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考点一:理解文言实词(含答案)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考点一:理解文言实词(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考点一:理解文言实词(含答案)(43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 考点一考点一 理解文言实词理解文言实词 一、常见问法一、常见问法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2.(选择题)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正确)的一项是( ) 3.(选择题)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或不同)的一项是( ) 4.(选择题)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例句“”字相同的一项是( ) 二、解题技巧二、解题技巧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能“阅读浅显文言文,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常见文言文实词”指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指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实词在不同语境中所表达的意思是不尽相同的。 理解课内实词主要靠记忆。文言词语释义,要熟练掌握教材文言文中通假字、一词多义
2、、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词语的用法,做题时调动平时的积累,予以解答。 理解课外实词主要靠推测。 常用的解题方法有:迁移推测法、成语推测法、组词推断法、古今对照法、对句判断法、词性推断法、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比较排除法等。 1.1.迁迁移推测法移推测法 联系课内文言文学过的有关该词的用法来推断词义。借助课内已知,辨课外未知,即“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 如某地中考题解释“但念我为天下守财耳”中的“念”,可以联系课文记承天寺夜游“念无与为乐者”中“念”字的词义来推断,二者都是“考虑、想到”的意思。 中考对实词的考查主要集中在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考点上,所以要加强识记、理解
3、、积累课内文言文中这四类重点实词的意思。 (1)通假字 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就是通用,“假”就是借用(“假”即“借”)。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读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叫通假。例如“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中的“畔”跟“叛”的读音相同,临时借“畔”代替“叛”,这里的“畔”就是通假字, “叛”是本字。又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中的“要”,代替了“邀请”的“邀”,应读 yo,“要”就是通假字。注意:通假字要读本字的音。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其中广义的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新字成为长期工。 异体字读音、意义相同,但写
4、法不同的汉字。 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 通假与假借都是用音同或音近字替代的现象。二者的区别在于:假借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 也就是说某个意义有音无字, 只好借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 通假是 “本有其字” ,古人写作时,不用原字或“仓卒(猝)无其字”,而写成了另外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 通假字的种类: 种类 示例 “声旁字”代替“形声字”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反返) “形声字”代替“声旁字” 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材才) 同声旁的字互相代替 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被披) 音同或音近的字互相代替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5、) (辩辨) (2)古今异义词 古汉语中有一些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词。词汇的发展体现在实词上,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 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 现代汉语是对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 古代汉语中有些词义一直沿用下来, 古今词义相同,但很词义已发生了变化,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情况: A.词义的扩大。如: 中国,古义中原地区;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 江、河,古义长江、黄河;今义泛指一般的江河。 B.词义的缩小。如: 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C.词义的转移。如: 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池,古义护城河;今义水池。 D.感情色彩变化。如: 卑鄙,古义社会地位低微,见识
6、短浅;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E.名称说法改变。如: 日,古义:太阳;现在多称“太阳”。 目,古义:眼睛;现在多称“眼睛”。 古今词义的比较 A.古今词义相同。 有少量的词,几千年来词义没有什么变化。如人、水、火、山、云、月、树、石等。 B.古今词义完全不同。 大多词义已发生了变化。“文采”的古义是文章、文辞,今义是文学方面的才华。 C.古代有意义,现在已不常用。 如“社稷”指“国家”。 D.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已不同。 如“好”,古代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而现在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 (3)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指的是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的词。文
7、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非常普遍,有的能多达十几个义项。如“通”在初中教材所选文言课文中就有多种义项:通向。如:指通豫南,达于汉阴。通过。如:初极狭,才通人。贯通。如:中通外直。通畅,顺利。如:政通人和,百废具兴。通晓。如: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然而无论有多少义项,在一个句子中某词的具体含义只能是确定的一项。 (4)词类活用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是指古汉语中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 临时改变其基本用法和意义,当成另一类使用。例如狼:“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句中的“洞”本是个名词,表示“洞穴”,这里却临时改变了词性,用为动词,作谓语,表示“打洞”。再如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8、”句中的“坚”和“锐”本是形容词,这里也临时改变了词性,充当名词,作宾语,分别表示“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武器”。这种情况就是词类活用。 总的来说,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或为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或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和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等等。此外,名词作状语的现象在古汉语中也很常见。名词作状语,并不是词类活用,但是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作状语,古今有别,所以也附在这里加以介绍。 名词的活用 A.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了。
9、例如: a.此中人语云(桃花源记) b.名之者谁?(醉翁亭记) C.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 例 a“语”本是名词,这里作“告诉”来讲,故活用为动词。例 b“名”、例 c“蔓” “枝”也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活用后词义都有所改变,在阅读时只要仔细体会,是不难看出这种变化的。 B.名词作状语 现代汉语中,名词(时间词、处所词除外)要作状语,后面必须带上助词“地”,或者前面加上介词, 构成介宾短语。 但在古汉语中, 名词直接作状语较为普遍, 有着如下几方面的修饰、限制作用: 类型 举例 分析 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 其一犬坐于前。 (狼) “犬”是名词作状语,用比喻的方法,修饰动词“坐”,表
10、示状态,意思是“像狗那样”。 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 手段或工具 失期,法皆斩。 (陈涉世家) “法”是“依照法律”“按照法律”,修饰谓语“斩”,作状语。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 皆若空游无所依。 (小石潭记) “空”是“在空中”,修饰谓语“游”,作状语。 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方式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过者,受上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 “面”是“当面”,修饰谓语“刺”,作状语。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旦辞爷娘去, 暮宿黄河边。(木兰诗) 时间名词 “旦” 和 “暮” 分别修饰动词 “辞”与“宿”,译为“在早晨”和“在晚上”。 C.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用作使动词一定带宾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所代表
11、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活用为动词 后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例如: “汗马功劳”,“汗”是名词作使动词,“汗马”即“使马出汗”。 D.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词,后面也一定带宾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就是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例如: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大道之行也) “亲”“子”原为名词,现用作意动词,可译为“以为亲”“以为子”。 动词的活用 A.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的主要作用是充当谓语,表示动作、行为等,但有时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动词活用为名词,充当了主语或宾语。 B.动词的使动用
12、法 动词和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 而是使宾语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一般来说,活用作使动的动词,多数是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结构。 C.动词的为动用法 动词不是直接支配宾语,而是表示为(替)宾语施行某一动作。 类型 举例 分析 动词活用为名词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伏”作“有”的宾语,表示跟“伏”这种行为有关的人,活用为名词,意思是“伏兵”。 动词的使动用法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饿” 是不及物动词, 这里带上宾语 “其体肤”,活用作使动词,意思是“使经受饥饿”。 动词
13、的为动用法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陈涉世家) “死”是为动用法, “死国”意思是“为国事而死”。 形容词的活用 A.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形容词代替跟它性质、状态或特征有关的人或事物,在句子中充当主语或宾语,翻译成现 代汉语时,应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这个形容词作定语。 B.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的动词,多数是由于后面带了宾语,因为形容词本身不能带宾语。 C.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则活用为使动词。 D.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后带宾语,表示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
14、性质或状态。 类型 举例 分析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袆、董允等,此皆良实。 (出师表) “良实” 充当判断句的宾语, 意思是 “忠良诚实的人”,活用为名词。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 “穷” 原为形容词, 在这里是用作动词,意思是“走到尽头”。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小石潭记) “凄”和“寒”带宾语“神”和“骨”,在这里译为“使凄凉”和“使寒冷”。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形容词“美”带宾语“我”,“美我”即“以我为美”,意思是“认为我美”。 2.2.成语印证法成语印证法 成语中保留大量的文言
15、词义,可以用与该词相关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 如:爱莲说“陶后鲜有闻”中的“鲜”可以联系成语“鲜为人知”,译为“少”。 送东阳马生序“录毕,走送之”中的“走”可联系成语“奔走相告”“走马观花”来理解,不难发现,“走”字译为“跑”才合适。 3.3.组词推断法组词推断法 即将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语进行组词,组成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该文言实词的含义。 简单地说,组词法就是尝试着给不懂的文言实词用现代汉语组词,看看能否通顺地放在句子中。如果上下文意贯通,那组词后的词语就是这个文言实词的解释。如果组词后大概意思是 对的,但放到句子中有些别扭时,就要回到原文看这个词在句中
16、是什么词性,根据词性再进行适当调整,变换成合适的近义词,一般就可以使句子前后顺畅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运用组词法时,首先要注意原词的词性,组成词语后的词要保持词性不变。有时候组词解释不通,可联想使动用法、意动用法、词类活用等。 如某地中考题解释“人赖其利”中的“赖”,可以组词为“依赖”“信赖”“无赖”,然后据此做出选择,不难确定正确的解释为“依赖”。 4.4.古今对照法古今对照法 即以古今构词特点对照推断词义。汉语词汇中有一部分词古为今用,但词义有所区别,需要特别注意其异同之处。如:桃花源记“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妻子”是两个词,译为“妻子和儿女”,在现代汉语中就是一个词,指“男女结婚后,对
17、女方的称谓,与丈夫相对应”。 5.5.对句判断法对句判断法 又称为“语言结构推断法”,即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来推断词义。古文一般讲究对仗工整,多用排比句、对偶句和并列句,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词性相同,在意义上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据此可以进行判断。即在整句中,上下句对应位置的词的意思可能相近或相反。 如:送东阳马生序“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中的“戴”和“腰”相对应,据此判断“腰”在这里活用为动词,译为“在腰间佩戴”。 6.6.词性推断法词性推断法( (语法推断法语法推断法) ) 根据实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分析其充当的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继而判断出该词
18、的词性,进而推知其词义。 7.7.字形推断法字形推断法 又称为“形训法”,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解释词的本义。汉字属于表意文字,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因此对字形结构(主要要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 大部分汉字为形声字, 形声字由表意偏旁和表声偏旁组成。 了解表意偏旁的表意功能后,通过分析字形就可以掌握词义。如“绝”字,其古字形像以刀断丝,有的在“丝”中部加横画表示断丝。“绝”的本义是“断”,引申指“穷尽、不再接续”,用作修饰语,指“已到极点的,不能再继续或超越的”。如:三峡“沿溯阻绝”中的“绝”是“断”的意思,“哀转久绝”中的“绝”是“消失”的意思,“绝巘多生怪柏”
19、中的“绝”是“极”的意思。 8.8.语境推断法语境推断法 解释词语含义时,要紧扣上下文的意思,结合句意和具体语境来推断理解。即根据上下文相关语句的意思来推测该词的意思。如某地中考题解释“去蒋山亦七里”中的“去”,联系上文“筑第于南门外七里”,整个句子除了“去”之外,可以翻译为“(王安石)在七里外的南门修筑房子,蒋山也有七里路”,由此可判断出该句中的“去”是“距离”的意思。 9.9.比较排除法比较排除法 根据题目要求,在筛选各个选项加点词词义的过程中,采用比较法,发现不符合题意的就排除掉,进而确定正确的选项。 三、典型例题三、典型例题 【典例【典例 1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阅读下面
20、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王华还金 王华六岁,与群儿戏水滨,见一客来濯足,以大醉,去,遗所提囊。取视之,数十金也。公度其醒必复来,恐人持去,以投水中,坐守之。少顷,其人果号而至,公迎谓曰:“求尔金耶?”为指其处。其人喜,以一锭为谢,却不受。 【注】以:因为。度:估计,思考。公:指王华。谓:对说。尔:你。 题目: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1)见一客来濯足( ) (2)去,遗所提囊( ) (3)取视之,数十金也( ) (4)以一锭为谢( ) 【解题指导】本题可采用“语境推断法”和“迁移推测法”解题。(1)句上文说“与群儿戏水滨”,由此推断句中“濯足”为“洗脚”之意,“濯”则为“洗,洗涤”之意。(2)
21、“去”属于文言常用实词,可采用“课内迁移法”解读,例如狼中“一狼径去”和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太丘舍去,去后乃至”等句中, “去”都解释为“离开”,根据上下文语境分析,本题所给的“去”,也取“离开”之意。(3)卖油翁一文中有“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中“取”解释为“拿”。(4)根据文中内容理解,王华“为指其处”后,客人心情高兴, “以一锭为谢”,王华却“不受”,从该语境看,“谢”为“酬劳”。 【参考答案】(1)洗 (2)离开 (3)拿 (4)酬劳 【参考译文】王华六岁的时候,和一群小孩在水边嬉戏,见到一个客人来洗脚,因为大醉的缘故,离开时留下了他携带的包裹。王华拿来看了看,有数十两黄金。王华估计他酒醒
22、后必定再来,担心别人拿了金子离开,就把它投到水里,坐在那儿等他来。不一会儿,那个人果然哭着来了,王华迎上去对他说:“是在找你的金子吗?”为他指明了地点。那个人很高兴,用一锭金子作为酬劳,王华却不接受。 【典例【典例 2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周访字士达,本汝南安城人也。汉末避地江南,至访四世。吴平,因家庐江寻阳焉。访少沉毅, 谦而能让,果于断割,周穷振乏,家无余财。为县功曹,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访察孝廉,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 及元帝渡江,命参镇东军事。时有与访同姓名者,罪当死,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数十人皆散走,而自
23、归于帝,帝不之罪。寻以为扬烈将军,讨华轶。所统厉武将军丁乾与轶所统武昌太守冯逸交通,访收斩之。逸来攻访,访率众击破之。轶将周广烧城以应访,轶众溃,遂平江州。 (选自晋书周访传,有删改) 【注】功曹:佐官,掌管考查记录功劳。 题目: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因家庐江寻阳焉( ) (2)谦而能让( ) (3)吏误收访( ) (4)寻以为扬烈将军( ) 【解题指导】这篇文章是课外文言文,可采用“词性推断法”“组词推断法”“语境推断法”和“迁移推测法”解题。(1)“家”可用“词性推断法”解读,在句中是动词,是“安家”的意思;(2)“谦”可用“组词推断法”解读,可组成词语“谦虚”“谦逊”;(3
24、)“收”可用“语境推测法”解读,根据上下文语境分析,可推测出“收”为“逮捕,拘押”之意;(4)“寻”可用 “迁移推测法”解读,用法与“寻病终”(桃花源记)的“寻”用法相同,意为“不久” 。 【参考答案】(1)安家 (2)谦虚 (3)逮捕,拘押 (4)随即,不久 【参考译文】周访字士达,本来是汝南安城的人。汉代末年(先祖)到江南避祸,到周访时已经是第四代了。吴国平定之后,于是安家在庐江寻阳。周访年轻的时候沉着坚毅,谦虚并能做到礼让,在裁决事情的时候果断,周济穷困救济贫乏,家中没有多余的钱财。(周访)担任县功曹,当时陶侃是闲散的官吏,周访推荐他做主簿,并与他结为好友,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陶侃的儿子陶瞻
25、。周访被考察和推举为孝廉,被任命为郎中、上甲令,都没有去做官。 等到元帝渡过长江,任命(周访)为参镇东军事。当时有和周访同名的人,犯了死罪,差役误逮捕了周访,周访奋力击打逮捕他的人,几十个人都被打散,然而周访亲自向元帝请罪,元帝不认为他有罪。不久,(元帝)任命他担任扬烈将军,讨伐华轶。(周访)所统领的厉武将军丁乾与华轶所统领的武昌太守冯逸有来往,周访把丁乾抓来杀了。冯逸率兵攻击周访,周访率领士众打败了冯逸。华轶部下的将领周广用火烧城来接应周访,华轶的士兵溃败,于是平定了江州。 【典例【典例 3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年中 语文 一轮 专题 复习 文言文 阅读 考点 理解 文言 实词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28863.html