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鲁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地理全册必备知识清单
《2023届鲁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地理全册必备知识清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届鲁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地理全册必备知识清单(26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2023 届鲁教版(届鲁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地理全册必备知识清单)必修第一册地理全册必备知识清单 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 第一节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宇宙一、宇宙 1.宇宙:是时间、空间的统一体。 特点:运动、发展和变化的物质世界。 2.天体是宇宙间的物质,其中恒星和星云是最基本的天体。夜晚我们所见的绝大多数是恒星。 恒星:炽热气体组成,质量庞大自身发光发热。 星云:由气体和尘埃物质组成的云雾状天体,密度小体积和质量都很大。 行星:自身不发光,沿着固定的近圆轨道绕恒星运动的球状天体 流星体:运行于行星际空间的大大小小的尘粒和固体块。进入大气层形成流星
2、,落到地面的残体叫陨星(石质叫陨石,铁质叫陨铁。 (流星现象和陨星不属于天体) 彗星:绕太阳运行的体积大、密度很小、冰物质组成的有云雾状外表的天体。彗发背离太阳方向形成扫帚状的彗尾,轨道大多为扁长的椭圆形。哈雷彗星的公转周期为 76 年。 卫星:绕着行星运动。 (彗星、流星体、小行星一般都属于太阳系) 最基本的天体:恒星、星云 3.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构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4.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 地月系 C 太阳系 B 银河系 A 其他行星系 可观测宇宙 直径 10 万光 年其他恒星系 137 亿光年 河外星系 二、太阳二、太阳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八大行星由内向
3、外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 、海王星。太阳向地球提供能量,维持地球上生物的生存与发展。 一)太阳辐射 1.太阳是一个炽热的气体球,其核心物质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经过核聚变反应产生巨大能量,源源不离地球最近的自然天体:月球 离地球最近的行星:金星 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太阳 断的向外辐射。 2.日地平均距离 1.5 亿千米(1 个天文单位) ;太阳光到达地球的时间约为 8 分钟;太阳辐射只有二十二亿分之一到达地球,但其对地表环境和人类的影响是巨大的。 3.太阳辐射直接为地表提供光能和热能,维持地表温度,为生物繁衍生长、大气和水体运动等提供能量。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煤、石油,其能
4、量也来自太阳辐射。 4.太阳能作为一种新能源,丰富、廉价、清洁、可再生的特性,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活动:活动:影响太阳辐射分布的因素(右图) 某地一天中,太阳辐射在正午时最强;由于天气、季节等原因,某地不同日期太阳辐射强度会出现较大差异。 全球年太阳辐射分布: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递减 二) 、太阳活动 周期约 11 年 1.太阳大气层从内向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人们肉眼所看见的太阳光亮表面,为光球层。太阳大气层发生的变化统称为太阳活动,太阳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光球层上出现的暗黑斑点叫太阳黑子; 色球层上出现局部区域突然增亮的现象叫耀斑。耀斑和黑子往往同时出现,并具有同样的
5、变化周期。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具有一定的影响: 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产生磁暴影响指南针指示方向的准确性;对天气和气候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活动活动 归纳太阳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地球上气候变化与黑子数目变化周期密切相关。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黑子活动的 11 年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 三、地球三、地球 1.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与水星、金星和火星同属类地行星,但地球是目前人类发现的太阳系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 2.地球能够孕育和承载生命的原因: 外部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公转同向、共面、近圆性);稳定的光照 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 日地
6、距离适中;自转和公转周期适中;有大气保温 适于呼吸的大气 -地球体积、质量适中能吸引大气 液态的水来自地球内部 (1)外部条件“安全”和“稳定”“安全”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系中,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稳定”稳定的太阳光照;太阳处于壮年期。 (2)自身条件三个适中 深化拓展:地球大气对生命存在、发展的作用 1.以氮和氧为主,可供生物呼吸。 2.使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 3.大气层的存在减少了小天体对地表的撞击。 4.大气层的存在使地表昼夜温差不至于过大。 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 第二节第二节 地球的形成与演化地球的形成与演化 一、地球历史的记录一、地球历史的记录 1
7、地层与化石 (1)地层:地质历史上一定地质时期形成的各种成层岩石和堆积物。在未受扰动的情况下,先形成的地层居下,后形成的地层居上。地层的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层形成时的地表环境。石灰岩形成于浅海环境,页岩形成于静水环境,玄武岩形成于火山活动。 (2)化石:存留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及遗迹。化石是确定其所在地层的年代和推断古地理环境的重要依据。三叶虫化石对应地层:古生代地层;三叶虫化石对应海洋环境;即含三叶虫化石的地层是形成于古生代的海洋环境的地层。活动活动:三叶虫是海洋动物,为何出现在陆地上的岩石中?答:说明该处原来是海洋,三叶虫最早出现于寒武纪,在古生代早期达到顶峰,于二亿五千万年前二
8、叠纪结束时灭绝消失,沉积于海底形成岩石。随着地球的变化,地质运动,苍海变桑田,这些化石留在了岩石中。 2地质年代表 (1)地质年代:用来描述地球历史事件发生早晚或先后顺序的时间单位。常用的地质年代单位由大到小依次是宙、代、纪等,分别对应地层单位宇、界、系等。 (2)地质年代表:科学家依据地质年代先后顺序,把地球历史上的重大地质事件编成的时间顺序表。 二、地球形成与演化简史二、地球形成与演化简史 1地球的起源:大约 46 亿年以前的原始太阳星云。 (1)内部物质出现分异。密度大的物质形成地核,密度较小的物质向上集中形成地幔和地壳。 (2)广泛的火山喷发,释放出水蒸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构成了原始的
9、大气圈。随着地表温度下降,气态水发生凝结,通过降雨落到地面,形成由河流、湖泊和海洋等组成的水圈。 2地球上生命的开始:大约从 38.5 亿年前开始。 (1)大约 5.4 亿年前,地球的生命出现了一次大爆发。此后地球进入了生物繁盛以及较高生命演化的新阶段显生宙。 (2)大约 180 万年前,人类诞生了。 简化的地质年代表简化的地质年代表 代 纪 开始年代 细菌、植物演化 动物演化 海陆变迁 矿产形成 新生代 第四纪 180 万 人类诞生 新近纪 古近纪 6500 万 被子植物繁荣 七大洲四大洋出现 中生代 白垩纪 生物大灭绝 成煤期 侏罗纪 被子植物出现,裸子植物繁荣 鸟类出现, 恐龙繁荣 分裂
10、冈瓦纳大陆和劳亚大陆 三叠纪 2.5 亿 恐龙出现 盘古大陆形成 古生代 二叠纪 生物大灭绝 成煤期 石炭纪 裸子植物出现,蕨类繁荣 爬行动物出现,昆虫繁荣 泥盆纪 种子植物出现 两栖动物出现,鱼类繁荣 志留纪 陆上裸蕨出现 奥陶纪 海生藻类繁盛 鱼类出现 寒武纪 5.4 亿 生命大爆发 三叶虫 元古代 25 亿 成铁纪 太古代 38 亿 细菌 地球初期 46 亿 地球形成 三、地球演化过程三、地球演化过程 1生物演化 (1)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单细胞的生物到多细胞的生物。 从无脊椎动物到有脊椎动物。从裸子植物到被子植物。 新生代最晚期出现了人类。 (2)从海洋到陆地,再到全球陆生裸蕨
11、植物的出现,标志着植物开始向陆地扩展。两栖动物的出现,标志着动物开始大量从海洋向陆地扩展。 (3)生物演化过程中,伴随着一些生物的衰退和灭亡,是另一些生物的出现和兴盛。如 6500 万年前恐龙等大型爬行动物灭绝,迎来了哺乳动物大发展的时代。 2海陆变迁 (1)大约 3 亿至 2 亿年前的中生代早期,最近的一个泛大陆(盘古古陆)形成,当时所有大陆联合在一起,大陆周围是统一的大洋。 (2)大约在距今 2 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两个大陆。 (3)距今约 6500 万年前,七大洲和四大洋的轮廓初步显现。 (4)此后又经过 6500 万年的分裂和漂移,形成了现在的七大洲、四大洋的海陆格局。 3构造运动 地
12、球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多次构造运动,导致了海陆的变迁、地形的变化,对气候的变化、生物的演化以及一些矿产的形成也具有重要影响。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形成于晚新时代的构造运动。 4矿产形成 成矿期:前寒武纪铁矿成矿期,古生代后期煤炭成矿期,中生代煤炭成矿期 注注:利用生物进化演变规律确定地层时代: 不同时代的地层一般含有不同的化石,而相同时代的地层里往往含有相同或相似的化石。因此,可以利用化石来确定地层的顺序和时代。利用生物化石也可以恢复生物的生活时代和古地理环境。例如,浅海环境中,可以形成石灰岩;静水环境形成页岩;火山活动形成玄武岩;在湿热茂密的森林地区,可以形成有丰富植物化石的含煤地层。 注注:在掌
13、握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中,重点抓住以下几条线索: (1)时间变化。从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可用首字“太元古中新”加以记忆)。 (2)动物演化。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鱼类时代两栖动物时代爬行运动时代哺乳动物时代人类时代。 (3)植物变化。海生藻类时代陆上孢子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 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 第三节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震波 地震波 传播速度 通过传播介质 穿过不连续面速度变化 横波 S 慢 固体 穿过莫霍界面横纵波速度均增大;穿过古登堡界面横波消失,纵波速
14、度突然下降。 纵波 P 快 固体、液体、气体 地震中心地表先感觉到上下颠簸(纵波) ,后感觉到左右摇晃(横波) 2.地球内部圈层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划分三个圈层。 地壳:莫霍面以上,厚度不均,大陆部分较厚,海洋部分较薄:组成物质为岩石,上层为不连续的硅铝层(大陆厚海洋薄或无);下层为连续的硅镁层。平均厚度 17 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 33 千米,海洋部分平均厚度约为 6 千米)。地势越高,地壳越厚。 地幔:莫霍与古登堡面间,厚度约 2800 千米,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地核:古登堡面以下,厚度约 3400 千米。可分为内核和外核;以
15、铁镍为主,外核物质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形成地球磁场),内核呈固态。岩石圈的范围: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岩石组成。 二、二、地球的外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组成,气体主要成分氮和氧 2.水圈:包括地下水、地表水、大气水、生物水,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中,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3.生物圈: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 单元活动单元活动 辨别地理方向辨别地理方向 一、利用太阳(北半球)一、利用太阳(北半球) A 弧时:夏半年太阳从东北升起,从西北落下; B 弧时:春秋分
16、太阳从正东升起,从正西落下; C 弧时:冬半年太阳从东南升起,从西南落下。 借助手表确定南北:手表放平,把时针指向太阳(忽略分针) ,则时针和 12 点形成的夹角的平分线指向南方。 (在南半球则为北方) 二、利用北极星判别地理方向二、利用北极星判别地理方向 北半球北极星指示正北方向,看北极星的仰角等于当地地理纬度, (北斗七星天璇和天枢延长 5 倍) 三、利用手机指南针定向的操作步骤。三、利用手机指南针定向的操作步骤。 1.打开手机自带的指南针,将手机水平放置,使罗盘中的白线对准待测方向,罗盘中显示的读数即为当前的方位角。0 度为正北,90 度为正东,180 度为正南,270 度为正西。 2.
17、导航功能 四、利用地物判别方向(北半球)四、利用地物判别方向(北半球) 地面积雪融化快为南坡,融化慢为北坡;植物枝叶茂密为南侧;树干光滑为南侧,有苔藓为北侧;树断面年轮稀疏为南侧,密集为北侧;房子坐北朝南;太阳能面板朝南。 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 第一节第一节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大气圈与大气运动 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1.大气圈的组成: 干洁空气 (氮: 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 、 水汽和固体杂质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圈的分层
18、 依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差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1) 、对流层:对流层高度:低纬度平均为 1718 公里;中纬度平均为 1112 公里;高纬度仅 89 公里。就季节而言夏季大于冬季。 对流层的主要特征;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平均每升高 100 米,气温降低 0.6。其原因是地面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离地面近气温愈高,远离地面则气温逐渐降低。有时逆温现象。空气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天气的复杂多变。对流层集中了整个大气质量的 3/4 和几乎全部的的水汽和固体杂质,因此伴随强烈的对流运动形成云、雨、雪等复杂的天气现象。 2) 、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之上,其顶部距地
19、面约 50 公里高,厚度约 40 公里。 主要特征: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20-40 公里的高度有臭氧层,臭氧能吸收大量太阳紫外线,从而使气温升高,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天气晴朗,水汽、悬浮颗粒、杂质极少大气透明度好,能见度高,气流稳定,很少有飞鸟出现,是航空的理想空域。 3) 、高层大气:80-500 千米有若干电离层,空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能反射无线电短波。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二、大气的受热过程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
20、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上,使地面增温;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却强烈吸收,使大气增温,并通过大气逆辐射又将热量还给地面 说明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大气把大部分热量通过大气逆辐射还给地面。 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物体温度越高,辐射波长越短。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为长波辐射) 太阳辐射是地面的直接热源;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3)应用 解释温室
21、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温室气体排放增多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增强气温升高,全球变暖 利用烟雾防霜冻;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在防止土壤水分蒸发的同时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温室大棚原理是增强大气逆辐射;早春地膜是阻隔地面辐射; 秋季果树下地膜是反射太阳光,增加光效。 (4)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一地区太阳能分布状况。如: 高海拔区: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 内陆地区:晴天多,阴雨天气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 (5)影响昼夜温差的因素分析 (1)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22、。 (2)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3)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地面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三、大气的运动三、大气的运动 一)热力环流地面冷热不均形成的空气环流,大气运动最基本的形式。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1.热力环流中温度和气压值的比较方法 温度:同一水平面上,盛行上升气流的近地面温度最高; 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气压值:同一水平面上看高低压; 对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值越低。 如图: 气压: CDAB。 温度: DCAB 。 过程:地面冷热不均(D 地
23、区热,C 地区冷)引起空气的垂直运动(D 空气受热膨胀上升,C 空气遇冷收缩下沉) , 导致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 (D 形成低压, C 形成高压。 高空 A 形成高压, B 形成低压)形成空气的水平运动(地面风由 C 流向 D,高空风由 A 流向 B) 。 等压面的变化规律: 形成高压的地方等压面上凸, 形成低压的地方等压面下凹 (高凸低凹) 。 2. 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实例 城市热岛环流城市热岛环流:成因:人类活动释放大量废热导致城市的气温高于郊区;意义:(1)有污染的工业企业布局在热岛环流之外, 避免污染物从近地面流向城市; (2) 卫星城应建在城市热岛环流之外, 避免交叉污染。 夜晚大
24、于白天,冬季大于夏季 海陆风海陆风:白天:陆地温度高于海洋,吹海风。夜晚:陆地气温比海洋低,吹陆风。 夏季吹海风,冬季吹陆风;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同理湖陆风,沙漠绿洲环流。 山谷风山谷风:白天山坡增温强烈,热空气沿山坡爬升形成谷风;夜晚山坡迅速冷却,冷空气沿山坡下滑形成山风;夜晚山坡的冷空气下沉,使谷底暖空气抬升形成降水。 二)大气水平运动风 1.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分布不均(冷热不均) 2.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 3.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垂直于风向;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 4.摩擦力:能改变风
25、向,减小风速,与风向相反。 高空的风: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的风: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 5.风向的判断 第一步:画水平气压梯度力: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第二步:画风向: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向左(南半球)偏转 3045角(高空偏 90角) ,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该点近地面(高空)的风向。如下图所示(北半球): 。 第三步:判断风向(风吹来的方向) 。 4.风力的判读 风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届鲁教版 2019 必修 一册 地理 必备 知识 清单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27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