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秋上海市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训练:现代文阅读(记叙文)含答案解析
《2022年秋上海市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训练:现代文阅读(记叙文)含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秋上海市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训练:现代文阅读(记叙文)含答案解析(28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 现代文阅读(记叙文)现代文阅读(记叙文)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黑夜的火车 李朝德 挂上电话,我立刻就后悔了。车窗外,落日失去了最后一抹余晖,远山只剩下黛色的模糊轮靡。火车还有一个多小时才经过村里,那时天应该早黑透了吧,那么晚打电话告诉母亲站在路口做什么呢?列车在黑夜中呼啸着,望着车窗外的阑珊灯火,我一路忐忑。 那天,我从昆明乘火车去一座叫宣威的小城参加会议,这趟城际列车要穿过村里。我家离铁路并不远,直线距离也就五六百米。火车黑夜穿过家乡,最熟悉的景致与最亲近的人将在窗外忽闪而过,那种兴奋与激动难于描述。 10 多分钟前, 我打电话告诉母亲, 我要去宣威。 母亲知道我要路过村里, 很是高兴
2、: “去宣威做什么?大概几点钟到?”我一一回答,有些遗憾:“可惜村里没有站,不然可以回家看看。母亲说:“你忙你的,我身体好好的,不用管。”说完这句,电话里一阵沉默。我理解这时的沉默。车过村里,母子相距不过几百米,却不能相见。我打破沉默:“妈,要不火车快到村里时我打电话给你,你去村里铁路口等我,我在 7 号车厢的门口向你摇手, 你就可以看见我, 我也可以看见你。 ”对这个突然的提议, 我自己也觉得有些意外和为难,黑夜中叫母亲在路口等着见我,算怎么一回事?但母亲很高兴,一口答应了下来。 那个叫小米田的路口是连接村庄与田地的一个主要路口。 近些年火车多次提速, 由单线变成复线后,铁路沿线早在 10
3、多年前就全线封闭。 小米田路口虽然还在, 但早被栅栏完全隔断, 要过铁路只能翻越天桥,现在只剩下三四米宽的道口。 我坐的这趟火车时速大概 120 公里。 这样的速度通过那个道口要多长时间呢?可能半秒都不到吧!相互能看见? 窗外一片模糊,无边的黑暗包裹着车厢,我计算着时间与路程,却总也看不见熟悉的风景。焦躁中,看见远远的公路上有车流的灯光,流光溢彩。我正纳闷儿这是哪条路呢,着白色光芒的“施家屯收费站”几个字就出现了。我一阵悲凉,“施家屯”是隔壁村庄,火车应该在一分钟前就已驶过松林村,我竟然没有看见我熟悉的村庄和站在路口的母亲。我颜然打电话告诉母亲:“妈,天太黑了,我没有看见你,火车已经到了施家屯
4、。”母亲也说:“刚才有趟火车经过,太快了,没有看见你。我想应该就是这趟火车,知道你坐在上面就行。” 我为自己的粗心愧疚不已,说不出话来。年迈的母亲在黑夜的冷风中站着,我在明亮温暖的车厢里坐着。本想让她看见我,我也能看见她,却害得她在路边白白等待,空欢喜一场。 松林村的一草一木,我再熟悉不过,怎么会看不出来呢?我不甘心地说:“妈,要不明晚我返回时在最近的曲靖站下?站上有到村里的汽车, 半小时就能到村里, 住一晚再回昆明, 方便得很。 ”母亲连忙阻止,固执而又坚定,仿佛我这样做是她的错。我没有办法,自己赌气也是跟母亲赌气:那就明晚还在这路口,到时候我会站在最后一节车厢的车门旁招手,一定可以看见。我
5、又一次要求母亲去铁路口,固执得有些残忍。我坚定地认为,是我的疏忽,才会没看见站在车窗外的母亲,那么近的距离怎么能看不见? 那晚返程时,我早早走到最后一节车厢的车门旁。黑夜的火车如一条光带在铁轨上飘移,伏在玻璃 上,我尽量睁大眼睛,可还是很难看清车窗外的景物。我想起顾城的诗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我的光明在哪里呢? 此时, 我又看见了“施家屯收费站”, 心头撞鹿。 内外温差大, 车窗内起了一层薄薄的雾。 我_ (A 慌忙、B急忙)用手掌擦亮玻璃,双手(A捂住、B罩住)眼眶遮挡车内的亮光,让自己也陷入与外面一样的黑夜,在微弱的光线下仔细搜索一景一物。我终于看见被车灯照出几米
6、远模糊的路面轮廓,看见了村庄里萤火般的昏黄灯光。 就在一个路口, 我突然看见有束手电筒光在黑暗中照着火车! 我刚要寻找并摇手呼喊, 火车却过了!我忙掏出电话,颤抖着告诉母亲:“妈,我看见你在路口啦!”母亲也说:“我也看见你了。”两句话说完,车外再没有了村庄,母亲越来越远了。 我在黑夜中的火车里不过是一晃而过的黑点,那个叫小米田的道口,不过三四米宽,而站在道口的母亲,她还没有一米六高啊 (选自人民日报2019 年 11 月 6 日,有删改) 1联系上下文,第段号内应当填人的词语依次是_,_(填编号) 2理文章内容,填写下列表格 情节 母亲的表现 “我”的内心情感 提议见面 _ 意外、为难 等待见
7、面 _ _ 安慰我 悲凉、不甘、愧疚 如愿见面 _ 紧张、激动 3第段中的两处“固执”含义是否相同?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段画线句是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B第段加点词“沉默”表明母亲的话是在安慰“我”,她其实渴望见到“我”。 C本文语言生动华丽,饱含母子间互相牵挂、关心体贴的深厚情感,极具表现力。 D本文的记叙顺序是倒叙,且以第一人称视角,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5分析文章结尾的妙处。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没有对不起 12 岁的自己 从没想过,25 岁这一年我又开始学习一门新语言,先是一笔一画地将上海话和普通话的
8、文本抄在纸上,再跟着录音一遍遍练习发音,圈出重点难点,翌日向本地同事请教。 学习的初衷,是因工作需要。我当然可以以外地人的理由,将这份工作交给本地同事做,这样看似轻松,却也带走了些机会。于是不服输的我,开始每天下班后雷打不动地跟读练习。 成长于中部地区的我,对上海话里众多既不是一声也不是轻声的发音困 hu不已。某天学习了我心口头有点儿痛,饭也吃勿落后,便迫不及待地向同事展示,对方笑得直不起腰来,说其中夹杂着一股浓浓的苏北味,上海人听了的确要心痛的。 后来这成了我们之间的笑谈,她时常会问:惟念,今天心口头还痛吗? 转折发生在 1 月,某天她挂掉家里打来的电话, 我随口问道: 你妈妈在跟你讨论晚饭
9、吃什么吗?她自然地接过话题,几秒后,突然兴奋地反问:你全听懂了,是吗? 那天距我用最原始的笨办法学习上海话,已过去了小半年。 12 岁那年,我家从农村搬到合肥,因为之前没学过英语,我无法直升初中,必须要重读六年级,参加统一的招生考试后,才有被录取的资格。 暑期进补习班的第一天,我就成了全班同学的嘲笑对象,老师询问谁可以背出 26 个字母时,我勇敢地举起了手。不会说普通话的我,带着浓重的乡音,那是自小生活在城市里的同学不曾听过的方言,看着同学们捧腹大笑的样子,站在讲台上的我满面通红。 年轻而善良的老师,制止了不断发酵的嘲笑,用肯定的目光看着我说:背得很好,别的还会吗? 我摇摇头,那已是我全部的知
10、识积累,紧张不安的我,就这样开始了人生中第一节英语课。那年的夏天很热,住处没有空调,一台小小的风扇吃力地转着,作业本上落满了汗渍。 一周后的第一次测试,我考了 35 分,第二周我及格了,第三次考了 92 分,拿了班级第一名。放学前老师把我留下来,在卷子上写了一段话,让我带回家给爸爸看。 如果不到万不得已,一定让她继续学英语,孩子在这方面有天赋,也肯下功夫,我非常喜欢她。爸爸看后沉默很久,什么也没说,但从此之后只要我说需要任何资料,即使手头再紧张,他也不曾皱过眉。 开学的日子如约而至,过时的打扮、傻气的短发、蹩脚的普通话、怯懦的眼神,又一次让我成了新班级的焦点,淘气的男孩们总拿我开玩笑。我没有力
11、量去抵抗外界的声音,只能埋头学习。 从不得不学英语到爱上英语,再到有同学要借我的英语笔记,才用了大半个学期。 当时本以为只要多跟他们聊天、学会普通话就万事大吉,后来发现会说当地方言能够更快地融入本地学生的圈子、更好地了解这座城市,于是我又狠下心来跟着邻居学、看电视剧学、找同学操练 我对人生中第一位英语老师始终心存感激,所以几年前我也教起英语;在外说普通话时,没有人会通过发音辨认出我的故乡,回合肥后也能用方言跟老朋友畅快地聊天;持续学上海话后,我不再为工作担忧,也主动学做本帮菜,利用空闲时间探索这座城市的不同角落。 我没有对不起 12 岁那年的自己。 6根据拼音写汉字 困 hu _ 7第段中“”
12、与“自然”两词都表明我在不知不觉中已融入了上海人的生活。 8品读第、段的画线句子,结合加点字分析我当时的情感。 9下列对于文章第段,最准确的一项是( ) A突出我学习语言能力之强 B表现我能够不断地超越自己 C表达我对过往生活的怀念 D与前文学上海话内容相呼应 10简析文章结尾的妙处。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母亲养蜗牛 梁晓声 楼上人家赠予母亲几只小蜗牛。那几个小东西,只有小拇指指甲的一半儿大,粉红色,半透明,可爱极了。母亲非常喜欢这几个小生命,将它们安置在一个漂亮的茶叶盒里,还预先垫了潮湿的细沙。母亲似乎又有了需要精心照料和养育的儿女了。她经常将那个小铁盒儿放在窗台上,盒盖儿敞开一半,让那些小
13、东西晒晒太阳,并且很久地守着,怕它们爬到盒子外边丢了。它们爱吃菜心儿,母亲便将蔬菜最嫩的部分剁碎,撒在盒儿内。 母亲日渐一日地对它们有了特殊的感情。那种感情,是与小生命的一种无言的心灵交流。 八岁的儿子也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奶奶我想吃蜗牛!我还想喝蜗牛汤!我同学就吃过,说可好吃了! 可它们现在还小啊 我等它们长大了再吃。不,我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以后再吃,这样我就可以一直有蜗牛吃了。奶奶,你说是不是? 母亲愕然。 我阻止他:不许存这份念头!不许再跟奶奶说这种话!儿子眨巴眨巴眼睛。受了天大的委屈似的,一副要哭的模样。 母亲便说:好,好,等它们长大了,奶奶一定做给你吃。从此,母亲观看那些小生命的
14、时候,儿子肯定也凑过去观看。 奶奶,它们长大了吧?再长大一倍,就该吃它们了吧? 不行,得长到和你的拳头一般儿大。你不是说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之后再吃吗? 奶奶,我不想等了,现在就要吃只吃一次,尝尝什么味儿就行了。 母亲默不作声。 趁母亲不在家,我将儿子拉至跟前,对他讲奶奶的一生多么不容易,讲自从爷爷去世后,奶奶内心的孤独和寂寞,讲养那些小蜗牛对于奶奶的意义儿子低下头说:爸爸我明白了,如果我吃了蜗牛,便是吃了奶奶的那一点儿欢悦。 从此,儿子再不盼着吃蜗牛了。 一天晚饭时,母亲端来一盆儿汤,对儿子说:你不是要喝蜗牛汤吗?我给你做了,快喝吧。我狠狠瞪了儿子一眼。儿子辩白:不是我让奶奶做的!母亲朝我使了
15、个眼色。我困惑地慢呷一口,鲜极了!但那不是蜗牛汤,而是蛤蜊汤。 其实,母亲是把那些能够独立生活的蜗牛放了,放于楼下花园里的一棵老树下。她依然每日将蔬菜最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于那棵树下 一天,母亲说:我又看到它们了!它们好像认识我似的,往我手上爬。我望着母亲,见母亲满面光彩。那一刻,老人心灵深处情感交流的渴望,令我肃然,令我震颤,令我沉思。 (删改自与生灵共舞 ) 11第段中引号的作用是_。 12对第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儿子了解了奶奶的人生经历,明白了要善待老人的道理。 B儿子懂得了蜗牛对于奶奶的意义,决定自己不再吃蜗牛。 C儿子理解了奶奶的人生经历,知道了她养蜗牛的不容易。 D儿
16、子懂得了尊重老人是传统美德,决定不再给奶奶添乱。 13第段中,母亲的表情变化明显。请简要分析其原因 14纵观全文,联系第段画线句中的加点词语,说说母亲当时表现的丰富内涵。 15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_ 去年 12 月中旬,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为我八秩(1)庆生,举办了书刊手稿展览,并邀我重回沙田去签书、演讲。现场相当热闹,用媒体流行的说法,就是所谓人气颇旺。 其实,那天听众之盛况不能算怎么拥挤,但也足以令我穷于应付,心神难专。等到曲终人散,又急于赶赴晚宴、不遑(2)检视手提包及背袋,代提的主人又川流不息,始终无法定神查看。餐后走到户外,准备上车,天寒风起,需要戴帽,连忙逐袋寻找。这才发现,我的帽
17、子不见了。 仅仅为了一顶帽子,无论有多贵或是多罕见,本来也不会令我如此大惊小怪。但是那顶帽子不是我买来的,也不是他人送的,而是我身为人子继承得来的。那是我父亲生前戴过的,后来成了他的遗物,我存(3)整理时所发现,不忍径弃,就说动我且戴起来。果然正合我头,而且款式潇洒,毛色可亲,就一直戴下去了。 那顶帽子呈扁楔形,前低后高,由后脑斜压向前额,有优雅的缓缓坡度,戴在我的头上,有欧洲名士的超逸,不止一次赢得研究所女弟子的青睐。但帽内的乾坤,只有我自知冷暖,天气愈寒,尤其风大,帽内就愈加温暖,仿佛父亲的手掌正护在我头上,掌心对着脑门。毕竟,同样的这一顶温暖曾经覆盖过父亲,如今移爱到我的头上,恩佑两代,
18、不愧是父子相传的忠厚家臣。 回顾自己的前半生,有幸集双亲之爱,才有今日之我。当年父亲爱我,应该不逊于母亲。记忆中父亲从来没打过我,甚至也从未对我疾言厉色,所以绝非什么严父。不过父子之间始终也不亲热。小时他倒 是常对我讲论圣贤之道,勉励我要立志立功。长夏的蝉声里,倒是有好几次父子俩坐在一起看书:他靠在躺椅上看纲鉴易知录 ,我坐在小竹凳上看三国演义 。冬夜的桐油灯下,他更多次为我启蒙,苦口婆心引领我进入古文的世界,点醒了我的汉魄唐魂。张良啦,魏征啦,太史公啦,韩愈啦,都是他介绍我初识的。 后来做父亲的渐渐老了,做儿子的长大了,各忙各的,父子交集不多。自中年起他就因关节病苦于脚痛,时发时歇,晚年更因
19、青光眼近于失明。许多年来,父亲的病情与日常起居,幸有我存(3)悉心照顾,并得我岳母操劳陪伴。身为他亲生的独子,我却未能经常省视侍疾,想到 50 年前在台大医院的加护病房,母亲临终时的泪眼,谆谆叮嘱“爸爸你要好好照顾”,实在愧疚无已。父亲和母亲伉俪情深,是我前半生的幸福所赖。母亲逝于 53 岁,长她十岁的父亲,尽管亲友屡来劝婚,却终不再娶,鳏夫的寂寞守了 34 年,享年,还是忍年,97 岁。 可怜的老人,以风烛之年独承失明与痛风之苦,又不能看报看电视以遣忧,只有一架古董收音机喋喋为伴。暗淡的孤寂中,他能想些什么呢?除了亡妻和历历的或是渺渺的往事。除了独子为什么不常在身边。而即使在身边时,也从未陪
20、他久聊一会儿,更从未握他的手或紧紧拥抱住他的病躯。 长寿的代价,是沧桑。 所以在遗物之中竟还保有他常戴的帽子, 无异是继承了最重要的遗产。 父亲在世, 我对他爱得不够,而孺慕耿耿也始终未能充分表达。想必他深心一定感到遗憾,而自他去后,我遗憾更多。幸而还留下这么一顶帽子,未随碑石俱冷,尚有余温,让我戴上,幻觉来尽的父子之情,并未告终,幻觉依靠这灵媒之介,犹可贯通阴阳,串连两代,一时还不致径将上一个戴帽人完全淡忘。这一份与父共帽的心情,说得高些,是感恩,说得重些,是赎罪。不幸,连最后的这一点凭借竟也都失去,令人悔恨。 寒流来时,风势助威。我站在岁未的风中,倍加畏冷。对不起,父亲。对不起,母亲。 (
21、选文有删节) 【注释】 (1)秩:10 年。 (2)不遑:没有闲暇。 (3)我存:作者余光中之妻范我存。 (1)“我”幼时,父亲对“我”的爱表现为:从未打过“我”、怒斥过“我”_ (2)第段画线句加点词语“乾坤”的本义是“天地”,在这里的意思是 。整个画线句语言富有表现力,请从修辞的角度做简要分析。 (3)对第段画线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感恩”指父亲留了一顶帽子给“我”冬天御寒。 B“感恩”也指父亲对“我”的关爱、陪伴和教导。 C“赎罪”指“我”未能好好照顾父亲、未经常回家省视侍疾。 D“赎罪”指“我”愧对母亲的嘱托,使得父亲晚景凄惨不堪。 (4)请为本文选择合适的标题,并简述理
22、由。 A忆父亲 B失帽记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活着的手艺 他是一个木匠,是木匠里的天才。 很小的时候,他便对木工活感兴趣。他曾经用一把小小的凿子把一段丑陋不堪的木头掏成了一个精致的木碗。他就用这木碗吃饭。他会对着一棵树说,这棵树能打成一个衣柜、一张桌子。过了一年,树的主人真的要用这棵树了,找他来打一张衣柜、一张桌子。他说,那是我去年说的,今年这棵树打了衣柜桌子,还够打两把椅子。结果,真的打了一个衣柜、一张桌子、还有两把椅子,木料不多不少。 长大了,他学了木匠。他手艺很快就超过了师傅。他锯木头,从来不用弹线。木工必用的墨斗,他没有。他加的榫子,就是不用油漆,你也看不出痕迹。木料上的一道裂痕转眼间
23、就画作鲤鱼划出的水波或是蝴蝶的触须,一个节疤就成为蝴蝶翅膀上的斑纹或是鲤鱼的眼睛。树,因为木匠死了,木匠又让它以另一种形式活了。 我在老家的时候,常常看他做木工活。他疾速起落的斧子砍掉那些无用的枝杈,直击那厚实坚硬的树皮;他的锯子有力而不屈地穿梭,木屑纷落; 他的刻刀细致而委婉地游弋他给爱好写作的我以启示:我的语言要像他的斧子,越过浮华和滞涩,直击那木头的要害,但多年努力,我未臻此境。 但是,这个木匠,在我们村里人缘并不好。村里人叫他懒木匠。他是懒,人家花钱请他做家具,他二话不说;可要请他做一些小活儿,他不干。比如打个小凳子,打扇猪圈门,装个铁锹柄他都回答:没空儿。村里的木匠很多,别的木匠好说
24、话,一支烟,一杯茶,叫做什么就做什么。 有一年,我回家时恰逢大雨,家里的厕所满了,我要把粪水浇到菜地去。找粪舀,粪舀的柄坏了。我刚好看见了他,递上一支烟:你忙不忙?他说不忙。我说,帮我安个粪舀柄。他说,这个你自己安,我还有事儿,他烟没点上就走了。我有些生气。 村里另一个木匠过来了:你请他?请不动的。我来帮你安上。他边给我安着粪舀子,边说:他啊,活该受穷,这些年打工没挣到什么钱,现在工地上的支架、模具都是铁的,窗子是铝合金的,动斧头锯子的活少了。他转了几家工地,说我又不是铁匠,干不了。他去路边等活儿,等人家找他做木匠活儿,有时一两天也没人找 我很少回老家,去年,在广州,有一天,我躺在床上,想着自
25、己的事,一些声音在耳边聒噪:你给我们写纪实吧,千字千元,找个新闻,编点故事就行;我们杂志才办,你编个读者来信吧,说几句好话,抛砖引玉嘛;你给我写本书,就讲讲大学生如何实现在网上做生意赚钱的致富经历。 我一个也没答应。我知道得罪了人,也亏待了自己的钱包。我想着这些烦人的事,就想到了木匠。他那样一个天赋极高的木匠,怎么愿意给人打猪圈门,安粪舀柄?他不懒,但他比谁都孤独。 春节回家,听人说木匠挣大钱了,两年间就把小瓦房变成了两层小楼。我想,他可能改行了,我碰见他时,他正盯着一棵大槐树,目光痴迷,我恭敬地递给他一支烟、问他:在哪儿打工?他说:在上海,一家仿古家具店,老板对我不错,一个月开 8000 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上海市 中考 语文 二轮 专题 复习 训练 现代文 阅读 记叙文 答案 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26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