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北京市昌平区二校联考高三上10月学情调研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2-2023学年北京市昌平区二校联考高三上10月学情调研语文试卷(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2023学年北京市昌平区二校联考高三上10月学情调研语文试卷(含答案)(19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北京市昌平区二校联考高三上北京市昌平区二校联考高三上 1010 月学情调研月学情调研语文语文试卷试卷 一、本大题共一、本大题共 3 3 题,共题,共 5050 分。分。 (一)共(一)共 2323 分。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袁先生传袁先生传 薛季宣 袁先生,讳溉,字道洁,汝阴人也。尝举进士,免贡,避地州西山中。建炎初,集乡民为保聚,与金人及群劫抗,屡克。后移居蜀之富顺。 先生初从二程先生学,闻蜀薛先生名。富顺邻家薛翁以卖香自给,其子晨以香出,父则掩关待之。子莫而归,因不复事邻里,莫详其趋步。先生疑其薛先生也,具刺谒之,薛翁谩骂不应。先生固已疑之矣。间日再往,又不得前,于是积日屡造其
2、门,薛翁喜而见之。先生与之语,不对;再见谈古今百氏,又不得一言;三见纵论六经,薛翁才有喜色。曰:子学已博,然寡要。夫经所以载道,而言所以明道,何以多为!先生曰:如先生言,吾心将以会道尔。薛翁击节称善,因以所学授之。居月余,励先生出关,薛翁因亦遁去。 先生出关至夏口,岳开府飞必欲延至幕下,先生一见而出,不辞而行。语所知曰:岳公武人而泥古,幕府无圆机之士,难乎免矣!未几而及难。先生因家荆州,往来夷陵、秭归诸郡,与士夫言必称善,悦其意旨,然后和之,循循然,人知其厚德君子也。 初,靖康后,天下兵荒甫起,先生家为汝阴盛族,尝有客过其舍,先生察其状貌有异,白诸父曰:客奸人也。徙家人避之。是夜客以寇来,遂与
3、乡社义兵斗死。后众欲据前山为保,先生争之,不听。独将妻子聚保山后。已而,前山果没。金人大至,欲以万众攻山后营。先生坞中兵不满千,召其众计曰:虏则势盛,吾知数术,保以一箭破之。其夕,虏砦山阿,先生使数十人各执鼓燧,如四山伏,约虏军噪扰,燔山击鼓为应。有谈经客愚甚,先生激使为虏装,窃虏号入宿虏酋帐下,以二矢授曰:夜中发矢而窜。客如先生计,恇恇仅能发箭。虏营惊乱,顾见火光并起,鼓声四合,因溃自相攻杀数百人,遂不敢复至。 瓯浦薛某曰: 圣人之学不可复见, 走于先生焉取焉?尝侍先生观弈, 能为负棋, 易置数子, 以弱为强。外舅强先生弈,则曰:先人尝以弈为废事,所不忍违。走从问义理之辨,先生曰:学者当自求
4、之,他人之言善,非吾有。走请终身诵服斯语。 (有删改) 【注释】本文是南宋哲学家薛季宣为其师袁溉所作的传记。免贡:没有考中。刺:名帖,名片。恇恇:害怕,惊恐。薛某:“某”与下文的“走”,均为谦辞,指作者。废事:耽误做事。 1.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子莫而归 莫:傍晚 B. 励先生出关,薛翁因亦遁去 遁:逃跑 C. 天下兵荒甫起 甫:始,刚 D. 如四山伏 如:到去 2.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与金人及群劫抗 吾与点也 B. 其子晨以香出 其皆出于此乎 C. 因以所学授之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 先生一见而出 鸟倦飞而知还
5、 3.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不复事邻里,莫详其趋步 于是不与邻里来往,没有人了解他的行迹 B. 幕府无圆机之士,难乎免矣 幕府里没有圆滑机巧的人,灾难可以免除了 C. 窃虏号入宿虏酋帐下 窃取敌人的口令进入,并在首领的帐下过夜 D. 圣人之学不可复见,走于先生焉取焉 如果圣人的学说无法再见到,我到先生那里学习什么呢 4. 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夫经所以载道,而言所以明道,何以多为! 走请终身诵服斯语。 5. 根据第二段内容,请用三个熟语(包括成语) ,从不同角度概括薛翁这一人物的特点。 6. 文章写了袁溉的哪些过人之处?请概括回答,并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获得
6、的启示。 【答案】1. B 2. D 3. B 4. 经书是用来承载道的,言辞是用来阐明道的,哪用得着这么多呢!我要终生记住并践行这句话。 5. 声名远扬(闻名遐迩) ,鸿儒硕学(博学多才) ,深居简出(真人不露相,神龙见首不见尾) ,不慕荣利(淡泊名利) ,洞若观火(洞见症结,高屋建瓴) 6. 过人之处:有立雪程门的精神;有见微知著的预判力;有明察秋毫的辨别力;深谙以寡御多、以简驭繁之术。启示:可从对知识的执着精神,要善于观察事物、分析问题,遇到困难要运用智慧解决等方面分析。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遁:离开。句意:薛翁自己也就离开了
7、富顺。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 介词,和/动词,赞成;句意:与金人和劫匪对抗。/我赞成曾点的观点啊。 B.代词,他的/助词,表揣测语气,大概;句意:他的儿子早上带着香出门。/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C.副词,于是/介词,经由;句意:于是把所学的教给了先生。/经由宾客引导到蔺相如家道歉。 D.连词,表承接;句意:先生和岳飞见了一面就出来了。/倦飞的小鸟也知道飞回巢中。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B.“圆机之士”应翻译成“灵活变通之人”;“难乎免矣”应翻译成“免于灾祸就很难了”。句意:他幕府
8、里没有灵活变通之人,免于灾祸就很难了! 故选 B。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所以”,用来的;“何以为”,固定句式,哪用得着呢;“为”,语气词,呢。 (2)“诵”,背诵、记住;“服”,践行;“斯语”,这句话。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 结合“闻蜀薛先生名”,可概括出:声名远扬(闻名遐迩) ; 结合“富顺邻家薛翁以卖香自给, 其子晨以香出, 父则掩关待之。 子莫而归, 因不复事邻里, 莫详其趋步”,可概括出:深居简出(真人不露相,神龙见首不见尾) ;不慕荣利(淡泊名利) ; 结合“先生与之语,不对;再见谈古今百氏,又不得一言;三见纵
9、论六经,薛翁才有喜色。曰:子学已博,然寡要。夫经所以载道,而言所以明道,何以多为!”,可概括出鸿儒硕学(博学多才) ,洞若观火(洞见症结,高屋建瓴) 。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及个性化解读的能力。 袁溉的过人之处: 他与薛先生交往时,“先生疑其薛先生也,具刺谒之,薛翁谩骂不应。先生固已疑之矣。间日再往,又不得前,于是积日屡造其门,薛翁喜而见之”,可见他有立雪程门的精神; 他与岳飞交往时,“先生一见而出,不辞而行。语所知曰:岳公武人而泥古,幕府无圆机之士,难乎免矣!未几而及难”,可见他有见微知著的预判力; 躲避兵荒时,“尝有客过其舍,先生察其状貌有异,白诸父曰:客奸人也。徙家人
10、避之。是夜客以寇来,遂与乡社义兵斗死”,可见他有明察秋毫的辨别力; 带兵打仗时,“金人大至,欲以万众攻山后营。先生坞中兵不满千,召其众计曰:虏则势盛,吾知数术,保以一箭破之。因溃自相攻杀数百人,遂不敢复至”,可见他深谙以寡御多、以简驭繁之术。 启示: 袁溉求教薛先生的执着精神,启发我们要有对知识的渴求和执着。 袁溉预见岳飞的结局和看出“客”是奸人,启发我们要细致观察、综合分析,锻炼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 袁溉以寡胜多,启发我们遇到困境不要畏惧惊慌,要动脑筋想办法,用智慧赢得胜利。 参考译文: 袁先生,名溉,字道洁,颍州汝阴(今安徽阜阳)人。曾参加科举考试,没有考中,避世隐居于颍州西面的山中。建炎
11、初年,聚集乡民保卫家乡,与金人和劫匪对抗,屡次战胜他们。后来搬到蜀地富顺县居住。 先生当初跟从程颐、程颢先生学习, (就)听说了蜀地薛先生的名声。富顺县邻居家姓薛的老翁以卖香为生,他的儿子早上带着香出门,老翁就关上门等待儿子回来。儿子傍晚回来后,就不再和邻里有来往,没有人了解他的行迹。先生怀疑他就是薛先生,准备了名帖去拜访,薛翁谩骂、不理睬他。先生本来就怀疑薛翁是薛先生, (现在更加确定了) 。隔了一天又去,同样不能接近,这样连续几天多次登门拜访,薛翁才高兴地见他。先生和薛翁讲话,薛翁不予回应;第二次见面的时候,先生谈论古今诸子百家学说,又没有得到薛翁的任何回应;第三次见面先生纵谈六经学说,薛
12、翁脸上才有高兴的神色。薛翁说:你的学问已经很广博了,却缺少要领。经书是用来承载道的,言辞是用来阐明道的,哪用得着那么多呢!先生说:正像您所说,我一定会用心去领会道。薛翁十分赞赏,于是把所学的教给了先生。过了一个多月, (薛翁)勉励先生离开四川,自己也就离开了富顺。 先生离开四川到了夏口,岳飞一定要请他到幕府任职,先生和岳飞见了一面就出来了,不辞而别。他对朋友说:岳公是武将,又拘泥古代礼法,他幕府里没有灵活变通之人,免于灾祸就很难了!没多久岳飞就遇难了。先生就把家安到荆州,往来于夷陵、秭归等地,与士大夫交谈一定称赞他们的优点,欣赏他们的想法,然后调和、折中他们的言论,表现出温厚平和的样子,于是人
13、们知道他是厚德的君子。 当初,靖康之役后,天下兵乱刚起,先生家是汝阴的望族。曾经有个客人拜访他家,先生观察到其举止样貌有异,就告诉父辈们说:这个客人是坏人。他让家人转移躲避。这天晚上客人果然带着贼寇来了,于是先生和乡社的义兵一起与贼寇殊死搏斗。后来众人想仗据前山自保,先生与他们争论,他们没有听。先生独自带领妻子儿女及士兵保卫山后。不久,前山果然被攻陷。金人大队人马到来,想凭借万人之众攻打山后营垒。先生营垒中的兵士不足千人,他召集众兵士商量说:敌人声势很大,我知道五行、占卜的学问,保证用一支箭打败他们。那天晚上,金兵驻扎在山上,先生派数十人各自拿着鼓和取火的工具,到山周围埋伏,相约等到金兵慌乱起
14、来,烧山击鼓作为响应。有个谈经客很愚钝,先生鼓动他,让他换上敌人的衣服,窃取敌人的口令进入敌营,在敌人首领的帐中过夜,把两支箭给他说:夜间射箭,然后逃跑。谈经客按照先生的计策去做,惊恐得只能射(一支)箭。敌营惊慌混乱一片,看到山上火光燃起,鼓声四面八方传来,于是溃散,自相残杀的有几百人,于是不敢再到后山了。 永嘉薛某说: (如果)圣人的学说无法再见到,我到先生这里来学习什么呢?曾经陪侍先生观棋,他善于下将要输掉的棋,改变几个棋子,棋局就能由弱变强。我岳父劝勉先生下棋,先生说:我的先人曾说下棋耽误做事,我不忍违背。我问先生义理的分别,先生说:求学之人应当自己去探究,别人说得再好,不是你自己获得的
15、。我要终生记住并践行这句话。 (二)共(二)共 2121 分。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1)伊尹五就桀,或疑曰:汤之仁闻且见矣,桀之不仁闻且见矣,夫胡去就之亟也?柳子曰:恶!是吾所以见伊尹之大者也,彼伊尹,圣人也。圣人出于天下,不夏、商其心,心乎生民而已。思曰:汤诚仁,其功迟;桀诚不仁,朝吾从而暮及于天下可也。于是就桀。桀果不可得,反而从汤。既而又思曰:尚可十一乎?使斯人蚤被其泽也。又往就桀。桀不可,而又从汤。以至于百一、千一、万一,卒不可,乃相汤伐桀。俾汤为尧、舜,而人为尧、舜之人。是吾所以见伊尹之大者也。仁至于汤矣,四去之;不仁至于桀矣,五就之,大人之欲速其功如此。不然,汤、桀之
16、辨,一恒人尽之矣,又奚以憧憧圣人之足观乎?吾观圣人之急生人,莫若伊尹,伊尹之大,莫若于五就桀。 (取材于柳宗元伊尹五就桀赞) (2)人称之曰伊、吕,以其道相近、心一而功同也。余以为伊、吕之功同,其道、其心则异者。其君无道,其国将必亡,在畎亩之中,不以其君无道而遂忘其君,不以其国将必亡而遂弃其国,五往就之,见其君,进其说,欲其君之克念其国之不亡,禹未泯祀,伊尹之心也。其君无道,其国将必亡,遂弃其国,晏安坐于磻溪之中,忍其君不道,俟其国将亡者,吕望之心也。然伊尹卒不得见听,桀卒不能知善,夏卒不能复存,终归于汤,而放桀灭夏。先就其君而君不从,不忍其民之涂炭,然后归汤,得君子去就之道矣。向若桀能纳伊尹
17、之谋,克念作圣,夏之祀未殄矣。望之心曷尝及于此乎?君暴虐于上,民涂炭于下,国之祀日且坠矣,不一起往说其君,救其民,存其国祀,直以归于文王,佐武伐纣灭商。望之心不如伊尹之心,望之道不若伊尹之道万分之一。纣有悔乱改过之心,以望为太公,黜其恶改而从于善,汤之社未迁矣。惜乎望之不一往也。 (取材于石介伊吕论) 【注】伊尹:夏末商初政治家、思想家,曾五次投靠夏桀、五次投靠商汤,最终被商汤任用。吕:吕望,姓姜,名尚,字子牙。周朝政治家、军事家,辅佐周武王讨伐商纣王。 7.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俾汤为尧、舜 俾:使 又奚以憧憧圣人之足观乎 憧憧:往来不定 禹未泯祀 泯:亡 然伊尹
18、卒不得见听 见:看见 而放桀灭夏 放:放任 国之祀日且坠矣 且:将要 直以归于文王 直:直接 汤之社未迁矣 迁:迁都 A. B. C. D. 8.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夫胡去就之亟也 为什么(伊尹在汤、桀之间)多次往复呢 B. 不夏、商其心 他心中(所想的)不是夏(也)不是商 C. 汤、桀之辨,一恒人尽之矣 汤和桀的区别,一个普通人都能明白 D. 晏安坐于磻溪之中 岂能安心地坐在磻溪之中 9.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柳宗元对伊尹“五就桀”的行为高度赞赏,却受到了众人的质疑。 B. 石介肯定了伊尹与吕望同道同功的说法,但认为吕望不及伊尹
19、。 C. 两则短文都通过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来解释伊尹行为的合理性。 D. 两则短文都表达了对现实中没有像伊尹这样的人物的惋惜之情。 10. 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吾观圣人之急生人,莫若伊尹,伊尹之大,莫若于五就桀。 向若桀能纳伊尹之谋,克念作圣,夏之祀未殄矣 11. 柳宗元认为伊尹是圣人,石介认为伊尹是君子,请分别简述他们这样评价的理由。 【答案】7. D 8. D 9. C 10. (1)我认为圣人急于解救百姓(于危难之中),没有谁比得上伊尹,伊尹行为高尚,没有什么比得上五就桀(这件事)了。” (2)假如桀能够接受伊尹的策略,克制私欲,仿效圣人,夏朝就不会灭亡。 11. 柳宗元认为伊尹
20、是圣人,因为圣人考虑的不是忠于哪一个君主,而是天下百姓的安危,伊尹认为夏桀不仁仍五次投靠,是因为如果夏桀能听自己的建议,就能尽快解救百姓于水火之中。 石介认为伊尹是君子,因为君子忠君爱国,伊尹五次投靠夏桀,是为了向君主进言,以辅佐君主,保全国家和百姓。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的能力。 “见:看见”错误。句意:但是伊尹(的进言)最终不被采纳。“见”,表被动。 “迁:迁都”错误。句意:商朝(也许)不会灭亡。“迁”,灭亡。 故选 D。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D.句意:安逸地坐在磻溪之中。“晏安”,安逸。 故选 D 【9 题详解】 本
21、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A.“柳宗元却受到了众人的质疑”错。原文是“伊尹五就桀,或疑曰”,是有人质疑伊尹五次投靠桀这件事,不是质疑“柳宗元对伊尹五就桀的行为高度赞赏”这件事。 B.“石介肯定了伊尹与吕望同道同功的说法”错。原文是“余以为伊、吕之功同,其道、其心则异”,可见石介认为伊尹和吕望的追求不同,即“不同道”。 D.“两则短文都表达了对现实中没有像伊尹这样的人物的惋惜之情”错。第一则短文主要阐述的是柳宗元针对世人质疑伊尹五次投靠桀这件事,表达自己的看法,表达对伊尹的赞颂;第二则短文是石介在对比了伊尹和吕望的做法后,认为吕望的为臣之心比不上伊尹。两则短文都没有表达对现实
22、中没有像伊尹这样的人物的惋惜之情。 故选 C。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1)“生”,使动用法,使生,解救;“莫若”,没有比得上;“就”,投靠; (2)“向若”,假若;“纳”,接纳;“克念作圣”,克制私欲,仿效圣人;“殄”,灭亡。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 柳宗元认为伊尹是圣人的理由是:“彼伊尹,圣人也。圣人出于天下,不夏商其心,心乎生民而已”“桀诚不仁,朝吾从而暮及于天下可也”“尚可十一乎?使斯人蚤被其泽也”,伊尹是圣人,因为圣人考虑的不是忠于哪一个君主,而是天下百姓的安危;“仁至于汤矣,四去之;不仁至于桀矣,五就
23、之。大人之欲速其功如此”,伊尹认为夏桀不仁仍五次投靠,是因为如果夏桀能听自己的建议,就能尽快解救百姓于水火之中。 石介认为伊尹是君子的理由是:“其君无道,其国将必亡,在畎亩之中,不以其君无道而遂忘其君,不以其国将必亡而遂弃其国, 五往就之, 见其君, 进其说, 欲其君之克念其国之不亡, 夏未泯祀, 伊尹之心也”,如果君主不行正道,国家将要灭亡,伊尹即使出身于田间,也不会因为君主不行正道就背弃君主,不会因为国家将要灭亡就背弃国家,五次前去投靠君主,拜见君主,向君主进言,想要让君主克制自己的欲念,使国家不灭亡,使夏朝不灭亡,这是伊尹的为臣之心。可见石介认为伊尹是君子,因为君子忠君爱国,伊尹五次投靠
24、夏桀,是为了向君主进言,以辅佐君主,保全国家和百姓。 参考译文: (1)伊尹五次投靠桀,有人质疑说:商汤的仁德,能够听闻并且可以看到,桀的不仁德能够听闻并且可以看到,为什么(伊尹在汤、桀之间)多次往复呢?柳宗元说:哎!这正是我认为伊尹行为高尚的原因啊。伊尹是圣人。圣人(考虑问题)从天下百姓出发,他心中(所想的)不是夏(也)不是商,(只是)心系百姓罢了。(伊尹)想:汤确实仁德,(但我投靠他以造福百姓)成效太慢;桀确实不仁德,早上我投靠(他),晚上就能够惠及天下了。 在这种情况下, (他)投靠桀。 (辅佐)桀实在无法实现, (又)返回投靠汤。 不久(伊尹)又思考:倘若还有十分之一(成功)的可能呢?
25、(可)让百姓早些蒙受恩泽啊。(于是)又去投靠桀。(辅佐)桀不成功就又投靠汤。一直(考虑有)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的可能,所以又多次投靠桀),(但)最终(还是)不能成功,于是辅佐汤。让汤成为(像)尧、舜一样(的君主),让百姓成为尧、舜的百姓。这就是我认为伊尹行为高尚的原因。仁厚到(像)汤(一样的程度),(以至于)四次离开汤;不仁到(像)桀(一样的程度),(以至于)五次投靠桀都不成功。圣人想要尽快看到百姓蒙受恩泽(就是)像这样(急迫)啊。(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汤和桀的区别,一个普通人都能明白,(伊尹)又怎么会往来不定,(难道)圣人看不透彻吗?我认为圣人急于解救百姓(于危难之中),没有谁比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2023 学年 北京市 昌平区 联考 高三上 10 情调 语文试卷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25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