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开封市五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第一次月考联考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
《河南省开封市五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第一次月考联考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开封市五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第一次月考联考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19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河南省开封市五县河南省开封市五县 20222022- -20232023 学年高一上第一次月考联考历史学年高一上第一次月考联考历史试卷试卷 单选题(共单选题(共 6060 分)分) 1. 礼记礼运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导致“天下为家”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 原始社会的解体 B. 私有制的产生 C. 王位世袭制的出现 D. 早期国家的形成 2. 在河北武安磁山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有 80 座窖穴内发现了粮食堆积,一般厚度 0.3一 2 米,其中有 10座窖穴堆积达 2 米以上,出土时部分颗粒清晰可见有粟的痕迹;在河北正定南杨庄遗址中,同样也发现了粟。据此可
2、知,当时此地 A. 采用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 B. 种植业为主饲养业为辅 C. 氏族内部出现了贫富分化 D. 原始农业得到一定发展 3. 商朝的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商朝推行该制度主要原因是 A. 商朝国家机构的完善 B. 统治疆域的不断扩大 C. 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局限 D. 商王尚未实行中央集权 4. 据祭祀坑与甲骨卜辞中的用牲记载,商朝用于各种仪式的牲畜往往少则数头、数十头,多则二三百头,甚至经常准备着上千头牛。这反映了( ) A. 商朝与方国间的战争频繁 B. 商代的青铜冶炼技术高超 C. 商朝时牛耕技术得到推广 D. 商代畜牧
3、业得到较大发展 5. 西周初期,在王室册命诸侯仪式上,受封者要进行盟誓。 左传载:“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卿大夫、士的册命以及子孙世袭爵位时也都要盟誓。西周盟誓活动的主要意图是( ) A. 维护嫡长子继承制 B. 维护宗族内部的团结 C. 稳固周朝统治秩序 D. 宣扬政权更替合法性 6. 吕思勉认为,古代交通不便,一山一水之隔,其人即不相往来,中央政府鞭长莫及,所以必须将同族的人分封出去,这些分封出去的人,是我国民族的拓殖使,文化的宣传队,只要看东周之世,各方面封建的国家,都逐渐强大起来。这说明分封制 A 导致国家分裂 B. 推动民族认同 C
4、. 巩固周朝统治 D. 导致诸侯纷争 7.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形成多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如秦晋文化、荆楚文化、燕赵文化等。这些文化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不断交融。这一态势反映出( ) A. 传统文化呈多元一体格局 B. 中华民族认同感的产生 C. 传统文化的人文主义特征 D. 诸侯争霸孕育百家争鸣 8. 1965年 10 月 24日,河北省易县武阳台大队社员在村西耕地时发现铁剑、铁戟各一件,刀币数枚,于是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结果出土大量铁器,其中铁农具有犁、铧、铲、镰等,且铁农具的数量超过了其他工具的总和,据此可知当时( ) A. 铁农具已在全国范围内使用 B. 农业生产效
5、率得到提升 C. 铁犁牛耕耕作方式已经成熟 D. 河北地区经济最为发达 9. 墨家尚贤,认为任用官吏要重视才能,打破旧的等级观念;法家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二者都( ) A. 反映了民众的迫切愿望 B. 具有一定革新思想 C. 重视提升个人道德修养 D. 维护西周礼乐制度 10. 资治通鉴记载:“秦被甲百余万。山东之士被甲蒙胄以会战,秦人捐(除去)甲徒(空)裼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这从侧面印证了商鞅变法的内容是 A. 连坐法 B. 奖励军功 C. 奖励耕织 D. 重农抑商 11. 有学者指出,秦汉全面推行郡县制,是不随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规律,“郡县治民,
6、从制则天下安矣”。这种观点 A. 认可秦汉时用官制度沿革变化 B. 盛誉了秦始皇开创郡县制功绩 C. 称赞了汉武帝强化君权的行为 D. 肯定了中央集权体制的进步性 12. 秦始皇兵马俑二号俑坑(参图)建筑布阵复杂,兵种齐全,军阵壮观,体现出整体、宏大之美。这主要基于秦朝 A. 实行军功爵制 B.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C. 重塑技艺高超 D. 经济的发展财力雄厚 13. 汉高祖刘邦认为,秦朝短命而亡的主要原因是“未行分封没有藩辅”,各级官吏非自家子弟,当灭顶之灾到来时,皆自保其命,使中央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因此,刘邦( ) A. 实行郡国并行制、分封同姓诸侯 B. 设立刺史以加强监督 C. 分化
7、了地方政府的事权 D. 废除了秦朝的郡县制 14. 西汉初年, 奉行“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 实行与民休息的宽松政策。 到汉武帝时期实行“独尊儒术”。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B. 统治者对儒家思想的敬仰 C 黄老之学已经过时 D. 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改造 15. 公元前 112 中,汉武帝颁布罢郡国铸钱令 ,命令销毁原各郡国的私铸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这一措施 A. 改变了抑商政策 B. 加强了中央集权 C 抑制了农业生产 D. 实现了国家统一 16. 下表是先秦至汉盐价变化表,据此表可知表 1 齐国、秦国 汉文帝 汉武帝 东汉 100 钱石 120-150 钱石 3
8、00-1100 钱石 400-8000 钱石 A. 国家控制经济的力度增强 B. 秦汉时期的通货膨胀严重 C. 汉代的经济逐渐恢复发展 D. 秦汉人口有较大规模增加 17. 据史记吴王刘濞列传载:“吴有豫章郡铜山,濞则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富饶。”这一现象 A. 增加了中央政府的收入 B. 加剧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C. 反映了江南经济的发达 D. 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18. 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 40 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 20 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A. 加
9、强了货币管理 B. 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 削弱了诸侯实力 D. 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19. 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之所以被汉武帝接受,主要是因为它( ) A.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B. 有利于加强民族交往与民族交融 C. 有利于学术思想的开放 D. 有利于巩固统一和加强专制统治 20. 吕思勉在 中国简史 中说: “秦汉之世, 是我国对内统一的时代, 亦是我国向外扩展的时代。 中国的统一,完成于此时。历代开拓的规模,亦自此时定下。”汉武帝“向外扩展”的史实是( ) 任用卫青、霍去病对匈奴发动三次较大战争 设立中朝 推行均输平准 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A. B. C. D. 21. 三国两晋南
10、北朝时期,曾短暂实现全国统一的政权是( ) A. 西晋 B. 东晋 C. 前秦 D. 北魏 22. 东汉灭亡后出现三国鼎立局面,随后西晋虽统一全国,但不久又陷入分裂,此后的东晋、南北朝时期,多个政权并立。这一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特征是 A 民族交融与繁荣开放 B. 经济发展与文化停滞 C. 民族融合与区域开发 D. 政权分裂与民族融合 23. 北魏孝文帝模仿汉制“立孔子庙于京师(平城)”,并亲赴鲁城(曲阜)孔庙祭祀,曾下诏:严令取消民间“求财求子消灾去病”的孔庙祭祀活动,重续了国家对孔庙的管理制度。孝文帝的主要目的是( ) A. 强化书院祭祀的教育功能 B. 彰显政权的合法性 C. 规范统
11、治阶层的伦理秩序 D. 重塑儒学正统地位 24. 如图为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北方民族内迁与中原汉族南迁”示意图。下列项中,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 内迁民族卷入对中央权力的争夺中 南迁人民推动了对江南地区的开发 自此中国进入较长的政权分立时期 南方的经济实力已渐渐超过了北方 A. B. C. D. 25. 两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这表明 A. 南方赋轻役稀,社会相对安定 B. 南方商业活跃,城市经济繁荣 C. 江南开发加速,农业多种经营 D. 经济重心南移,租佃关系发展 26. 自大运河修通之后,扬州作为运河、
12、长江码头,在军事地理与区位特征上都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隋代设置的以扬州为中心的江都郡辖境包括长江南北的两片土地,将长江天险包容在同一政区之内。江都郡的设置( ) A. 受行省制度的影响 B. 意在防范分裂割据 C. 遵循山川形便原则 D. 利于市镇经济兴起 27. 唐太宗认为“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股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联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下列举措最能体现以上思想的是( ) A. 求贤若渴,虚怀纳谏 B. 文德治国,尊孔崇儒 C. 休养生息,不夺农时 D. 大兴文治,改革兵制 28. 图 1 到图 2 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13、 A. 铁犁牛耕的出现 B. 耕犁技术的成熟 C. 精耕细作的开始 D. 单位亩产量提高 29. 如表是唐朝与周边民族交往表(部分) ,由如表可知唐朝( ) 时期 民族/地区 方式 具体情况 唐太宗 东突厥 战争 东突厥汗国灭亡 吐蕃 和亲 文成公主入藏 西域 设置机构 设安西都护府 唐玄宗 回纥 册封 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栗末轶羯 册封 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A. 致力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开发 B. 与周边民族政权的战争不断 C. 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具有灵活性 D. 以军事手段征服各民族政权 30. 唐太宗年间,上层社会开始流行女扮男装。有学者认为这与唐朝统治者具有少数民族血统有关。也有学者
14、指出,隋和唐初统治阶层并未发生根本变化,进而提出这一现象是粟特人随着唐朝开拓疆域大批入境所致。这反映了( ) A. 时代背景影响历史解释 B. 史观不同引发学术争论 C. 前学者解释优于后学者 D. 史实拓展推动史论深化 二、材料分析题(共二、材料分析题(共 4040 分)分) 31. 阅读有关秦汉制度和兴亡的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滑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依据材料和所华,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
15、度。 (2)进一步说明周秦政治制度主要差别。 材料二嬴政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干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外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 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 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袁行需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3)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环节,并指出秦中央集权国家形成有何积极影响。 材料三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实施。直到武帝时期,政府才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
16、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 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4)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汉武帝时期“制度创新和变革”在治上的表现。 3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国和两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氏、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一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 材料二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与当地的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定居生活,他们不断向汉族人民学习民族隔不断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级,到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材料三三国鼎立时期,魏
17、、蜀、吴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这种局部统一较之东汉年众多军阀割据混战的状况前进了一步,也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各国都重视发展生整顿政治,增强国力,促进了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魏、蜀、昊三国还重视处理与少数族的关系,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交融。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有那些。 (2)根据材料二,概括魏晋时期的社会现象。 (3)根据材料三,评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方式有那些。 河南省开封市五县河南省开封市五县 20222022- -20232023 学年高一上第一次月考联考历史学
18、年高一上第一次月考联考历史试卷试卷 单选题(共单选题(共 6060 分)分) 1. 礼记礼运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导致“天下为家”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 原始社会的解体 B. 私有制的产生 C. 王位世袭制的出现 D. 早期国家的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联系所学可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出现的“天下为家”的主要原因是私有制产生,B 项正确; 礼记礼运记载的现象,已不是原始社会的现象,与原始社会无关,排除A 项;私有制的产生才有“天下为家”,王位世袭制是国家形成的一个特征,不能说王位世袭制是“天下为家”出现的原
19、因, 排除 C 项; 先有私有制产生才有国家的建立, 而不是先有国家的建立, 排除 D 项。 故选 B 项。 2. 在河北武安磁山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有 80 座窖穴内发现了粮食堆积,一般厚度 0.3一 2 米,其中有 10座窖穴堆积达 2 米以上,出土时部分颗粒清晰可见有粟的痕迹;在河北正定南杨庄遗址中,同样也发现了粟。据此可知,当时此地 A. 采用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 B. 种植业为主饲养业为辅 C. 氏族内部出现了贫富分化 D. 原始农业得到一定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清晰可见有粟的痕迹”“同样也发现了粟”可以看出,粟米的窖藏较为普遍且储量丰富,D 项正确;刀耕火种是原
20、始农业生产方式,但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 A项;材料中没有饲养业的信息,排除 B项;材料没有涉及到贫富分化,排除 C项。故选 D 项。 3. 商朝的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商朝推行该制度主要原因是 A. 商朝国家机构的完善 B. 统治疆域的不断扩大 C. 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局限 D. 商王尚未实行中央集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生产力水平有限,商王没有能力对王畿以外的地区实行直接控制,C 项正确;虽然商朝的国家机器比夏
21、朝更加完善,但与题目的主旨无关,排除 A 项;虽然商朝的疆域得到扩大,但不是商朝推行内外服制的主要原因,排除 B 项;商王尚未实行中央集权是表现,不是原因,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4. 据祭祀坑与甲骨卜辞中的用牲记载,商朝用于各种仪式的牲畜往往少则数头、数十头,多则二三百头,甚至经常准备着上千头牛。这反映了( ) A. 商朝与方国间的战争频繁 B. 商代的青铜冶炼技术高超 C. 商朝时牛耕技术得到推广 D. 商代畜牧业得到较大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商朝用于各种仪式的牲畜数量众多,反映了商代畜牧业得到较大发展,D 项正确;材料内容不能反映战争频繁,排除 A 项;材料
22、内容不能反映青铜冶炼技术情况,排除 B 项;牛耕技术得到推广是在战国时期,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5. 西周初期,在王室册命诸侯仪式上,受封者要进行盟誓。 左传载:“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卿大夫、士的册命以及子孙世袭爵位时也都要盟誓。西周盟誓活动的主要意图是( ) A. 维护嫡长子继承制 B. 维护宗族内部的团结 C. 稳固周朝统治秩序 D. 宣扬政权更替合法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通过盟誓活动,对受封者进行权力约束,统治阶层能够维护统治秩序、巩固政权,C 项正确;此活动并非指向嫡长子继承制、政权更替,也不局限于宗族内部团结,
23、排除 ABD 项。故选 C 项。 6. 吕思勉认为,古代交通不便,一山一水之隔,其人即不相往来,中央政府鞭长莫及,所以必须将同族的人分封出去,这些分封出去的人,是我国民族的拓殖使,文化的宣传队,只要看东周之世,各方面封建的国家,都逐渐强大起来。这说明分封制 A. 导致国家分裂 B. 推动民族认同 C. 巩固周朝统治 D. 导致诸侯纷争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分封出去的人,是我国民族的拓殖使,文化的宣传队”各方面封建的国家,都逐渐强大起来说明,分封的贵族传播了周文化,共同的文化心理是民族认同的重要特征,B项正确;分封制前期有利于维护国家统治秩序的稳定,强化国家的统治权威,排除
24、A 项;分封制到了东周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不利于王朝统治,排除 C项;“是我国民族的拓殖使,文化的宣传队”说明吕思勉主要是从民族国家发展的角度分析分封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积极影响,排除 D 项。故选 B 项。故选 B 项。 7.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形成多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如秦晋文化、荆楚文化、燕赵文化等。这些文化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不断交融。这一态势反映出( ) A. 传统文化呈多元一体格局 B. 中华民族认同感的产生 C. 传统文化的人文主义特征 D. 诸侯争霸孕育百家争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中国形成多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 如秦晋文化、荆楚文化、燕赵文化等。这些
25、文化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不断交融。”可知,材料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形成多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并不断的交融,这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呈多元一体格局,A 项正确; 材料未体现民族认同感,排除 B项;人文主义特征是古希腊文明,排除 C 项;D 项在题干中没有涉及,排除 D 项。 故选 A 项。 8. 1965年 10 月 24日,河北省易县武阳台大队社员在村西耕地时发现铁剑、铁戟各一件,刀币数枚,于是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结果出土大量铁器,其中铁农具有犁、铧、铲、镰等,且铁农具的数量超过了其他工具的总和,据此可知当时( ) A. 铁农具已在全国范围内使用 B. 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南省 开封市 2022 2023 学年 高一上 第一次 月考 联考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24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