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部编版八年级上语文期中复习试卷:课内现代文阅读(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2023学年部编版八年级上语文期中复习试卷:课内现代文阅读(含答案)(11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 课内现代文阅读课内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完成下面小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 , 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
2、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a
3、)及(b) 一切抵抗之敌, (C)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d)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文章 a、b、c、d 空白处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是( ) A击溃 歼灭 占领 控制 B歼灭 击溃 占领 控制 C歼灭 击溃 控制 占领 D歼灭 击溃 占领 切断 2下列各项对选文导语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导语和标题扣合得很紧密,是标题的扩展和具体化。 B导语从兵力、战线和战绩等方面概述了渡江战役的情况。 C 导语中的“百万大军”“冲破”“横渡”“均是”等词语有力表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的雄伟气势及辉煌战果。 D导语点明了时间,交代了背景,渲染了渡江作战的
4、热烈气氛。 3选文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是( ) A记叙 说明 B记叙 议论 C议论 抒情 D说明 议论 二、课内阅读 路透社斯德哥尔摩 1901 年 12 月 10 日电 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今天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每年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 今年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有:德国的伦琴(物理学奖) ,他发现了 X 射线;荷兰的范托夫(化学奖) ,他发现了化学动力学定律和渗透压定律;德国的贝林(生理学或医学奖) ,他在血清疗法的研究方面卓有成就;法国的普吕多姆(文学奖) ,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建树。诺
5、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有:瑞士的迪南,他于 1864 年建立了红十字会;经济学家帕西,他建立了促进国际仲裁的各国议会联盟。 从即日起,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由 4 个机构(瑞典 3 个,挪威 1 个)颁发,从按诺贝尔遗嘱建立的基金中拔款。授奖仪式每年于 12 月 10 日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和挪威的奥斯陆举行。 1867 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了黄色炸药,以后又发明了多种炸药,这使他获得巨额收入。1896年诺贝尔逝世,这笔巨款用来设立诺贝尔奖金。他留下来的资金每年的利息将支付这 5 种诺贝尔奖金。诺贝尔基金会是这笔资金的合法拥有者,并管理这笔资金的投资,但与诺贝尔奖的评定无
6、关。诺贝尔奖的评议权属于瑞典和挪威的诺贝尔奖评委会。 4文章第段中的画线句子交代了哪些信息?有什么作用? 5文章主体部分为什么要列举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所做的贡献呢? 6本文最后交代了新闻背景,有何作用? 三、课内阅读 在两人时断时续、不急不缓的对话声中,舰、机配合堪称完美。 发动机的咆哮声越来越大,舰载机越来越近了。绕舰一转弯,二转弯,放下起落架,放下尾钩,歼-15舰载机像凌波海燕,轻巧灵活地调整好姿态飞至舰艉后上方,对准甲板跑道, 以几近完美的轨迹迅速下滑。 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惊心动魄的一幕出现了:9 时 08 分,伴随震耳欲聋的喷气式发动机轰鸣声,眨眼之间,舰载机的两个主
7、轮触到航母甲板上,机腹后方的尾钩牢牢地挂住了第二道阻拦索。刹那间,疾如闪电的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稳稳地停了下来。 记者眼前的飞行甲板上,定格了一个象征胜利的巨大“V”字:阻拦索的两端构成“V”上边的两头,尾钩钩住处,则是“V”字的底尖。 “成功了!”欢呼声中,一颗颗揪紧的心,一下子舒展开来。各个战位上热烈的掌声,瞬间点燃了所有人内心的激情,每个人的脸上都绽放出胜利的笑容。许多人落泪了!他们说:“太让人激动了!” 舰载战斗机上舰,中国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某大国一名上将曾说:“我们可以把航空母舰送给你们,但是,十年之内,你们不可能让舰载机上舰!”为了这一着,面对技术封锁,
8、多少人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多少人顽强攻关,累倒在试验场;多少人无怨无悔,默默奉献今天,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能不激动吗? “快点儿!快点儿!”有人向飞行甲板冲去。几分钟前还空空荡荡的飞行甲板上,下跑来了一大群人。 打开舱门,飞行员冲着围过来的将士们说:“一切正常,感觉好极了!” 歼 15 舰载机前沸腾了,鲜花映衬着飞行员的笑脸,人们忘情地与飞行员紧紧拥抱,争相与飞行员合影留念 “咔嚓!”“咔嚓!”随着照相机的快门声响起,中国第一位成功着舰的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风采,定格在人们的镜头里,镌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 7赏析文中画横线的语句。 8这篇通讯在描写战斗机着舰过程时多次描写了四周人的神态
9、和心情,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9引用某大国上将的话有什么作用? 四、阅读藤野先生 ,完成下面小题。 我这才回忆到前几天的一件事。因为要开同级会,干事便在黑板上写广告,末一句是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 而且在漏字旁边加了一个圈。我当时虽然觉到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犹言我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 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结末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使
10、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一一鸣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0对“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也无怪他们疑惑”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11、 A作者认为中国是弱国,弱国的学生能力差,因此得六十分以上就容易被日本学生怀疑。 B作者认为中国是弱国,中国人就是低能儿,只能忍受日本“爱国青年”的蔑视。 C作者模拟日本“爱国青年”的口吻,用两层荒谬的推理,表达自己作为弱国国民的极度激愤和无奈。 D作者认为中国是弱国,中国人就是低能儿,日本“爱国青年”看不起中国人是有理由的。 11从选文看,造成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 ) A匿名信事件 B看电影事件 C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 D清国留学生的不学无术 12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一句中“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表达了对麻木不仁的看客的痛
12、恨。 B“呜呼,无法可想!”后的感叹号传达出“我”不可压抑的激愤的感情。 C“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这里的两个“中国人”含义相同。 D鲁迅之所以学医是为了救国,而后弃医从文仍然是一种救国。 五、阅读下列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回忆我的母亲 朱德 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我家是佃农。祖籍广东韶关,客籍人,在湖广填四川时迁移四川仪陇县马鞍场。世代为地主耕种,家境是贫苦的,和我们来往的朋友也都是老老实实的贫苦农民。 母亲一共生了十三个儿女。因为家境贫穷,无法全部养活,只留
13、下了八个,以后再生下的被迫溺死了。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母亲把八个孩子一手养大成人。可是她的时间大半被家务和耕种占去了,没法多照顾孩子,只好让孩子们在地里爬着。 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使整
14、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我们用桐子榨油来点灯,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赶上丰年,才能缝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产出来的。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勤劳的家庭是有规律有组织的。我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到八九十岁还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会害病,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祖母是家庭的组织者,一切生产
15、事务由她管理分派,每年除夕就分派好一年的工作。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很和睦。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但是灾难不因为中国农民的和平就不降临到他们身上。庚子年(一九 00
16、)前后,四川连年旱灾,很 多的农民饥饿、破产,不得不成群结队地去吃大户。我亲眼见到,六七百穿得破破烂烂的农民和他们的妻子儿女被所谓官兵一阵凶杀毒打,血溅四五十里,哭声动天。在这样的年月里,我家也遭受更多的困难,仅仅吃些小菜叶、高粱,通年没吃过白米。特别是乙未(一八九五)那一年,地主欺压佃户,要在租种的地上加租子,因为办不到,就趁大年除夕,威胁着我家要退佃,逼着我们搬家。在悲惨的情况下,我们一家人哭泣着连夜分散。从此我家被迫分两处住下。人手少了,又遇天灾,庄稼没收成,这是我家最悲惨的一次遭遇。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
17、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 我不久就离开母亲,因为我读书了。我是一个佃农家庭的子弟,本来是没有钱读书的。那时乡间豪绅地主的欺压,衙门差役的横蛮,逼得母亲和父亲决心节衣缩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我念过私塾,光绪三十一年(一九 0 五)考了科举,以后又到更远的顺庆和成都去读书。这个时候的学费都是东挪西借来的,总共用了二百多块钱,直到我后来当护国军旅长时才还清。 光绪三十四年(一九 0 八)我从成都回来,在仪陇县办高等小学,一年回家两三次去看母亲。那时新旧思想冲突得很厉害。我们抱了科学民主的思想,想在家乡做点事情,守旧的豪绅们便出来反对我们。我
18、决心瞒着母亲离开家乡,远走云南,参加新军和同盟会。我到云南后,从家信中知道,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 从宣统元年(一九 0 九)到现在,我再没有回过一次家,只在民国八年(一九一九)我曾经把父亲和母亲接出来。但是他俩劳动惯了,离开土地就不舒服,所以还是回了家。父亲就在回家途中死了。母亲回家继续劳动,一直到最后。 中国革命继续向前发展,我的思想也继续向前发展。当我发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时,我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了,我和家庭完全隔绝了。母亲就靠那三十亩地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抗战以后,我才能和家里通信。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们党的
19、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七年中间,我曾寄回几百元钱和几张自己的照片给母亲。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去年收到侄儿的来信说:祖母今年已有八十五岁,精神不如昨年之健康,饮食起居亦不如前,甚望见你一面,聊叙别后情景。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 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虽到老年,仍然热爱生产。去年另一封外甥的家信中说: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
20、,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愿母亲在地下安息
21、! 13阅读段,根据以下示例补全空白。 相关事例 母亲的品质 整日劳碌着 坚强不屈 有远见,力图摆脱贫困和压迫 支持、慰勉“我”参加革命 14谈谈第段画线句有什么作用? 15文中的语句富有表现力,按要求分析。 (1)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 (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2)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从修辞的角度分析) 16文中段画线句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分析其好处。 17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请谈谈读了本文后的感受或受到的触动。 (50 字左右) 六、阅读列夫 托尔斯泰 ,完成下面小题。 突然,客人惊奇地屏住了呼吸,只见面前的小个子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
22、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虽然每个见过托尔斯泰的人都谈过这种犀利目光,但再好的图片都没法加以反映。这道目光就像一把成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仿佛被催眠术控制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探寻,任何掩饰都抵挡不住。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在这种入木三分的审视之下,谁都没法遮遮掩掩。对此,屠格涅夫和高尔基等上百个人都作过无可置疑的描述。 这种穿透心灵的审视仪仅持续了一秒钟,接着便刀剑入鞘,代之以柔和的目光与和蔼的笑容。虽然嘴角紧闭,没有变化,但那对眼睛却能满含粲然笑意,犹如神奇的星光。而在优美动人的音乐影响下,它们可以像村妇那样热泪
23、涟涟。精神上感到满足自在时,它们可以闪闪发光,转眼又因忧郁而黯然失色,罩上阴云,顿生凄凉,显得麻木不仁,神秘莫测。它们可以变得冷酷锐利,可以像手术刀、像 x 射线那样揭开 隐藏的秘密,不一会儿意趣盎然地涌出好奇的神色。这是出现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高尔基对它们恰如其分的描述,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亏得有这么一对眼睛,托尔斯泰的脸上于是透出一股才气来。此人所具有的天赋统统集中在他的眼睛里,就像俊美的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丰富思想都集中在他的眉峰之间一样。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
24、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再小的事物,借助这对眼睛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像一只猎鹰从高空朝一只胆怯的耗子俯冲下来,这对眼睛不会放过微不足道的细节,同样也能全面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它们可以照耀在精神世界的最高处,同样也可以成功地把探照灯光射进最阴暗的灵魂深处。这一对烁烁发光的晶体具有足够的热量和纯度,能够忘我地注视上帝;有足够的勇气注视摧毁一切的虚无,这种虚无犹如蛇发女怪那样,看到她的人就会变成石头。在这对眼睛看来,没有办不到的事情,除非让它们陷入无所事事的白日梦中,在优雅而快活的梦境里默默无声地享乐。眼皮刚一睁开,这对眼睛就必然毫不含
25、糊,清醒而又无情地追寻起猎物来。它们容不得幻影,要把每一片虚假的伪装扯掉,把浅薄的信条撕烂。每件事物都逃不过这一对眼睛,都要露出赤裸裸的真相来。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作为一个始终具有善于观察并能看透事物本质的眼光的人,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 18下列句子没有运用比喻和夸张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B他有着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C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
26、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的大胡子。 D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了的样子。 19下列对语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这句话通过写眼睛来写托尔斯泰观察社会、 人生、 时代的广阔和深细, 以及批判的深度和广度) B从少年到青壮年,甚至到老年,托尔斯泰-直都是长相平平,混在人群里找都找不出来。 (这句总站式的一句话,写出了托尔斯泰作为平常人的外表) C直到年纪大了以后胡子才变成白色,因而显出几分慈祥可敬。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的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
27、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 (托尔斯泰晚年实现了世界观转变,对土地私有制表示强烈否定,对国家、教会进行猛烈抨击,宣扬博爱修身、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之路,所以“阴云才消除”“悲凉之地解冻”) D作为一个始终具有善于观察并能看透事物本质的眼光的人。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 (托尔斯泰批判社会丑恶现象,遭到敌对势力的反击,一生中无法过上幸福的生活) 20 文中引用了高尔基的一句话“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来描述托尔斯泰的眼睛。 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说明托尔斯泰眼界很宽,能一下子看见许多事物。 B这句话是高尔基对托尔斯
28、泰的调侃之语,没有实在意义。 C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道出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 D高尔基的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托尔斯泰的眼光很灵活。 2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作者不仅抓住人物的肢体语言进行了细致的描绘,更聚焦于托尔斯泰的眼睛,试图探寻并揭示托尔斯泰的灵魂和精神世界。 B本文在对托尔斯泰的眼睛进行描写时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精妙地写出托尔斯泰的眼睛敏锐、犀利、有深刻洞察力,同时也有柔情的一面。 C 本文含蓄地揭示了托尔斯泰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艺术家, 对他所处的时代做出准确、 深入、 全面的描绘,成为时代的代言人。 D本文运用欲扬先抑的写
29、作手法,使文章曲折起伏,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七、阅读下列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美丽的颜色(节选) 艾芙居里 由 1898 年到 1902 年,居里先生和夫人就是在这种条件之下工作的。 第一年里, 他们共同从事镭和钋的化学离析工作,并且研究他们所得到的活性产物的放射性。不久,他们认为分工的效率比较高,比埃尔便试着确定镭的特性,以求熟悉这种新金属。玛丽继续炼制,提取纯镭盐。 在这种分工中,玛丽选了男子的职务,做的是壮汉的工作。她的丈夫在棚屋里专心作细致的实验。玛丽在院子里穿着满是尘污和酸渍的旧工作服,头发被风吹得飘起来,周围的烟刺激着眼睛和咽喉。 她独自一个人就是一个工厂。 她写道:我一次炼制 2
30、0 公斤材料,结果是棚屋里放满了装着沉淀物和溶液的大瓶子。搬运容器,移注溶液,连续几小时搅动熔化锅里沸腾着的材料,这真是一种极累人的工作。 但是镭要保持它的神秘性,丝毫不希望人类认识它。玛丽从前很天真地预料沥青铀矿的残渣里有含有百分之一的镭,那个估计现在到哪里去了?这种新物质的放射性极强,极少量的镭散布在矿石中,就是一些触目的现象的来源,很容易观察或测量。最困难的,或者说几乎不可能的,乃是离析这极小含量的物质,使它从与它密切混合着的杂质分离开来。 工作日变成了工作月,工作月变成了工作年。比埃尔和玛丽并没有失掉勇气。这种抵抗他们的材料迷住了他们。他们之间的柔情和他们智力上的热情,把他们结合在一起
31、;他们在这个木板屋里过着反自 然的生活,他们彼此一样,都是为了过这种生活而降生的。 玛丽后来写道:感谢这种意外的发现,在这个时期里,我们完全被那展开在我们面前的新领域吸引住了。虽然我们的工作条件带给我们许多困难,但是我们仍然觉得很快乐。我们的时光就在实验室里度过。 在我们十分可怜的棚屋里笼罩着极大的宁静; 有时候我们来回踱着, 一面密切注意着某种实验的进行,一面谈着目前和将来的工作。觉得冷的时候,我们在炉旁喝一杯热茶,就又舒服了。我们在一种独特的专心景况中过日子,像是在梦里一样。 有一天,玛丽像期盼别人已经答应给的玩具的小孩一样, 怀着热切的好奇心说:我真想知道它会是什么样子,它的相貌如何。比
32、埃尔,在你的想象中,它是什么形状? 这个物理学家和颜悦色地回答:我不知道你可以想到,我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 那一天他们工作得很辛苦, 照道理这两位学者此刻应该休息了。 但是比埃尔和玛丽并不总是照道理。他们穿上外衣,告诉居里大夫说他们要出去,就溜走了他们挽臂步行,话说得很少。沿着这个远离市中心的街区的热闹街道,走过工厂、空地和不讲究的住房。他们到了娄蒙路,穿过院子,比埃尔把钥匙插入锁孔,那扇门嘎嘎地响着(它已经这样响过几千次了) ,他们走进他们的领域,走进他们的梦境。 玛丽说:不要点灯!接着轻轻地笑了笑,再说:你记得你对我说我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的那一天么? 几个月以来使比埃尔和玛丽入迷的镭的
33、真相,实际上比他们以前天真地希望着的样子还要可爱。镭不只有美丽的颜色,它还自动发光!在这个黑暗的棚屋里没有柜子,这些零星的宝贝装在极小的玻璃容器里,放在钉在墙上的板子或桌子上;它们那些略带蓝色荧光的轮廓闪耀着,悬在夜的黑暗中。 看哪看哪!这个年轻妇人低声说着。 她小心翼翼地走向前去找,找到一张有草垫的椅子,坐下了。在黑暗中,在寂静中,两个人的脸都转向这些微光,转向这射线的神秘来源,转向镭,转向他们的镭!玛丽的身体前倾,热切地望着,他此时的姿势,就像一小时前在她睡着了的孩子床头看着孩子一样。 她的伴侣用手轻轻地抚摩她的头发。 她永远记得看荧光的这一晚,永远记得这种神妙世界的奇观。 22请用简洁的
34、语言概括上文的主要内容。 23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他们在这个木板屋里过着“反自然”的生活。 (2)穿过院子,比埃尔把钥匙插入锁孔,那扇门嘎嘎地响着(它已经这样响过几千次了) ,他们走进他们的领域,走进他们的梦境。 24赏析下列句子。 她独自一个人就是一家工厂。 25编者将本文节选内容标题“伟大的发现”改为了“美丽的颜色”,你更喜欢哪个标题?为什么? 26本文节选自居里夫人传 ,结合美丽的颜色 ,说说作者是怎样表现传记的真实性的。 27爱因斯坦在悼念玛丽 居里中说:“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作出的贡献。第一
35、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结合选文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1B 2D 3B 4交代了新闻的几个要素:时间、人物和事件。作用是概括了新闻的主要内容,简洁明了,让读者一下子就明白了新闻所要报道的核心内容。 5一方面表明新闻事实的准确性,另一方面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所做的贡献是新闻的重点,所以要列举。 6新闻背景介绍了诺贝尔奖的来源,特别说明了资金管理权和诺贝尔奖的评议权是分离的,强调了诺贝尔奖的公平、公正。 7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把“歼-15 舰载机”比作“海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舰载机动作的轻巧灵活。 8表现
36、人们对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的关注;烘托当时紧张的氛围,表达出对成功着舰的喜悦之情;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增强感染力;侧面表现舰载机着舰风险极大、意义重大,从而突出主题。 9表现了先进发达国家对我国的轻视,暗示当时我国航母舰载机着舰面对的困难之大,反衬出此时的成功来之不易。 10C 11D 12C 13勤劳能干遭遇退佃、搬家和天灾节衣缩食,借钱供“我”读书深明大义。 14内容上,开篇点题,奠定了全文感情基调,点明了作者对母亲深沉的爱和怀念。结构上,与题目相照应,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对母亲的回忆。 15 (1)“竟”有出乎意料的意思,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无限愧疚之情。 (2)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
37、了“我”尽忠民族和人民的决心,增强语气。 16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不仅赞颂了母亲,而且由赞颂母亲推广到赞颂劳动人民,使情感得到升华,深化了文章主题,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17略。 18C 19D 20C 21A 22记述居里夫妇在棚屋中提炼雷的过程和发现镭的场景。 23 (1) (意合即可)“反自然”是指工作强度大、时间长,远远超出人的身体极限。 (2)“领域”,在这里指他们的学术(研究)范围。 24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她“一个人”比作“一家工厂”,形象地突出了玛丽工作之艰巨,所遇到的困难之大,进一步赞扬了她坚定的科学信念和执着的追求。 25示例一:喜欢“美丽的颜色”,因为标题语意双关,既指居里夫妇发现的镭具有美丽的颜色,又指他们对科学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淡泊名利的态度的美丽。 示例二:喜欢“伟大的发现”,因为文章叙述了居里夫妇发现镭的过程,此题目揭示了文章的写作内容,同时“伟大”一词又高度赞美了居里夫妇了不起的科学贡献和献身科学的精神。 26 文章中多处直接引用了居里 夫人的原话,如“我一次炼制 20 公斤材料”等,这些内容因为是原话,所以本身就是真实可信的,同时又补充了历史的细节,更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27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居里夫人发现镭的成就很大,但她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淡泊名利的道德品质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也许更大。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25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