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区二校联考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
《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区二校联考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区二校联考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11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 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区二校联考八年级上期中语文试题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区二校联考八年级上期中语文试题 一、一、积果运用积果运用( (共共 2020 分分) ) 1.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2 (2 分分) ) 鲁迅倔( )强地弃医从文,“笔杆子”之下,他的文字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 )痛觉,却警醒了一代中国人。 列夫 托尔斯泰的眼睛能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 )波, 像一只猎鹰从高空朝一只胆 qi( )的耗子俯冲下来,不放过任何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同时也能全面揭示广 mo( )无垠的宇宙。 【答案】1.ju;w;pn;怯;袤 2.
2、2. (1)(1)红星照耀中国选项中人物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红星照耀中国选项中人物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2 分分) ) 【 】 A 毛泽东是一个精研文史哲的学者,也是一个极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的战略家。 B.通过面对面地交谈,贺龙的好口才给斯诺留下了深刻印象。 C 彭德怀大公无私,除了两套统一发放的红军军装,唯一的个人衣服就是用缴获的降落伞做的背心。 D.“红小鬼们”勤奋、忠实,热爱红军,有着革命的热情。 (2)(2)红星照想中国是一部纪实作品,根据你的阅读体验,谈谈作者是怎样体现材料的真实性红星照想中国是一部纪实作品,根据你的阅读体验,谈谈作者是怎样体现材料的真实性(2(2 分分) ) 【答案
3、】: 2.(1)B。有误,斯诺是从李长林的介绍中了解到贺龙的好口才的,并非与贺龙面对面的交谈。故选:B。 (2)红星照耀中国记录的是斯诺通过采访、对话和实地考察得来的“事实”,是当时“红色中国”正在发生着的“现实”。这是一部“用事实说话”的杰出作品。它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使西方人全面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书中不仅记录了考察所得的第一手资料,而且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评价。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名著的写作特色。红星照耀中国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文学作品,被誉为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的百科全
4、书。它是记录人与事真实情况的作品,其特点是用事实说话。这类作品,或是记录历史,或是叙写现实,其内容必须是真实的,不能凭空虚构。 3.3.下列语法知识判断错误的一项是下列语法知识判断错误的一项是(2(2 分分) ) 【 】 A.“一群仙女,踩在棉花似的云朵上,随着隐隐的仙乐,冉冉地向远方飘去。”此句运用了比辞手法 B。“我悲伤着你的悲伤中的“悲伤”依次是动词和形容词。 C 一日三秋、怒发冲冠、一发千钧、肝肠寸断这几个成语都用了夸张。 注音 汉字 D“疫情突袭,人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中“更加”是副词。 【答案】 3.B.第二个悲伤是名词。 4.4.阅读下面的漫画,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5、。阅读下面的漫画,根据要求完成题目。(3(3 分分) ) (1)给漫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 6 个字(1 分) (2) 揭示漫画的寓意并简要点评其创意。(2 分) 【答案】: 4.(1)伯乐扫“码” (2)寓意揭示:反映老年人身处智能手机扫码时代的尴尬处境,呼吁医院切实解决老年人看病挂号要扫码的问题,给数字弱势群体以更多的方便与帮助。 创意点评:妙用古代伯乐相马的故事, 伯乐相马水平高超, 而面对二维码只能望“码”兴叹;“马”“码”谐音,使寓意含蓄,引人深思。 【解析】 4.(1)第一问要求给漫画拟一个标题,标题拟定要围绕画面或者寓意,能够传递漫画的主题,直接揭示或者暗示漫画的寓意。漫画中的主要
6、人物是伯乐,主要事物是挂号二维码,在结合他说的话“对这码一点也不懂”,可知是扫码时遇到了问题,所以可拟标题为“伯乐扫码”。 (2)第二问要求揭示漫画的寓意并简要点评其创意。寓意要结合伯乐的话来分析,“我伯乐年事已高,对这码一点也不懂”,这里突出了伯乐年纪大,而“码”指的是二维码,也是现在年轻人生活中便捷生活的一种方式,但是对于一些老年人来说就有点陌生了。所以可从反映老年人身处智能手机扫码时代的尴尬处境,数字时代给弱势群体带来不便,呼吁医院切实解决老年人看病挂号要扫码的问题等方面展开即可。点评其创意主要可从巧用古代伯乐相马的故事,用“马”和“码”的谐音,来展现现代社会中的老年人不会扫码的问题,使
7、寓意含蓄,引人深思。 5.5.根据下列三则材料,完成题目。根据下列三则材料,完成题目。(3(3 分分) ) 【材料一】同村的那些成年男女,舌头基本定形,扭转已经非常闲难。他们再也经受不起方言带来的打击,只得在城市里寻找能说方言的同乡,在外没扛多久,就回家守着方言味道的山山水水,不再外出。 (摘自 2012 年第 7 期歌文选刊方吉 【材料二】36%的学生不了解上海话,46%的学生几乎不使用上海话交流,仅有 8%的学生会在校园里用上海话与同学或老师交通。(摘自 2017 年(上海市中小学沪语用情况及数学调查报告 【材料三)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重要表现形式,不同的方言对的是多元化的社会文化、风土人情
8、。最典型的是一些地方曲艺。如花鼓戏、相声等。往往是依托于方言的营景,方能展现其特色与魅力。那么一旦方言衰败,其对应的文化表现形式也将随之凋零。(摘自 2017 年 7 月 13 日光明日报) (1)远地区经济后的原因有多种就材料看,原因之一是什么?(1 分) (2) 由丹阳“啷当调”演变而来的丹剧,是镇江独有的地方戏曲剧种,2019 年末丹剧槐荫记进京表演,赢得广泛赞誉。根据材料推断,将来有可能导致丹剧面临危机的原因是什么?说说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需要做什么样的工作。(2 分) 【答案】 5. (1)语言沟通不畅。(2)原因:丹阳方言衰败。做法:既要推广普通话,又要保护方言文化。 【解析】:第
9、(1)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提取和分析。回答问题时可从材料一中找出答案。“他们再也经受不起方言带来的打击,只得在城市里寻找能说方言的同乡,可见方言限制了他们的交流,使这些人不能在城市发展,这是造成经济落后的原因之一。 第(2)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提取和运用。回答时要结合材料三进行。从材料三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地方曲艺依托于方言背景,一日方言衰败,地方曲艺也会随之凋零。因此丹剧作为依托丹阳方言的地方戏,面临危机的主要原因是丹阳方言的衰败。第(3)题考查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可以看出,方言影响了交流,影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但同时方言又是地方文化的载体和重要表现形式。因此要做到推广普通话和保护方言二者并
10、举。 6.6.默写。默写。(6(6 分分) ) (1)夕日欲颓, 。 (2)树树皆秋色, 。 (3)庭下如积水空明, ,盖竹柏影也。 (4) ,归雁入胡天。 (5) 地 处 现 代 都 市 武 汉 的 黄 鹤 楼 美 的 , 唐 代 诗 人 崔 颢 在 其 黄 鹤 楼 中 通 过 著 名 诗句; , 。写尽了千百年来文人客们缠绵无尽的乡愁。 【答案】 6.(1)沉鳞竟跃 (2)山山唯落辉 (3)水中藻荇交横 (4)征蓬出汉塞 (5)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二、阅读理解二、阅读理解( (共共 4040 分分) ) ( (一一)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 710
11、710 题。题。( (共共 1313 分分) )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每两人者耳。 (选自东坡志林记承天寺夜游) 昔年过洛,见李公简云:“真宗东封还(1),访天下隐者,得杞人杨朴(2),能为诗。及召对(3),自言不能。上问临行有人作诗送卿否?朴言:“无有。惟臣妻一绝云:且休落魄贪酒杯,更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4)。”上大笑,放还山,命其子一官就养。余在湖州,坐作诗追赴诏狱(5),妻子送余出门,皆哭。无以语
12、之,顾老妻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诗送我乎?”妻不觉失笑,予乃出。 (选自 东坡志林书杨朴事 ) 【注释】东封还:封泰山归来。杞:地名。召对:召其应对诗歌。断送老头皮:意为被新首。坐作诗追赴诏狱: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第二年被疑至黄州。 7,7,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4(4 分分) ) (1)相与步于中庭( ) (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3)及召对( ) (4)无以语之( ) 8.8.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个面线句子的意思。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个面线句子的意思。(4(4 分分) )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诗送我乎? 9
13、.9. 联系相关语境,任选一句推敲划线语言,赏析表达效果。联系相关语境,任选一句推敲划线语言,赏析表达效果。(2(2 分分) ) (1)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2)上大笑,放还山。 10.10. 书杨朴事和记承天寺夜游表现出苏轼相同的人生态度。请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书杨朴事和记承天寺夜游表现出苏轼相同的人生态度。请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3(3 分分) )。 【答案】 7. 共同,一同;于是,就;等到;4 代词,代指妻子儿女大哭这件事。 8.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你能不能学杨处士的妻子作诗送给我? 9. “亦”是“也”的意思,说明怀民与作者(苏轼)都没睡,暗示了两人心意相通情
14、趣相投,互为知己的感情, “大笑”是神态描写,真宗大笑,因为真宗被杨朴机智幽默的回答所感染,不禁大笑,从而看出真宗爱惜人才,心胸宽广,不强人所难。 10.苏轼是一个乐观、豁达的人。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贬官黄州,却仍能半夜因月色起行,相约好友散步赏月;书杨朴事中,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却还幽默地以故事安慰妻子。 【解析】 (7)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句意:一同在庭院里散步。相与:共同,一同。 2 句意: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遂:于是,就。 3 句意:等到皇上把他召来问话的时候。及:等到。 句意:我没有话说。之:代词,代
15、指妻子儿女大哭这件事。 (8)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句重点词有:但,只是;少,缺少;如,像;耳,罢了。句意为: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句重点词有:顾,回头看;子,你;作,创作,写。句意为:(他)回头对妻子说:“你能不能学杨处士的妻子作诗送给我? (9)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语句理解与赏析。1 根据链接材料“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可知,作者面对月景,兴趣盎然,所以没有睡觉,但是自己一人欣赏有些单调,于是去寻找张
16、怀民。所以题干“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中的“亦”可见怀民也是因为这样的美景而为入睡,这个“亦”字写突出了作者与张怀民的情趣高雅。 2 根据原文 “及召对, 自言不能” “上问:临行有人作诗送卿否? 朴言:惟臣妾有一首云: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可知,宋真宗遍寻天下隐者,听别人说杨朴会作诗,而杨朴却说自己不会写诗,这样的回答可谓是欺君的罪,而皇上问他难道没有提前准备,杨朴以小妾的简陋诗词以答之,了解事情始末,可知题干“上大笑,放还山”中的“大笑”是宋真宗因杨朴的真诚回答而开怀大笑。并未怪罪他,从“放还山”也可看出宋真宗未怪罪杨朴,综合可得出:宋真宗是
17、一个开明的君主。 (10)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人物形象的分析。根据原文的注释“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第二年被贬至黄州”口知苏轼写此文的时候遭遇贬谪,仕途不顺,人生失意,而根据文章“妻子送余出门,皆哭也可以看出家人也因作者的贬谪而伤心难受。但根据文章“子独不能如杨处十妻作一诗送我乎”可知苏轼面对妻子的大哭,幽默地安慰,也可反映出苏轼的心胸豁达,乐观看待人生的得失起伏。根据链接材料“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可知苏轼被贬谪黄州。但是并未沉浸在仕途失意中,而是有闲情逸致赏月,“欣然”一写出了作者的开心喜悦,与好友张怀民在庭院中赏月,为自己
18、和怀民能赏到如此月景而自豪,也体现了苏轼的心胸豁达,乐观看待人生的得失起伏。 ( (二二)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 11151115 题。题。( (共共 1212 分分) ) 一着惊海天一着惊海天 -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渤海某海城,海风呼啸,海浪澎湃。辽阔的海面上,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斩浪向前。舰岛的主桅杆上,艳红的八一军旗迎风招展。 2012 年 11 月 23 日上午 8 时,顶着凛冽的寒风,身着不同颜色马甲的甲板工作人员在战位就位。阻拦索安全观察员手持专业工具,一丝不苟地对阻拦索做最后一次检查。备受外界关注的
19、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进入最关键时刻。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航母舰载战斗机上舰,承戴着国人的强军梦想。浩瀚的大海可以作证,为了这一梦想成真,古老的中华民族,已经等了近百年;人民海军官兵,已经期盼了半个多世纪。 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降落。这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的难题。从高速飞行的舰载战斗机上往下看,航示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在海上起伏行进,飞机每次着舰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据统计,航母大国舰载机 80%的事故发生在着舰过程中。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 某大国海军已经坠毁了 1000 多架飞机,700 多名飞行员丧生,其中绝大部分事故是发生在着舰的时候。 . 发动机的咆哮声越来越大,舰载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苏省 常州市 钟楼 区二校 联考 2022 2023 学年 年级 上期 语文试卷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26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