形影不离了。我们搬出了那家酒楼。燕惜对我说,不怪那几杯冰烧酒,该是离开宋子的时候了,有人在等我们呢! 谁在等我们?是赢政。不,应该叫他秦始皇,他现在已经统一六国了。战鼓声已经远离了咸阳宫,现在这里需要音
15、乐。需要音乐来粉饰装点大秦的一统江山。我和燕惜就做了秦始皇的宫廷乐师。秦始皇要让燕惜做一曲秦颂 ,只是在进宫之前,他让人薰瞎了燕惜的眼睛。其实,燕惜的眼睛根本不用薰了,他基本上已经为荆轲哭瞎了。 与秦始皇面对面的时候,我才知道他不但懂战争,懂政治,他还懂音乐,懂我。当我在燕惜的手下发声委婉的时候,他微笑。他满足于君临四方威加海内,帝王大业从此开始。当我发声慷慨的时候,他朗笑。他得意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当我发声激昂的时候,他狂笑。他感叹一个曾经的私生子,终于统一了天下所有的声音,终于让天下最好的乐师最美的乐曲为他而奏。他狂笑着,受了我声音的吸引,一步一步走向燕惜,走向我。他俯身
16、想从燕惜的手里拿过我,然后自己弹奏。而这时,我却发出了铅一样沉钝的声音。我灌满铅的身子在燕惜的粗糙大手里化作一道闪电,飞快地向秦始皇砸去 应该说我是长着眼睛的,但我的眼睛终究不如人的眼睛,更何况是秦始皇的眼睛。他比闪电还快的眼睛帮助他的头躲过了这致命的一击。我和沉重的铅块跌在大殿上,整个身子霎时七零八落。我成了一把断魂筑! 燕惜在秦始皇的剑下一动不动。我奇怪他的盲目里竟然还有眼泪,竟然还有铅块一样的眼泪砸落。 燕惜被秦始皇送上了绞架。我的七零八落的残骸也被他聚拢起来,放在了燕惜的脚下。秦始皇拍拍燕惜的肩膀,轻声地说,我早就知道,你不是燕惜,你是高渐离!薰瞎你的眼睛,是想让你专心音乐,可你却偏偏
17、参与了政治! 燕惜抬起头,冷笑道,不,我不是高渐离,我是荆轲的影子,我也是燕国的影子!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在荆轲死后高渐离不忍再想起故友,作为一个乐师,在之后的一段日子里不再击筑,表现了对故友的哀悼之情。 B.“高渐离拍着行李箱,拍着我昏睡的身体”,两个“拍”字,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了高渐离极其无奈愤懑的心理。 C.高渐离改名为“燕惜”,在酒楼做酒保,弄筑的手指变得粗糙皲裂,骨节粗大,反映出亡国后他放弃了生活的尊严。 D.文末高渐离被杀这一悲惨的结局使人唏嘘慨叹,似有浓得化不开的沉闷和悲伤,同时,也增加了历史的凝重与沉郁
18、。 7.关于文中燕惜闻筑声重新击筑演奏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燕惜循着筑声走到堂前,源于他对音乐的热爱,也为后文重新击筑做了铺垫。 B.燕惜掏出尘封的筑,换上华服,整容净面,目的是不想让堂上的主客看轻他。 C.燕惜心念故国旧友,击筑时不由自主地唱起了易水歌 ,从而暴露了身份。 D.众人听到燕惜击筑的声音,沉醉其中,不禁欢呼,写出了燕惜演奏技艺的高超。 8.文中高渐离这一形象有何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6 分) 9.史记中记载:“荆轲客高渐离以击筑见秦皇帝,而以筑击秦皇帝,为燕报仇,不中而死。”本文以 “筑”的视角叙述此事,这样的视角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
19、谈谈你的理解。 (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唐宣宗大中年间,以翰林学士、工部侍郎韦澳为京兆尹。澳既视事,豪贵敛手。国舅郑光庄吏恣横,积年租税不入,澳执而械之。上于延英问澳,澳具奏其状,上曰: “卿何以处之?”澳曰: “欲置于法。 ”上曰: “郑光甚爱之,何如?”对曰: “陛下自内庭用臣为京兆,欲以清畿甸之积弊;若郑光庄吏积年为蠹,得宽重辟,是陛下之法独行于贫户,臣未敢奉诏。 ”上曰: “诚如此。但郑光殢我不置,卿与痛杖,贷其死,可乎?”对日: “臣不敢不奉诏,愿听臣且系之,俟征足乃释之。 ”上
20、曰: “灼然可。朕为郑光故挠卿法,殊以为愧。 ”澳归府,即杖之;督租数百斛足,乃以吏归光。上欲幸华清宫,谏官论之甚切,上为之止。 上乐闻规谏,凡谏官论事、门下封驳,苟合于理,多屈意从之;得大臣章疏,必焚香盥手而读之。教坊祝汉贞滑稽敏给上或指物使之口占摹咏有如宿构由是宠冠诸优一日在上前抵掌诙谐颇及外事,上正色谓之曰: “我畜养尔曹,正供戏笑耳,岂得辄预朝政邪! ”自是疏之。会其子坐赃,杖死,流汉贞于天德军。乐工罗程善琵琶自武宗朝已得幸上素晓音律尤有宠程恃恩暴横以睚眦杀人系京兆狱诸乐工欲为之请,曰:“罗程负陛下,万死,然臣等惜其天下绝艺,不复得奉宴游矣! ”上曰: “汝曹所惜者罗程艺,朕所惜者高祖
21、、太宗法。 ”竟杖杀之。上临朝,接对群臣如宾客,虽左右近习,未尝见其有惰容。每宰相奏事,旁无一人立者,威严不可仰视。奏事毕,忽怡然日: “可以闲语矣! ”因问闾阎细事,或谈宫中游宴,无所不至。一刻许,复整容日: “卿辈善为之,朕常恐卿辈负朕,后日不复得再相见。 ”乃起入宫。令狐绹谓人曰: “吾十年秉政,最承恩遇;然每延英奏事,未尝不汗沾衣也! ” (摘编自资治通鉴唐纪六十五 ) 【注】殢:滞留,逗留。困扰,纠缠。困于,沉潮于。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教坊祝汉贞/滑稽敏给/上或指物使之口占/慕咏有如宿构/由是宠冠/诸优一日/在上前抵掌/诙谐颇及外
22、事 B.教坊祝汉贞/滑稽敏给/上或指物使之口占/咏有如宿构/由是宠冠/诸优一日在上前/抵掌诙谐/颇及外事 C.教坊祝汉贞/滑稽敏给/上或指物使之/口占慕咏/有如宿构/由是宠冠诸优/一日/在上前/抵掌诙谐/颇及外事 D.教坊祝汉贞/滑稍敏给/上或指物使之口占/慕咏有如宿构/由是宠冠诸优/一日/在上前抵掌诙谐/颇及外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敛手,有两意。一为缩手,有所顾忌;一为拱手,表示恭敬。此取后解。 B.置,处置。与种树郭橐驼传中“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的“置”同义。 C.闾阎,中国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阎是里巷的门:以此泛指民间
23、百姓。 D.整容,古今异义词,在文中意思是敕令臣下整理仪容,用以肃整礼节、彰显君威。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韦澳刚直不阿。国舅郑光庄吏犯了罪,宜宗顾念情面,向京兆尹请求赦免庄吏罪责,但韦澳坚持初衷毫不动摇。 B.唐宣宗虚心纳谏。臣下的奏章与谏议,只要是合理的,纵然有不合乎宣宗自己心意的,他也会委屈自己而采纳听从。 C.唐宣宗礼待臣下。他览阅大臣的奏章和上疏前,都要焚香、洗手以表尊重;临朝听政接待应对群臣也如同接待宾客。 D.朝臣对宣宗敬畏有加。宰相奏报政事时,宣宗极富君王威严,以致最受恩遇厚待的宰相令狐绹都会在面君奏事时恐惧得出汗。 13.把文中画横线
24、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 分) (1)但郑光殢我不置,卿与痛杖,贷其死,可乎。 (4 分) (2)“汝曹所惜者罗程艺,朕所惜者高祖、太宗法。”竟杖杀之。 (4 分) 14.请说说哪些事例体现了唐宣宗不以私害公的为君之道。 (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送翁灵舒游边 徐玑 子向江淮去,应怀计策新。 但须先审己,然后可图人。 战野寒犹力,边城草不春。 曹刘若无竞,闲却卧龙身。 【注】徐玑:南宋诗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联中“江淮”,扣诗歌题目中的“边”字,“新”含有对友人胸中韬略
25、的赞美。 B.颔联委婉含蓄地叮嘱友人:必须先“审己”,方可“图人”,有所建树。 C.尾联用假设笔法叙述典故,与杜牧赤壁用典方式一样,别开生面。 D.本诗语言平实质朴,情感真挚,与一般送别诗凄恻伤感的格调不同。 16.诗歌颈联“战野寒犹力,边城草不春”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 分) (1)韩愈的论说文论证思路严密,表达生动简洁,是我们议论文写作的学习范例。其论说文师说中“_,_”一句,凝练地概括了当时士大夫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总结了“师道之不复”的重要原因。 (2)“诗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广东省 广州市 番禺 区二校 联考 2023 届高三 第一次 段考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24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