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考点三:划分文言停顿(含答案)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考点三:划分文言停顿(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考点三:划分文言停顿(含答案)(36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 考点三考点三 划分文言语句的停顿划分文言语句的停顿 一、常见问法一、常见问法 1.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处) 3.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正确(或有误)的一项是( ) 4.用“/”标示下面语句的语意停顿。 二、解题技巧二、解题技巧 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 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内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确定的语气停顿。 划分文言语句的停顿, 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划分句子间的停顿, 一种是划分句内的停顿。这两种情况要采用不同的方法。 (
2、 (一一) )划分句间停顿划分句间停顿( (断句断句) ) A.断句有三个步骤:先读,后断,再检查。 B.断句的具体方法: 1.1.根据文意断句。根据文意断句。 读懂文意是关键,词汇、语法要掌握。 读懂文意是给文言文正确断句的前提。 解答朗读停顿类试题, 需要先通读全文, 了解大意,理清人、事、物、景之间的关系,根据语境理解文意。只有确切地理解了文意,才能准确地断句。 熟读课内文言文以及一些典范的文言文,培养语感;掌握课内文言文实词、虚词、句法、词法,培养扎实的文言功底。 2.2.抓住标志词语断句抓住标志词语断句 (1)(1)对话、引文帮断句。对话、引文帮断句。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问”“
3、曰”“云”“谓”“言”等引出,这些标志词语后往往需要断开。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根据上下文判断出对话双方,以确定使用的标点。 例句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解析“问”和“曰”是明显表现“问答”的标志词语。 (2)(2)借助虚词断句。借助虚词断句。 古人写文章习惯于用虚词表示停顿和语气。有些虚词实际上起着某些标点的作用,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应断句的地方。因此,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例如,语气词“乎” “也” “矣”等常在句末, “盖” “夫”“凡”等常在句首
4、,“于”“以”“而”等常在句中。 句首语气词“其”“盖”“唯”“岂”“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开。 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 “嗟乎” “呜呼” “嘻”等,前后都可断开,如: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句末语气词“也” “矣” “耶(邪)” “哉” “乎” “焉” “兮” “耳” “而已” “欤(与)”等,一般可以在其后面断开; 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故”“是故”“由是”“是以”“于是”“无论”“至若”“继而”“苟”“纵”“纵使”“向使”“苟则”“然则”“然而”“然”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开(文言文中,关联词之前往往断开); 常用在句首的时间词,如“少顷”“
5、少时”“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俄顷”“忽”“忽然”等之前往往断开。 一些虚词作为指示代词时,如“之”“焉”等,也可帮助断句。 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 “曰”后冒引(:“”)“哉”后叹(!), “矣”“耳”多表陈述完(。)。 “于”“而”“以”一般在中间, “盖”“夫”多在句子前。 “耶”“乎”经常表疑问(?), “者”“也”作用表停顿, 或句(。)或逗(,)酌情点。 3.3.借助特殊句式、固定结构断句。借助特殊句式、固定结构断句。 文言文中有许多惯用的特殊句式和固定格式,它们是一个整体,在其前后应停顿。 (1)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有判断句
6、、被动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谓语前置)、省略句等,记住这些特殊句式,可以减少断句失误。 “者,也”表示判断。断句时,要在“者”后和“也”后断开。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沙世家) 谓语前置句,谓语和主语之间要断开。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固定结构。 常见的固定结构: 表疑问的固定结构有: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孰与、孰若、奈何、若何、如何。 表反问的固定结构有:何之有、何以为、何为、不亦乎。 表推测、揣度、商榷的固定结构有:得无乎(耶)、无乃乎。 表感叹的固定结构: 一何、 何其、 何如(均解释为 “多么” ); 何之(解释为 “怎么这样啊”)。 表判断的
7、固定结构有:是之谓、此之谓。 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 不要把它们拆散, 可以减少断句失误。 如 “有所” “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 记住下面几种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断句。断句时,要在含有这些固定结构的前后断开。 “何之有”(宋何罪之有?) “如何”(如太行王屋何?) “唯是”(唯余马首是瞻) “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 “非则”(非死则徙尔) “不亦乎”(不亦说乎?) “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无乃乎”(无乃不可乎?) “可得欤”(可得闻欤?) “得无乎”(得无异乎?) “
8、与其孰若”(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 “与孰”(吾与徐公我孰美) “以为”(以牒为械) 如: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 4.4.根据修辞手法断句根据修辞手法断句 古人写文章,十分讲究对仗工整,讲究对应,讲究互相照应,好用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等,这也为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条件。我们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断句,常常是断开一处,接着便可断开几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中,相邻两组骈句之间、骈句与散句之间,须作较长停顿。 (1)据排偶帮断句。文言文中常用整句,如对偶句、排比句,句式整齐,四、六句多,这是许多文言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关注这些现象,可以帮
9、助我们正确断句。 例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伦世务者/窥谷忘反(与未元思书) (2)找顶真帮断句。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格之一。顶真句的特点是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做主语。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文中找出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按顶真句式来考虑断句。 例句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例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例句泰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壁奏秦王/泰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廉颇蔺相如列传) (3)察反复帮断句。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在文言文中也是常见的修辞手法。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熟与城北徐公美”反复多次。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 5.5.找名词找名词( (代词
10、代词) )帮断句。帮断句。 和现代汉语一样,古文中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做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 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常见的代词有:吾、余、予、尔、汝(女)、公、卿、君、若、彼、此、其、之等。名词(代词)作主语要在其前断开,作宾语要在其后断开。 例句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 解析 此句中,名词“生”作主语,在其前断开;第二个“余”作宾语,在其后断开。 6.6.找动词或形容词帮断句。找动词或形容词帮断句。 找出动词或形容词,明确句意。古汉语中,句子多以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中心。找出了动词或形
11、容词谓语,也就能区分出独立的句子,明确了语句的意思,从而正确断句。 (1)找动词,明谓语。 在古汉语中,句子多以动词为核心,找到一个动词,几乎等于找到了一个句子。 (2)观前后,定主宾。 动词之后的名词或代词一般做宾语,其后要停顿;动词之前的名词或代词一般做主语,其前要停顿。 (3)析语境,定停顿。 结合上下文语境,疏通语段大意,理清句中句间关系,确定句子间的停顿。 如: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7.7.利用上下文
12、内容的关联、呼应断句。利用上下文内容的关联、呼应断句。 给叙事的文段断句,一定要先把握事件的梗概:有哪些人,他们之间的关系怎样,事件的中心环节是什么,有怎样的发展过程。议论性的文段,要注意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尤其是一些关联词语。问句和引语是很容易看出的,这样有助于正确地断句。 划分好句间停顿后,通读一遍,检查断句是否合理。可以用翻译和语法分析的方法或凭借语感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例如清人彭端淑的 为学一首示子侄 :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 则难者亦易矣; 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吾资之聪倍人也, 吾材之敏
13、倍人也; 屏弃而不用, 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这段文字相当典型。全段共有十七个句子,用了十七个标点符号。其中成为断句标志的句末语气词共十一个(“乎”“矣”“也”“焉”“哉”),连词和凝固结构共三个(“则”“而”“然则”),代词两个(“之”),句首语气词(“岂”,也有人称之为情态副词)一个。 ( (二二) )划分句内停顿划分句内停顿( (朗读节奏朗读节奏) ) 划分句内的停顿,难度更大,细节更多,既要掌握规则、把握句意,还要有良好的语感。 A.划分原则:结构原则和意义原则 结构原则:即不要把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断开,要保持词和短语的完整性。 意义原则:即根据语意停顿,把
14、一句话分成几个意群,不要改变原句的意思。 B.划分方法 确定句中停顿的方法确定句中停顿的方法 1.1.根据句首的语气词、连词、表总结性或总领性的词语确定朗读节奏。根据句首的语气词、连词、表总结性或总领性的词语确定朗读节奏。 (1)(1)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 (优先停顿优先停顿) )。 句首发语词即指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 又没有实在意义,只起充当语气助词作用,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至于”等,诵读时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例如: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至于/夏水襄陵
15、其/如土石何 盖/大苏泛赤壁云 (2)(2)句首关联词后要停顿句首关联词后要停顿( (优先停顿优先停顿) )。 句首出现表假设、转折等的连词,如“若”“而”“然”“则”“然则”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如: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而/山不加增 然则/何时而乐耶 以/其境过清 (3)(3)句首表总结性句首表总结性( (或总领性或总领性) )的词语后要停顿。的词语后要停顿。 句首出现表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是以”“由是”等,或句首出现表总领性的词语,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如: 故/君子/有不战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解析:句中的“故”“
16、是故”是表总结性的词语,其后应该停顿。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解析:“予独爱”总领分句,所以“予独爱”后面应稍有停顿,否则就不能显示它的总领作用。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解析: 这是一个特殊句式, 运用了合叙分承的手法。 这一句应这样翻译: 自非亭午不见曦,自非夜分不见月。这样全句是由“自非”领起,应在这一领起词后停顿。 2.2.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 一般说来,文言句子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大体相同。一个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语、谓语、 宾语组成的。 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或动宾之间。这样划分是符合句子意思的完整表达
17、的。 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谓之间(优先停顿)、谓(动)宾之间、状语与中心语之间、动词与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1)(1)主语和谓语构成单句的基本结构,诵读时主谓之间要主语和谓语构成单句的基本结构,诵读时主谓之间要停顿。停顿。如: 臣之妻/私臣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2)动宾短语中,动宾之间应稍加停顿。动宾短语中,动宾之间应稍加停顿。如: 问/今是何世 恐/前后受其敌 动宾之间,结合紧密时不停顿,但宾语有定语限制或修饰,就须停顿。 例 1故克之 解析“克之”是动宾关系,但宾语为单音节,动宾结
18、合紧密,不需停顿,否则读来反而生硬。 例 2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解析“路之远近”是“忘”的宾语,有其修饰限制语,结构完整,自成层次,动宾之间,往往有其停顿。 (3)(3)按照“动宾按照“动宾/ /动宾”的形式划分。动宾”的形式划分。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4)(4)状语后置的文言句式, 朗读时, 在谓语中心语和后置状语状语后置的文言句式, 朗读时, 在谓语中心语和后置状语( (介宾短语介宾短语) )之间要稍加停顿。之间要稍加停顿。如: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5)(5)状语与中心语之间的停顿状语与中心语之间的停顿 除了名词做状语外,一般情况状语
19、与中心语之间要作停顿。 例句永之人争奔走焉。 解析“争”是“奔走”的状语,应该分开读。 句首状语后要停顿。 文言句子开头有表示时间、地点、方位、目的等的词作状语,如“俄而” “先” “中”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如: 例句今南方已定 解析“今”是表时间的句首状语,“南方”是主语,两者之间要停顿。 例句俄而百千人大呼 解析“俄而”是表示时间的句首状语,其后要停顿。 例句中/轩敞者为舱 解析“中”是表方位的句首状语,其后要停顿。 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如: 例句其一
20、犬坐于前 解析“犬”在句中作状语,修饰词“坐”,要连读。 例句山行/六七里 解析“山”在句中作状语,修饰中心语“行”,要连读。 (6)(6)定语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一般不停顿。与中心语之间一般不停顿。 例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解析“醉翁之意”和“山水之间”都是“定语中心语”结构,中间一般不能停顿。 3.3.并列短语断句法。文言文中,并列短语之间要略作停顿。并列短语断句法。文言文中,并列短语之间要略作停顿。 例句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解析句中“岸芷”与“汀兰”,“郁郁”与“青青”都是并列短语。这些并列短语之间要略作停顿。 4.4.古今异义断句法。古今异义断句法。 文言文中,有些古今异义词
21、朗读时须分开,尤其是“古二今一”的词语。即古代汉语中是两个音单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意义也有所不同,诵读时中间要稍有停顿(优先停顿)。如: 例 1可以一战 解析“可以”在今天是一个词,但在古时是两个词,“可以凭借”的意思。 例 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解析“中间”在今天是一个词,但在古时是两个词,表示“中间夹杂”的意思,与今义“中间”不一样。 例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解析“于是”在今天是一个词,表示顺承关系的连词,但在句中是两个词,“于”,介 词,给;“是”,指示代词,这。 5.5.“而”字的停顿“而”字的停顿 (1)表示转折关系时,分两种情况: “而”字出现句首时,在转折连词
22、“而”字后应该停顿。 例句而不知人之乐 “而”字出现在句中时,在转折连词“而”前一般要稍加停顿。 例句人不知而不愠 (2)若“而”字表修饰关系(“而”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即“状语而中心语”,两者之间有主次之分前次后主,前者通常表示后者发生的时间或情态等。若去掉“而”前面的词语,整句话基本成立,语义基本完整,那么这个“而”就表示修饰关系),就应该和后面的词语连读。 例句朝而往,暮而归 (3)“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两个动词,即“动词而动词”,“而”前后的词语有时间先后之分,那么“而”表示承接关系,也就是说,前面一个动作发生了,后面的动作紧接着就发生了,这时“而”后面就不能停顿,应和后面的动词连读。
23、 例句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朝暮也。 (4)“而”连接词性相同的两个词语(即两个名词、两个动词、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关系(前后多对称,可互换位置),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这时“而”后不应该停顿。 例句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5)“而”表示递进关系(有轻重之分“而”后面的词语意义有所加深),相当于“而且”“并且”或不译,这时“而”后不应该停顿。 例句余闻而愈悲 (6)“而”表示假设关系(用在主谓之间),相当于“如果”,这时“而”后不应该停顿。 例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6.6.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
24、划分 除了主谓结构的句子,动宾结构的句子外,还有一些表示意思转折的句子,就可以采用另一种划分朗读节奏的方法: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进行划分。 例句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注意:按照“而前则前”原则进行划分的句子,它的内容必须是两层或两层以上的关系,它的前后两层意思必须同时出现,这样它的节奏划分才有可能是正确的,否则,这一原则就不是正确的了。 7.7.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如: 望晚日照城郭 解析句中“望晚”是“向晚”意,即接近黄昏之时,原句是主谓结构,如读成“望晚日照城郭”,就读出了另一种理解。 瞻余马首可也。 解析如果读成 “瞻余马首可也
25、” , 那么就歪解了原意。 因为原句是主谓结构, 在 “可”后停顿,就改变了原意。 问今是何世 解析原句是动宾结构, 宾语是一个主谓短语, 如读成 “问今是何世” , 读成了主谓句,就读破了。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解析若读成“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就读破了,原句是倒装句。 8.8.成分省略处要停顿成分省略处要停顿( (省略现象断句法省略现象断句法) )。 文言文中,省略现象较常见,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如: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解析“再”“三”后省略动词谓语“鼓”,应略停,以体现谓语的省略,不能读成“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便要(渔人)还家。 余人各复延(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年中 语文 一轮 专题 复习 文言文 阅读 考点 划分 文言 停顿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28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