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考点九:分析写作技巧(含答案)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考点九:分析写作技巧(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考点九:分析写作技巧(含答案)(20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 考点九考点九 分析写作技巧分析写作技巧 一、常见问法一、常见问法 1.文章运用了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2.文章用手法突出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 3.请写出画线句子运用的手法及其作用。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二、解题技巧二、解题技巧 ( (一一) )必备知识必备知识 要熟悉文言文常用的写作手法以及它们的表达效果,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提高答题的准确性。 1.1.托物言志托物言志 作者在对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 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 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事物中,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来抒发感情、表达志向和意愿等。 例如:周敦颐的爱莲说就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作者以
2、“莲”自喻,通过对莲可贵品质的赞美,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求功名富贵,而是要污浊中独立不移,永远保持高洁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2.2.衬托衬托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有关联的事物作为陪衬烘托的手法。这种手法按主要事物和衬托事物之间所呈现出来的关系不同,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例如:周敦颐的爱莲说中在开头和结尾两次用菊和牡丹衬托莲:第一次衬托,表明自己爱好的与众不同;第二次以牡丹反衬,突出了莲的美好形象。 3.3.烘托烘托 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 例如:郦道元的三峡第二段写“王命急宣”“暮到
3、江陵”用船行速度之快侧面烘托三峡夏水湍急的特点。 4.4.借景借景( (物物) )抒情抒情 作者通过对某种景物(或事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 例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作者借描写岳阳楼周围的景物,通过对“迁客骚人” “览物之情” 的分析、议论,表达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政治抱负,并借以劝勉滕子京。 5.5.类比类比 由两个对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质, 推断它们在其他性质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推理形式。 例如:刘禹锡的陋室铭中,将陋室与诸葛庐、子云亭做类比,暗示“陋室”不陋,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的主人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
4、负。 6.6.对比对比 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这种写作手法叫对比,也叫对照。 例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将同舍生的豪华穿戴与自己的粗袍敝衣做对比;用主观上的勤奋与客观上的艰苦做对比;从师时,老师的严厉和自己的谦恭形成对比;求学时,生活的艰苦和求学意志的坚定形成对比等。 7.7.象征象征 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例如:周敦颐的爱莲说中,用莲的“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世俗
5、浮沉的品质;“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等。 8.8.伏笔伏笔 是在前文为后文所作的提示或暗示。 例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故事情节波澜起伏,结局出人意料。文中多次运用伏笔,对故事情节起到提示的作用。第一段中“忘路之远近”中的“忘”为后人考证难以按图索骥埋下伏笔;第三段中的“不足为外人道也”为渔人出而复寻“不复得路”一事埋下伏笔,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感。 9.9.铺垫铺垫 是为了突出后面要出场的主要人物、事物或要发生的事件,先对次要人物、事物、事件进行铺陈描述来烘托、引出重要的情节和内容的一种表现手法。 例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一阴一晴的自然景物的描写,为下文引出古
6、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情怀的议论做铺垫。 10.10.悬念悬念 是为了引起读者兴趣,作者常常在作品的开端提出尖锐的矛盾或设置疑团,又不立即予以解答, 而是由开端所提供的线索任情节自然发展下去,到一定阶段或结束才解开矛盾或揭示谜底。 例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 11.11.白描白描 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描绘出鲜明生动的画面。 例如: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中运用白描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颇有韵味。如“一痕” “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便传达出景物和人的形与神。 ( (二二) )答题思路答题思路 分析写作技巧,首先要判别文
7、章体裁,因为文体限制了写作技巧,所以很多写作技巧与文体有极大的关系。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去分析,是着眼于人物描写方法、修辞手法,还是文章的设喻说理、线索、借景抒情、卒章显志,或者是局部的设悬念、做铺垫、埋伏笔,又或者是全篇的对比手法、骈散结合、以小见大、正侧结合等。最后结合句子或内容,分析该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 分析文言文的写作技巧,最先要过的其实还是翻译关。读懂全文、把握大意,是分析各种写作技巧的根本,所以分析文言文写作技巧还是要在读懂的基础上下功夫。 ( (三三) )答题方法答题方法 文言文中的写作手法,与现代文基本相同,两者可互为补充。解答文言文写作手法题的基本方法: 1.1.文体判定法:文
8、体判定法:故事文和论说文,二者所用的写作技巧是不同的,前者侧重于记叙文角度的技巧,后者侧重于议论说理角度的技巧,所以确定文体对判定写作技巧很重要。 2.2.结构分析法:结构分析法:分析结构思路,有利于发现相应的写作技巧,譬如对比手法、设喻说理、线索、卒章显志等。 3.3.语言分析法:语言分析法: 有些写作技巧是落在语言分析上的, 譬如骈散结合、 语言风格、 表达方式、人物论辩方式等。 ( (四四) )答题步骤答题步骤 1.疏通文意,感知内容。 2.揣摩全篇写法。 (1)看结构。 常见的结构形式有:并列式、递进式、总分总式等。 (2)看写作手法。 分析常见修辞方法的作用。 平时注意掌握常见的修辞
9、方法, 如比喻、 比拟、 借代、 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答题时只要联系具体的语句作答就行了。 掌握常用的表达方式。了解表达方式的特点及作用,如描写、叙述、抒情、议论、说明等,当然也要联系具体的语境来回答。 明确表现手法。常用的表现手法有: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叙事抒情、寓情于景、直抒胸臆、对比、渲染、衬托、卒章显志、象征、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起兴、抑扬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卒章显志等,对这些知识要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一定要结合具体内容来理解。 (3)看语言特点 品味语言的方法有:从修辞的角度品析,从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的角度品析,从语言的形式(句式、音
10、韵、节奏等)进行品析。 3.认真组织语言,做到文从字顺。 三、典型例题三、典型例题 【典例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从香山俯石磴行柳
11、路,不里许,碧云在焉。刹后有泉,从山根石罅中出,喷吐冰雪,幽韵涵澹。有老树,中空火出,导泉于寺,周于廓下,激聒石渠,下见文砾金沙,引入殿前为池,界以石梁,下深丈许,了若径寸。朱鱼万尾,匝池红酣,烁人目睛,日射清流,写影潭底,清慧可怜。或投饼于左,群赴于左,右亦如之,咀呷有声。然其跳达剌泼游戏水上者,皆数寸鱼。其长尺许者,潜泳潭下,见食不赴,安闲宁寂,毋乃静燥关其老少耶? (节选自袁中道西山十记之记四) 注碧云:碧云寺,在北京西山。罅:裂缝。涵澹:水波激荡的样子。有老树,中空火出:泉水从一棵空心老树中如喷火般激溅而出。激聒石渠:在石渠中激荡起哗啦啦的水声。匝池红酣:满池的鱼欢快地游动。清慧可怜:
12、样子清秀灵动惹人喜爱。跳达:同“佻达”,此处指鱼儿欢快游动的样子。剌泼:鱼击水声。毋乃:表揣测,相当于“恐怕”“只怕”。 题目:【甲】【乙】两文作者都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水的清澈?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加以说明。 【解题指导】本题考查描写手法。【甲】文第一段“下见小潭,水尤清冽”直接描写潭水的清澈;“全石以为底”写可以看到潭底的整块石头,从侧面衬托出潭水的清澈。第二段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写潭水,突出了潭水清澈的特点,这也是侧面描写。【乙】文“喷吐冰雪,幽韵涵澹”这一句写石缝中喷涌而出的水好像冰雪一般,冰雪都是洁白的,这里运用比喻手法,直接写出了水的清澈。“下深丈许,了若径寸”这一句写大约一丈深的
13、水因为清澈好像只有一寸深,同样直接写出了潭水的清澈;“激聒石渠,下见文砾金沙”“写影潭底,清慧可怜” 这两句写透过水看到潭底的有彩纹的碎石和金黄色的细沙,看到潭水中的鱼儿清秀灵动惹人喜爱,隔着水,碎石和细沙的条纹、色彩清清楚楚,鱼儿的姿态清清楚楚,这是借碎石、细沙、鱼儿来烘托水的清澈,用了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的手法。故【甲】【乙】两文,都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突出了水的清澈。 【参考答案】【甲】【乙】两文作者都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表现水的清澈。 【甲】文“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是正面描写(直接描写),直接写出了潭水的清澈; “全石以为底”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
14、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是侧面描写(间接描写),从侧面烘托出潭水的清澈透明;【乙】文“喷吐冰雪,幽韵涵澹”“下深丈许,了若径寸”是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写出了潭水的清澈。“激聒石渠,下见文砾金沙”“写影潭底,清慧可怜”这两句借碎石、细沙、鱼儿来烘托水的清澈,用了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的手法。 【参考译文】【乙】从香山寺沿着石磴俯阶而下,行走在柳林路中,大约不到一里路,便到了碧云寺。寺后有泉,泉水从山脚下的石缝中喷涌而出,如冰似雪,水波荡漾。一棵老树因雷击起火,树心空洞倾斜,将泉水导入寺中,泉水绕寺廊周围流淌,喧闹着流进石渠,水下但见有彩纹的碎石和金黄色的细沙。
15、石渠通到殿前成为方池, 周围以石块砌成, 水深大约有一丈,但池水清澈,好像只有一寸深。池中有金鱼万尾,满池的鱼欢快地游动,一池的鱼红得耀人眼 目。阳光照射着清清的池水,将鱼儿的影子清晰地映在潭底,清秀灵动,惹人喜爱。有人把饼子投在池子的左边,鱼群便蜂拥向左边;把饼投向池子的右边,鱼群便争先向右,一片吞服之声。然而在水中欢快游动发出刺泼声响的鱼儿,都是身长只有几寸的鱼儿。那些一尺来长的大鱼,则潜泳在潭底,见到食物也不去争抢,十分安闲宁寂。难道鱼儿的安静与急躁还同它们的年纪大小有关吗? 【典例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青衣捕盗 有聂姓者,以人命诬服。公昭雪之,献女书儿为婢。公鉴其诚,纳之
16、。公夫人御下严,箕帚而外,课以针指。书儿不能学,日加鞭挞,俯首顺受而已。 后公以挂误, 解组归。 时枣树林有盗首曰赛张青刘标。 公稔之, 戒备而行。 时已薄暮,闻林中鸣镝声,公股栗,夫人色如土。侍从仆御,无不色变。书儿从容进曰:“么么鼠辈,何敢犯大人驾?如渠不欲生,婢子手戮之可也。”乞公前骑,徒手而去。叱盗曰:“贼狗奴,识得河南聂书儿否?”盗笑曰:“我辈但要得钱儿钞儿,书儿何所用哉!”书儿怒曰:“若辈死期至矣,敢戏言!”盗亦怒,骤发一弹,书儿右手启两指接之;又一弹,接以左手;第三弹至,以口笑迎之,噙以齿,腾身而起,吐口中丸,大笑曰:“贼奴技止此耶?”一盗解铁拐而前,书儿手夺之,曲作三四,盘揉若
17、软绵,掷诸地。笑曰:“尔娘灶下棒,亦持来恐吓人,大可笑也。”群盗罗拜马前乞命。书儿曰:“汝等何足污我手。”喝令去。 从容回骑,禀白于公曰:“托大人福庇,幸不辱命。”公及夫人皆异之。继而问曰:“汝具此妙技,何不能拈一针?”书儿曰:“长枪大剑,婢子年十一二时,搏弄惯矣。一针入手,不知作何物,是以不能学耳。”又问: “鞭挞时何便俯首受?”曰: “老父命婢子来报公大德,小有忤犯,是报怨也,婢子何敢!” 【注】选自清代沈起风谐铎,有删减。青衣,古代指婢女。针指:此处指缝纫、刺绣等针线活。挂误:这里指官吏受牵累被处分撤职。稔(rn):熟悉。渠:第三人称。 题目:同样是刻画女中豪杰,为何本文浓墨重彩地描写书
18、儿与强盗厮杀的过程,而木兰诗中有关战场厮杀的内容却一笔带过?写出你的发现。 【解题指导】本题适合采用“文体判定法”解题。文章选择什么材料主要的原则就是为中心服务。木兰诗主要塑造一个孝顺父母、勇担重任、热爱生活等特点的本兰,而不是仅仅表现木兰骁勇善战,所以选材上不侧重战场厮杀;而本文则侧重表现书儿武艺高强,所以选择与强厮杀的过程加以详写。从这个写作意图出发回答即可。 【参考答案】木兰诗意在塑造木兰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热爱生活,美丽可爱的 形象(也隐含着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所以略写战场厮杀场面;本文详写书儿与强盗厮杀的经过,意在通过对比反衬的手法来塑造书儿,把
19、书儿武功写得越是高强,越能与她虽日受鞭挞,仍能“俯首顺受”的情形形成强烈反差。从选文看,意在突出书儿的知恩图报、孝顺的品质。两文之所以有这样不同的安排,主要是因为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倾向不同。 【参考译文】有一个姓聂的人,因为人命案被诬陷了,有一个大人为他昭雪,那个人就把自己的女儿书儿送给了大人为奴婢。大人鉴于他的诚心,就收留了书儿。大人的夫人管理下人很严格,在外要会清扫院落,在屋内学习针线活。书儿学不会,夫人就天天用竹板打(她),书儿总是低下头接受惩罚。 后来大人受牵累被处分撤职,解甲归田。当时枣树林有强盗,头目叫赛张青刘标,大人很熟悉他们,做好充分的准备前行。时间过了傍晚,听见枣树林内响起
20、了金锣的声音,大人大腿战栗,夫人吓得面色土灰。侍从跟班没有一个不变了脸色。书儿从容进言说:“区区鼠辈,凭什么敢冒犯大人的队伍?他们不想活,奴婢用手杀了他们便是!”要了大人一匹马,空着手就离开了。(书儿)斥责盗贼说: “狗奴才,认得河南聂书儿吗?”盗贼笑着说: “我们只要钱财,书对我们来说没什么用!”书儿愤怒地说: “你们的死期到了,还敢开玩笑!”盗贼也生气了,突然就射出一个流星弹,书儿用右手的两个指头接住了;贼人又射出一颗,书儿用左手接住;第三颗流星弹到了,书儿用嘴笑着迎上去,用牙齿咬住了,飞身跃起,从口中吐出流星弹,大声笑着说:“贼奴才的武艺不过如此!“一个盗贼解下铁拐上前,书儿用手夺过去,
21、弯曲了三四圈,像揉软棉花一样扔在地上。笑道:“你娘的烧火棍,也拿来吓唬人,真是笑死人了。”剩下的众贼人跪在书儿的马前请求饶命。书儿说:“你们不值得弄脏我的手。”命令他们离开了。 书儿从容骑马归来,禀告大人说:“托大人的洪福,我没有辱没使命。”大人和夫人都感到奇怪。而后问她:“你有这等功夫,怎么不能做针线活?”书儿回答说:“长枪大剑奴婢练了十一二年了,使用惯了。一根针在手里,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因此学不会。”又问书儿: “用竹板打你怎么就接受?”(书儿)回答说:“老父亲让奴婢来报大人的恩德,我要是对大人有所不满,这就是报怨了,奴婢不敢。” 【典例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楚庄王欲伐越。庄子谏曰:
22、“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愚患之,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 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节选自韩非子) 【注释】越:越国。睫:眼睫毛。庄蹻(qio):当时民间反对派首领。 题目:选文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结合内容分析其作用。 【解题指导】本题适合采用“文体判定法”和“结构分析法”解题。文章主要运用语言描写刻画楚庄王和庄子这两个人物形象,从他们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楚庄王主张伐越,而庄子劝谏楚庄王放弃
23、伐越。楚庄王伐越的理由是越国“政乱兵弱”;庄子分析楚国当前的形势,认为楚国“政乱兵弱”不在越国之下,伐越是没有自知之明的,劝谏楚庄王放弃伐越。庄子与楚庄王对待伐越的两种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对比突出了楚庄王的目光短浅,反衬出庄子的目光长远。 【参考答案】示例: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把庄子与楚庄王对待伐越的两种态度进行对比,突出了楚庄王的目光短浅,从而反衬出庄子目光远大。 【参考译文】 楚庄王想攻打越国。 庄子劝谏道: “大王为什么要攻打越国呢?” 楚庄王说:“因为越国政事混乱,军队软弱。”庄子说:“我虽说很无知,但深为此事担忧。见识如同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却看不到自己的睫毛。大王的军队被
24、秦、晋打败后,丧失土地数百里,这说明楚国军队软弱;有人在境内作乱,官吏无能为力,这说明楚国政事混乱。可见楚国在兵弱政乱方面,并不比越国差。您却要攻打越国。这样的智慧如同眼睛看不见眼睫毛一样。”楚庄王便打消了攻打越的念头。因此要想认识到困难,不在于能否看清别人,而在于能否看清自己。所以老子上说:“自己认识到自己才叫做明察。” 【典例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卖油翁 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
25、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题目:对选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通过陈尧咨和卖油翁之间的小故事,告诉人们“熟能生巧”的道理。 B.文中主角是卖油翁,写陈尧咨射技之精只作概括交代,这样写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C. “睨之” “但微颔之” 都运用了神态描写, 刻画出一个沉着自信、 不动声色的智者形象。 D.文中“取”“置”“覆”“酌”“沥”等动词的运用,准确生动地展示了卖油翁精湛的技艺。 【解题指导】A.正确。B 正确。根据“文体判定法”,明确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主角是卖油翁,立意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年中 语文 一轮 专题 复习 文言文 阅读 考点 分析 写作 技巧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28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